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環境生活中,總不免會面臨到各種不同情境。其中若遇到的是危險情況時,個體為避免受到傷害,就會隨機應變,迅速采取逃離行動。而伴隨著這項逃離行為的是一種特殊內在情緒,那是一項令人不愉快的緊張狀態,此種緊張狀態的情緒,就是一種所謂的恐懼。
恐懼雖然使情緒呈現緊張狀態,但卻存有積極的一面。它會促進個人小心和謹慎,使人們不去從事那些會釀成災禍的事情;它也會成為一種驅策力,使人們努力并對將來有所準備;它亦會提供人類冒險情境,使人們增加日常生活情趣。
恐懼這種情緒,若從人類實際生活情境來觀察,那是人人都有過的經驗。因此,兒童若有恐懼情緒產生,應屬于正常反應。不過假使此種情緒顯現過分,那就異常了。恐懼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痛苦,不僅直接影響個人情緒及心理健康,而且也妨礙人際關系發展,具有相當程度的消極面。
為促進兒童良好行為發展,如何發揮恐懼情緒的積極價值,減低消極影響,是值得我們重視。
凡個體因察覺或預期到危險性,而產生強烈不愉快的情緒狀態稱為“害怕”,如小孩見到陌生人,或看到大狼狗所顯現的情緒反應就是害怕。
不合理且過分強烈的害怕稱之為“恐慌”。
厭惡或不愿面對環境,則稱之為“畏懼”。
非理性且持續很久的害怕,則稱之為“恐懼癥”。
這里討論的恐懼,則限于常見之畏懼、恐慌、害怕的情緒狀態,甚至包含輕微恐懼癥,統稱為恐懼。此種情緒反應,可能是由于某特定的目標或情境所引發,或根本不為人所注意的一種不自覺反應。
恐懼行為的特征
有關兒童恐懼的行為特征,依據學者研究結果,大致可歸納下列幾項:
一、顯現生理征候
個人面臨恐懼時,在生理上首先會出現不同征候,隨意筋肉疲軟,有時且作
抽筋震動,口音變粗、結舌,或完全不能言語;唾液分泌停頓、口干、出冷汗、皮膚生粗粒、毛發聳立、咽喉緊縮;血管收縮、忽急忽緩、心跳急促、面色變白等等。
二、伴隨心理癥狀
當恐懼降臨個體后,不僅生理顯現征候,而且也伴隨某些心理癥狀,首先使個體感到渾身不舒服、焦慮不安,有的甚至驚惶失措。其次使一個人變得十分消沉、身心力量大減、欲望退縮,不想出門。若在極端恐懼下,更是手足失措、身體不能做任何活動、呆若木雞、任憑災難侵襲。
三、因年齡而殊異
兒童在發展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