作者:吳文英 朝代:宋代
原文:
暮云千萬重,寒夢家鄉遠。愁見越溪娘,鏡里梅花面。 醉情啼枕冰,往事分釵燕。三月灞陵橋,心翦東風亂。
拼音解讀:
mù yún qiān wàn zhòng ,hán mèng jiā xiāng yuǎn 。chóu jiàn yuè xī niáng ,jìng lǐ méi huā miàn 。 zuì qíng tí zhěn bīng ,wǎng shì fèn chāi yàn 。sān yuè bà líng qiáo ,xīn jiǎn dōng fēng luàn 。
注釋:
⑴稽山:即會稽山,在今紹興市東南。
⑵越溪娘:指蘇姬,吳文英在蘇州時的一姬妾,作此詞時已離異。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暮云”兩句,寫觀雪有感。言詞人登上稽山,觀賞雪景,眺望四周,暮色蒼茫,彤云密布,面對這陰沉的寒空,詞人遙望北面他的第二故鄉——蘇州,更覺咫尺天涯遙。“愁見”兩句,因遙望蘇州而思親人?!霸较铩?,指蘇姬?!霸较奔丛絹硐s稱,溪在蘇州;姬是蘇產故稱“越溪娘”。此處是說:詞人遙望蘇州,想起自己羈旅奔波他鄉,至今一事無成,窮困潦倒,所以更加羞于去見蘇姬,只好遙思,不知她在鏡中的面容可有改變。上片述觀雪有感。
下片“醉情”兩句,寫醉中思親人。言己“舉杯消愁愁更愁”,醉后離愁之念更顯,所以醉臥床上,不覺悲從中來,而天寒地凍,使枕中啼淚凝結成冰水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詞人這樣悲傷。原來詞人回想起,從前與蘇姬分別時,曾分燕形釵為憑,各執一半。今釵股雖在,卻仍是半股,不由己不悲啼也。“三月”兩句,承上回憶分手之時?!板绷陿颉?,原在長安,古人多在此折柳送別,故人名銷魂橋,今這里泛指送別處。此言當年春天三月,兩人曾在橋旁折柳分手,難舍難離,所以東風拂面反而擾亂了心緒,好像被這東風剪絞得心中紛亂如麻的思鄉、思親之情越發混亂難熬。下片追述從前自己與親人分手時的情景。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