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喝茶吧。”三歲多的小侄女恭恭敬敬地給客人送來一杯香茶。我在一旁立刻給予鼓勵:“凝凝做得真棒,凝凝真是個懂禮貌的好孩子!”話音剛落,我的小女兒已經高舉著一包巧克力跑過來,說:“阿姨,你吃德芙巧克力吧,它給你牛奶般的光滑!”哄堂大笑之后,我心里暗自得意:讓她們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教育方法還真不錯,畢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聊天的時候才得知老同學剛剛辦好離婚手續,主動為后來者騰出了位置。往事何必再提?為了岔開話題,我對走過來拿玩具的女兒說:“軒軒,你看阿姨長得多漂亮啊!”女兒抬頭認真端詳了一下,回答:“我看也就是一般吧。”我厲聲喝斥道:“這孩子,怎么回事啊!”本以為女兒會順著我的話來一個錦上添花,誰想到她卻讓我陷入尷尬之中。我連忙轉身問小侄女:“凝凝,你說呢?”凝凝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她姐姐,然后對我的同學說:“阿姨,你長得真漂亮啊!”我高興地親了
Baby該到睡覺時間,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鬧;正餐不吃愛吃零食;怎么糾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頭的習慣;玩具總是丟滿地,不會愛惜……孩子生活上,這些看似不太嚴重的行為,如果不適當糾正,可能影響到孩子未來人格發展。 Baby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不管是大人、同伴、喜愛的玩偶或是電視節目,孩子很容易被其所吸引,進而模仿。生活中孩子有些不當的行為習慣,大部分是受到周圍人的態度和行為習慣所影響,特別是父母親。這些看似不太嚴重的行為,卻造成家長和孩子間相處困難,甚至對孩子未來性格的養成造成困擾。 Baby這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如不趁孩子還小時糾正,將可能影響他未來人格發展。父母在幫助幼兒改正壞習慣時,要先了解幼兒這些行為習慣背后真正的原因,然后再對癥下方、尋求解決方法,讓孩子能逐漸遠離這些不良習慣,使家長和孩子間的相處能更加的順利。
有一次,室內活動中,我把一條長方形積木擺在課室中間(積木厚度僅如大拇指的高度一般,孩子絆倒在地毯上不會受傷),讓孩子們排好隊……咦,這不正是“跨欄”嗎?他們在電視上看到過的,這游戲太有挑戰性了!孩子們個個興高采烈,躍躍欲試。看著他們的模樣,我想起了教科書里說的話:孩子喜歡探索、冒險。所以,老師要“設計”一些從幼童的角度看來“很危險”、“夠刺激”的活動;但大人心里明白,那其實很安全,也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 “跨欄”開始了,每個孩子順利跳過去,我們都鼓掌給予鼓勵。這回,輪到三歲多的“大頭仔”卡門上場,他有一對大大的眼睛和圓乎乎的小臉。這個父親是工程師的男孩子,砌積木時愛低垂著腦袋,專心致志地干。我在這里用“干”字,取代那個聽上去不太爭氣的“玩”字,是因為他真的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聽自己話,可孩子偏偏把父母們苦口婆心的說教當成耳邊風。 “孩子怎么這么犟呢?我們說了那么多都是為了他們好,想想看,如果是別人的孩子,我會對你說那么多嗎?爸爸媽媽不會害你的!”在教育子女無效后,父母真是滿肚子的苦水無處說。 怎么能讓孩子聽話?假如世上有讓孩子聽話的藥,估計父母們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買回家在第一時間給孩子吃的。可世上那會有這種藥呢?還是看看專門研究家庭教育的專家們有什么新鮮招數吧! 孩子不買父母的賬 一位母親抱怨:“我一直非常注意孩子的成長,特別是他的缺點,我會想辦法讓他盡量改正。為此,我天天講,月月講,真是磨破了嘴皮子。剛開始我說他,他還聽,慢慢的他就對我說的話不予理睬,不當回事。現在我無論說什么,他都好像沒有聽見,無動于衷。我實在想不出用什么方法來管教他……” 原因分析:父母教育方法不當 這位母親的苦惱其實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孩子在家中活潑大方、能說會道,可一旦到別人家里或碰到生人,卻局促不安、膽怯怕生,做什么事都要成人代勞。因此,我們的耳邊便能經常聽到這樣不解的抱怨聲:“這孩子,在家里挺能的,怎么出來就變樣了?”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孩子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父母是其最先交往的對象,以后逐漸擴大到親友和伙伴,這中間有一個從生到熟的過程。如果爸爸媽媽整天將孩子關在家里,不與外界接觸,勢必會造成上述情況。其次,爸爸媽媽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情都由成人包辦代替,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一見到生人便會畏首畏尾無所適從。 培養孩子舉止大方,做客便是良好的途徑。 1、帶孩子做客。做客前家長應先向孩子介紹造訪的對象,讓孩子有必要的心理準備;其次還要幫助孩子樹立一定的信心。比如,可這樣鼓勵孩子:“王阿姨特別想見你,她們家還有一個小哥哥,
前一階段,馬女士打來電話向記者咨詢,自己的寶寶今年3歲了,不知道現在是否可以刷牙,最近又出現一些品牌的牙膏可能會引起癌癥的報道,讓家長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不刷牙擔心孩子長蟲牙,刷牙還擔心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那么小孩究竟多大可以刷牙,刷牙時需要注意什么呢?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咨詢了吉林大學口腔醫院保健科程敏教授。 程教授告訴記者,一般幼兒到三四歲時父母是可以教孩子刷牙的,但是由于孩子小,因此刷牙時很容易將牙膏吞咽進去,經常會吞進牙膏的70%造成氟中毒。一般在牙膏上都有“7歲以下兒童每次用量不多于一厘米膏體”的提示,因此家長在給孩子擠牙膏時,一定要嚴格控制用量,一般是黃豆粒大小。建議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孩子刷牙的方法,讓孩子模仿,平時也可以讓孩子用鹽水替代牙膏刷牙。 另外,平時養成吃完東西就漱
小路:“昨天我看新聞,有個小孩,讀中學兩年級,偷偷的把家里錢拿出去用,七千多了!” 小郭:“哎,這事我聽得多了。我女兒快上學了,到底要不要給她零用錢,給多少,真成問題。” 老高:“深有同感,給少了就怕他動歪腦筋。給多了又怕他亂用。” 小金:“真是這樣。隔壁王阿姨頭都大了,他那兒子,獅子大開口,每月問他要600塊零用錢,雙下崗,怎么受得了。” 小張:“我準備現在開始給我寶寶存錢,以后開銷大著呢。” 如何看待兒童消費問題,的確讓許多家長傷透腦筋,怎么辦呢?參考一下吧! 1.告訴孩子錢與勞動的關系、錢與大人的關系,浪費就是不珍惜父母的勞動,亂花錢是不對的,培養亂花錢的羞恥感。 2.父母介入壓歲錢的管理與使用。可與孩子一起到鋃行存入壓歲錢和零花錢,為孩子保存一個日后上學用的小存折,由他自己支配,但不隨便動用,他會很高興。或
動物的母性本能非常強烈,它們雖自身瀕臨險境卻勇敢地保護孩子的情景,令我們人類深深感動。但是當對動物的母性行為做更深入的研究之后,我們發現這一現象不同于人類的母愛,而是由于荷爾蒙刺激或是某種條件反射的結果。 動物的母子關系并不是永久持續下去的。無論是狗還是貓,當把它剛生下來的孩子奪走之后,母親會感到十分不安,但很快就會忘記掉。然而,人類的母親對于自己去世的孩子會一直深懷思念。 人類正因具有這種高層次的“心”,體諒孩子才成為可能。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意欲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那么與此相對應的體諒又是怎樣來的呢? 要知道,體諒之心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當孩子接受了父母的體諒之后,他幼小的心中體諒之芽才得以萌發,并漸漸成長起來。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以自我為中心。嬰兒肚子一餓,就會哭著要吃奶;尿布濕了,也會以啼哭訴說難受。他一點
小寶貝入幼兒園第一天,親友陣容很強大。爺爺、奶奶、爸爸、姑姑都到場,媽媽怕自己受不了,留下看家。 起初,看到幼兒園內各種玩具、滑梯,小寶貝樂壞了,跑東跑西的。咦,過來一個漂亮的老師,向他打招呼,小鴻鑫扭扭捏捏地靠過去。不對,怎么爺爺、奶奶、爸爸、姑姑都走了,小家伙感覺不妙,死命抓著奶奶的衣角,張嘴大哭。老師抱起他,向家人使個眼色,讓他們快閃。爺爺、奶奶邊走邊回頭,然后躲在窗戶外偷看,聽著愛孫的哭聲,兩人眼角掛著淚。 回到家,沒一會兒,奶奶便找不著爺爺。原來,他又折回幼兒園了。“如果當時孩子還在哭,我就什么也不管了,先抱回家再說。” 父母也有分離焦慮幼兒園老師介紹,剛入學的寶寶,都會哭鬧,這叫“分離焦慮”。不過,一些父母的表現,可比孩子“夸張”多了。前天,記者在小小班看到,幾個小
家中的寶貝是否就像自動抹布一樣,每天都在地上幫你擦地?或是像神農氏一樣充滿嘗百草的精神,在家中舔來舔去?你是否想過孩子在滾或舔時,會誤觸家中隱藏的致命危機嗎? 現代人居住的環境受污染日益嚴重,甚至蔓延到家中,舉凡我們常見的清潔劑、洗碗精、洗衣精,甚至是玩具,都可能含有毒劑,而家庭卻是惟一能讓孩子們自由、安全、健康生長的環境,如果連這最后一道防線都無法守住,還有誰能來守護家中寶寶的健康? 油漆 油漆應該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有機溶劑,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一天也少不了它,如何避免油漆毒性造成影響,無疑是父母面臨的最大課題。 改善方式 1.盡量選擇水性油漆代替,粉刷后,注意通風,如果油漆剝落要立刻補上。 2.建議重新裝潢或粉刷后的屋子,不要立刻遷入,通風愈久愈好,讓揮發性物質濃度
·有完美的父母嗎 記者問:教育應該達到什么目的? 朔貝特女士答:通過教育,孩子應該變得堅強,而不是畏首畏尾。堅強的孩子是不受別人支配的。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樂觀并懂得考慮別人。他們在困難面前沒有畏懼情緒,而且堅定地認為,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問: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呢? 答:父母應該對以下5個問題有明確的認識: 1.教育在家庭中占據什么樣的地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們自己接受的是什么樣的教育?其中哪些是可以繼續用來教育子女的?哪些是不可取的? 2.應該如何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在每天忙忙碌碌的情況下,父母看到的往往是他們對孩子不滿意的地方。一個常常受批評的孩子,是不會產生自信心的。孩子需要得到承認和贊揚。父母應該看重孩子的積極方面,并給以表揚。 3.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提供幫助?當孩子流露出憤怒、傷心或者害怕
孩子們在一起時進行的最好的活動 讓孩子們在一起玩得高興并不意味著要花很多錢,或者需要在手邊精心準備好玩具或者游戲。事實上,根據潘尼-浦楚,路易斯安那的一位幼兒園老師的經驗(浦楚同時還是一個3歲和8歲孩子的母親)常常是一些很小的事情就能讓孩子們滿意。 帶上一個裝著好東西的袋子。讓孩子自己挑選出一小袋子他愿意和其他孩子一塊兒玩的玩具。這些玩具不必是什么特別的東西:彩色蠟筆、快餐店的小玩具、彩色圖書等都很好。 到外面玩。如果天氣不錯,孩子們又精力充沛,和孩子們到外面玩逮人游戲或者“媽媽我可以嗎”的游戲,或者就簡單地帶孩子到處逛逛。或者和孩子們在人行道上散步幾個小時作為消遣。帶上一些彩色蠟筆,孩子們玩的時候,你要注意照看,可以讓孩子們玩跳房子或者在汽車道上涂鴉。 玩得有意思,又便宜。在生奶油上添加食用色素,然后讓孩子們把他們的手掌印印
正常情況下,1到1歲半的寶寶開始學習走步并能獨立行走。倘若您的孩子此時仍不能站立,或行走經常摔跤、出現行走異常,則說明可能隱藏著某種疾患,這就需要年輕的媽媽們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識,善于觀察幼兒的步態變化,了解孩子出現的新問題,以便及時發現,及時得到治療。 佝僂病:佝僂病俗稱“軟骨病”,是由于缺乏維生素D,使食物中鈣、磷不能被身體吸收利用,以致生長發育需要大量鈣質的骨骼得不到足夠的鈣質而發生軟化,從而影響了骨骼的生長發育,致使幼兒雙腿支撐無力,起步晚。表現的步態為:雙腿出現向內或向外彎曲,可致“O”形腿、“X”形腿。 腦性癱瘓:腦性癱瘓是指一種非進行性神經疾病。主要表現在動作不協調、步態不穩、足尖著地,雙腿交叉呈“剪刀步”,或出現下肢癱瘓,或走路時雙膝部相互碰撞,并伴有智力低下。 小腦病變:小腦位于大腦之下,其功能是協調身體的平衡和肢體
我家寶貝是在快兩歲時開始識字的,現在已經堅持了一年多。在這段時間里,為了讓她保持對識字的興趣,我一般都是以鼓勵和游戲的態度教她,從沒有刻意做過什么計劃。如果教過的字,寶寶認識了,我們為她歡呼鼓掌;如果沒認出來,我們也只是一笑而過。可能正是在這種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寶寶的識字熱情一直很高漲,現在已經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 在和寶寶一起認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能保持寶寶識字興趣的快樂游戲。“買”“賣”游戲 將所有識字卡放在賣家的前面,寶寶和媽媽誰都可以是買家,或者是賣家。買家看到識字卡里的某個字,如“家”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非常喜愛放風箏活動,老少皆宜,它不僅能健身養目,還能陶冶情操。 一、怎樣帶孩子放風箏? 1、讓孩子知道放風箏要選擇怎樣的天氣。 春秋兩季都是放風箏的好時節。而清明之前更是放風箏的黃金時節,因為這時的風向較穩,風速均勻,便于風箏放飛。同時這時的天氣干燥,風箏不易受潮,能保持風箏原有的形狀,不易損壞。 2、告訴孩子放風箏應選擇什么樣的場地。 周圍沒有高大的建筑物,沒有較高的樹木和電線桿,地面也比較平整寬敞的地方是放風箏的好場所。 3、帶孩子放風箏,使孩子學習放風箏的本領。 放風箏時要兩人互相配合。一個人拿好風箏,用手抓住風箏的骨架的中心條,站在風箏背后或側后,將風箏舉起。使風箏略向前傾斜5~10度,往前跑。另一個人右手拿線拐,左手拿風箏線,并把線慢慢放出10~20米,線要拉緊,等到風力適宜時,持風箏的人向空中輕輕一松手,拿
也許總有這么一天,你的孩子會問你們:“爸爸、媽媽,你們是怎么相愛的?”似乎,也總是在這個全世界都愛的季節回想起曾經的甜甜蜜蜜、點點滴滴。那么,關于愛情,你想對孩子說些什么呢? 知道嗎?幾乎所有的父母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都會聽到孩子問這樣的一個問題:“爸爸、媽媽你們是怎么認識的?怎么在一起的?”然后,爸爸媽媽的思緒就會追溯到看來很遠的從前,接著,他們開始講述那個愛的故事…… 相愛時我們看煙花 時間:1999年12月31日 地點:北京 人物:小森爸爸、小森媽媽 &nb
爸媽的任務就是幫助寶寶成長,比起運用懲罰的手段,讓寶寶學會自我約束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爸媽的“循循善誘”,讓寶寶自覺自愿地去做爸媽認為的適當的事。講清后果繼續啟發 如果寶寶想出的解決方法還是不合理的,媽媽可以通過告訴寶寶這樣做會造成的后果,讓寶寶另想辦法。如果寶寶提議用紅色水彩筆在鏡子上畫畫,媽媽可以這樣說:“用紅色水筆是個好辦法,但這樣一畫鏡子會變成什么樣呢?”如果寶寶明白會弄臟鏡子,自然會再去想其他辦法。如果寶寶不懂,媽媽就要耐心解釋給寶寶聽,鏡子是用來照人的,如果用紅色水筆或者唇膏把鏡子都涂滿了,就不能從鏡子里照出人來了。寶寶明白之后,就繼續啟發寶寶:“那還能在什么上面畫圖呢?”
1歲左右的寶寶經常會有這樣的舉動:總是試圖抓住你手中的物品,得到之后非常珍惜地“研究”一會兒,然后把它扔到地上,同時嘴里發出“嗯,嗯……”的叫聲,并伴隨著期盼著你給他撿起來的眼神。你撿起來之后,他又揮舞著小手企圖拿過來,拿到手之后,卻并不珍惜,再次扔到地板上,然后又期盼著你撿起來。就這樣——扔下去,撿起來,再扔下去,再撿起來…… 有些媽媽會被寶寶的這種“戲弄”行為所激怒,粗暴地抱走寶寶或者拿走物品,有的甚至抓起寶寶的小手打幾下,力度雖然不大,但生氣完全寫在臉上。寶寶的這種看似荒謬、重復的做法,實際上正是符合嬰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游戲,稱為自發游戲,而你對于嬰兒自發游戲的干預會在一定程度上
(一)“自己爬起來” 不知道天下還有沒有我這樣狠心的父親,兒子摔倒了。從來不拉,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酷的聲音命令:“爬起來”。 兒子出生在臘月初一,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春節剛過,也就是兒子剛剛滿月,我也不知那根筋不對頭,突發奇想,要對兒子進行鍛煉。于是在寒冷的冬天,每天晚上,吃完晚飯抱著兒子上街轉一圈,美其名曰:“凍一凍,鍛煉鍛煉”。一直堅持到春暖花開,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不過,第二個冬天就可以拉著兒子溫暖的小手上街凍一凍了。還別說,這一招許是見效了,直到今天兒子很少感冒。也許沾了兒子的光,我也很少感冒。 俗話說,“三翻六坐八爬?俊薄J撬敵『⒆尤?鱸祿岱?恚??鱸
孩子因其小,因其稚嫩,多少會有點嬌氣。在家庭生活中,小女孩、小男孩向大人充滿稚氣地撒點嬌、耍點賴,不是什么錯誤,反而讓大人感受到天倫之樂,增加幸福感。然而凡事都有“度”,一旦孩子嬌過了頭,就會阻礙他們健康成長。 嬌寶寶的常見表現 生活上嬌氣 吃東西挑挑揀揀,愛吃的吃個沒完,不愛吃的一點兒不動,飯桌上大人頗費口舌,有時逼著父母做這做那;使用文具、物品由著性兒來,喜歡的就用,不喜歡的就扔在一邊,磨父母買了這個買那個。有一點不舒服就不想上學,要求父母請假;經常要求不上體育課。 學習上嬌氣 做一會兒功課就喊累;讓父母削鉛筆、包書皮、整理文具;念會兒書就像“大爺”似的,支使父母倒水、拿飲料、拿水果;作業沒做好,不賴自己賴父母;考試考不好,賴父母沒給復習好;學習時遇到困難,動不動就厭煩,發脾氣。 勞動上嬌氣 一讓干活就反感——“又讓干活,我累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