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指導主要是指對孩子生活能力、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等方面的教育,旨在培養孩子生活的基本能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 青少年階段是培養生活能力的重要階段,放棄對青少年生活能力的培養等于是剝奪他們獲得良好發展的機會。 父母是對青少年進行生活指導的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要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生活指導的問題遍及每一個家庭、涉及每位父母,更是包羅生活中的每一細節,包括如何指導孩子看電視、玩游戲機,為孩子推薦什么樣的報刊和課外書,如何給孩子零花錢等等。 生活指導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生活能力。 培養自主安排和計劃生活的能力,如計劃和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生活作息時間、日常活動,計劃和安排家庭日常活動,計劃和安排自己的開支等。 培養獨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做飯菜、洗衣物、整理衛生、購物、乘車、待人接物、自我安全
《狼來了》的故事,伴隨著一代代中國孩子的成長,按理說,“誠實是美德”應該早就在他們心中扎下了根。但事實并非如此,近日,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項調查就讓人大吃一驚,研究者訪問了上海市986個家庭,發現居然有46.1%的未成年人認為“誠實就意味著吃虧”。這個數字不僅體現了這群孩子在傳統道德上的迷失,更重要的是,這個念頭有可能讓他們常常撒謊,以致影響心靈成長。 “太老實就是吃虧”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對《生命時報》記者說,一個孩子就曾說道,她和另一位同學競爭一個“優秀干部”的名額,她在個人鑒定上如實填寫了優缺點。后來,她看到了對手的個人鑒定,幾乎都是報喜不報憂,而且還把平時大家給她提的不足都寫成了優點。“她都撒謊了,還居然當選了。太老實就是吃虧!”她說道。 “現在社會的不良風氣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讓
寶寶到了這個階段,能咿咿呀呀地講些簡單的話了。發育早的孩子大約在10個月開始講話,遲的大約要到1歲半左右才開始。寶寶發出"啊啊"、"嗚嗚"的聲音,似乎要告訴媽媽什么事,這表明嬰兒要開始講話了。孩子開始能講的往往指食物的多,也有其他各種意思。 此時寶寶能聽懂許多大人的話,記憶力也發達起來,那些常見面的叔叔阿姨即使有幾天不見,只要一見了面嬰兒還會"啊啊"地又叫又笑。 嬰兒此時開始搖搖晃晃學走路,著急時還是采用爬行。這時不要禁止孩子爬行,爬行是通向走路的重要階梯,家長可以跟孩子玩平衡的游戲。 1.把沙發當彈簧床 把寶寶放在沙發上玩彈簧床游戲。媽媽抓著嬰兒的兩腋,讓他盡情享受
孩子看電視,無可厚非,健康的節目自然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成長,但是,看的"過"了,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比如孩子沉迷于電視,沉迷與某些節目,對其他事情提不起任何興趣,學習成績下滑,性格變得孤僻。 那如何理性地看待這一現象, 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看電視呢? 對于孩子整天聽收音機、看電視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對他們采用不同的方法。孩子越小,這方面的問題越大。特別是對于那些還不滿兩周歲的孩子,如果他們整天埋頭于聽收音機、看電視,就一定要對他們加以阻止。 &nbs
令人興奮的暑假就要來了,據說這是近年來最長的一個暑假。和大人們過去“睡懶覺、吃冰棍、看電視”的單調暑期經歷相比,現在的小朋友可要幸福多了,到游樂園去、到影劇院去、到科技館去……眼、耳、口、鼻、手齊動員,過一個充滿“動感”的快樂長假。 玩 游樂園里“心花怒放” 動感指數:★★★★★ 玩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到世界公園去“一天環游世界”,到北海公園“蕩起雙槳”,或者到北京游樂園狠狠坐10次過山車。但在選擇玩樂場所時,老爸老媽們別忘了提醒孩子遠離位置偏僻、裝修封閉的游戲廳、錄像廳、網吧等,畢竟只有設施齊全、保證安全的游樂園和公園才是孩子們真正的“度假天堂”。 推薦去處:世界公園、北京游樂園、石景山游樂園等。 學 科普館里“屏住呼吸” 動感指
英語是一種國際通用語,不懂英語,在信息交流方面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時研究還表明,學外語會促進智力的發展。美國耶魯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通過分析研究認為,講兩種語言的幼兒比僅會講一種語言的幼兒,在腦子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均有優勢。語言刺激是促進大腦細胞生長發展的要素。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對幼兒給予兩種語言的刺激,能促進幼兒大腦兩半球之間的協調,加強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因此,幼兒期的英語訓練對孩子是大有益處的。 那么,幼兒什么時候學英語最好呢?不少專家認為,幼兒期,特別是6歲以前,是獲得外語的最佳期。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幼兒知覺發展中,首先成熟的是形象思維能力。幼兒認漢字也好,認英文也好,實際上都是一種信息刺激的活動,他們把字形當成某一具體形像,像記糖果、玩具、人的相貌一樣記住它們。經過多次反復,這種特殊的“形象”就儲存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研究發現,聰明的孩子如果經常因智力和學習成績受到夸獎,就容易自我陶醉,不能承受失敗的打擊。比如對他們來說,考試得高分非常重要,分數稍不理想就是徹底的失敗,他們可能會因為這樣一次所謂的失敗就放棄努力。而因學習努力(非智力)受到夸獎的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更強,日后也能取得更多的成績。因為當他面臨失敗時,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努力造成的,然后他們就會振作精神,繼續努力。 一位教育專家因此總結說:“夸獎孩子的智力,而不是贊揚他們自尊自強的精神,容易使他們產生自我失敗感,例如擔心失敗和避免冒險。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妨教育他們努力學習,集中精力,以及想方設法解決困難,這將使他們保持學習熱情,增強自信。
對寶貝來說,玩具不僅僅是擺在商場里的那些琳瑯滿目的商品,任何他感興趣的事物都可以成為玩具或者制作玩具的材料。只要寶貝能發現某一物件包含有某種有趣的元素,這個物件就很容易成為寶貝珍愛的玩具,即便它一錢不值。 寶貝的思維方式與成人完全不同,因此,他們衡量事物價值的觀念也與成人相去甚遠。在寶貝的小腦瓜里,玩具與它的價值無關,而與它的功用有關。只要某個東西能吸引寶貝的注意,能調動他玩的興趣,對寶貝來說,這個東西就是個非常好的玩具。如果寶貝能參與制作玩具的過程,那么這個玩具在媽咪眼里再怎么不堪入目,對寶貝來說,它就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建議:1、給寶貝撿拾“垃圾”的自由不管寶貝從外面撿回什么
“你真笨,你看看,這么簡單的題你都做不出來!你啊,我看是稀泥糊不上墻,真是沒指望了。” “孩子,媽媽相信你,相信你努力后會取得好成績,相信你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前一句是我們聽到最多、說得最多、也最刺耳的聲音,但由于經常會聽到,經常會說到,所以也就習以為常,也就不覺得有什么不對了。然而,家長們是否會想到,久而久之,我們傳給孩子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信號呢?我們又向孩子暗示了什么呢?我們的孩子是否從母親那里得到了這樣的定論:“我不行,我很笨,我就這樣了。”于是,破罐子破摔,以歪就歪;你說我壞,我就壞得“吐血”;你說我笨,我就笨得不識東西南北。這并不是危言聳聽,生活中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 其實,孩子是否能夠成才,與從小所得到的暗示,尤其是來自他最信賴、最權威人的暗示是分不開的。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美國兩
懷孕后,很多準媽媽都會感到特別疲憊,容易犯懶,什么事情也不想干,甚至什么也不愿去想。很多人認為,這是孕婦的生理特性,是正常情況。殊不知,準媽媽可能會因此而失去一個讓胎寶寶長心智的良好時機。 在懷孕期間,準媽媽的思想活動對胎兒大腦發育的影響至關重要。專家表示,母體與胎兒之間有著天然和密切的信息交流,肚子里的寶寶雖小,卻能感知母親的思想。因此,妊娠期間,如果準媽媽能在保護眼睛和保證休息的前提下,適量地讀書學習、勤于動腦、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對生活工作充滿積極的熱情和情趣,那么,胎兒也將能從母體獲取到這些積極的信息,從而促進他的大腦成長發育,也會形成良好的進取向上的求知精神。
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了!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倔強了!想讓孩子這么做他偏那么做!不想讓孩子那么做他偏與你唱反調!……孩子為什么逆反?其實,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當,也是導致孩子逆反的重要原因。? ○父母嘮叨不休? 一些父母唯恐孩子不聽話,遇事就反反復復地嘮叨個沒完,一會兒讓孩子注意這,一會兒又讓孩子注意那,這個要這么做,那個要那么做;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時還喜歡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過去的“劣跡”統統翻出來,一一地數落給孩子聽,大有不把孩子搞得灰溜溜誓不罷休的意思……? 豈不知,正是這些做法造成了許多孩子的逆反!? 當孩子過多地接受了重復不斷的教育內容時,他的大腦會對這些信息進行自然的屏蔽,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更為不利的是,如果家長經常采用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孩子過一段時間就
培養獨立性: 不要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再去責怪他們缺乏獨立性。殊不知,孩子的獨立性,完全取決于父母對他從小的培養。 第一式:啟發他自解困難 臨出門時,孩子突然想起老師要他帶紅色的東西去幼兒園,而紅色的東西雖然家中有,卻需要花時間尋找,而時間對孩子和父母又都非常緊迫,你是否會立即幫孩子尋找? 對策:如果此時你能啟發孩子,譬如“你的紅帽子也是紅色的,是否可以呢?或者你再想想還有哪些東西也是紅色的?” 提示:當孩子掌握了這種方法,平時你還可以加大難度,讓他在有限的時間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例如在1分鐘內列舉出所有整理玩具的方法等等,這些有趣的練習可以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會驚恐不安、不知所措,而是迅速集中精力、尋找辦法。 >>>如何培養幼兒的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發人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但如果挫折超出了人的容忍力,可使人心情苦悶,情緒煩亂,行為出現偏差,甚至造成疾病。當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成人應該采取如下措施: 引導孩子變挫折為動力 當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成人應引導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從中吸取教訓,并想辦法克服困難。 當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難時,成人應鼓勵、肯定。這樣,孩子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如果孩子獨自克服不了困難,成人應給予適當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幫助,以免造成孩子過分緊張,影響身心健康。 不包辦代替 &nbs
你會跟孩子說“寶寶我愛你”嗎?你的孩子也愿意跟你說“爸爸媽媽我愛你”嗎?對于中國人來說,直白地談論“愛”總是很難,更何況是在存有年齡代溝的親子之間。但是專家認為,如果不能把愛及時表達出來,孩子會因不安全感而成為“索愛”一族。還有一周多孩子們就要放假了,親子時間也自然多起來了,家長不妨抓住這個寶貴的機會,把愛說出來,拉近親子感情。 ———現狀——— 孩子用撒嬌來“索愛” 在現實生活中,中國家庭在親子之間能很好地互相表達感情并不太多。對于很多年長的父母來說,“愛”似乎非常難于說出口,孩子不得不用“撒嬌”的方式向父母“索愛”。 上小學四年級的琳琳最近很困惑,爸爸很久不像以前那樣牽著她的手上街了,為此她覺得有些失落,因為在兒時的記憶里,牽著爸爸的手逛街特別溫暖。不久前,她主動拉起了爸爸的手,可爸爸很快就松
常陪兒子看中央臺大風車的《童年》,這個節目邀請一位嘉賓,講述他們童年的故事,講述成長過程中經受的磨難和奮斗的經歷。 那一期來的嘉賓是我國著名的跳水名將肖海亮。主持人和小記者一起講述肖海亮的故事,說他9歲最初參加跳板訓練時,不敢往下跳,而是被媽媽一掌推下十米高的跳臺,從此,他為了躲避被再次推下去的恐懼,而越過了那道障礙。 我看看兒子,他入神地看著屏幕,我不知道他能懂多少,心靈是否會有些許震動。今天的他們總被我們拖著拽著去學習,還有些許嬌憨,還有些許懵懂。 肖海亮的媽媽一掌將兒子推下跳臺,那一掌,推出了一個名將,推出了一個跳水冠軍,推出了一個中國的驕傲。試問,現在有幾個媽媽能做到這些?我們總是怕這又怕那,總認為只有一個寶貝,一定要看得重些。現在孩子看似快樂的童年,但他們真的快樂嗎? 確實,而今的孩子比起我們當年,物質上是豐富多了
2002年11月22日 12:54 揚子晚報 有正常的智力活動:求知欲強,好奇好問,愛觀察,愛學習,愛幻想,有抱負,注意力比較穩定、集中,也喜歡自己動手做事。 樂于同人交往,能適應學校和家庭的生活:心理健康的孩子樂于交朋友,待人熱情,能跟周圍的人友好溝通,富于同情心,心中有他人、有集體,“和群兒”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在家里也跟家人親切、和睦,心情愉快。 性格開朗活潑,情緒飽滿愉快:心理健康的孩子熱愛生活,心情開闊,天真活潑,樂觀,積極向上,心地善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解脫煩惱。 能悅納自己,比較正確地評價自己:心理健康的孩子懂得自尊自愛,不自卑也不妄自尊大,自信心強,有一定獨立性,喜歡獨立做事,也愛表現自己。 具有正常的行為方式:行為方式的正常表現為“四個一致”: (1
一兩歲的小寶貝常常不知自己因為做了什么“好事”而得到了親吻,也不曉得自己做了哪些“壞事”而被罵做討厭!幫你的寶貝簡單地辨別一下“對錯”,對他對你也許都有好處。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爸爸媽媽這樣要求孩子:“你要做個好孩子!”“好孩子是不會做這樣的事的!”也許這也是你常常對孩子說的話,甚至是你小的時候也會經常聽到的教導。但是,這種規勸或者說是教誨對于一個一兩歲的小孩子來說,卻意義不是很大。 一方面,在這個年齡孩子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開心的事、做令他們覺得好奇的事、做能引起別人注意或者反應激烈的事。對錯、好壞對于小家伙們來說是沒有概念的。他們只是看著大人的臉色來判斷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好玩或者有多嚴重。另一方面,連成年人都不能完全以“對”和“錯”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何況這些才一兩歲的小東西。 那么,我們就不需要教給他們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嗎?就
探尋自己的路 想像著把自己的新生嬰兒溫柔而小心地捧在手上,你是否感到一種心潮的涌動?你會覺得既幸福又責任重大。你自問:“我會成為一個好媽媽嗎?我能做好嗎?” 從懷孕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面臨無數個決定:“我該在哪里分娩?那兒可靠嗎?”孩子出生后:“他晚上哭了我要不要管?”孩子兩三歲時:“他們上學前我該怎樣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實際上,這些問題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為人父母是一種人生經歷,別人無法設定你的方式。你和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組合,你得自己去發現什么最適合你們,而每一個孩子又都是與眾不同!去走自己的路吧,它將帶給你探尋心靈的時光,使你變得堅強和自信。不要套用別人的標準,去過現實的生活。 這是一種內在的體驗 做母親伴隨著不同尋常的體驗。你將會懂得這樣的感受:靜靜地躺在床上,看著你孩子的臉,感覺到你的心被甜蜜而使人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應用那些讓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匯,而應通過“啟發、暗示、商量”等形式來進行。 暗示,是無聲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下面幾種情景暗示,或許能在教育孩子時對你有所幫助。 眼神暗示: 吃過晚飯,爸爸給東東講故事。講著講著,東東的雙手就搞起了小動作。爸爸沒有停下來,不過他用眼睛緊盯著兒子的小手。不一會兒,東東的雙手就“安靜”了。 解析: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比語言能更細膩清晰地表達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說的話,要表示的態度暗示出來。 表情暗示: 家里來了客人,瓜瓜高興得忘乎所以,發起了“人來瘋”。他一會狂笑,一會尖叫,連爸爸的眼神也視而不見。于是爸爸
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應把培植健全人格當做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視和加強對孩子進行良好道德的培養,戒除掉家庭教育中的會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從而有效地建構兒童的健全人格。下面就列舉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怎么這樣笨啊!”每當這類瞧不起孩子的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2.不要恐嚇孩子 采用恐嚇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也會減弱他的自我觀念。如果父母說:“你下次再這樣,就要你好看!”每當孩子聽了這些話,他們會對父母產生恐懼心理。 3.不要賄賂孩子 有些父母許諾孩子,如果讀書成績好,就給買什么東西。這樣不利于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應“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