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忙碌的雙職工家庭而言,很多時候教養寶寶的責任會落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老一輩的經驗固然可貴,但是如何讓他們也能兼容并蓄地吸收新一代的教養方式呢?溝通是最好的方法。
在現實的壓力之下,爸爸媽媽雖然很想自己親自帶寶寶,但是為了維持一定的經濟水平,往往只能將最親愛的寶寶托付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帶。老一輩的人,雖然在養護寶寶方面經驗豐富,但是往往會利用許多“過時”的觀念,或者太寵寶寶或者對寶寶期望太深,反而造成寶寶對爸媽教養方式的不適應問題。
其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共同教育寶寶,在態度和方式上是要取得一致的。如何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取得教育觀念的協同,年輕爸媽們可以這樣做:
讓老人了解教育誤區
不同的時代對于教育的觀念也是不同的。在祖輩時期,早期教育與
智力開發幾乎是畫等號的。而且,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容易因為愛孫心切,而會幫寶寶做太多事情,間接地讓寶寶失去學習的機會。因此,如何讓祖輩了解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請他們一起配合爸媽,是教育寶寶的關鍵。
早期教育不等于智力開發
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把教育片面理解為傳授書本知識,把智力開發等同于提前進行讀、寫、算等技能訓練,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各種早期教育方案的效果追蹤研究表明,早期教育若只放在讀、寫、算的訓練上,得到的效果是短期的(最多持續到小學4年級左右)。所以,智力的開發只能算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而嬰幼兒教育更多的重點應放在感官經驗的獲得、生活知識的培養、良好
情商及性格的培養以及做好書寫預備和數學前置經驗的預備等方面。爸媽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讓寶寶的視、聽、嗅、觸等感覺更靈敏,例如讓寶寶自己抱奶瓶、自己用勺子把飯送進嘴巴、自己尿便后提起褲子、自己將鞋帽歸位、自己收拾
玩具、幫助成人擺放碗筷、可以自由地
涂鴉、可以從容地做完手中的事情等。像這樣讓寶寶自己體驗生活、接受不同的刺激、讓他自己作決定,對寶寶來說是更好的。
尊重寶寶自己做事的愿望
哪怕到了吃飯、喝
果汁的時間也要等寶寶完成手中的“工作”;尊重寶寶的正當要求,即便是嫌寶寶動作太慢,擔心他自己吃飯把飯吃涼,也要尊重寶寶自己吃飯的要求;即便是屋外太冷,擔心他受凍感冒,也要尊重他想跟你一起忙年貨的要求。把寶寶當作一個個體,尊重他的選擇,不要因為擔心他做不好而幫他做原本應該讓他自己做的事情。
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