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商”,又稱“情緒智商”,是美國心理學家相對于“智商”提出的一種心理能力。情商主要包括自制力、熱忱、毅力、自我激勵能力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等。在某種意義上,它比智商更能決定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家庭的幸福。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為。 ”眾所周知,影響兒童成長及至成熟的兩大心理因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一個智能操作系統,它是兒童在生活中解決各種問題時進行感知、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言語活動能力的總和。而非智力因素是一個動力系統,它在兒童活動中起著定向、引導、維持、強化等作用。它包括需要、欲望、動機、興趣、情緒和情感、意志、自信心、性格、氣質、習慣等。廣義的非智力因素甚至包括身體素質等生理因素。由此看來,非智力因素中就包括著“情商”。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智力因素作為操作系統,每時每刻都在起作用;而非智力因素或情商往往在關鍵時刻,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然而,目前在嬰幼兒教育中,盡管許多有識之士多次呼吁應重視孩子的非智力品質培養,但在相當一部分家長中,仍然存在著重“智”輕“非”的傾向。這里,固然有相互攀比,隨波逐流者,但在一些家長的思想深處,認為將來只要孩子有知識、有能力,就能成就一番事業者也大有人在。從而忽略了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教育。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曾比較過智商在140以上的150名“神童”,他們在成年后成就非常懸殊。為什么呢?其結論是令人深思的:這些早年的神童成年后的智商并沒有多大變化,而主要差異在于他們的個性心理品質。在自信、進取心以及堅持精神等非智力品質方面,成就顯著的一組遠遠強于成就低的一組。
為造就“神童”而進行的智力教育,常常是有失偏頗的。人們常說,天才多怪人。許多天才人物由于接受了不恰當的早期教育,盡管取得了個人事業的輝煌,卻因其病態的人格而沒有獲得幸福的人生。如音樂神童莫扎特、哲學家尼采、文豪約翰·羅斯金、宗教改革者路德,甚至現代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幾乎都有病態的人格。難怪有人研究“天才病態學”。探尋古今高智名人的異常心理表現,恰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早期教育的過失:僅僅把教育的焦點集中在智力方面。因此,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目的了!從家庭教育的角度講,教育的最終目的,應當是使孩子進行全面而和諧的教育:既重視早期智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