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òng wú kě shàng rén
送無可上人
唐-賈島
guī fēng jì sè xīn,sòng cǐ cǎo táng rén。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zhǔ wěi tóng lí sì,qióng míng zàn bié qīn。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dú xíng tán dǐ yǐng,shù xī shù biān shēn。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zhōng yǒu yān xiá yuē,tiān tāi zuò jìn lín。
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
翻譯: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藍天空格外新鮮,我們為草堂寺無可上人送行。
在蛩鳴的秋天,他帶著麈尾,離開了寺院,暫別了親人。
潭水中倒映著他獨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樹邊休息。
最終他應煙霞之約,把天臺山作為近鄰。
注釋:
無可:僧人,本姓賈,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賈島堂弟。詩名與賈島齊。
上人:佛教稱具備德智善行的人為上人。
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陜西南鄂縣東南紫閣峰東,與重云寺相對,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東又有小圭峰。
霽(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藍色。
草堂:寺名。
麈(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
蛩(qióng):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數息:多次休息。
樹邊身:倚在樹上的身體。
煙霞:云霧之氣,也指山水勝景。
天臺:山名。在浙江省天臺縣北,為仙霞嶺脈之東支。
賞析:
這首詩是賈島一時不能踐煙霞之約而送別堂弟南游廬山西林寺的贈別之作。該詩以優美的言語描寫了詩人在秋雨初晴之際,送別從弟無可禪師時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從弟的贈別之情,同時也用離別凸顯出了詩人自己的孤獨之感。
在秋雨初晴的時候,詩人送其從弟至天臺問道。“蛩鳴”承“霽色新”,見出雨后之情形,“同離寺”則接次句而來。三、四句承上啟下,一寫送,一寫別,由此過渡到“獨行”二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為歷來傳誦的名句。上句寫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邊,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獨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給人以一種寂寞感;后一句寫堂弟沿途的疲憊,致使他不斷地靠在樹邊休息,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無家可依的悲苦。詩句對偶工巧,造語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
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他對塵世的厭惡和對佛門清靜的向往,以及他對堂弟的留戀之情。 首聯寫明送別地點、對象及景色,頷聯寫送別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寫離別,寫氣氛,烘托情感。頸聯突出寫別后詩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內在感受,是賈詩本色。尾聯寫別后相思意。
全詩層次分明,語言清新質樸,情真意切。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