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多元智能理論的興趣來源于我眾多的經歷,其中一個經歷就是輔導兩個女兒。 第一件事是我遇到了我小女兒Naomi的小學老師。Naomi學習許多學科都有困難,尤其是歷史、社會學習和文學等學科。在這些學科中,理解概念、事件與人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在家長會上,教師解釋說:娜奧米不能理解復雜的關系和細節,她也許需要留級。 幾乎同時,這位教師指著掛在墻上的一幅畫,告訴我這是娜奧米在情人節來臨之際創作的一幅“心”形招貼畫。它看上去像是一張簡單的情人節圖畫,但當我走近再看時,我發現她在一張彩色美術紙上畫出了一個多層、立體的“心”。“心”中有“心”,“心”中套“心”,眾多顆“心”形成了一個復雜的迷宮,通向中間的那顆“心”。這顆“心”由幾百顆多姿多彩的微小的“心”組成(很像玫瑰游行花車上的花瓣),“心”的中間寫著:“情人節屬于我”。我驚呆了,特別是我剛剛
美國心理學家對父親在家庭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他們認為,對孩子來說,沒有人們認為的那么重要,傳統的婚姻也不比其他形式的家庭更優越。因為大凡男人,都以事業為重,走上仕途的人處在政治旋渦中身不由己,事業有成的科學家那也是犧牲了自己的家庭、自由甚至是人性為代價才取得成功。這些人對家庭很難談上什么責任,或者說這些人壓根就不能要孩子。 人們或許說這兩種人是成功男人中的極端例子,不足以代表所有父親,但是普通的男人就可以花很多時間照顧家庭和孩子嗎?也未必,男人的本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對家庭花費太多的時間,且不說工作的緊張和繁重,還有經濟上的負擔使他們每個人都處在人人自危的狀態中,稍不小心就可能丟飯碗,誰又能灑脫到為了照顧家庭而丟了工作的地步?即使是不為飯碗發愁的人,有空也要與三五個好友在外樂一樂,對男人來說這比與老婆孩子在一起要快樂得多。
假如我們承認兒童的發展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他只受自己的發展法則所約束,那么兒童的成長就必須需要一個條件??自由。兒童“只有借著自由才能產生一種最敏感而獨特的能力。”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愛和自由被作為這個教育原理的最基本的條件而存在,失去這兩個條件,也就無從談教育。 但是一提到自由,就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洪水猛獸的感覺,成人總是以為自由給予兒童后兒童會胡作非為,人性會順著自由之道滑入罪惡的深淵。 凡有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從孩子生下那時起,除了睡眠,他會一刻不停地活動,一刻不停地到處抓、摸、攀高、玩水、玩沙,不停地尋找吃的,幾乎沒有一個孩子例外。只有那些受到強制的孩子才會在成人的眼皮底下保持一時的安靜,但隨后便是加倍的好動和發泄。我們自問一下,為什么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的? 所有的孩子是否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他們有自己發展的法則,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亞-福格一樣,是個一板一眼、嚴格遵守規則的英國紳士。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英國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規蹈矩的。其實現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和堅忍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英國父母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探險,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為今后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準備。 英國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嬌寵對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整理房間等為自我服務的事情。 英國的私家車的擁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英國的家長們很少會開
“故意忽視”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可避免家長由于無意中所給予的注意,而加重了孩子的印象,間接地助長了孩子的不良行為。"故意忽視"方式對于減少學前兒童任性的行為尤其有效。孩子無理取鬧時,若是加以責備或給予注意,反而可能在無意中獎勵了不良行為。 假如孩子發脾氣時,你可采用故意忽視來糾正這種行為。此時,如果孩子是在安全的地方,那么你就可以離開去另一個房間,直到他停止發脾氣你再回來。或者你轉過身,假裝在做其他事情。當他的不良行為終止時,再給予他充分的關注。切記一定不要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妥協而給予任何形式的獎勵。 “故意忽視”的要點是: (1)轉移對孩子的所有注意力; (2)拒絕爭辯、責備或交談; (3)將頭轉開并避免目光接觸; (4)不要表現出生氣的樣子; (5)假裝專注于其他事情或離開房間; (6)保證使孩子的不良行為得
寬敞的空間,光滑的地板,簡直就是為了寶寶游戲而設置的。那么,千萬不要浪費,一定要利用利用再利用,玩個夠本! 1.聽指令做動作 適合年齡:6個月以上 玩法:家長面對寶寶,發出簡單的指令,如叫他拍拍手,搖搖頭,或伸出舌頭笑一笑等,一面說一面親自示范給他看,要是寶寶的年齡可了解說話的內容,家長可說話,不作示范。 寶寶學會——理解語言 小貼士:家長可逐漸為內容增加難度,如吩咐孩子替爸爸取報紙、外出時取自己的外套等。 2.分水果 適合年齡:1歲以上 用具:常見的水果(如蘋果、香蕉、橙等)、一個籃子、玩偶 玩法:將盛著各種水果的籃子放到寶寶的面前,再拿出一些玩偶,由媽媽抱著;然后對寶寶說:“大熊要吃蘋果,寶寶請你幫它拿一個XX。”隨意說出籃子內的水果,或叫寶寶拿不同的水果。 寶寶學會——認識水果 小貼士:當寶寶熟悉游戲
對于忙碌的雙職工家庭而言,很多時候教養寶寶的責任會落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老一輩的經驗固然可貴,但是如何讓他們也能兼容并蓄地吸收新一代的教養方式呢?溝通是最好的方法。 在現實的壓力之下,爸爸媽媽雖然很想自己親自帶寶寶,但是為了維持一定的經濟水平,往往只能將最親愛的寶寶托付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帶。老一輩的人,雖然在養護寶寶方面經驗豐富,但是往往會利用許多“過時”的觀念,或者太寵寶寶或者對寶寶期望太深,反而造成寶寶對爸媽教養方式的不適應問題。 其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共同教育寶寶,在態度和方式上是要取得一致的。如何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取得教育觀念的協同,年輕爸媽們可以這樣做: 讓老人了解教育誤區 不同的時代對于教育的觀念也是不同的。在祖輩時期,早期教育與智力開發幾乎是畫等號的。而且,很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容易因為愛孫心切,而會幫寶寶做太
雙職父母既要出外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在平衡這兩種角色之間,偶爾會顧此失彼。了解自己面對的是怎樣的挑戰,分享迎接挑戰的建議,能讓父母們更有效、更積極地擔起親、職角色。 雙職父母面對的挑戰 1、工作和家庭不協調: 雙職父母許多時會遇到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失調。例如承諾了孩子一起外出活動或參加學校聚會,但因公事纏身或突發出差而未能兌現;又例如孩子生病或家中發生小意外,父母便要把工作暫且擱置。在這種顧此失彼的情況下,父母很容易會產生矛盾自責的心理,一方面把孩子健康欠佳、學習成績不理想或行為不良的責任歸咎于自己照顧不周;另一方面會因為家庭需要而減低了晉升、進修或往外地公干的意欲,使工作表現和個人發展受到限制。 2、假手于人的困難: 雙職父母需要長輩、親戚或保姆協助照顧子女。照顧者的質素和態度固然備受父母的關注,父母也會擔憂照顧者的
教育寶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相處的過程中,你與寶寶之間會因為一些小事不斷地發生沖突,寶寶因此會對你產生不信任感,常常與你發生對立,做為家長,怎樣避免與寶寶發生對立呢?以下一點建議也許能給你提個醒,幫助你與寶寶更好地進行溝通。1、不要期望寶寶按每日的生活常規來生活。即使你盡力去做,你的寶寶也不總是完全配合的。2、不要在未提醒或事先未通知的情況下使日常生活發生突然的變化。3、不要提那些讓寶寶可以用“不”來回答的問題,如:“你現在要洗澡嗎?”4、當某事對你很重要時,不要給你的寶寶選擇的機會。5、不要期待你的寶寶會耐心等待或按步就班地做某事。6、不要下最后通牒,如:“你必須把飯吃光才能出去玩。”7、不要因寶寶的要求而感到心煩意亂。應認識到這些行為并不壞,也并非是為了對抗,
父母應在孩子能夠自己做、自己應該做、做起來安全的事上讓寶寶有機會做決定,運用自己的能力來完成事情,適時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與此同時,對于不安全、不當的行為也須給予限制,好讓寶寶建立是非觀念。 對于孩子自主性愈來愈強,該如何處理才好?當寶寶學會走路時,獨立能力增加,他可以移動自己,到達他想去的地方,此時身體肌肉逐漸成熟,使寶寶嘗試,以滿足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倘若此時父母為寶寶做得太多或限制太多,寶寶將無法知道自己的能力,亦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所以當寶寶有能力自行做主、做決定的事情,如:該如何安排玩具的擺放位置等,父母要支持他們自己做決定,并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決定持續。必要時,父母也須給予限制,讓寶寶有機會了解大人對他們行為的期望,并建立是非觀念。此外,行為的限制也反映出對形容詞寶安全的注意,一旦寶寶的行為對他人或自身安全有威脅時,如:打人、
1、戒過度保護 有時候,由于太注重表面的安全,忽略看不見的心理需求,縱使孩子具有優秀的先天條件,卻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當孩子想跑、想玩時,大人會害怕孩子受傷而禁止他。如此的話,孩子便會養成不好動的習慣,身體變得遲熟、孱弱多病,心智的發展也必然受到阻礙,性格也會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無法面對困難。我們必須明白,關懷是心靈上的溝通,并不是行為上的干預。過份的干預既令孩子反感,也妨礙他發展潛能。 2、戒過份寵愛 事事順
眼下,家庭經濟條件好了,為孩子買名牌、用名牌漸漸成了一種時尚,但隨之而來的攀比心理、虛榮心理卻又讓家長生出幾分擔憂—— “最近女兒經常跟我說某某同學昨天穿史努比,今天又換成米奇妙,言語之中不禁有些自卑。對此,我心里很矛盾,我不是沒條件給她買名牌服裝,只是不想讓她追求虛榮和享受,可孩子的自卑又讓我擔心會影響她的上進心。我該怎么做?”這是一位母親的訴說。有這種心理的父母其實并不少。這些年來,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給孩子穿名牌、用名牌也漸漸成了一種時尚,但隨之而來的攀比心理、虛榮心理又讓家長生出幾分擔憂。那么,我們究竟該怎樣看待孩子的名牌情結呢? 名牌情結從何而來 孩子愛穿名牌,主要出于兩種心理:一是顯示自己身價。名牌服裝不僅在審美情趣上要高出普通服裝,在價格上更要高出普通服裝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
七個月的嬰兒會坐、在大人的幫助下會爬,手能拿起玩具放到口中;會表示喜歡和不喜歡,能夠理解簡單的詞義,懂得大人用語言和表情表示的表揚和批評;記住離別一星期的熟人3~4人,會用聲音和動作表示要大小便。 ■ 養育要點 添加輔食。使寶寶喜歡輔食,嘗試用輔食代替一頓奶。 預防疾病。家長要加強寶寶戶外活動,不帶寶寶去人多的公共場所。 注意衛生。對寶寶入口的器具要進行消毒。幫助寶寶學習爬。科學已經證明,不會爬就直接走的孩子容易成為“問題孩子”,在運動、學習中會遇到障礙。 鍛煉手的精細動作。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智慧的增長,家長可以讓寶寶玩各種玩具,促進手的動作從被動到主動,由不準確到準確。 ■ 發育指標 會坐、在大人的幫助下會爬,手能拿起玩具放到口中;會表示喜歡和不喜歡,能夠理解簡單的詞義,懂得大人用語言和表情表示的表揚和批評;記住離別一
案例 完了,給兒子剛剛買的大毛毛熊,又很快“壯烈犧牲”了。5歲的剛剛總是不肯給這些可愛的玩具留“全尸”。買回來的新玩具。不超過3天,肯定是缺胳膊少腿,要么就是光禿禿的沒了毛。這讓剛剛的爸爸媽媽哭笑不得。這不,昨天剛給他買了一個大毛毛熊,今天再拿出來一看,毛已經被剛剛拔得差不多了。剛剛經常會有這些讓人不可思議的舉動,比如把一輛好端端的“大客車”拆開,目的是想讓車里坐進幾個“乘客”;把發條青蛙放進水里,想讓它在水中游泳;給“下蛋的母雞”嘴里塞進了很多吃的東西,想讓它多下幾個蛋……所以家里的玩具幾乎沒有完整的。 專家解讀: 拆玩具的現象一般在五六歲的男孩子中比較常見。在通常情況下,孩子拆玩具的行為主要表現出一種探究性活動。孩子往往是對玩具為什么會動、會響感到好奇,于是就千方百計地想把它拆開看看。 父母第一次看見
目前在嬰幼兒營養過剩的問題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蛋白質補充過量。 在日前舉辦的一個嬰幼兒游戲活動的現場,一大群高、矮、胖、瘦不一,但個個活蹦亂跳的寶寶聚集在一起盡情嬉鬧著,紅撲撲的臉蛋上掛著純真的笑容。“你看他們,其實身體都非常健康,沒有一點疾病,但是我在診所里碰見最多的,恰恰就是這樣的健康寶寶,經常有愁眉苦臉的家長抱著來找我,講自己的寶寶哪個發育指標落后于其他孩子,希望醫生給以幫助。”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高級醫生崔玉濤苦笑著對記者說。 “現在的家長太喜歡攀比,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能當冠軍——會說話要最早,要最先學會走路,個子要最高……殊不知,恰恰就是追求這些‘最’字,反而把孩子害出毛病來。”崔大夫說,“我看過一位小‘病人’,剛五個月大,他媽媽就來找我,問為什么孩子長得慢?我一看,這孩子哪里是長得慢,
適合5歲寶寶的玩具分為:運動型玩具:利于寶寶鍛煉體能,如:球類、跳繩、小自行車、沙包等。技巧型玩具:利于鍛煉小肌肉群及機體協調能力,如:釣魚玩具、畫板和畫筆、投球、套圈等。智力型玩具:利于鍛煉思維和動手能力,如:拼圖板、插塑積木、鐵積木、橡皮泥、組裝玩具、科學模擬玩具等。
咖啡是苦的,肥皂是澀的,泥巴是腥的……在阻止兒子品嘗無效之后,我開始放手,讓他自己去體味一些味道,無論它是食物,還是人生。 每個孩子天生都擁有最徹底的好奇心,和最真實的逆反心理。大人不讓動的東西偏要動動看,大人不讓做的事情偏要干一干,大人不給的東西偏是他夢寐以求的,大人不讓吃的東西呢,他就偏要品嘗一下才過癮。如果你執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阻止,結果很可能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會出現反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孩子。 這也是我在兩歲的兒子身上檢驗到的真理。 咖啡、啤酒的苦 咖啡一直是我的最愛,那時,兒子剛學會走路,就對我那杯冒著騰騰熱氣,有著撲鼻香味的東西垂涎已久。我曾試圖告訴他,咖啡是苦的,他半信半疑的樣子,盯著我左一杯右一杯地喝,就像他喝喜愛的酸奶一樣,同時面帶樂滋滋的表情,怎么可能是苦的?一定是甜
在一日活動中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適應生活、適應未來發展的一種基本能力。幼兒期是發展語言和口語表達能力的黃金時期。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與老師、幼兒與幼兒之間雙向互動的語言交往隨處可見。如:教師給幼兒講故事,開展小小故事會,在角色游戲中,通過所扮演的角色進行對話,都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有一雙“發現的眼睛”。與幼兒在一起時,我會選擇一些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下,讓幼兒敢說、會說、多說。 一、給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語言的發展離不開環境,環境是語言的源泉,幼兒語言的豐富依賴于周圍良好的語言環境。我在教室墻角處,給幼兒設置了一個圖書角,鼓勵幼兒將家中的圖書帶到幼兒園來,共同閱讀。在看書時,我鼓勵幼兒從開始到最后,一
魯迅說:“游戲是寶寶最正當的行為。”現代年輕的家長們也逐漸認識到游戲對于寶寶身體、智力、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發展的價值。因此,一些開明的家長給了寶寶游戲的時間、空間和充足的玩具。但是,寶寶游戲時,家長是不是可以不聞不問了呢?不是。家長們每天應當抽出時間給寶寶“陪玩”。“陪”有多種含義,可以是寶寶玩,家長看;也可以是家長參與寶寶的游戲。 為寶寶的安全著想,應陪著寶寶玩。寶寶的好奇心極強,他會動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來探索新事物,這就有可能發生一些令家長們防不勝防的危險。例如:寶寶想嘗嘗味道,就會將它塞進嘴里,如果家長不及時阻止,吞咽下去就很危險;有的男孩不了解塑料子彈的威力,沖著
孩子們都喜歡過家家,他們經常把大人之間每天發生的事情搬進他們的游戲,在這個過程中他能更加了解這個世界,也更了解他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要選擇做一個什么樣的游戲,選擇其中自己喜歡的角色,把自己轉換成這個角色的過程中,他要學會表現這個角色的行為特征,體會這個角色的感受,從而了解真實生活中各種角色。 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比如,和孩子一起玩司機、售票員和乘客游戲,他會了解不同角色的社會分工,你們都是普通的人,但是你們都有著自己的風格和特點。也可以根據書上看到的故事來扮演角色,加入一些想象,實現理想中的一種生活境界。 更多孩子在一起玩耍還可以體驗到競爭、贊同對方、贏得勝利等感受。孩子選擇加入一方就是在肯定對方的友誼,這也是共同分享友誼的過程。 孩子們更多時候是在模仿,當他能跟小朋友和睦相處,共同玩耍的時候,要表揚孩子。這樣孩子慢慢就學會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