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樂樂剛學說話的時候,姥爺偶爾教他幾個單詞:“door”“water”“pen”。那時我們只覺得孩子說得好玩,大人聽了很有成就感。后來,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忘記了這件事。當我在孩子3歲時看到《寶貝比我強》這本書的時候,立刻買下,在很短的時間里讀完,并開始在孩子身上應用。
說英文期間,孩子有過反感的情況,他甚至會說:“我們是中國人,說中文,不說英文。”我也經常把注意力放在他的游戲上或者所讀的書的內容上,忘了說英文。但這沒關系,他不想說的時候,我就不說,第二天再說。如果我忘了說,等我想起來了就趕緊說幾句。
說的內容都是結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像“小便”“晚霞”這種詞,以及他4歲學畫畫涉及的顏色,如“土黃”“藤黃”,我以前不會,但沒關系,我可以查字典、查金山詞霸,邊學邊教。為此,孩子也知道了查字典、到詞霸網站查單詞的事。有一次,我沒有查字典就說出來了,他驚訝地問:“你怎么沒查字典?”我笑笑說:“我以前學的,記在腦子里了,想用的時候就出來了。”
讀書的時候也可以經常“冒”單詞,主要說一些主題字。一開始,我沒有注意到讀英文書的方法,總是說很多的英文句子,結果孩子很反感:“我聽不懂,說中文,看中文的書。”后來,我意識到要保護孩子讀書的興趣,即使不讀英文故事書,讀中文故事書的時候也“冒”單詞,以不影響孩子理解故事內容為前提,一點一點地增加。
兩年下來,他已經能夠接納英文了,偶爾和我還會產生簡短的英文對話。一次,我請他給我接水喝:“I need water.(我想喝水。)”樂樂問我:“為什么說I ,不說me?”正在另一個房間的爸爸聽到這樣的問話,非常欣喜,就遠遠地說:“me是賓語。”因為離得遠,孩子沒有聽清:“什么?”
我想,這么小的孩子如何能夠理解爸爸的這種解釋呢,還得解釋什么是賓語。可是這個時候不解釋簡直就錯失良機呀,我趕緊想了想,說:“如果是我發出的動作,就說I;如果是我接受這個動作,就說me。”我舉了一個例子:
“Give me some water,please.”(請給我一些水。)
樂樂想了想,說:“如果說Give I some water,別人就聽不懂了。”
最有趣的是,一次樂樂發燒,沒有胃口,姥爺買了小蛋糕。晚飯時,我拿出來想給樂樂吃。樂樂一看見飯桌上的蛋糕,眼睛變大了。
我說:“Happy看見cake,眼睛就big。”
!--NEWSZW_HZH_END-->!--NEWSZW_HZH_BEGIN-->!--顯示正文>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