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書是關鍵; 2、在公眾面前不要批評孩子; 3、父母保持一致; 4、學會知足; 5、使用神奇的接觸,比如擁抱; 6、不要抱怨; 7、堅持做你認為好的事; 8、停止指手畫腳地評論; 9、同每一個孩子約會; 10、不要老是坐在電視機旁; 11、充分享受二人品茶的歡樂; 12、共享家庭的快樂與共同分擔痛苦; 13、慶幸孩子們的差異。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而不是打罵出來的。筆者曾聽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天下午,一個不足十歲的小學生放學后獨自到一片樹林里玩耍。天黑了,這個膽小的孩子還沒有走出樹林,他怕遭到野獸襲擊,就爬到一棵大樹上躲了起來。父親見孩子很晚還沒回家,就沿孩子放學回家的路去尋找,在一片樹林里,借著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親隱約看見兒子正躲在一棵大樹的樹杈上 。父親沒有馬上喊兒子下來,而是假裝沒有看見,吹著口哨在離兒子藏身的大樹不遠處溜達。兒子聽到父親的口哨聲好像遇到了救星,馬上從大樹上溜下來,吃驚地問:“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這片樹林里呢?”“我是獨自散步,沒想正碰上你在樹上玩耍呢。”據說這個孩子長大后進入軍官學校深造,畢業后成了一名作戰勇敢的將領。 人們常說,樹怕傷根,人怕傷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長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
孩子教育是父母最關注的話題,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來,盡量在教育中避免失誤!怎樣的教育對孩子不利,甚至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1.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對他有求必應,要什么給什么。 后果:這樣當他長大后,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萬物皆備于我。 2.當他口出污言穢語時,盡管譏笑他。 后果:他的詞匯會越來越不成體統,說出話來把人氣個半死。 3.永遠不對他進行精神道德教育,讓他自己混到成年時再說,讓他自己去決定一切。 后果:將來的他絕對思維錯亂,沒有底線。 4.避免對孩子說他犯了錯誤,免得孩子有時候會感到內疚。 后果:他將來即使犯罪被捕,也會感到是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對,他是受害者。 5.把他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替他收拾好,千萬不能讓孩子自己動手,免得他累著。 后果:習慣遇事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別人。 6.不論好壞書刊
常聽有的家長說孩子特獨,愛吃的東西連最親的人也不肯分一點。許多家長為此傷了不少腦筋。可是您反省過自己嗎?平時給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是不是說過“最好吃的給寶寶吃”、“這么好吃的東西,奶奶舍不得吃,專留給寶寶的”等類似的話呢?還有一種情況,比方孩子拿著愛吃的東西出門,有的阿姨看見后和他開玩笑:“這么好吃的東西,能分給阿姨一點嗎?”孩子還很小的時候,聽到這樣的要求,幼小的心里會“斗爭”一下,家長肯定會鼓勵孩子分一些給別人,等孩子終于下定決心時,“行,給你吧!”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大人應該愉快接受并表示感謝,但事實上,通常大人會說:“寶寶,真乖!阿姨不吃,寶寶自己留著吃吧。 ”大人的這種做法,是和平時家長教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孩子在家里好好的,一上幼兒園就變得“體弱多病”了呢? 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孩子平時受到“很好”的照顧,身體的抗寒能力較差;二是孩子沒有集體生活的經歷,平時較少受到病原體的侵襲,身體的抗病原體能力較差。孩子在受寒時,身體的抗病能力下降,這時,如果再遇到病原體侵襲,就很容易生病了。 寶寶從母體得到的抗體,在出生6個月時基本消耗完,此時,他的抵抗力最弱,最容易患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自身的免疫系統逐漸發育成熟,抗體的產生能力也逐漸增加。通常,孩子在3歲以后,機體抗病能力較3歲前會有明顯的提高。 但是,抗體是有高度特異性的,只有當孩子的機體受到某一種病原體的侵襲后,才會產生針對該病原體的抗體,也就是說,對于大千世界中各種各樣的病原體,孩子只有接觸了它們,他的機體才會產生針對這些病原體的抗體。 所以
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和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境,人際關系友好和諧,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發揮。幼兒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孩子性格特征的優劣,直接影響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長和對待未來的態度。 看看下面的15個問題,再對照一下自己的寶貝,然后回答兩個答案:“是”或“否”。 1、孩子能否輕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經常耍脾氣? 3、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覺? 4、孩子是否總把家人激怒? 5、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飯量是否穩定? 7、孩子吃飯時是否經常耍脾氣? 8、孩子有沒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經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總是需要看管?
好的溝通是健康家庭的一個標志。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可以直接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不滿。 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假若孩子心中有了不滿,但卻又被禁止表達,那么他們就會發展出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來。 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被動攻擊”,即孩子有意無意地做錯一些事情,然后惹得父母特別生氣。結果,父母對孩子進行一番攻擊,斥責他。這樣看上去是父母攻擊了孩子,但實際上是孩子內心深處故意惹父母生氣。他們惹得父母生氣,但因為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所以就仍像是一個乖孩子。 老師的孩子大考總考砸 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武漢中德心理醫院的前院長曾奇峰近日對記者說:“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子不學習,是我在咨詢中經常遇到的案例。” 廣州薇薇安心理醫院的咨詢師廖琦贊同這種觀點,她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小勇是廣州某中學初三的學生,他學習很努力,一般的小考
您的孩子對您孝敬嗎?他是否理解您的關愛?是否珍惜您的勞動成果?對您的正確教育、意見和建議是否樂于接受?面對著諸如此類的問題。不管您做出了多少肯定地回答,請不要忘了對孩子“孝心”的培養。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學做人,學處世。 做什么樣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誠實正直的人,做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說:“孝悌者,為人之本也。”孝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 “四二一綜合溺愛癥”引發的思考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過飯后,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父母卻在忙碌著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這種現象,我
繪畫是孩子表現創造力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繪畫是一種對自然的模仿,是一種視覺藝術,是一種與色彩相結合的新形式的創造。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繪畫也呈現出不同的階段特點,反映出孩子創造力的發展情況。 1.5歲到4歲的幼兒繪畫屬于涂鴉期,它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5歲幼兒的無意識的涂鴉期。幼兒只會在紙上畫不規則的線條,這是一種較少受到視覺控制的純肌肉運動。第二階段是2歲幼兒的控制涂鴉期。幼兒正在逐步學習控制手的動作及開始注意手眼協調,反映在繪畫上表現為幼兒會畫有一定規則的線條和圓形物。第三階段為命題涂鴉期。幼兒不能如實再現其腦中的圖象,但是他卻能給他筆下所畫的形象命名,這說明他的確是想把自己頭腦中的形象加以再現。 4歲的幼兒已經可以用簡化的形式,來表現他眼中所看到的形象。如兩個點代表眼睛,兩條線代表胳膊等,表明這一年齡的孩子已
從穿脫衣服到洗臉,甚至給自己沖一杯牛奶,你2歲的孩子可能在時時向你發出信息??“讓我自己做!”并且堅決拒絕你的幫助。 一個星期六的早上,我2歲的兒子告訴我:“媽媽,我要自己做早飯。”他一定是看見我每天給他沖奶粉了:先倒水,后倒奶粉,再一攪拌就成了,覺得既容易又好玩。還沒等我擦干凈手,他已經站在小凳子上,打開了奶粉罐的蓋子,舀了滿滿的一勺奶粉,動作迅速有力地倒進了他的小杯子里。不出我的所料,少一半倒在了杯子里,多一半撒在了桌子上。 同我兒子一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經常認為他自己能夠做任何事情。可是,這給父母帶來的問題是,如果把成人能夠輕而易舉就做好的事情交給孩子去做,那么很可能就不得不時常面對一團糟的局面,也不得不做好筋疲力盡的準備。這真是令人非常頭疼的事情。 此時,你若想幫他一把吧,他會堅決拒絕,因為不愿被父母“小看”,他
對寶寶來說,游戲并不等同于單純的游戲概念,它更重要的是一種探索活動。正是在游戲過程中,使寶寶的心智與體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1歲以上:他們開始喜歡做各種帶有假想推測性質的游戲,這是由于他們記憶力和推理能力的發展所決定的,而且通進行此類游戲不僅能促進上述兩項能力的發展,還能使他們獲得了眾多有關周圍環境的寶貴經驗,并逐漸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以及身邊的事物。 由此可見,為了鼓勵寶寶發展自我認知,鍛煉他平衡能力的發展,父母應為寶寶提供足夠多的機會,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爬、去跑、去跳……總之做各種寶寶樂于做的游戲,這才是順應寶寶天性的最佳方式。 適合寶寶的游戲 (1)鍛煉平衡能力的游戲 上下臺階可以輕松地幫助寶寶掌握身體的平衡,同時也有助于加強他對自身身體的認知;翻越障礙,比如鉆過某個模型、鉆洞、跳過土坑、跨越圓木、翻越矮墻等等,這些活動可
2歲后,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會向大人要求自己穿、脫衣服。不要忽視他這種意愿,媽媽要邊鼓勵邊有耐心地協助他。 脫衣訓練 在寶寶還沒有意愿自己動手脫衣服時,會粘著大人,請求幫助。遇到這種情況,你不要很快就滿足他的要求,試著鼓勵他:“讓我們一起來試著自己脫脫看。” 另一種情形,如果寶寶拒絕你的幫助,自己想脫衣服,卻脫不下來時。你在一旁要為他打氣:“還差一點噢,做得真不錯!”在他困難的時候,稍微幫他一點忙,讓他產生“我能自己脫下來”的自信。 脫套頭衫 相比較開衫,脫套頭衫的難度比較高,事前,幫寶寶解開可能勾住他脖子或手腕的紐扣,教導他的手臂先從袖子里抽出來,再用雙手從衣服里面撐開領子后,將衣服脫下。 建議: ·寶寶的衣服構造不要太復雜,脫不下來,這會使他感覺很沮喪;·不要忘了整理脫下來的衣服;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從對近千名嬰幼兒進行跟蹤,一直到他們成年。他的基本結論是:5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布盧姆認為,如果把17歲時的人做達到的智力水平定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到8歲時已經獲得80%,從八至十七歲只獲得剩下的20%。 許多研究機構也得出了與布盧姆基本相同的結論,有人進一步指出:2到3歲是兒童學習口頭語言的最佳年齡;4至5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語言的最佳年齡;學習外語應從十歲以前就開始;而彈鋼琴、拉小提琴必須從3歲開始。 如果錯過了言語、聽覺和運動區域的大腦神經細胞發育的關鍵時期,再來開發其智力就沒有什么指望了。
適合O型血孩子的讀書方法 對于注意力不易集中的O型孩子來說,“分散學習”的讀書方式無疑是一帖良方。“分散學習法”限定每一科目的讀書時間,大約在20~30分鐘左右,然后間隔休息10分鐘就換讀另一門課程,以訓練孩子聚精會神的能力。同時讓孩子將喜歡和不喜歡的科目交替輪流讀,例如前30分鐘讀他喜歡的自然科目,后30分鐘便讀他不喜歡的社會科目,使注意力持續較長。 O型血孩子的記憶力不錯,因此對于不擅長的科目,便可利用此項特點來彌補,以提高該科的成績。例如找出該科內容的重點,制成卡片,隨時翻閱,借不斷的反復練習讓孩子徹底記住。不妨一個月做一次測試,以加深印象。 O型血孩子的自我約束力強,因此父母無需太限制他們的活動,不妨讓他們自己訂一天的計劃表,將游玩與讀書的時間劃分清楚,你就可以放心讓他們盡興玩,等玩到一定的程度后,他們自然會收起玩心,遵守計劃專心讀
我們經常看到,玩耍或者打鬧中摔倒的孩子,一般都無大礙,爬起來,立刻忘了疼,甚至不知道碰到的是哪兒。剛打完架的孩子,也會轉眼就和好,誰對誰錯也很少計較。問題是我們家長往往過分在意,看在眼里,揪在心上,難以放下。 不怕孩子跌倒,放手讓他自己爬起來,不計較摩擦中的是非,是家長磨練孩子意志,培養孩子寬容心的很好機會,可是,我們往往非去取代不可,這一點,我們的確不如國外的家長們。 我女兒兩歲半時,帶她在深圳中華民俗村游玩,碰到幾位外國人,也帶著一個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專心地蹲在地上玩弄幾塊路面上松動的鵝卵石。女兒看著好玩,也上前拿了一塊,誰知那小男孩撲過來要搶回那塊石頭,爭搶當中,女兒猛地一推,把小男孩推倒在地。 這一舉動,著實把我嚇了一大跳,畢竟人家是外國人,孩子又那么小,我正著急不知如何向對方家長道歉或是上前幫忙把孩子扶起時,但見他的家長們原
一個孩子,一手拿著洗臉毛巾,一手拿著梳子,他咬咬毛巾又咬咬梳子。我們知道他在用嘴感覺軟和硬。遺憾的是,他的父母并不知道,沒有把“軟”和“硬”這兩個詞及時告訴孩子;有幸的是,他們沒有把毛巾和梳子拿開。 我們總是把掌握某種技能作為智力發展的標準。 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兒童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蒙特梭利在兩本書中都說:“兒童所有的智力是從感覺發展到概念。”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是感覺。這些天大家聽講,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你們自己有所體會的那部分內容。你只能聽見部分內容。這個部分內容,必定是你的感覺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經歷和心理狀態相契合。 關于兒童,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的孩子。他一歲多的時候還不太會說話。我當時心里有點著急,我想他是不是有點遲鈍?當時急得我都要到醫院去給他看舌頭了。我家有
有人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著它笑,它也對著你笑;你對著它哭,它也對著你哭。 仔細想來,難道不是這樣的嗎?面對上天給予的種種恩賜與考驗,憐愛與不公,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生活的事實,卻可以以另一種心態來面對它。 感恩就是一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心態。感恩,可以是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病患看到第二天初升的太陽;可以是沙漠中斷水口渴之人舉步艱難之時發現一片綠洲;可以是迷茫無序之時忽然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感恩,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生活態度。對生活感恩,其實也是善待自我,學會生活。
孩子走路了!他終于邁出了第一步,這讓你感到非常自豪。但是,對他走路的姿勢,卻不敢恭維。不要過于擔心,當他越來越自信地邁出雙腳時,他的腿也會站直了。 他總跌撞…… 會走已經有一個半月了,可他為什么還總是跌跌撞撞的?一直到1歲半,這都是完全正常的。在邁出了第一步之后,還需要大約3~6個月的時間,孩子他才能很好地控制腳步。沒有跌跌撞撞的過程,是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腳步的。然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會經常摔跤!他的肌肉還不是很結實。至于平衡的保持,他的內耳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記錄下所有的參數。不過,到了2歲左右時,如果在公園的小路上走路,他還跌跌撞撞,除非他是有意這樣做,否則那就要帶他去看醫生了。如果醫生沒有發現神經方面的毛病,他可能會建議你去看骨科方面醫生,以排除骨架結構的問題。 他走路像螃蟹一樣! 他的兩腳朝內,像個大
預測孩子將來是否能成才,毅力就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必須重視培養孩子堅強的毅力。可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 1、堅定信心:鼓勵孩子,告訴他“他很棒”、“他一定能行”,這會使孩子不懼所面臨到的困難,挫折,并以積極方式去克服。因此,要有毅力,一定要培養信心。 2、強烈愿望:愿望是行動的出發點,一切活動都發源于愿望。因此,頑強的毅力是與強烈的愿望聯系在一起的。要成功,必須先有強烈的成功愿望,這樣行動才會產生極大的毅力。 3、目標明確: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目標,指明行動的方向。 4、積極行動:鼓勵孩子看準目標后就要付之以行動——“多走一步,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因此,不停地行動,才是達成愿望的最佳選擇。 5、克服消極心理:萬事開頭難,每一次新的嘗試肯定不會一帆風順,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要鼓勵他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對待,始終保持一定的自信心和
兒童就未必沒有心理問題。據美國的一項最新調查表明:5年內咨詢過兒科心理醫生的孩子因社會環境的影響而造成心理疾病的比率從6.8%上升到18.7%,同時發現孩子們受長期壓力的影響而出現的癥狀已與成年人一模一樣,他們也會出現心動過速、失眠、憂郁和焦躁不安。 一位媽媽訴苦道:“當我每天奔波在外,在充滿競爭的環境里打拼的時候,有時,壓力簡直讓我喘不過氣來。可我沒想到的是,女兒那么小,也會有壓力。” 小孩子為啥會有壓力 現在充滿競爭和快節奏的社會已迫使孩子們不得不過早地承受壓力和緊迫感。同時,因為自己太忙,所以父母總是每天都催促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趕緊穿衣服或吃飯。如今,輕松地和孩子們一起交談和娛樂對于很多家庭來說都是非常稀少的,父母們已經沒有時間能夠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了。 同時,身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