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自己的路
想像著把自己的新生嬰兒溫柔而小心地捧在手上,你是否感到一種心潮的涌動?你會覺得既幸福又責任重大。你自問:“我會成為一個好媽媽嗎?我能做好嗎?”
從懷孕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面臨無數個決定:“我該在哪里分娩?那兒可靠嗎?”孩子出生后:“他晚上哭了我要不要管?”孩子兩三歲時:“他們上學前我該怎樣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實際上,這些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為人父母是一種人生經歷,別人無法設定你的方式。你和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組合,你得自己去發現什么最適合你們,而每一個孩子又都是與眾不同!去走自己的路吧,它將帶給你探尋心靈的時光,使你變得堅強和自信。不要套用別人的標準,去過現實的生活。
這是一種內在的體驗
做母親伴隨著不同尋常的體驗。你將會懂得這樣的感受:靜靜地躺在床上,看著你孩子的臉,感覺到你的心被甜蜜而使人痛苦的、難以言傳的愛所融化。你也會了解這樣的經歷:換6800塊尿布,做15000頓飯和飯后清潔,無數次擦洗沾滿鼻涕的鼻子,花掉你生命中兩個月的時候坐在候診室里并多少有些陶醉于此!
母親的內在體驗輕輕地、慢慢地告訴你該怎樣做。這內在的指引來源于你對自己感覺的傾聽,來源于對孩子發出的信號的關注。
這就像做試驗。隨著你一天天進入角色,你會發現有些東西管用,有些東西不管用,于是你得改變;有些東西管點用但感覺不好,于是你就放棄它(許多父母覺得打孩子就是這樣──孩子變乖了,可這值得嗎?)。當然,常常你不試就不知道什么是對的。關鍵在于,你要做決定。
父母們常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并因此得到了一些機遇。我們的一個好朋友在她的小女兒出生后的頭三年里一直和她一起睡,因為她為孩子的煩燥不安和呼吸不暢而擔心。人們勸她別這樣做,因為這使她疲憊不堪。醫生也告訴她孩子沒有任何問題。而她堅信她不能讓她的小寶貝自己睡,孩子一定有什么事情不對頭。最后,孩子6歲時被確診患了腺樣增殖,做了摘除手術后,即能夠安睡了,體重也增加了。她重新獲得了健康和生機。
同一個建議可能對一個人有用而對另一個人沒用。要聆聽別人的意見,但更要形成自己的想法。你得有一個適當的方針,如果不適用就要改變。孩子們會以各種方式成長,而養育就意味著成功(換句話說,它不可重復)。也許,這是你一生中頭一次聽從和堅持自己的判斷,這是感情逐漸對你產生了作用。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