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經常吹泡泡、舔嘴唇有助于嬰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的卡蒂阿爾考克博士及其同事對120名2歲以下的嬰幼兒進行了研究。(這個時間段是兒童一生中學習新詞最快的階段。)在對嬰兒的嘴部運動能力進行深入調查后,研究者發現,在嘴巴運動方面表現不佳的嬰兒,學習語言的速度比較慢,而能完成吹泡泡、舔嘴唇等復雜嘴部運動的嬰兒,他們學習語言的速度更快,發音也更清晰。 阿爾考克博士說:"有些孩子在兩歲以下,無法做出正確的親吻動作,他們剛剛張開嘴,口水就會流出來。而有些孩子則不太會舔嘴唇。父母雖然不需要對此擔心,但是教子女舔嘴唇或吹泡泡,或許就能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一個“精英”媽媽的醒悟 “喜歡用孩子的成就來為自己臉上貼金,是中國父母的一個‘陋習’。”日前,某報刊登了一個白領父母為孩子升重點小學參加考試前后經歷引起不小反響。就此,同為高級白領,并有海外求學經歷的一位父母措辭激烈地和記者討論起幼兒早教走入誤區的話題。 在海外留學期間,這位父母也曾做Baby Sitter,在幫老外看孩子的兼職工作中,她開始對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國父母的心態有了新思索。 “在美國,父母不會刻意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從不會說,你看JOHN已經會什么什么了,而你怎么還不努力之類的話。在他們看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點,他們只會跟孩子的過去比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這一點,和中國父母非常不同。”她坦言,從小自己就生活在父母不停的督促聲中:“你看隔壁陽陽會自己讀童話書了;為什么你們班上的王震庭比你分數高
父母對待孩子無外乎三種情況:一是事事管、時時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卻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結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長一帆風順。杰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地說,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 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時候與孩子關系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其關鍵在于“定位”: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新生的寶寶看上去那么弱小,媽媽給洗個澡可能還有些戰戰兢兢,更何況寶寶的小鼻子小耳朵,還有可愛的眼睛與嘴巴,該怎么保持它們的清潔與健康呢? 很多媽媽不知道該怎么清潔寶寶的五官,用什么,怎么做,都是第一次,不做不行,做錯了更不行。還有,寶寶面對并不適應的新環境,難免出點小麻煩,若是小小的嘴巴和眼睛出了問題,媽媽僅僅心疼是不夠的,此時你的小寶寶需要你更精心的照料。 新生兒頭面部、五官的生理特點: 1、頭面部 頭部相對較大,約為身長的1/4,出生時頭圍33~34厘米,前囟斜徑為2~2.5厘米,(前囟約在12~18個月時閉合),后囟已閉或尚開放,(后囟于2~4個月時閉合)。可隱約辨認骨縫,頭皮可由于局部水腫而形成產瘤,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自行吸收。 面部皮膚與全身皮膚一樣十分嬌嫩,其上覆以多少不等的灰白色胎脂,以后逐漸吸收。胎脂吸收后,由于表皮薄
溺愛孩子是一種軟暴力 在澳大利亞,有一所體操學校,每日傍晚訓練結束時,常見家長陪著光頭、赤腳、只穿背心短褲的孩子從學校里出來,盡管寒氣襲人,但很少見家長為孩子拎鞋、戴帽、披衣。“澳大利亞人養孩子很‘粗’!”這是我們亞裔父母見面時百說不厭的話題。 “粗養”就是不為孩子刻意制造精心呵護,不為孩子提供過分溫暖和享受的環境,不用父母的代替包辦取代孩子感受生活、接受磨難和品嘗挫折的機會,而是將孩子當作伸縮性極強的生命,培養他們與生俱來的自強和跋涉本能。“粗養教育法”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思考、不怕苦難、忍受挫折和勇敢搏擊的“雄鷹性格”,具有較高的社會情商和挫折商。 “粗養教育法”要是放在中國,肯定會遭到家長和社會的強烈反對,認為“父母太殘忍、不人道”,不懂教育法則,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力。我們的“細養教育法”,父母用細膩思維將孩
我到一位做教師的朋友家做客。吃過午飯,我們天南海北地神侃,竟然不知外面什么時候下起了大雨。糟糕!正是放學的時候,朋友的兒子彤彤早上沒有帶傘,他一定會淋成“落湯雞”。這樣想著,我抓起一把傘,準備以最快的速度給朋友的兒子送去。朋友見狀攔住了我,淡淡地說:“你不用擔心,我的兒子自有辦法平安回家。” 正說著,朋友的兒子回來了,我關切地問:“彤彤,你沒被大雨淋濕吧?”彤彤走過來,讓我摸摸他的頭發,驕傲地說:“叔叔你看,我的頭發上一滴水珠都沒有!”我問:“彤彤,你想的什么辦法?”彤彤說,“那還不簡單?”他從背后變戲法似地拿出一把傘來,在我眼前得意地晃了晃,“我見爸爸老不來給我送傘,就找老師借了一把。”我豎起大拇指一個勁兒地夸獎:“你真聰明,我生怕你被大雨淋濕了,正準備給你送傘去。” 彤彤嘴巴一撇:“叔叔,別小看我!我自己有的是辦法。”我決定考考這個
一、幼兒觀察能力的特點: 1.孩子喜歡觀察活的、運動著的物體,不喜歡觀察靜止的物體; 2.孩子喜歡觀察顏色鮮艷的東西,不喜歡看顏色單調、灰暗的東西; 3.孩子喜歡看大而清晰的圖像,不喜歡看小而模糊的圖像; 4.位置明顯的物體容易被觀察,比如墻上掛的、桌上擺的等; 5.物體的明顯特征容易被觀察,而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記得球的大小有差別,卻記不得色彩和圖案的差異。 二、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敏銳的觀察力是想象力、創造力的源泉,對于孩子今后的智力發展十分重要,您要注意培養: 1.觀察不只是用視覺完成,應鼓勵孩子用多種知覺形式去觀察,可以鼓勵孩子用聽覺、觸覺或其他知覺形式去觀察事物的區別; 2.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并且在觀察過程中多提問題; 3.欣賞孩子的好奇并能有效指導孩子
孩子不論年齡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員,所以告訴孩子他們在家庭中應該負起的責任是很重要的。孩子們需要知道這個家庭里的有些事是他們可以做的,參與做家務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的體驗自己是家庭中一員的感覺。 美國有一個“age appropriate chores chart”, 這個表格寫明了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務勞動。 9-24個月: 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寶寶自己把臟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 2-3歲: 可以在家長的指使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 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 使用馬桶 刷牙 澆花(父母要給孩子適量的水,以免孩子給花草澆水過度) 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 更好的使用馬桶 洗手 更仔細的刷牙 認真的澆花 收拾自己的玩具 喂寵物 到大
Q:早期的智力開發必需嗎?怎么做? 王文革:對于父母來說,早期的教育或智力開發都能夠帶來成就感,單這點看是很必要的,和他相關的有父母對孩子的持續關注和主動控制,可以保證大人時刻關注孩子的能力水平。但早期的開發和我們常說的智力開發有很大的不一樣,因為孩子比較小,表達起來有困難,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有重復的現象,所以有的父母可能把握不好,經常體驗的不是成功的感覺,會逐漸地放棄。大人如果有精力,并且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指標有清楚地把握,智力開發活動應該算是和孩子早期交往的最佳方式。 Q:能簡單教給我一點方法嗎? 王文革:在內容上,主要是結合動作和語言,以游戲的方式來表達,這樣孩子接受起來比較方便。在衡量孩子的智力水平時,可以比較一下身邊同齡孩子,別人能做到的你可以嘗試做一下,這樣父母之間相互交流持續性把握得比較好。簡單的方法并不是很多,
孩子做起事來總是慢半拍,看在父母眼里是又急又氣,真恨不得幫孩子把事做完算了;究竟孩子為什么總是慢吞吞的呢?有些孩子先天氣質就是屬于慢吞吞型的,這種類型的孩子并不容易去轉變他的原有氣質,反而是父母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來關注他的需要。 孩子之所以行動、做事緩慢,一定有其原因,追究形成原因,耐心去協助他,才是最重要的。 小玉生長在富裕的家庭,生活的一切事情均有人代勞,因此她從來不自己動手,所以變得依賴心很強。進入幼兒園以后,許多事都非得自己動手做不可,小玉因為從來沒有做過,所以功課常做得比其他同學慢、也不能夠得心應手,經常落在同學之后完成。上音樂課時,老師耐心地教小朋友們敲敲打打、扭動身體去感受韻律,此時小玉的爸爸媽媽就在教室外看著,他們發現小玉的反應和動作總慢半拍,完全跟不上老師的口令,甚至不太敢與同學互動,爸媽不禁開始擔心小玉的學習狀況…… 慢吞
案例:林林一提起媽媽,就一肚子的不滿:“媽媽太嘮叨了,一件事老是重復幾次,什么事都不放心。我和同學出去玩,她能交代好幾遍,什么不要跟別人說話,路上要小心,晚上一定早點回來,煩都煩死了,好象我還是三歲小孩子似的。”嘮叨似乎是母親的天性,但嘮叨過度也會適得其反,像林林這樣產生敵對情緒。 資深心理咨詢師林紫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愛嘮叨一般源于內心的不安全感,總覺得事事不放心,擔心自己沒交代到,孩子就會出狀況。尤其是有完美主義情結的人,一般有強迫型人格傾向,對細節要求比較高,控制欲也比較強,不會正向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而是通過抱怨表達自己的擔心。有時候,媽媽之所以愛嘮叨,是因為她對自己目前的現狀沒有行動力來加以支持和改善,所以轉向強迫性的口頭語言來重復自己的不滿。另外,嘮叨有時也可能是夫妻關系不
兒子兩三歲后,自我意識就更加強烈起來,他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對大人逗樂式的指揮與安排也有了明顯的選擇性,有時會乖乖的配合你的要求,有時會對置之不理,甚至有時會故意做出與你的愿望背道而馳的事,對小人兒變幻莫測的脾性,我一度很無措,不知道該用什么方式引導他的成長,后來無意中看到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的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有泛靈心理,忽然就茅塞頓開了。 “泛靈”心理是指孩子把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如果能用將事物擬人化后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思想理念,比起生硬地對孩子講大道理要有效得多。而這種故事教育法,我一直屢試不爽。 1、故事誘導法 兒子從不跟我們說幼兒園的經歷,有時候問他,他不是顧左右言他就是跑一邊去,根本就不接你的話茬,雖然每天接孩子時老師會大概說說他一天的表現,但我更想從孩子嘴里聽到他在幼兒園的點滴,這樣才能更正確的
■ 育兒方案:第二個月 這個時期的嬰兒會用心注意聲音和語言。媽媽可以再用聲響的玩具在孩子身旁搖動。他會隨著聲音,不斷地追視發出響聲的地方,如果同時再用一些語言逗弄他,他會很開心。也可以放一些輕音樂給孩子聽,每天在孩子歡快時,反復給他聽,可以增添他的歡樂情緒。這些都會使嬰兒的大腦活動增強,促進智能發育。 ■ 養育要點 1.逐步建立起吃、玩、睡的有規律的生活。 2.盡量多地與寶寶說話、唱歌、逗樂、讓寶寶醒的時候處在快樂中,在不同方位用不同的聲音訓練寶寶的聽覺。 3.天氣好時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觀看周圍環境,進行適當的日光浴。 4.可以讓寶寶每天俯臥片刻。 5.懸吊鮮艷、能動的玩具,給寶寶看、觸摸、抓握。 ■ 發育指標 逗引時會微笑,眼睛能夠跟著物體在水平方向移動,能夠轉頭尋找聲源,俯臥時能抬頭片刻、自由地旋轉頭部,
女兒璐璐生性懦弱,在幼兒園常受小朋友欺負。誰拉她辮子啦,誰捏她臉啦,誰搶她玩具啦……每天從幼兒園回來,都有告不完的狀。平時在家里和幾個表兄弟姐妹一起玩,她也是受欺負的一個;出去玩,一旦有不認識的小朋友對她粗聲說話,或是對她做威脅動作,她都會嚇得大哭大叫。 看著女兒膽小怕事的樣子,擔心如此長期下去會影響她的身心健康。 1 制訂“打架”計劃 于是,我鄭重地向老公宣布,我要教璐璐打架,學會抗爭,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老公冷冷一笑:“別瞎折騰!別人想盡辦法教孩子守規矩,你倒好,教女兒‘打架’……” 女兒是我的心頭肉,我可不愿意她受人欺負。于是,我開始“一意孤行”地實施自己的計劃。 來到女兒的小房間,和她面對面席地而坐,語重
一些父母擔心幼兒與小伙伴的交往會使親子關系疏遠,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孩子出生后,就需要與母親的身體接觸,并從父母親的目光表情與語調中得到安慰與滿足。隨著孩子會走路了,聽和說話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也逐步從對父母的依戀中走出來。這時孩子需要與不同的人交往,和年齡大致相仿的伙伴交往,孩子沒有壓力,比與成人交往更能得到理解和滿足。 如果大人為了怕影響親子感情而粗暴地加以阻止,這種情況下可能產生幾種后果: 1.因為你的粗暴態度與不愉快的情緒而離你更遠,加強了他與小伙伴交往的需要。 2.這時期的孩子是從大人反應和態度來評判自己的行為的。她想這么做而大人阻止,就會使她對自己的這種行動產生懷疑從而喪失自信,形成自卑、膽小、孤獨等不良性格。 3.因為大人的干涉而失去與小伙伴交往的機會,從而失去理解他人、學會控制自己與人協作等寶貴的經驗。
與孩子交流,最能表達情感的方式當首推“擁抱”。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擁抱及其他的方式如握手、頭頂頭、摟肩膀,拍頭或后背,用力握他的雙肩,輕捋他的頭發等“體態語”,所表達的情感是相當豐富: 你真的長進了,干得不賴! 我相信你,我為你驕傲! 我很關心你,你對我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不是很美好嗎?祝賀你! 我不會讓你一個人對付困難,你不會感到孤獨! 這些不愉快的事會很快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沒關系,從頭再來。我愛你! 你我在一起會很安全,沒有人可以傷害你! 它們有比言辭更明確的含義,比言辭更動人心魄的力量。講話也要改變以往訓斥的語氣。試行誠懇的耳語,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
“憑什么不讓說‘嘟嘟’?”我猜兩歲的皮皮心里肯定這么想。 前幾天又看到一篇關于“別讓正學說話的孩子說重疊詞”的文章,育兒專家說了,很多家長喜歡用“吃飯飯、穿襪襪”這樣的兒化語言對孩子說話,其實不利于孩子的語言發育。 《健康時報》也登過類似的文章,這樣的觀點也早已深入人心,所以,今天我一不小心又對皮皮說了一句“吃飯飯嘍!”馬上遭到老公的“抗議”——“要對他說‘吃飯’,別說‘吃飯飯’!” 嘴上應著,心里卻不大服氣。 和一位資深的育兒版編輯聊起了這個問題,她說:“其實這種兒化的語言,最初的來源正是孩子自己。”的確如此,和其他的孩子一樣,皮皮也是一夜之間突然會說了很多話,大人們除了曾經頗有耐心地夸張著口型給他教過“爸爸、媽媽”,其他的很多語言都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我都不記得曾經專門教過他,他就會了。他會把雞蛋叫做“蛋蛋”,不管我
兒童節當天,看到聯合早報“記者評時事”欄提及“最近,接二連三有5個介于8歲到13歲的男女童先后離家出走”,使我感觸良多。 這種現象使我深切的感受到現今社會父母子女感情的疏離。到底兩者之間的溝通連系出了什么問題,試問家長是不是應只負責家中一切的生活開支?很多家長除了賺錢之外,已無余暇關心了解一下自己子女的真正需要與感受。倘若他們不大清楚子女的想法,他們將更難以揣測子女的行為。待孩子出走后才慌忙尋找、心焦如焚,這又有何用呢? 尋根究底我認為是當一個家庭里孩子不能感受到愛、安全感和重視的時候,稍為有一點外來的誘惑,他們便會把持不住,心有外鶩。或許這只是叛逆性,想解脫束縛。 可是這么小的孩子為何敢敢離家住在別人的屋檐下,而悠悠自得?潛在的問題可能是他們覺得住在哪里都一樣?家和其它地方沒有分別,這就是父母要反省的地方。倘若家不是甜蜜溫暖的
夏天,陽光明媚,草木繁茂,處處生機勃勃。在這樣充滿活力的季節里,寶貝們能從自然界中獲取豐富的天然材料,嘗試進行各種新鮮有趣的室外游戲內容。所以戶外游戲自然成為他們的最愛! 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婭曾說過:“游戲對于孩子來說,不僅是娛樂,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一種最自然的、最有效的學習形成。”那么就讓我們與寶貝一起,在活力四射的夏天,玩轉自然的游戲吧! 創意沙“糕點” 目的:充分發揮寶貝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鍛煉寶貝手指的靈活性。讓寶貝通過玩游戲認識不同的形狀,認識各種“糕點”的名稱。 準備物品:沙子、各種小模具、圓頭小木棍、盛沙的大盆或大厚塑料布。 玩法:讓寶貝把
有些家長總以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孩子,孩子一旦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對孩子冷眼相向。有一個初三學生小峰已記不清有多長時間沒有看到爸爸的笑臉了,受家長影響,小峰對同學也時常罵罵咧咧,還動輒頂撞老師。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慎對孩子使用“冷暴力”。 小峰的爸爸來自農村,13歲就開始掙錢養家,經過多年的打拼,最終在城里掙下了一家門面。小峰的爸爸經常用自己的經歷教育兒子:“吃苦才會有出息。”他對兒子的要求是:學習成績好、待人彬彬有禮、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可是,小峰沒有一項達到了爸爸的要求。小峰的爸爸在失望之余,對兒子的態度越來越冷漠,經常罵兒子沒出息,對兒子也開始不聞不問。 班主任到小峰家家訪時也沒少受“冷臉”,小峰的爸爸甚至不肯進屋跟老師交流,還悲觀地說:“莫再管這個孩子了,反正他是爛泥扶不上墻。” 冷暴力是對孩子的精神冷淡,不理不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