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鏈接:《孩子》母刊《家庭》雜志2003年11月號(下半月)刊登了一位清華高才生之母的署名文章,說的是一個男孩自小乖乖行走在高知父母為其安排的“康莊大道”上,特別聽話,特別孝順,而在其終于分配到大機關工作的一年后,卻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流浪歌手。母親苦勸不聽,他說:以往的一切都是媽媽安排好的,我只有“執行”的份;現在,我終于有機會為自己活一回,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會放棄這一機會。
母親想不通兒子為何從特別乖順轉變為特別叛逆,急得兩度心臟病突發。不知她是否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孩子為何在他二十三四歲時突然要走一條叛逆的路?
孩子的成長從來都需要扶持,但是扶持一旦過度就會變成干預。很多年輕媽媽,在孩子稍諳世事起,就熱衷于“緊逼防守”,熱衷于亦步亦趨地安排、督促、命令、監控,稍有不從就斥之為“浪費時間”、“沒出息”,以期讓孩子少走彎路。殊不知,這種過度干預的結果從一開始,就禁錮了兒童獨立思考、獨立選擇能力的發展。
孩子雖小,也是獨立的人,也具有獨立意識,是不會痛痛快快地接受父母的過度干預的。孩子們最反感的干預包括:
時間安排上的干預。4歲的女孩晶晶抱怨說:“媽媽每天到幼兒園接我,就知道催我快快回家練琴,根本不讓玩旋轉木馬和滑梯。我的好朋友們都在玩,我也想玩,可媽媽總是板著臉不讓。”
興趣選擇上的干預。某少年宮負責興趣班報名的邱老師說:每次報名,鋼琴、小提琴、繪畫、書法乃至圍棋的班都爆滿,武術、體操、朗誦等卻常因報名人數太少而開不了班。“很多來報熱門班的小朋友,明顯是大人意愿占了上風。很多小男孩因為喜歡成龍李連杰,想報武術,但他們多半還得去學鋼琴。”
審美直覺上的干預。長年輔導少兒美術的于老師,最怕開放辦學日,“尤其是有一點美術常識的家長最麻煩,一旦有機會坐在孩子身邊看他畫畫,就總是不斷指點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恨不能搶過彩筆代勞。孩子獨自畫畫的愉悅都被破壞掉了。”
閱讀題材上的干預。在書店選購圖書時常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想選科幻、昆蟲、恐龍、汽車、神話、軍事方面的圖畫書,家長卻總會把它們放回書架或在收銀臺前撤掉,自說自話地加上拼音讀本、少兒英語、成語故事,益智及勵志故事,因為他們認為,后者才是“有用的”閱讀、“劃得來”的閱讀。
……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過度干預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至少包括:
孩子變得特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