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兒方案:第四個月 這一時期的嬰兒已經不是晴天睡覺的孩子了。他能抬頭,也能翻身,手已經能夠轉動并能握著玩具玩,手和手指也靈活,稍微扶著他就能坐起來了。為了使他能夠更好地成長,要從多方面加以關心和幫助寶寶。 ■ 養育要點 發展感覺動作技能。引導手去拿東西、聽到聲音準確轉動眼睛和身體。多給寶寶聽音樂和寶寶說話。 給寶寶做翻身操、鍛煉寶寶脊柱的肌肉,幫助寶寶學習翻身?! ∫簩殞氄f話,與寶寶做問答游戲,聯系發聲,學習“交談”。 適量加輔食,如雞蛋、米粉、菜泥等。 ■ 發育指標 俯臥時寶寶上身完全抬起,與床垂直,腿能抬高踢去衣被或吊起的玩具;視線靈活,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外一個物體;開始咿呀學語,用聲音回答大人的逗引;喜歡吃輔食?!? ■ 生 理 指 標 男孩身高: 58.3~69.1厘米 體重: 4.7~8.5千克 女
青青生氣了。冬冬搶了她心愛的氣球就跑,她怎么也追不上。青青想哭,想大叫,甚至想狠狠地咬冬冬一口! 如果你是青青的爸爸媽媽,你會教她怎么做呢?是讓她“別哭”、“別生氣”,生怕她忍不住真的咬冬冬一口,還是由著青青哭鬧,讓她隨意宣泄自己的情緒? 這兩種做法都失之偏頗?! ∪祟惽榫w不純粹是一時的沖動,即便是生氣、悲傷和恐懼這些消極情緒,也有激發適應性行為,確保種族延續的作用,因而具有適應的功能。當然,放縱不羈的情緒表達,難以發揮這種功能。青青需要有保護自己的沖動,但任意哭鬧是否能有效解決問題? 在社會生活中,情緒傳達著語言難以表達的微妙信息,人們通過情緒表達而相互影響、相互適應。媽媽的嚴肅表情,能使孩子停止嘻鬧;而孩子的痛苦眼神,會牽動媽媽的心。可以說,情緒是社會互動的核心。只有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緒、適當調節情緒,他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榫w表
如果你家小毛頭有著成人的思維,知道該怎么樣跟你對話,那么,當你因為他的任性而責備甚至體罰他的時候,他一定會沖著你斷喝一聲:“任性不是我的錯!”或許你會因此勃然大怒:“反了你了!任性不是你的錯?難道是我的錯?”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不想為你幫腔,相反,我只想站在小毛頭的一邊,直視著你的眼睛,認真而平靜地對你說:“沒錯,寶寶任性確實就是你的錯!” 我為小毛頭幫腔也許加深了你憤怒的感覺,不過請你息怒,我們不必急著爭辯,還是先來看一個寶寶任性的常見事例吧! 堅持進門順序的豆豆 爸爸媽媽帶著豆豆在外面玩得十分開心,可是回家的時候,小家伙莫名其妙地哭鬧不休,鬧得一家子都十分不愉快,原因是大家進家門的順序搞錯了。平時媽媽帶豆豆從外面回家,都是媽媽用鑰匙把大門打開,然后讓豆豆先進,待豆豆進去以后,媽媽再跟著進入。如果還有奶奶一起出門,最后一個進門的
懲罰是一門家教藝術,懲罰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當。眼下,隨著家庭教育知識的日益普及,“重教輕罰”已成廣大家長的共識。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懲罰是打罵的代名詞,因而我們常常在報刊上見到少數家長對孩子罰站、罰跪、罰餓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報道,這些家長便是對懲罰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把握。 其實,懲罰的方式多種多樣;打罵只是其中的一種,是懲罰的極端性行為。錯用、濫用懲罰以致不負責任地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施暴,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長期以往就會使懲罰失效,導致最終“管不住孩子”;而適當、適時的科學的懲罰卻能對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錯誤,從而收到以罰助教、以罰代教的效果。 下面幾種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學問1: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引起孩
庭教育孩子,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總結的“教育孩子40條”,相信能夠幫到您! 1、對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都耐心、老實地作出回答。 2、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看法。 3、豎一個陳列架,讓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間里或者桌面上很亂而責罵他,只要這與他的創作活動有關。 5、給孩子一個房間或者房間的一部分,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說明,他本身已經很可愛,用不著再刻意表現。 7、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8、幫孩子制訂個人計劃和完成計劃的方法。 9、帶孩子到他感興趣的地方去玩。 10、幫助孩子修改作業。 11、幫助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長養成合理的行為習慣并留心讓孩子學著去做。 13、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 14、允
面對21世紀敞開的大門,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中國能否贏得下個世紀,關鍵取決于人才的培養。人們似乎已經感覺到了新世紀人才之戰的彌漫硝煙。 從70年代末開始,“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成了社會和家庭的小太陽,這一批孩子被稱之為“獨生代”。他們是跨世紀的一代,是肩負重任的一代,可以說,中國下世紀的勝負榮衰就寄托在他們身上。那么,他們稚嫩的雙肩,能否挑得起這千斤重擔? 你幸福,可是你孤獨就“獨生子女”這個詞本身而言,某種程度地意味著這一代兒童的尷尬處境。他們從出生之日起,就不得不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一方面,因為孩子是“獨生”,家人必然將所有的溫暖全部傾注到他們身上,使孩子所受的庇護近乎完滿;另一方面,家居更舒適,卻也更少了鄰里間的往來;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單獨居住,避免了與老人之間的磨擦,卻更縮小了孩子們的活
倒果汁或牛奶(2-3歲):如果想讓孩子們自己倒果汁,首先他們應有足夠的腕部力量,并且能控制手的動作,不至于把水倒在外面,可以把飲料事先倒在塑料小涼杯里,這樣他們倒起來更容易些?! ∮檬种刚侯伭袭嫯嫞?歲):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已經能幫助他“自由創作”了,雖然他不太可能把顏料吃進嘴里,但還是要給他提供無毒無害的顏料更安全?! ∽约捍┮路?歲):讓一個3歲的孩子自己系上扣子還有點為難,但這么大的孩子自己穿脫有松緊口的褲子或套上一件T恤應該不成問題?! 膵雰捍哺乃瘍和玻?歲):太早給孩子換床可能讓他們睡不好,因為他在嬰兒床里已經習慣了中途醒來時可以再睡著,可如果改讓他睡在兒童床上,他可能還不懂得睡醒后不能下床走動,而應該接著睡覺。 上游泳課(4歲):在這之前,他們喜歡又跑又跳,不知不覺間鍛煉了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此時,可以開始最基礎的游泳
引言:天下所有的母親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天下的母親都避免不了做一件事,那就是“嘮叨”。父母用嘮叨來表示愛,效果會怎樣呢?不管是哪種嘮叨,嘮叨太多太久,孩子的耳朵真的起“繭”了——因為你給孩子吃的“藥”過多了,孩子產生了“免疫力”。母親總對孩子不放心,怕他做不好,以為嘮叨可以約束孩子,提醒出差錯。俗話說,“好話不說二遍?!闭f十次不一定比說一次有效。 “媽媽,我求你別說了!你說了好多遍啦!”女兒跺著腳,對媽媽哀求道。 “知道了知道了!你有完沒完啊,我耳朵聽得起繭啦!真是煩死了!”兒子捂住耳朵,對著母親吼。 這樣的鏡頭相信在不少家庭中出現過。不少母親特別喜歡對孩子嘮叨。有資料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母親“太嘮叨”,嘮叨成了母
如果一個游戲環境能滿足嬰幼兒健康安全成長、激發孩子探索欲、滿足孩子好奇心、紓解情緒壓力、發揮想象力及自主獨立使用空間的需求,那么這個環境就是個能促進嬰幼兒整合性發展的游戲環境。要規劃出上述的游戲環境應該注意些什么,長庚護專幼??茖H沃v師張翠娥張翠娥提供了幾點規劃原則: 1. 足夠的活動空間:活動空間要多大才夠,要先考慮使用的人數多寡,人數愈多所需要的空間愈大。另外,年齡也是空間規劃的考慮因素。嬰幼兒行動不穩,缺乏保護自己的能力,大孩子行動莽撞,容易在無意間傷害到嬰幼兒,所以大孩子和嬰幼兒的活動空間最好能有所區隔。 2. 采光通風良好:嬰幼兒就如同剛冒出嫩芽的小樹,需要足夠的陽光、空氣幫助其健康的成長。一個采光通風良好的環境,較不易傳播病媒引起占有欲很強,其發展階段又處于自我中心期,尚未發展合作行為,很難引導孩子合作游戲。最好能提供足夠的游
自從本報4月10日發表北京外國語大學成教院官群老師撰寫的“創造性的英語記憶法”一文以來,不少熱心的讀者提出了許多有關英語學習方法和效果的問題,比如:有人背誦和演講英語表現出色,有人對數字、運算的內容非常敏感,有人閱讀配有圖片的文章事半功倍,有人身體語言及表演勝人一籌,有人通過唱歌記歌詞過目不忘,有人合作式學習興趣高漲,有人寫日記或獨立學習專心致志,有人對動物、植物、天文、地理方面的內容情有獨鐘。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偏好,不同的學習方法又會帶來不同的學習效果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特意與“英語多元智能教學法”研發人孟萬金博士和官群老師進行了一次對話?!?記者(以下簡稱記):孟博士,聽說您是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第一位外語教育心理學博士,請你首先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一下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 孟: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
近年來,有一個詞在全世界普遍引起了關注,它就是“團隊精神”。就像不少國內幼兒園一樣,日本某所幼兒園也要對寶寶進行面試,因為選拔出來的寶寶將來是要為日本政府服務的,面試的目的是測試:寶寶是否具有團隊精神?以確定這樣的寶寶是否未來能夠掌控領導權? 其中一道題是:要求10個參加面試的寶寶將一張桌子抬到另一個房間,站著不動的毫無疑問被作為缺乏團隊精神而遭到淘汰;還有一道題是:10個參加面試的寶寶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為另一組倒開水,全熱的、全冷的、只倒一丁點的也被淘汰,這是缺乏服務意識。測試方法是由很多專家共同設計的,大約有三百多種,每年都不一樣。 現場提
給新生兒選什么玩具 玩具是小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促 進孩子感知覺、語言、動作技能和技巧的發展。養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維 能力,開闊孩子的視野,激發孩子的歡樂情緒,培養兒童良好的品德。 選擇玩具并不是越高檔越精致越好,而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擇玩具。 小兒各個年齡有其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對玩具需要也不同。 對新生兒來說,為他們準備的玩具主要是為了促進視、聽覺的發育,因此可選擇一些外形優美、色彩對比度強一些的玩具,以便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和注意。 根據神經學研究的新發現,新生兒的視神經對黑白有反應。隨著生長發育,他們會喜歡看紅顏色,喜歡看人的臉,容易注視圖形復雜的區域、曲線和同心圓式的圖案。新生兒不僅能聽到聲音,而且對聲音頻率很敏感,喜歡聽和諧的音樂,并表示愉快。 所以
1、永遠不把“蠢”和“笨”用在孩子身上。 2、幫助孩子結識他所鐘愛的領域內的“高手”,如果父母不是的話。 3、盡可能的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能發揮作用的。 4、幫孩子完成一件他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讓孩子感到他比自己想象的有本事。 5、每個月都讓孩子嘗試一件新的事物,最好是父母也沒有做過的。和孩子一起探討如何更好的學習和適應。 6、積極地看待孩子,同時教孩子積極的看待自己。 7、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難,告訴孩子能力是可以增長的,困難并非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可怕。 8、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不足,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不能改變就悅納它。&n
做好父母千頭萬緒,需要經驗,需要智慧。同時我們都做過孩子,一經提醒也會大受啟發。很多時候,你往往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美國PARENTS雜志龐大的專家顧問團提供的50條建議,值得聽取、回味。 1、在小小挫折中提高抵抗力 你是不是有時也癡心地想讓孩子生活在天堂里:沒有失望、挫折、壓力、眼淚,時刻都圍繞在愛的光環中……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有點離譜了,因為你所做的恰恰是把恐懼、痛苦、失落這一切的“慢性毒藥”親手包上了厚厚的“糖衣”,送進了孩子的口中。當“疼痛”來臨的時候,你能一直為孩子準備好“止疼片”嗎?不,他們需要自己止痛,自己療傷。請相信他們吧,自然賦予了他們足夠強盛的生命力! 2、先傾聽再出主意 孩子會經歷很多“危急時刻”,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無憂無
當你看到你4歲的寶寶正從冰箱里把一大瓶飲料拖出來,然后往他自己的杯子里倒的時候,你將會怎么做?假如大部分飲料沒有倒進杯子里而是流到地上,你會不會大叫一聲:“等等!讓媽媽來幫你倒!” 插播[教育新聞]——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明顯增加,凡事喜歡說“我能”、“我要自己來”,喜歡自己去嘗試、體驗。成人要珍視孩子的這種獨立愿望,鼓勵引導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回到我們的畫面——很多父母都沒有給予孩子們機會,去嘗試做他們自己能夠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對三四歲的孩子來說,父母仍然給他們穿上襪子,他們洗完澡父母幫他們把身上擦干,還幫他們鋪床疊被。畢竟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已經成為父母的習慣。而且,如果讓孩子們自己做事,那將又慢又亂,甚至當孩子失敗的時候,小家伙沒準還會大發脾氣,把所有東西都弄得一團糟。然而,事實是三四歲孩子的能力已經遠遠
著名小說《飄》曾描寫過白瑞德向別人請教女兒美藍常常吮吸大拇指的頭痛問題。如今不少家長也在為孩子愛咬指甲而煩惱不已。 其實,孩子在三四個月大時出現的吮指頭行為,是一個正常的發育表現。一般到了兩三歲時,就會漸漸消失。有些孩子,在三四歲以后如果還吮手指,甚至咬指甲,那就是問題了。 咬指甲本身并沒有什么危害,但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指甲縫或指尖上沾有的大量細菌、病毒及蟲卵等會給孩子的健康帶來一些影響。比如,孩子在咬指甲時不知不覺帶入口中的病菌,會導致口腔內感染,嚴重的還會引發消化道傳染病或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孩子平時接觸的文具,很多都含鉛,如果他們把指尖上的鉛吃進體內,還可能造成鉛污染。 此外,經常咬指甲會對兒童的牙齒造成傷害,令牙齒排列不齊,影響孩子的容
童年是我和哥哥在夏天午后沒人的街上跑。童年是哥哥把一大捆甜高粱放在我旁邊,我吃了一下午,哥哥玩了一下午,晚上我們一起回家,誰都沒有挨說,因為我們誰都沒有出賣誰。童年是午后和哥哥一起用罐頭瓶釣魚,一下午也沒釣到一條。童年是和弟弟一起在媽媽的花生地里無憂無慮地玩耍,我不小心把弟弟弄傷了,我不敢說,弟弟只有三歲,他不會說,我躲過一劫。 童年是在沒有圍墻的幼兒園里,整天坐在矮矮的土墻上,和小伙伴們聊天,看天上的太陽發呆。童年是在桃樹上吊來吊去,從水泥做的滑梯上不知厭倦地滑上滑下。童年是在《小紅帽》的童話劇中扮演老狼。童年是和一個小伙伴爬上一堵很高的墻,下不來,一直坐到太陽下山,大人收工才把我們放下來。童年是在一場院的麥秸垛里玩了不知多長時間,卻記了一輩子。童年是每年過年時收到爸爸的新衣服。童年是總惦記家邊地里的好吃的,但不敢去摘,因為那不是自己家的。童年
當今家庭教育需要認真思考的是摒棄功利思想,關注兒童一生的幸福。父母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在育兒活動中從兒童的思維,兒童的意識出發,走進兒童的精神世界,去設計各項富有童心的內容,讓幼兒在愉悅快樂的感受中培養豐富的情感、懂得做人的真諦。為此,我們必須了解什么是兒童的快樂,盡快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 誤區一:有了技能就是快樂。不少家長認為孩子有高人一籌的技能,就會快樂幸福。因此他們不惜錢財千方百計送寶寶上各種培訓班,培養孩子彈鋼琴、畫畫、跳舞、下棋、說英語的技能。并常常讓孩子在眾人面前展示,以為孩子會以此而樂,其實這不過是滿足他們自己的虛榮心而已。大多數的孩子被這樣的學習訓練搞得疲憊不堪,根本樂不起來。 誤區二:放任不管,盡情玩樂就是快樂。有的家長認為,讓孩子過一個快樂的童年就是讓他自由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還能不快樂嗎?于是他們對孩
幼兒家長測試 家庭教育已經成為每一個家長的首要任務,無論家務和工作多么繁忙,家長也要擠出時間來對子女實施家庭教育。但有些家長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惱。原因很簡單,你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確。 題1 5歲的瑪莎把幾少十件積木玩具扔得當滿屋子都是,媽媽一定要收到盒子里,瑪莎不理,最后哭鬧到奶奶處,于是奶奶動手收拾起來,但媽媽還是說:“小孩子應該自己學會 收拾玩具。”后來爸爸對瑪莎說:“這次就原諒你,我來收拾,你來幫助我,下一回,自己干?!卑职衷诤凶永锓帕?件積木,其作的都藏了起來。第2 天,瑪莎玩過這5件積木以后自己也收了起來,爸爸又獎給她5件積木、、對件事情你認為怎么分析? 題2 6 歲的奧夏一看見飯桌上有瓶打開的醬,馬上一把拖到自己的面前用指舔吃來,而且舔了又撈,撈了又舔。奶奶發現后說:“你怎么把手指伸到瓶子里去了?多臟!”媽媽就給奧夏一把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