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懲罰
懲罰孩子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些只能收到一時的成效,不能真正把成人想傳達的信息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更嚴重的是,有時爸爸媽媽的懲罰過于嚴厲,導致寶寶身心受到傷害,在寶寶進入幼兒園或小學時會更容易表現出攻擊和暴力行為。大量研究表明:父母采用的從言語訓斥到體罰等強硬嚴厲的處罰手段,與寶寶在學齡前、學齡期到青少年期的攻擊性行為有顯著的相關。
所以,當寶寶有問題行為時,應當讓寶寶明白他的行為可能會給他人帶來怎樣的困擾和傷害。比如,當寶寶抓破了別的小朋友手臂時,你這樣跟他說:“寶貝,你看明明的手臂被你抓淌血了。他是不是很疼?如果明明把你的手臂抓淌血了,你是不是也很疼啊?沒有人喜歡和愛抓人的孩子玩。你以后還抓別人嗎?”我想孩子一定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會再犯。真正有必要懲罰孩子時,父母才可以采取一些不傷及寶寶自尊或身體健康的懲罰手段。比如,罰孩子不準看他喜歡的
電視,或者取消預定的旅游等。如果寶寶在被懲罰的過程中產生激烈的對抗情緒,不僅不利于糾正寶寶的問題行為,反而會使其產生新的問題行為。
善用獎賞
獎賞和懲罰一樣,都是教育寶寶所采取的強化手段之一,并非是教育寶寶的目的,同樣不能將成人想傳達的信息真正內化到寶寶的心里。家長在使用獎賞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獎勵必須出自真誠
獎勵寶寶是因為他在某些方面的優異表現,而不是為了控制寶寶的行為。如果寶寶一旦發現家長的獎勵是虛假的,他們很快就會遺忘并且不會珍惜,這種獎賞起不到積極的作用。
獎賞必須因人而異。研究表明,孩子因個性、家庭環境、文化、經濟等背景的不同,需要獎賞的內容和程度應該因人而異。如果不考慮寶寶的特殊需要,獎賞效果便會大打折扣。所以在獎賞的時候要有針對性,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狀況予以不同的獎勵。
獎勵不能損害寶寶的自主性
家長對寶寶獎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寶寶養成正確的行為,讓寶寶認為自己的努力是為了學習或是表現正確的行為。所以,獎勵應該引導寶寶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及對自己和他人的好處,決不能讓寶寶覺為獲得獎賞而有意識地表現好,來討得家長或老師的歡心。
獎勵必須遵循正確的教育理念
獎勵是否能取得正面效果,在于家長是否有正確的教育指導理念。有些家長為了鼓勵寶寶多吃飯,便承諾寶寶只要把飯吃完,就可以得到糖塊或他喜歡的
玩具。有的成人看到寶寶學成人的樣子說粗話,以為可愛就給他吃糖。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