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圖畫作品一半取決于漂亮的顏色。現在市場上的蠟筆、水彩筆的顏色很多。但是有的寶寶在畫出物體的輪廓線后,就不愿意再涂色,就是涂,也是用一種顏色將畫全部涂上,毫無美感。或是亂用顏色,該用紅色的卻涂了綠的…… 這是因為2~3歲的寶寶對畫畫還沒有什么概念,他們把繪畫活動作為一種游戲。在紙上涂涂或者畫得有點像樣,他們就會十分滿意,產生一種成功的快樂感。 那么,怎樣教寶寶涂色呢? 1、成人多帶寶寶到大自然中去,去觀賞色彩鮮艷的花卉,蔚藍的海洋和壯觀的日出。如:到公園后可以指著五顏六色的花對寶寶說,“這是紅花,那是黃色,樹葉是綠的,多美呀!”讓寶寶在大自然中感受色彩的美麗,為他們繪畫增加一些感性知識。以后就不會將樹涂成紅顏色,將太陽涂成綠色了。 2、多欣賞一些涂色繪畫作品,引導寶寶觀察別人的畫為什么好看,還可以給寶寶看一些不涂顏色的畫讓寶寶進行比較,哪
把溫暖和鼓勵送給孩子: 直到我們全家度假回來后的一天晚上,我才找到了答案。在應邀飛往檀香山開會之前,我又“碰巧”來到了毛伊島。從酒店的語音留言中,我得到了羅伯的消息,他本來打算第二天與我見面的。他說:“吉姆,我明天不能見你了。我住進了醫院,醫生告訴我,我已經時日不多。我很擔心佩吉和孩子們。今后,你能抽出點時間看看他們嗎?我愛你,吉姆,再見。”我呆坐在床邊,然后機械地邁動雙腿跑向車子,開到島的另一邊去探望羅伯。已經是晚上了,他的妻子佩吉剛剛離開醫院,羅伯一個人躺在那兒。 我們聊了兩個小時,談到他深愛的賢妻和三個出色的孩子。他一個接一個地談起他的孩子們,還講了很多他珍愛的家庭趣事。就像舊約里的先知一樣,他祝福了自己的每一個孩子。我們談到了他的爸爸、他的工作、朋友和信仰,我還給他讀《圣經》。那天晚上,羅伯和我
據研究,孩子的某些能力發展是有時間性的,在某一特定時期,孩子對某種能力的發展或學習某種知識、技能既容易又學得快。若錯過了這個時期再去學,就得花費更大的精力和時間,而還只能事倍功半。 因此,過早啟蒙或過晚教育都不利于智力的發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一般說來: 是感知和動作發展的最佳時期,這時可以給孩子多聽、多看、訓練動作。 是發展語言的最佳期,可教孩子講話、發音、學兒歌、彈琴。4歲是圖形辯認最佳期,可教孩子繪畫,認簡單的字形。 是數字運算最佳期,可教孩子掌握數的概念和簡單的加減運算,還可以用游戲方式學習珠算,使迅速掌握數的運算。 此外,還應特別重視習慣培養,嬰幼兒時期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愿年輕的父母們抓緊最佳期對孩子的各種能力進行培養。
多年前,在一個媽媽級的友人聚會中,一位全職媽媽分享了她的人生經驗——當她最小的兒童開始上學后,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天送孩子們上學后,她就會趕緊到市場。因為她強烈的感覺必須趕快看到人,和人說說話。然而,當該做的事都辦完,總還是得一個人回家。在家獨處的時光,她總是焦慮地等待孩子們放學,來打破那一屋子的寂靜。那段時間的生命煎熬并沒有太快結束,接著,她開始有了身體的病痛。除了就醫治療,同時也積極地尋求方法,改善自己的情況。后來,她選擇參加自我成長課程,也常回娘家探望自己的母親。現在,她的生活作息和先前并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心境卻完全不同。不僅可以享受獨處,平得地迎接每一天的到來,也和家人有更親密的互動。 當時在座的與會人士,大部分是職業婦女,而且大多是身負要職的忙碌者。聽了她的一席話之后,大伙兒她像突然被提醒:自己是否有閑下來獨處的能力?是呀!處在人
一、每天愛他多一點,與他零距離相處 從古至今,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可厚非的,可現代家庭的繁忙使得父母與孩子對話的時間都越來越少了。 在每天與父母的交談中,金語涵的爸爸告訴我,孩子在家特別怕他,不知道如何是好?經過一番交談,得知爸爸工作比較忙,回家就不想說話,一說話女兒就緊張。看著爸爸一籌莫展、一副傷心的模樣,我想這是很多家庭都會出現的問題。因為工作的壓力回到家已沒有足夠的耐心與孩子說話、甚至微笑。我告訴他: 1、每天回到家之前給自己說:“女兒是我的寶貝,我非常非常的愛她。” 2、堅持每天與女兒獨處二十分鐘,在只有你和她的時候,你會更多的關注她,她會覺得爸爸也很愛她,單獨和爸爸在一起時自己也很快樂。 3、如果實在不想說話,就給女兒準備一樣小禮物:一顆棒棒糖或者一瓶酸奶。這些東西可以事先準備很多,到實在需要的時
作為父母親,當孩子告訴你受到性侵犯時,你最重要的責任是: 相信、打消疑慮和保護你的孩子。 應該采取下列步驟: ①讓孩子相信你,你愿意他(她)告訴你,對他(她)告訴你有關性侵犯的事情是多么的困難這件事情表示理解。 ②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并讓你的孩子放心,受到性侵犯并不是他(她)的錯。雖然孩子可能感到有責任和應該受到指責,但性侵犯不是受害者的錯,即使他(她)對性侵犯沒能說“不”或沒有立即告訴父母親。你可以說“這不是你的錯!某某讓你那樣做是錯誤的。” ③讓他(她)知道告訴你性侵犯,他(她)會得到幫助,正因為他(她)告訴了你,才使你能夠想辦法來保護他(她),使他(她)免受進一步的傷害。讓你的孩子知道,可以做些事情,幫助他(她)擺脫這件事情給他(她)帶來的不快。你可以說“我會盡我所能確保這件事情不再發生。我們需要和一些人,如和兒童保
調查表明:睡眠不足和教學方法枯燥是主要原因 (記者顧雪林)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今天在京聯合公布了全國青少年注意力狀況調查活動的結果,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和教學方法枯燥成為影響青少年注意力的兩大主要原因。 據負責主持本次調查活動的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第五屆理事會會長馮伯麟教授介紹,這次調查覆蓋了全國五大區域的八大城市,調查對象涉及中小學生和大學生,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內容最全面的針對青少年注意力狀況的社會調查。馮伯麟指出,注意力是智力行為的本質特征之一,提高注意力水平,培養青少年的良好學習習慣,對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康,落實素質教育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 馮伯麟介紹說,這次調查結果初步表明,導致我國青少年注意力難以集中有內因和外因,其中,睡眠不足和疲勞是兩大內因;老師講課趣味性差和課堂環境有干
多讓孩子與人接觸:孩子們只有在集體環境中,與別的孩子打交道的時候才會鍛煉他們的性格和品質,從小就讓他學會忍讓,有一顆愛心,懂得關心別人。 不論遇到什么事都不要危言聳聽:雖然世界上有丑惡存在,但還是要多讓孩子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否則他們會形成厭世和恐懼心理。 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要讓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考慮一下怎樣做會更好,然后再開始動手。日常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要鼓勵他們自己去做。若有機會,讓孩子到親戚家住上一兩天,改變一下環境,可以鍛煉他們的適應能力。 不要輕易承諾:做任何事時,父母不要提前講好報酬,以免孩子形成做每件事都要討價還價的壞習慣。如果報酬沒有了,他就會哭鬧,久而久之便助長了孩子的任性。 多鼓勵,少打擊:孩子犯錯誤是常有的事。如果做錯了,父母應該從正面引導和教育,千萬不要用斥責、嘲諷等方式傷害他們,否
老人對孩子多表現為愛孩子,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能寬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環境極大寬松,沒有壓力,極度自由,為他們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機會。但從心理發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使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性格發展并不盡如人意。 隔代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的影響 1、容易過分的溺愛和放縱,使幼兒過于“自我中心”,影響自我意識的發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時,較多地采取順從、滿足需要的方式和態度,容易使幼兒產生“自我中心”的意識,孩子有了錯誤也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會無原則的得
年輕媽媽初為人母的心情是喜憂并存,喜的是寶寶的降臨帶來了家庭的歡樂與幸福,憂的是自己沒有育兒經驗,不知怎樣養育這幼小的生命。不用擔憂,寶寶并不了解你是一個育嬰新手,他也不是無能的被動的小生命。他從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動探索的潛在能力,他會用哭聲表達他的需要,吃飽喝足了他會滿意地微笑,所以說他已具備了與你交往的能力。只要你有愛心和信心,終將成為育兒老手,新寶寶終將成為健康、聰明、活潑的好孩子。 寶寶期待新媽媽為他做什么? 初生嬰兒無法獨立生活,他必須依賴父母的生活照顧,尤其是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養成良好的性格。那么,寶寶期待媽媽為他做些什么? 1、供給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母乳及營養食物; 2、保證充足的睡眠??身體及大腦的休息; 3、幫助處理大小便,保持清潔??身體的衛生保健; 4、開發智能吸取感官經驗??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幸福的家庭,從成功的家教開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三緊”教育。 一、時間要抓緊 一些朋友認為,小孩的時間多的是,不必計較,放任自流,結果荒廢了時間。從讀小學起,我們對兒子的時間就抓得很緊。什么時間離家上學、放學回家,什么時間開展體育活動,什么時間做作業和睡覺,都規定得清清楚楚,嚴格執行。這樣形成習慣以后,學習成績好了,生活有規律身體也好了。 二、交往要抓緊 因為孩子都小,沒有多強的判斷能力,而互相之間的模仿卻是最厲害的。小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教育良莠不齊,如果不加選擇的交往,小孩學到的往往不是長處,而是對方的短處。 在這種經過選擇的交往圈中,他自然而然地學會了交朋友,結交到了一些好朋友,看到的、學到的小伙伴的長處也要多一些。 三、
四五歲的孩子到了該學習各種知識的年齡了,這時,你可能首先想到要給他安排專門的“學習時間”,然而又有點擔心,因為覺得孩子們更喜歡玩,卻不喜歡學。其實你可能還不清楚,玩耍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課堂,他們既可以快樂地唱歌、跳舞、做游戲,又可以學到特別多對他成長有幫助的知識。比如,認知能力、情感、身體的運動能力和社交能力。 美國西雅圖資深教育專家芭芭拉女士認為,四五歲的孩子學到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體驗,音樂、空間、繪畫等不同領域的玩耍都能讓孩子們學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而這才是他們學習和思考的好方法。 父母們不妨學會給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玩耍方式,和孩子一起在玩耍中快樂學習! 玩耍里的數學課 孩子和你一起玩售票員或者售貨員游戲的時候,他不僅是在學習怎樣與人相處,怎樣發揮想象力,體驗不同社會角色的感受和情緒,這還是他學習數學的最好機會。比如,你買了
(一)從小培養責任感 教育典范: 1920年,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賠12.50美元。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后,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說:“我先借給你,一年后還我。”從此,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掙足了12.50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 點評: 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否則會淡化孩子的責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二)恰當應用期望效應 教育典范: 愛迪生小的時候曾經被他的班主任老師看成是最“笨”的學生。但是他的母親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恰恰說明了老師
你是一個好母親,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關心,相信她在你的教導下,一定會成為一個性格好的孩子。你說的老人帶孩子的方式過于細致,的確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有一定的影響。兒童的社交能力是在環境中有意識地和無意識地培養起來的。最重要的是要給她一個良好的環境。不能照顧得過細,否則孩子就失去與社會交往的機會,不能得到鍛煉。你提到的孩子不喜歡和小朋友玩、玩具也不肯借給別人,這明顯的就是照顧得太細,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管轄之下造成的。孩子的合作、共享、同情、關心,是要鍛煉的,不是順乎自然成長就可以自然會了的。對老人可以這樣建議:1、告訴老人孩子明年就要上了,園里有許多小朋友,來自不同的家庭,大家性格不一樣,你要讓寶寶從現在起就開始適應和不同性格的小朋友相處,等到她上就不會出現問題了。假日里讓媽媽請些朋友或同事帶著孩子來串門,你一定要抓住機會,讓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如果出
每年的八月中旬,是很多家長為子女挑選學校的時間,一些工作忙碌的家長為做到工作、家庭兩不誤,想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有調查顯示,北京市約有二十多萬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上寄宿制學校。 寄宿生的一天 孫偉從六歲起邁進寄宿制學校的大門,如今已經習慣了寄宿學校的校園生活。每天,清晨6時起床,出操跑步,而后洗漱,去飯廳吃飯,飯后40分鐘晨讀。在和普通學校的孩子們一樣完成6節課學習之后,孫偉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些活動,比如游泳館、足球場、棋藝室、圖書館等,在這些地方消磨晚飯前的時光。晚飯后,要去教室,寫作業、復習功課。晚上8:30,孫偉會隨生活老師回宿舍,然后洗漱睡覺。孫偉的情況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多數寄宿生的生活狀態。 目前,北京市寄宿制學校已發展到近60所。與普通學校相比,寄宿制學校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都比較大,因為學生一天24小時都生活在學校里,
小張:昨天的新聞你們看了嗎?那個爸爸簡直喪心病狂,虎毒還不 食子呢,他居然把兒子吊起來打。 老高:真的啊?怎么會忍心下得了手!作孽啊! 小郭:不過,有時候看他們不爭氣,真想打啊。 小金:你們男人就是粗暴,動不動就揮拳頭,真是的。 小路:呦……惡婦也很多的呀,上次還有個女人嫌孩子哭聲太大,把他打死了呢。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體罰作為一種畸形的愛,我們并不提倡,但也不完全否定必要的懲罰。那么,該怎樣掌握這個“度”呢? 1.家長體罰孩子應三思而后行。 一思:我今天情緒怎樣,是不是想拿孩子出氣?務必克制情緒,該打時方打。 二思:這是我本月或本年中第幾次打孩子?切忌動輒棍棒交加,只能偶爾為之。次數多了,非但不能產生教育效果,還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抵觸情緒,破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為以后的教育帶來更大的困難。
對于寶貝們來說,這個世界充滿了新奇有趣的東西,讓他們不停地搜索著、追蹤著,可是應接不暇的信息又似乎讓寶貝變得對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注意力轉瞬即逝。那些注意力不好的寶貝,可給媽咪們帶來了不少煩惱。 媽咪煩惱 蒂娜媽:“我發現我的寶貝很有音樂天賦,我就給她買了鋼琴,請了老師學習。一上課,問題就出來了。她的注意力太不集中,老師講課,她剛開始的幾分鐘還能老實地坐在那兒聽,可過了一會兒她就坐不住了,開始擺弄小玩意,或者干脆跑到一邊了。學習進度非常慢。我和老師都拿她沒辦法,她的注意力不好真是個大問題。” 一文媽:“一文好奇心特別強,對什么事情都很感興趣。有時他會因為聽到一聲鳥叫而追問我是什么鳥在叫。可是當我正在告訴他答案,并想多向他介紹點這種鳥的知識時,他卻又指著一輛小汽車向我發問了。我便又開始介紹汽車,這時,他聽到不遠處有小朋友做游戲的聲音,注意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過人,可在你一個勁地給孩子施肥加料,孩子越來越精靈古怪,小家伙們一個比一個聰明伶俐時,很可能父母自身的有些問題,會妨礙孩子的進一步發展。自己是不是夠格做一名聰明孩子的父母,自己是否在某些方面影響了孩子的發展,下面的40條,是著名兒童心理學家David Lewis在《How to Be a Gifted Parent》(如何做一名天才兒童的父母)一書中列出的天才兒童父母的特征,對我們望子成材的父母頗有啟發: 1. 我盡可能認真并且很有耐心地回答孩子所提出的問題; 2. 我很慎重地從孩子所提的疑問中找尋問題所在; 3. 我提供場所給孩子展示他的工作成果; 4. 假如孩子有些未完成的創造,例如油畫、水彩、雕塑等,我會容忍他能有那塊雜亂的工作空間; 5. 我提供子女一個房間或室內的一部分供他單獨使
孩子不相信父母的許諾,是有一定原因的:有些家長為求孩子一時的寧靜,往往不根據實際情況,給孩子種種許諾,讓孩子在盼望中等待,而最終以失望告終。如孩子希望有一個聲控的洋娃娃,父母也答應一定給買,可幾次逛商場都因價格過高而不兌現;又如答應了孩子彈完鋼琴去公園,可天不作美,刮起了大風就不去了,父母也不做任何解釋等等。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對家長的話產生了懷疑,甚至認為父母說的每一句話,每件事都不可靠,都是假的,不再相信父母的許諾。有時哪怕是父母真誠地說一件事,遇到的卻是孩子冷漠的不屑一顧的神情,他無言地告訴你,我不相信。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妨試試下面幾種方法,看是否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1、家長對自己的行為要做一次剖析,對許諾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家長應該知道,沒必要為博得孩子一時的歡心而說大話,因為它只能偶爾刺激孩子完成當前的某項任務,而不能激勵孩子不斷地做出努力
茫然的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關于早期教育,有著種種似是而非,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的說法,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早教方案、教具、書籍、玩具,這些讓父母們無所適從。 茫然的父母會給我們的孩子們帶來哪些影響呢?在某實驗幼兒園從事幼教工作二十多年的國秀華老師談了談她眼中的孩子: 二十幾年來,經我手帶過的孩子大概也有幾千個了吧。 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能做到一歲左右會獨立吃飯,二歲左右會穿脫鞋襪,三歲時能自己穿脫衣服,到四五歲時能洗手絹、洗襪子,能掃地擦桌子,到了幼兒園能給大家擺碗發筷子等。孩子五六歲時,條件合適的父母就鍛煉孩子獨立上幼兒園了…… 同時,我也見到過不少這樣的孩子: 一個三歲多的孩子,還不會獨立吃飯,每頓飯都要老師喂。削好了皮的蘋果、梨,他不會用手拿著吃,如果老師不喂他,他就低著頭啃。后來,從他爸爸那兒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