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歸·有懷北游
作者:張炎 朝代:宋代
原文:
鈿車驕馬錦相連。香塵逐管弦。瞥然飛過水秋千。清明寒食天。花貼貼,柳懸懸。鶯房幾醉眠。醉中不信有啼鵑。江南二十年。
拼音解讀:
diàn chē jiāo mǎ jǐn xiàng lián 。xiāng chén zhú guǎn xián 。piē rán fēi guò shuǐ qiū qiān 。qīng míng hán shí tiān 。huā tiē tiē ,liǔ xuán xuán 。yīng fáng jǐ zuì mián 。zuì zhōng bú xìn yǒu tí juān 。jiāng nán èr shí nián 。
翻譯:
金寶裝飾的車子,雄赳赳的駿馬,花團錦簇,絡繹不絕。笙簫在吹,箏琶在奏,揚起了一路香塵。墻頭池畔,不時掠過秋千的影子,正是清明寒食的時節。
盛開的花兒擠著挨著,碧綠的柳條脈脈低垂,我在那位人兒的屋子里喝醉了酒,酣然睡去,總有好幾回了。那時候,我在沉醉中,哪里相信會有“不如歸去”的事呢?然而,我到底又回到江南來了,而且已經整整二十年!
注釋:
阮郎歸:詞牌名。調名用劉晨、阮肇故事。唐教坊曲有《阮郎迷》,疑為其初名。又名《醉桃園》等。雙調四十七字,平韻格。
鈿(diàn)車:用金寶裝飾的車子,古代富貴人家女子或歌女所乘。
瞥(piē)然:一閃而過。
貼貼:擠挨的樣子。
鶯房:指歌女的房間。
啼鵑:古人認為杜鵑鳥的叫聲像“不如歸去”。 “不信有啼鵑”意指不相信會分手而歸。
創作背景
張炎經歷國亡家破的慘變后,一生中為躲避元朝廷的征召到處流浪。約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九月,張炎為元朝廷征召,與好友曾心傳、沈堯道一起由杭州到大都,此次入京約有半年的光景。這就是詞題中所說的“北游”。作者離京二十年之后,為追懷京都生活寫下該詞。
賞析:
該詞上片寫大都的盛況。“鈿車驕馬錦相連,香塵逐管弦。”寫大都街上,車馬豪華,多不勝數,前后相連,絡繹不絕。起首一句表明士女歡游,場面豪華熱烈。 次句用“香塵”、“管弦”進一步描繪游樂活動之盛,同時又誼染了氣氛,使之更表現出盛況空前。“瞥然,飛過水秋干,清明寒食天。”“水秋千”原指南方在秋千架上翻筋斗跳水的一種游戲,在這實指與此相仿的北方的蕩秋干。突然間,見秋千蕩起,才醒悟到原來是清明寒食節。《天金遺事》載: 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筑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玄宗) 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相與仿之。流傳民間,使寒食節以秋千為戲。以此作者可知是寒食節。短短幾句,鈿車、驕馬、香塵、管弦和飛動的水秋千,組成了一幅“清明寒食天”的宏觀景象圖。
詞的下片寫詞人追懷京都生活中與一位女郎的一段纏綿往事。 “花貼貼,柳懸懸。鶯房幾醉眠。”“鶯房幾醉眠”,可見詞人與“鶯房”的女主人關系非同一般。“花貼貼,柳懸懸“正表現了兩人纏綿的生活。 “醉中不信有啼鵑”,“啼鵑”是悲苦的象征,杜鵑啼血既是悲苦,又是離別的象征。作者不相信與那位女郎會有離別悲苦之事,不相信會離開她。但事與愿違,終又勞燕分飛,天隔方,只能將深深的思念留在京都,直至二十年后還時常想起,“江南二十年”即是寫此。有人考證詞中女郎可能是張炎的老相識,杭州歌妓沈梅嬌。
全詞充滿作者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為更好地表現那段生活,作者擇選了《阮郎歸》 的詞牌調,使語句韻味十足,詞調形成一種優美的“節奏流”,語言、情感如流水般自然傾瀉,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