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的教育在目前中國社會是被熱切關注的一個區塊,在全球“少子化”的時代趨勢下,更是眾所關心的話題。如何讓獨生子女懂事貼心、自動自發、樂于學習又勇于溝通,相信是千千萬萬爸爸、媽媽心中的期盼。
獨生子女很難教?
問題之一,“我家女孩自尊心極強,力求完美,但又不敢面對挫折,受不了失敗,我該如何幫她克服?”
問題之二,“我家孩子虛榮心很強,總愛爭強好勝,愛炫耀,愛爭第一,這是好現象嗎?家長應該怎么辦?支持他嗎?”
問題之三,“我的兒子很貪玩、很懶惰,我很煩惱,不知道怎樣安┡潘?”
類似這些提到“自尊心極強”“不敢面對挫折”“虛榮心強”“愛炫耀”“愛爭第一”“貪玩”“懶惰”……似乎點出了這個時代里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和行為表現。
獨生子女的六大迷思
他們是中國許許多多家庭的希望,是許許多多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寶貝。
在談到如何解決獨生子女所帶給爸爸媽媽的困擾之前,其實應該先了解獨生子女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氛圍,還有,可能大人有了那些對獨生子女的迷思,以致掉入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親子糾結。
迷思之一
錯誤: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做伴,好可憐喲
正確:獨生子女如果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關系良好,一樣可以享受到團隊做伴的互動。
這是有些獨生子女為什么在進入幼兒園、進入學校后,常讓父母師長頭痛的起源。因為當周邊大人常帶著同情憐憫的眼神或口吻看著小娃,然后說:“你好可憐喲!怎么都沒有人陪你玩?”
久而久之,孩子會自憐自怨起來,當帶到校門口之前,他們緊摟著大人就是不肯進教室;當看到心愛的玩具,哭著要買就是要買,孩子的心里已經起了變化,那種感覺就是:“我很可憐,你們應該補償我。”
想想看,在這樣成長的過程中,這些獨生子女怎么不會越要越多、越吵越大聲呢?也就是這樣,他們會養成了“不敢面對挫折”“虛榮心強”或“依賴性極重”等個性特質。
我建議大人們要改掉“可憐”獨生子女的心態,換一個正面“平常心”的感覺來和他們互動。越是一般性地教導孩子,越是正常化地建立游戲規則,獨生子女在“一視同仁”的感覺中,反而更有自律性、更有自我期許,才不會覺得爸爸媽媽對他(她)有所虧欠。
迷思之二
錯誤:獨生子女比較任性
正確:只要父母在教養獨生子女的過程中,不要毫無原則地“讓步”,獨生子女一樣可以學到“尊重”和“分享”。
有對夫妻曾來求助,他們碰到的困擾是念中學一年級的女兒非常嬌縱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