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小,讓我來幫你!”──不必要的幫助阻礙了孩子智慧和性格的發展
缺乏兒童心理發展知識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往往出于“愛孩子”或者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推遲了孩子感知世界、開發智力、發展自我的時間進程,錯過了寶貴的發育敏感期。
事件回放:蒙臺梭利的一篇觀察日記
一天,孩子們圍成一圈,有說有笑。圈子中間放著一個水盆,盆里漂浮著一些玩具。
學校里有個剛剛兩歲半的男孩。他獨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滿了好奇心。我饒有興趣地在遠處觀察著他。他開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擠進出,但他沒有力氣,擠不進去。于是他仍站著看著周圍。那張小臉上流露出來的思想非常有意思,當時我要是有個照相機把他拍下來就好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張小椅子上,顯然,他決定把椅子搬到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這個椅子。他開始向椅子走去,臉上露出希望的神情。正在這時,老師走過去蠻橫地(她可能會說是輕輕地)抓住他,把他舉過其他孩子的頭頂,讓他看水盆,還說:“來,可憐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小家伙雖然看到了那個水盆和漂浮物,可是他臉上原來那種使我覺得非常有趣的歡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是一種“相信別人會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種呆滯表情。
這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一篇觀察日記。
盡管這個小孩終于看到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卻沒有機會體驗成就感。本來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礙,從而獲得自我實現的快樂。然而這個機會卻被老師在無意中剝奪了。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是激勵人的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動力。人有不同層次的需要,從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到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最高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就要求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這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當實現了目標,他們會感受到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回到文中開頭的孩子,“看到那些玩具”可以帶給他快樂,但如果允許他使用智慧、盡自己的努力才能發展其內在能力,可以帶給他狂喜。而老師并沒有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和表情,在小家伙努力嘗試而且快要成功的時候,老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