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鎮日無心掃黛眉
作者:夏竦 朝代:宋代
原文:
鎮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拼音解讀:
zhèn rì wú xīn sǎo dài méi 。lín háng chóu jiàn lǐ zhēng yī 。zūn qián zhī kǒng shāng láng yì ,gé lèi wāng wāng bú gǎn chuí 。tíng bǎo mǎ ,pěng yáo zhī 。xiàng zhēn xiàng quàn rěn fèn lí 。bú rú yǐn dài nú xiān zuì ,tú dé bú zhī láng qù shí 。
翻譯:
整日沒有心思去描眉梳妝打扮,我愁容滿面地看著心上人打點行裝。餞別的宴席上擔心破壞了你的心情,雙眼蓄滿淚水不敢落下來。
為君捧杯餞行,相斟相勸又怎么忍心分離呢?不如讓我先喝醉了,只希望我醉得不知道你是何時離我而去的。
注釋:
鎮日:整日,成天。 掃黛眉:畫眉,意即化妝。
閣淚:含著眼淚。
瑤卮(zhī):玉制的酒器,用做酒器的美稱。
創作背景
宋慶歷元年(1041年)四月,詔夏竦為宣徽南院使兼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等使,判永興軍,韓琦、范仲淹為副使。新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命部將任福統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夏竦歷經戰亂,深感百姓離別愁緒,作詞抒發內心對戰亂給黎明百姓造成分別的不滿之情。
賞析:
本詞是一首送別詞。寫一位女子與愛人分別時的離情愁緒。起首一句,寫女子在愛人離別之前無精打采的神情。她整天百無聊賴,連黛眉也不掃了,可見心情確實糟糕透了。古代有“女為悅已者容”之說。《詩經》中也有“自伯之東,首如琶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詩句。這里的女主人公既有為愛人要出門遠行,沒有心情去化妝之意,也寓有今后沒有愛人的欣賞,不必化妝之意。自己沒有心情化妝也就罷了,她甚至一見愛人打點行裝就產生了無限愁緒,可見兩人之間依戀之情是多么深厚。這里的“愁見”一詞的運用也恰到好處,與“愁看”是有意識、尚可接受的情形不同。“愁見”則有情緒突然觸發,沒有思想準備之意。同時也說明了她雖然知道愛人即將出發,但對于何時理征衣卻還沒來得及想過,這也表觀了女子在離別突然到來之時的種種驚愕和惘然。“愁見”對應前句“無心”,意思上則深入一層。雖然分別在即,心存難舍和不忍,然而又唯恐對方傷心,便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至于餞別的宴席上,女子雖然難受得兩眼是淚,卻不敢讓自已的淚泉涌流出來。“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唐杜牧《贈別》)可見別情之凄婉厚重。
下闋寫停下車馬、把酒相別的情景。送別前“相斟相勸”,一語道破送別前女子心情的煎熬,表面的平靜和內心隱伏的痛苦相對比。此處“相”是相互之意,說明二人情深意厚.有依依惜別的傷心之情。“忍分離”的“忍”字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不忍”,即內心不忍分離;另一方面又是必須“忍”,即強忍住痛苦,以免對方過分感傷。結尾兩句是女子深摯婉曲的內心獨白,構思奇特,最為警策。前面寫自己強忍著眼淚想寬解心上人,但感情的自控總有個限度,說不定到分手時還會傷心流淚,情難自已。與其見證分別場面的種種痛苦情狀,倒不如索性醉倒夢鄉,不見離別不見淚,或許對于雙方求說更好些。這兩句同把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寫得深沉含蓄、感人肺腑。前面的傷感情意至此已全面爆發。在全篇蓄勢已足的情況下,正話反說,使得所有醞釀已久的情緒得到激發。以此收尾,也給人以含思不盡之況味。
全詞語淺情深,深婉曲折,凄美靈動,誠為早期送別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