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蔣女士:我兒子上小學一年級,他特別喜歡亂買東西,每次接他上下學的時候,看到學校門口小攤上各種各樣的零食和玩具,他就走不動了,非要買個東西,他才回家;他還特別喜歡“跟風”,只要看到別的小朋友有新的玩具了,就會軟磨硬泡地纏著我買給他。我真是拿他沒辦法。對于兒子這樣的行為,我該怎么辦呢? 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閻曉軍老師答復:現實生活中,不少孩子都愛亂買東西,這種現象很常見,因此作為家長不必過分擔心。你的孩子出現這樣的心理和行為趨勢并不一定沒有任何的可取之處。孩子喜歡買東西,可能他真的需要某種物質的東西作為慰藉;而跟風買玩具,也是孩子對同伴的一種認同方式,并且能夠通過將注意力與興趣集中到玩具上而有效地克服某種焦慮。作為家長,你首先應與孩子認真交流,找出孩子真正想買東西的動機,從而對癥下藥。此外,家長也可以把握尺度,設定一些規范,
到朋友家去玩,主人家的小男孩很是可愛,四歲多了,有禮貌,也很潑辣。 結果在吃飯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孩子的母親端著飯,來到客廳,一一把飯放在茶幾上,接著打開電視,調好頻道,然后才把孩子叫了過來。家長解釋說,孩子必須一邊看著電視,才能吃進飯去,而且還要大人喂,天天都要這樣。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喂飯已經司空見慣了,可是要看著電視吃飯,不是沒有,而是沒有像這個孩子那樣如此有規律的。大人無可奈何,沒辦法,總得讓孩子吃進飯去,快讓他看吧! 我有點愕然,很顯然,家長采取了寬容的態度,在這里,不談什么溺愛了,因為孩子已經出現了壞習慣。毋庸置疑,是家長的教育方法出現了問題,家長沒有采取更為有效的方法。 我想,問題的根本在于家長沒有進行適當的懲罰,老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甚
看著家里的一歲寶寶已經能到處爬,能邁步向前走,能歪歪扭扭跑起來,你是不是很激動,但激動之余千萬別忽略寶寶的另一個重要技能——手指的能力。要知道,手指的活動可以刺激寶寶大腦的發育哦! 專家認為,手是寶寶認識物體的重要器官,也是觸覺的主要器官,通過活動手指來刺激大腦,遠比死記硬背更能增強大腦的活力,并可延緩腦細胞的衰老。所以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復雜、越精巧、越嫻熟,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神經聯系,從而使大腦變得更聰明。因此,訓練孩子手的技能,對于開發智力十分重要。我們為你精選了6種適合不同年齡寶寶的手指游戲,讓小手趕快動起來吧!12-15個月:抓抓手。爸爸媽媽在給寶寶做撫觸
■ 育兒方案:一歲兒童育兒方案 已經進入幼兒期,能夠自己走路;智能已有很大增強;好奇心強烈。這一時期寶寶的生理和智力發育都很快,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但這時的寶寶也很不成熟,基本不具備自我保護能力,所以家長仍不可掉以輕心,隨時注意保證兇橫寶寶的安全。另外,如果您的寶寶說話較晚,您不必心急,要堅持對他多說話。 ■ 養育要點 此期兒童一日進食量大約為: 糧食150克 肉40-50克 雞蛋1個 牛奶250-500毫升 豆制品25-50克 蔬菜和水果150-250克 油和糖各10克。 每天安排三頓正餐,上午、下午各加一次零食。 起居:睡眠13-14小時,白天睡兩次,每次1.5-2小時。 訓練小孩子坐盆大小便。 衣服要以純綿質地為最好。 嘗試讓孩子自己吃飯。 保持口腔衛生。吃飯、吃糖后要喝白開水。 游戲:可以發展孩子的運動能力。父母
孩子跌倒以后,不同的國度,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做法一:扶起來。 這是中國父母的普遍做法。 孩子跌倒以后,中國的家長多半會趕快跑過去扶起孩子,給孩子拍著身上的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把小孩扶起來后不再讓他自己走,而是背著走路;有的朝著絆倒孩子的地出氣,說“這地真壞,看媽媽怎么打它”,以此來安撫孩子…… 曾幾何時,中國父母的做法受到了猛烈的抨擊。 批評者認為,如此的教育方法使得中國的孩子脆弱、獨立性差、過分依賴父母,并斷言,在父母庇護下的孩子長不大! 做法二 :自己站起來。 這被認為是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典型做法。請看從國外回來的一位學者的親歷: ……澳洲人多數帶著兩至四歲的小孩到購物中心玩,因地滑小孩摔倒了,父母都不去幫忙扶起來。看到第一、第二、第三個我都未引起注意,看
陳女士來到筆者的咨詢室,說她4歲的兒子最近總是愛擺弄“小雞雞”。有幾次發現兒子睡著后,不知什么時候就無意識地把“小雞雞”握在兩手中擺弄起來,有時白天也發現有這種行為。雖然陳女士呵斥過孩子幾次,可是一點效果也沒有,她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其實,對于三四歲的孩子來說,好奇心是很強的。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他喜歡玩弄任何能引起他好奇心的東西,如新玩具、新圖畫、新書包等,要不然,就是拿根棍子當馬騎,或拿把掃帚當槍使。因此,對于突出于身體表面的“小雞雞”,孩子當然更不會輕易放過了。從兒童的心理發展來看,1~3歲時,孩子的需要已從口腔(口欲期)轉向肛門區域(肛欲期),繼之又轉向生殖器區域。外生殖器受到的各種形式的泛化刺激,都可以有快感出現。但幼兒對于性的態度,與成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例如玩弄“小雞雞”,便是孩子的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陰莖
孩子是非常需要玩的。尤其在暑假,父母如能幫助孩子好好玩,不僅能讓他放松身心,還能從中獲益。重要的是,找到不同年齡孩子的正確玩法。 媽媽的話:那天在與兒子玩電動車的時候,我突然想到,在我們小時候,玩的小車只是一塊長方形的小木塊,但是卻被我們想象成一輛無所不能的小車,玩中承載了我們特別多的夢想,譬如想乘著車子漫游整個城市,甚至周游世界。此外,踢毽子、造房子、跳橡皮筋以至爬樹,也都是讓我和小朋友常常玩得樂而忘返的有趣游戲,和現在孩子玩的玩具相比,當年我們的“玩具”非常粗糙,有的還是我們自己動手制作的,但是玩中的快樂卻一點也不少。 專家分析:孩子是非常需要玩的,但是現在的孩子除了上幼兒園和睡覺的時間,在電腦、電視和電子游戲上花費的時間要遠遠超過其他活動的時間,還有些孩子只能在教室里、在家里和玩具說話。當然,誰也不能否認,電腦游戲或電子玩具在現代孩
“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 千萬不要低估一個孩子對他正在破壞規則的意識程度。大多數孩子對否認大人權威的事進行了相當的分析:他們事先考慮行為并且權衡了可能發生的后果。 空洞的威脅嚇不住聰明的孩子 一 場景:在成千上萬個家庭中反復上演的一幕戲劇 晚上,媽媽覺得自己的頭越來越沉,經過辛苦的一天,她實在太累了。但此時還有一件更辛苦的事情等著她做:得讓4歲的崎崎趕快洗澡睡覺。但每一次,這件事都不那么順利。
適度的壓力可以激勵人奮進向上,完全沒有壓力會使人疲乏、懶散,但壓力太大又會使人因無法承受而出現心理問題。目前,不僅是成年人有心理壓力,孩子也不例外。作為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應該是他們最重要、最信任的人。 那么,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心理壓力呢? 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要想幫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是什么、壓力來自何處。所以,父母首先要聆聽孩子的傾訴,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面對面地交談,要專心認真地聽孩子說話。只有父母肯把自己的心交給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給父母。這樣,你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也才能針對問題給孩子以實際的幫助。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自己和有些同學做得不一樣而被孤立,比如有的男孩子不愿跟著別人一起逃學、不愿在考試時跟同學一起作弊、不愿偷著學抽煙等等。他們會因
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同時,對彼此間情感支持的需求也前所未有地高漲。學會關愛、理解他人并在情感上支持他人,這既是在競爭中找到合作伙伴從而制勝的必要條件,更是每個人在各種社會關系中得以立足和生存的根本。因此,幼兒園在培養幼兒語言、科學等認知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對幼兒的愛心教育,激發和培養他們的愛心、同情心等積極的社會情感,以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完整的”、能更好適應社會的人。 自本期始,我們將通過兩期的內容和廣大家長朋友們一起探討,作為對兒童成長來說最重要的兩個成長環境之一,家庭應當如何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 幼兒期是兒童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當然也是愛心培養的重要時期和關鍵期。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別人哭,就會拿玩
關于早期教育的有效性,我們還有一例。這個故事是由張偉航的家長講述的: 我的孩子張偉航是1977年11月1日出生的,體重3850克;身長52厘米;身體健康,發育良好,在孩子出生后幾天,我愛人去方莊醫院給孩子辦預防保健卡時,偶然知道鮑教授開設了早期教育門診,我愛人出于好奇,順便給孩子報了名。 在出滿月第一天要到方莊醫院給孩子進行乙肝疫苗接種,同時也是與鮑教授第一次見面,當我們懷著好奇的心情來到門診室時,看到許多家長們排著隊伍等待鮑教授指導,輪到我們了。鮑老師讓孩子俯臥,問孩子這一個月都會什么了,我一下愣住了,我想孩子會什么……什么也不會?這句話觸動了我。原來我只是頭腦簡單地想把孩子喂養好就行了,會什么那是長大以后的事,忽略了行為、動作的練習,對孩子有多么重要,從那一天起,我堅持按照鮑教授和李老師的指導教育孩子。 剛
市民柳女士的女兒今年6周歲,剛剛上1年級。可開學不久,夫妻二人就在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上出現了比較大的分歧。柳女士對孩子比較寬容,而丈夫卻對孩子特別嚴格,久而久之導致孩子跟母親越來越親近,跟父親卻越來越疏遠了。 自己的教育方法真有如丈夫所說是“溺愛孩子”嗎?女兒和父親的關系又該如何去修復呢?柳女士很困惑。 真實故事 女兒想要獎勵 柳女士和丈夫對女兒蓉蓉(化名)的教育一直都比較重視。女兒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夫妻倆就送孩子去學了珠算、心算和舞蹈等項目。因為這些項目大多是“興趣班”,幼兒園里也談不上什么學習成績,柳女士和丈夫對女兒的教育也沒有什么爭議。 可隨著女兒的慢慢長大,柳女士和丈夫之間逐漸產生了分歧。 今年9月,蓉蓉上了小學。一天,她回到家里突然說:“媽媽,老師說我們以后要經常考試。我要是考得好了,媽媽是不是要給我獎
●父母希望她早點結婚,于是親友為她介紹了一位富家子。她家不想高攀,不過介紹人說他老實厚道。 ●結婚沒多久他就出了問題,介紹人很愧疚。但這已改變不了她的痛苦,直到離婚他還吝嗇孩子的撫養費。 ●現在,她的心愿就是讓孩子在不受父母離婚影響的單純環境中成長,卻又不知該如何實現…… 接到我的長途電話,紅葉顯得很激動:“今年春節,我看中央電視臺的‘大家說法’節目,第一次知道上海有一條為單身媽媽提供幫助的‘紅羽毛熱線’,當時我正為我和雪峰的婚姻而苦惱,猶豫了好幾天,沒有打這個 電話。現在,我和雪峰剛辦完離婚手續,已經不是夫妻了,我心里實在有太多的話要訴說。” 向紅葉簡要介紹了“晨報傾訴”的版面后,我開始靜靜地傾聽她在圍城內外的心路歷程。 相親,家人比我積極 我出生在北方,中專畢業后沒找到合適的工
秋冬季節很多人的皮膚容易干燥、瘙癢,如果能在洗澡水中加一些燕麥,皮膚瘙癢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燕麥的粒狀組織結構、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纖維使其具有很好的吸收性,因而能夠有效清除深層皮膚中的污垢。另外,燕麥含有很多能夠改善皮膚的營養成分,可以減輕或治愈不少皮膚病。因此,燕麥的滋潤效果也相當顯著,特別是對于干性皮膚的人而言。 由于燕麥是天然植物,作用溫和,因此對于嬰兒及有長期皮膚問題的人非常適用。不過,最好不要直接將燕麥片放入洗澡水中,否則營養成分不容易完全溶解在水中,使用前最好把燕麥細細磨碎。 燕麥洗澡的方法:用半杯燕麥片、1/4杯牛奶、2湯匙蜂蜜混合在一起,調成干糊狀,然后將這些原料放入一個用棉布等天然材料做成的小袋子中,放在淋浴的噴頭下,流水就會均勻地將燕麥的營養精華稀釋,沖到皮膚上,當然,如果有
家長對孩子撒謊大部分都是為了圖省事,覺得謊言比講道理更能有效、迅速地抑制孩子的一些想法、要求。教育不能省事,有些謊言不能說。以下三種謊言,無論是在孩子的情感上,還是認知上,都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 1。情感型的謊言不能說 孩子哭得厲害,家長不應該心煩意亂隨口就說:“你再哭,再哭,媽媽不要你了。”孩子會真的以為媽媽不想要他了。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孩子的情緒更加糟糕。 2。嚇唬型的謊言不能說 晚上9點了,可是寶寶還不睡覺。家長說:“趕快睡,再不睡,大鬼小鬼就來找你了。”此時,給孩子讀幾個故事可能比謊言來得更有效。 3。不科學的謊言不能說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不斷認知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答不上來的時候,
做母親是每個女人生命中一段奇妙的經歷,每個母親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母親節將至,讓我們通過以下媽媽們的育兒故事,讀懂媽媽和孩子之間那份天然的愛。 女兒終于開口說話了 郡郡媽媽:女兒在1歲9個月還不會說話,只會叫爸爸。去醫院檢查后發現,女兒有嚴重的聽力問題,要依靠助聽器才能重新學說話,這真是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一周后,女兒帶上了助聽器,我也從此成了全職媽媽。遵照醫生“逢做必說”的囑咐,開始不停地和女兒說話。可是帶上助聽器后,女兒或許驚奇世界上原來有那么多聲音,反而不肯說話了。聾兒康復中心的老師告訴我,這是女兒在積累語言,說出來是遲早的事。終于在4個月后的一天,女兒叫了第一聲“媽媽”。6個月后,她很自然地開始學說話。那段時間,我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給女兒說話,說得筋疲力盡、口干舌燥,一個故事總要講上七八遍,自己覺得頭暈時,才去刷碗。
孕婦或家人用文明,禮貌,富有哲理的語言,有目的地對子宮中的胎兒進行講話,給胎兒期的大腦新皮質輸入最初的語言印記,為后天的學習打下基礎,稱為語言胎教。動物的腦從內側往外分為古皮質,舊皮質,新皮質三部分。古皮質起著爬蟲類腦的作用,舊皮質起著哺乳類腦的作用,唯有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新皮質特別發達,新皮質是用來學習知識和進行精神活動的,一生(包括胎兒期)可儲存在1000萬億個信息單位。孕20周,胎兒的聽覺功能已經完全建立。母親的說話聲不但可以傳遞給胎兒,而且胸腔的振動對胎兒也有一定影響。因此,孕婦要特別注意自己說話的音調、語氣和用詞,以便給胎兒一個良好的刺激印記。對話胎教要求父母雙方共同參與,因為男性的低音是比較容易傳入子宮內的,久而久之,也不失為一種良性的音波刺激。父母可以給胎兒起一個中性的乳名,如“平平”、“樂樂”等,經常呼喚之,使胎
玩具是游戲的工具,游戲離不開玩具。而游戲又是寶寶的天性,玩具是游戲的物質前提,寶寶要玩耍必然離不開玩具。世界“幼教之父”福祿貝爾就把寶寶的玩具意為“恩物”,并專門針對寶寶發展需要設計了一系列的玩具。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本質即是工作(活動),工作即游戲,玩具就是兒童工作的材料,有玩具,其工作才不致落空;有玩具,才能引起兒童工作的興趣,也才會專心地去操作學習,也才能幫助其自我建構與神經發展。玩具的提供與應用,直接關系著兒童學習的效果。”魯迅先生曾說,“游戲是兒童的天使。我們要關注兒童的成長,必須關注兒童的游戲;要關注兒童的游戲,必須重視兒童使用的玩具。” 事實上,縱觀中外學前教育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舉凡強調學前教育者,莫不重視玩具的教育價值。當代學
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也是比較熱門的話題——關于孩子的才能和教育。 討論: 優良素質會不會自動消失? 好網網友萱寶寶媽咪 : 西方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其實每個孩子都有音樂智能。我也看到好網很多的媽媽指出自家的寶貝對音樂很敏感,或說孩子有很快樂的反應:跳舞、表演、按節奏擊打…… 萱寶其實也一樣,她的舞姿、她的動作、她的節奏感常常讓我瞠目結舌。最近我用DV拍了很多萱寶的舞蹈,但我發現我永遠沒能采集到她最精彩的那些舞姿…… “采訪”過外婆,說我當年亦如是!可現在的我早就沒有了當年的才藝了……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與我類似的成長變化! 看著萱寶,再聯想自己,突然想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要與大家一起來討論——為什么很多的孩子喪失了原有的天賦,比如舞蹈、音樂……有沒有可能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在教養上忽略了孩子某個才能的發展,讓它逐漸“枯萎”了?
孩子有了過錯,能聽從家長的教誨,或者未經批評即能自責,這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是從嬰幼期就開始培養的懺悔心理發展起來的。 一般來說,孩子長到兩歲時,就會開始萌發“羞恥”心。犯了過失,會產生一種不安情緒和害羞心理。這種不安和害羞,就是“羞恥”心。這時如果家長能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那么,孩子長到3歲左右,就能逐漸具備自控、自尊意識。有了這些意識,不需要外界的強制,孩子靠自己內在的心理機制就會自動調節并協調與外界的關系。當有過失時,就能自覺從周圍環境中吸取經驗教訓,進行鑒別,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反饋,從而產生懺悔心理。懺悔心理是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結果,對以后形成謙虛自重的個性心理品質有極大的影響。 家長培養幼兒的懺悔心理可采用暗示、榜樣、鼓勵和熏陶等方法。 暗示法: 當孩子出現輕微過失時,家長不要急于訓斥,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