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0個育兒細節,真的可以幫助你,養育出一個超級優秀的寶寶!內容其實挺簡單,可能你已經做了一些,但也可能忽略了,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小小的生活細節,你一定要了解,因為它確實可以幫到你。| 媽媽們快仔細看看,自己能夠做到了幾條呢? 1. 許個愿:不用時時刻刻都以孩子為中心,但是每周要拿出一兩個小時來,滿足孩子幾個愿望,別分心、別煩心,哪怕做一個已經讓你膩煩的小小游戲。一定要記住孩子需要你的陪伴。 2. 讓“我愛你”成為每一天的前奏和尾聲:我們總是認為愛是應該有行動去表示的,但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怎樣去表達,我們還是要常常虛實結合一下。 3. 未雨綢繆安全措施:預先考慮好寶寶下一步會是什么樣子,以便為他置辦好相應
爸媽的任務就是幫助寶寶成長,比起運用懲罰的手段,讓寶寶學會自我約束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爸媽的“循循善誘”,讓寶寶自覺自愿地去做爸媽認為的適當的事。注意語氣口吻 寶寶不是天生就會知道怎么守規矩的,爸媽要慢慢教,用平等、尊重的口吻和寶寶對話。不要用類似譴責或者指控的居高臨下的語氣,因為這不利于寶寶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自我形象差的寶寶常常會覺得自己不令人滿意,比較自卑、膽怯,怕做錯事。方法篇:管教原則ABC 寶寶分辨對錯的能力還比較薄弱,自控能力也比較差,經常會去做一些“不對”的事情。這個時候,爸媽該怎么去教
培養一個快樂的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愿,也是父母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將來性格會更健康,學習能力更好,耐挫能力也會更強。生活中,十件小事情,幫你培養孩子大快樂! 1、做一對快樂的父母。 凡事看開,學會自嘲,養成愛說有趣事的習慣;經常講笑話,經常大聲笑,讓家庭充滿歡聲笑語。看到爸爸的啤酒肚,媽媽要開心地對孩子說,瞧,爸爸的肚子像袋鼠! 2、給孩子一定的決定權。 經常溫和地對孩子說:你自己來決定吧!我們去菜場買菜燒飯,還是去外婆家吃飯呢?孩子有獲得小主人身份的滿足感,會特別快樂,并從小就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3、帶孩子去戶外玩。 每到周末,變成家庭聚會日,安排全家一起參加體育運動和戶外活動。這不但能增進孩子的健康,更能培養親子感情,讓孩子時刻處在溫暖親情中,笑口常開。 4、用不同
很多家庭可以做到溫馨,卻難以做到民主,而缺乏民主的溫馨家庭某種程度上將會壓抑孩子個性的成長,創造力的發揮。如何創設一個民主溫馨的家庭呢? 讓孩了擁有一個自由安樂的環境非常重要。這包括兩方面:一是孩子個體的活動空間,即使孩于沒有自己的房間,也要讓他擁有自己的私人領域,如一張布滿孩子作品的書桌,一向貼滿孩子繪畫的墻,甚至從大花板上掛下來的他的畫、手工作品。二是溫馨的家庭氣氛也很重要,它可以奠定孩子良好的適應基礎,對健全個性的培養,創造力的發揮有密切的關系。 那么,怎么樣才是良好的家庭氣氛呢? 1.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攻擊。 我們并不完全禁止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有時候父母的爭 吵也會讓孩子體會到感情的復雜性,學習面對父母真實的情感。有利于孩子情感的細膩、全面發展。但我們堅決反對父母爭吵中的相互攻擊,例如:“你真無能!”“瞧你一副黃臉婆的樣子
因為較早開口說話,兒子良仔在一歲半時就能流利地背誦100多句三字經,接龍20多首古詩。現在剛學了半個多月英語,就已經會說100多個單詞和一些短句了。許多朋友都問我是如何使孩子早日說話的,在這里我談談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腦的發育是語言學習的前提 母體內的胎兒會對多種刺激做出反應,孩子出生后就開始認知周圍的環境,他會好奇地感知各種聲音和色彩,渴望父母的觸摸和擁抱。所以,良仔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我就開始了音樂胎教,等他出生之后,又堅持每天給他放旋律優美的歌曲;我還選擇色彩鮮艷的玩具吸引良仔,讓他對顏色產生感覺;給他按摩、陪他做適量運動也成了每天的必修課。這一切,對于促進孩子大腦神經發育,刺激他對周圍環境的認知都有很大的作用。其實孩子的語言能力的高低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大腦的功能,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是語言學習的前提。
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了!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倔強了!想讓孩子這么做他偏那么做!不想讓孩子那么做他偏與你唱反調!……孩子為什么逆反?其實,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當,也是導致孩子逆反的重要原因。? ○父母嘮叨不休? 一些父母唯恐孩子不聽話,遇事就反反復復地嘮叨個沒完,一會兒讓孩子注意這,一會兒又讓孩子注意那,這個要這么做,那個要那么做;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時還喜歡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過去的“劣跡”統統翻出來,一一地數落給孩子聽,大有不把孩子搞得灰溜溜誓不罷休的意思……? 豈不知,正是這些做法造成了許多孩子的逆反!? 當孩子過多地接受了重復不斷的教育內容時,他的大腦會對這些信息進行自然的屏蔽,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更為不利的是,如果家長經常采用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孩子過一段時間就會
在寶寶學習自我服務的過程中,寶寶什么時候想要練習了,什么時候需要幫助和鼓勵了,什么時候應該適當放手而不是參與代勞,都需要爸媽多多觀察并適當應對。 吃飯是寶寶自己的事 學會自己吃飯。一個自我意識比較強的寶寶,在真正擁有獨立吃飯的能力之前,很早就會表現出想自己動手吃飯的愿望,爸媽可不要錯過這個訓練寶寶的好時機。 很早就有愿望想自己動手吃飯的寶寶,雖然有意向自己吃飯,但寶寶手部的功能還沒發育好,只有當掌握一定的手部精細動作,即拇指和食指能夠熟練地對捏起物品時,寶寶才能夠很好地自己拿勺子或拿東西吃。在這之前需
我常常會問學生:如果一家有幾個孩子,那么父母會最喜歡哪個呢?答案常常千奇百怪:有說最聽話的,有說最有成就的,還有說最大的,也有說最小的。當然,這些答案都各有道理。但是據心理學家的觀察和分析,父母最喜歡的,其實是個性最像自己的孩子。 為什么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孩子的氣質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不同個性的孩子,是父母各自的氣質特點在孩子身上的組合和展現。你可以選擇要不要孩子,但是卻無法選擇要什么個性的孩子。如果父母和孩子個性相似,在相處過程中容易產生更多的默契和理解;但如果個性有較大的差異,對于雙方而言都需要付出耐心來適應對方。這樣,難免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沖突產生。 隨著孩子的誕生,每個家庭從最初的享受天倫之樂,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日常小事的處理,以及生活細節和習慣的養成,每一天的共處中,父母和孩子之間都在不斷地相互了解、相互適
孩子一發愁,家長跟著愁,甚至,家長比孩子焦慮得還厲害,這是最不可取的。要培養孩子的樂觀情緒,家長先要把自己打撈出情緒深淵,孩子的氣質與行為方式,說到底受家長的影響很大—— “病例”:換了幼兒園,孩子變沉悶 小玨最早上的是媽媽單位的子弟幼兒園,那里的老師對孩子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儼然全天候保姆,小朋友之間一鬧矛盾,老師就會迅速介入,安慰受委屈的一方。 小玨滿了4歲,小玨媽考慮到子弟幼兒園沒有開英語課和微機課,就將小玨轉入一所名聲響亮的實驗幼兒園。小玨就像只孤獨的小鴨放入了 一群嘰嘰喳喳的小雞中間。做游戲分組時,老師讓小朋友“自己找伙伴配對”,小玨跟大家都不熟,經常落單。 小玨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竟買了一大包巧克力“賄賂”小玨班上能力最強的小朋友,懇求她們帶小玨玩,又當著小玨的面送禮物給老師,說自己的女兒“
學會以恰當的方式了解和參與學校教育 家長了解和參與學校教育是家長的權利。 了解和參與學校教育有利于孩子的發展。 有助于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學習和行為表現。 有助于幫助孩子適應學校。 可以及時照顧孩子的特殊需要。 能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保持一致。 了解和參與學校教育的主要方式: 家長會:中學每學期都有1-2次家長會,這是父母了解學校、與老師聯系最方便的辦法。 學校開放日:一些學校一個學期內通常都會有一次或多次開放日,允許父母進學校和課堂,父母可以由此了解孩子和老師在校的一日學習、工作和生活情形。 家長委員會:通過家長委員會可以向學校和教師反映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還可以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改革。 家訪:家訪是學校教師和家長最常用的聯系方式,父母可以由此有針對性地、及時地和老師討論關于孩子
現在家里總是活潑、調皮搗蛋的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變得扭扭捏捏、不大方,甚至害羞地躲到大人身后,完全變了一個樣。害羞、怕生不是天生的,而是與環境有關,指責、怒罵只會讓孩子更退縮,不妨找出原因,再對癥下藥,才能打開孩子害羞、怕生的情結。 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原因 對于孩子害羞、怕生的行為表現,父母應先了解其原因。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后六至八個月,便開始進入“認生”期,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背后原因不外乎下列幾種情形: 1. 個性差異:每個孩子的個性氣質都不相同,有的內向、害羞、退縮;有的則是活潑、大方。如果孩子生性內向、害羞或膽小,必然比較容易怕生。 2. 互動機會少:現代家庭子女少,無形之中也減少了孩子與同伴互動的機會。再加上有許多父母在孩子小時,樣樣事情都幫孩子安排好,事事為他代勞,總以為在如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是最幸
孩子哭的時候,我們會心煩。在我們看來,孩子的哭聲意味著我們做父母的無能。我們以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聲麻煩就會過去。 在孩子開始哭的時候,也許我們換一種做法可以起到直接調整孩子情緒的作用。只要我們留在孩子身邊傾聽他,不打斷他的哭泣,他的煩惱會隨著哭泣逐漸消散,哭泣也會隨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創傷。由于你給孩子機會自己排除受到傷害的感覺,之后他會變得更堅強和自信。 傾聽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可以通過它把孩子的煩惱轉化為他們獲得自信的機會。傾聽,要求你與孩子合作。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壞情緒的時候,你要留在他身邊,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個過程結束時,重新充滿信心和希望。所以在孩子開始哭泣時,我們應當停下手邊的事去傾聽他,不打斷他的哭泣,這樣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傷害的感情。 傾聽孩子,既不意味著你認可他的情緒,也不意味著你縱容他。你只是
樂樂每次在家講故事都只講給自己聽,只要媽媽一湊近,他的故事便會戛然而止,而且羞得滿臉通紅,連忙央求媽媽走開……每回老師上課提問,貓貓都默不作聲,當老師的目光掃到她時,她立刻低下頭去,再也不敢抬起來……害羞的寶寶還真不少呢!細究每個害羞的寶寶,原因還不一樣呢,當然,改變他們的對策也要有所不同哦。 第1類害羞寶寶 成因:缺少社會交往 對策一:提供交往機會 對于這類寶寶,首先家長要對他多鼓勵,少批評,盡可能地多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例如: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可讓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動,讓他為客人送茶水、糖果、搬椅子、鼓勵孩子回答客人的問題;父母帶孩子上街買東西時,讓孩子自己告訴售貨員買什么東西,并向營業員道謝,告別等;督促孩子參加班里的一些討論或活動;向鄰居借東西時可跟在孩子后面讓孩子去說、去做;過生日或有事找親戚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對孩子的美好愿望。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他們的培養行動。然而,許多家長并不知道,孩子如果在學齡前乃至嬰幼兒時期過早地接受了家長方法不當的教育,會對他們心理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近日,韓國首爾感性認知研究所精神科醫生孫升恩表示,韓國嬰幼兒的精神病患者,已占精神病患總數的30%-40%。受到家長強迫性早期教育的壓力,是這些嬰兒患病的主要原因。其癥狀為情緒不安、注意力障礙、認知發展不均衡等。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俞國良教授介紹,其實,強迫性早期教育不僅出現在國外,我們身邊也有不少例子,由于家長對早教的認知有偏差,使一些孩子出現了焦慮、自閉等傾向。他認為,家長關注孩子的心智發展,就應該首先強調孩子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然后才是教孩子做個“聰明人”。 俞國良認
女兒現在四歲半時,每天晚上臨睡時,她就躺在我身邊,一聲不響地聽我講故事,聽得非常入神,時不時提一些問題;她特別愛聽英雄的故事,聽到動人處,還會從床上跳起來模仿故事里的情形。我買了好幾本故事書,放在枕頭邊。她每天晚上躺到床上,就急不可耐地叫道:“媽媽,給我講一個故事”。發現女兒這么愛聽故事,我買來幾盒講故事的光盤,用VCD放給她聽。她對配有動畫的故事興趣很高,常常能安靜的一動不動地坐在小凳子聽完一整盤。我驚奇地發現,女兒對故事有驚人的記憶力。無論是我講的故事還是碟子里的故事,一個故事只聽了兩三次,她就能記住整個故事內容,并且能講這些故事。有時她一時想不起來,我幫她接下去講時,她居然還能糾正我講的一些錯誤。看著女兒這么喜愛聽故事,我就用故事中的內容來教育她。比如她和我一起上超市買東西時,經常會想買很多東西,有時不聽話,想耍賴時,我就說:“大頭兒子想買賽車
兒子強悍好斗,去幼兒園接兒子時,常聽老師或小朋友告狀:兒子又把某某小朋友的臉抓破了。此時我總是很尷尬。問兒子,兒子卻說:“沒打,是和小朋友鬧著玩呢。” 兒子的好友天天來家里玩,我便觀察他們。剛玩上一刻鐘,他們 就開始“打架摔跤”了。兩人果然是樂哈哈地鬧著玩,并不是“敵我矛盾”。忽然,我發現處于劣勢的兒子,伸出小手去抓天天的臉!幸好兒子此次下手很輕。我長吁一口氣:看來,得教教兒子如何“打架”了。 送走天天,我把兒子叫到面前:“剛才誰贏了?” 兒子一臉自豪:“我贏了。”我說:“你抓天天的臉了,小朋友打架,如果抓臉、打頭就是犯規,所以你輸了。” 兒子一臉不高興,我接著說:“兒子,和爸爸打一次架好嗎?你的力氣大著呢,也許能贏過爸爸。 兒子聽了我的稱贊,興奮起來。我和他約定:“打頭、抓臉都算犯規。” 我蹲下來,和兒子抱在
近日,曾經13年穩居世界首富的互聯網巨子比爾·蓋茨宣布退休,同時宣布打算把自己580億美元的全部家產回饋給社會而不是留給他的孩子們。中國家長們在感慨“比爾·蓋茨是不是瘋了”的同時,也開始思索這樣的問題:是不是真的“再富不能富孩子”呢?作為家長,究竟為孩子做多少才是恰如其分呢? 自己創業的外國娃VS30歲的中國啃老族 “比爾·蓋茨這樣的爸爸畢竟是極少數。”很多中國家長這樣議論著。畢竟,蓋茨擁有尚未成年的一子兩女。他們分別出生于1996年、1999年、2002年。也就是說,目前都還是小學生,遠遠沒能自立,更不用說“事業有成”。可做父親的比爾·蓋茨硬是不留給他們一分家產。蓋茨認為:擁有不勞而獲的財富,對于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來說并非好事。 無獨有偶,躋身福布斯富豪排行榜,被稱為“蓋茨二世”的23歲美國男孩馬克·扎克伯格,在20歲的時候主動選
嬰幼兒時期是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年齡愈小,發展愈快。在3歲以下,特別是0~1歲小兒的智能發展日新月異。學習能力是有關鍵期的。 關鍵期是指某種知識或行為經驗,在某一特定時期或階段中最易獲得,最易形成,錯過這個時期,就不能獲得和達不到最好的水平。 “關鍵期”這個概念最初是從動物實驗中得來的。 20世紀50—60年代,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勞倫斯發現,小鵝在生后l~2天有追隨一個活動著東西的行為,過了這個時刻,就很難再形成這種追隨行為了。勞倫斯把這種行為稱為“印刻現象”,即生后1~2天是小鵝形成追隨活動東西的關鍵期。
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早在我國周代典籍《易經》中就講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漢代典籍《禮記》中也講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我們的祖先歷來強調:凡是有志氣、有道德、有本領的人,必定是自強不息的人。并告誡年輕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即使對老年人也倡導“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和“不須揚鞭自奮蹄”的自強精神。 現今,我們的父母們都在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求生存、求發展,父母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自強不息的精神。然而我們看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凡事依賴父母,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不會做;有的父母抱怨孩子沒志氣,缺乏上進心,得過且過,整天疲疲塌塌不見起色;有的父母抱怨孩子經不起一點困難和挫折,不能知難而進,總是知難而退;有的父母抱怨孩子玩心太重,玩起來勁頭特別大,一坐下來讀書就無精打采,潦草、胡弄,甚至厭學、逃學…
時間:2005年12月11日 14:17—14:21 提問:guest 回答:王文革 (上海中小學實驗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兒童教育心理專家) guest:請問:良好的性格怎樣能培養?孩子4歲。【14:17:07】 王文革:性格是有社會價值的。在孩子上學以后,大人要根據孩子的氣質來培養孩子的性格;幼兒前期主要是和小朋友的交往、以及對老師的回應。生活道德也可以劃到性格方面來,通常情況下,家庭里不要刻意去塑造孩子的性格,因為孩子會根據環境的需要自己調整,尤其是外界的人際環境和長大后的工作環境來調整自己的性格,使自己符合生存需要。【14: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