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以為,智商是代表智力,所以,一旦孩子測得智商低,便對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其實,智商只反映兒童的部分智力情況,并不能代表整個智力。換句話說,智商低的兒童,也未必一定是智力低。例如有位小學生,成績老是“開紅燈”,智力測定的結果是智商低。但是,家長發現孩子除讀書成績不好外,其他方面并不笨,某些方面甚至還有些小聰明。于是,帶著孩子來到了醫院,經過檢查后才解開了這個“聰明面孔笨肚腸”的謎——原來得了多動癥。經過治療,上課能專心聽講,回家后又能認真做作業,語文、算術成績常得雙百分。老師感到十分驚訝,以為服了什么“聰明藥”。再做智力測驗,智商較前一次檢查有明顯提高。其實,在患多動癥期間,孩子好動、思想不集中,對老師講授的內容不用心記,這樣成績怎么會好呢?從這個例子看,就有一個“如何正確看待智商”的問題了。 智商,是通過智力測驗得來的,即:智力年齡÷實際年齡,再×100所得出的數字,就是智商。智力年齡,是指智力達到某年齡的水平。在編制智力年齡測驗的年齡量表時,每一年齡均收集了許多測驗項目,預測一組兒童(例如9歲的) 時,將一定的人數(例如75%)通過的項目留下,其余的淘汰。 這一組測驗項目,就代表9歲的智力年齡。以后,某兒童通過這一組測驗項目,就說明他的智力年齡為9歲。大多數人的智商介于90~110之間。智商超過130的人,被認為是智力超群者。智商越低,則表明智力越差。智商低于69,稱為弱智。弱智兒童不能與常智兒童一起上學,應送入專門的輔講讀學校去學習。智商處于70~79者,認為是“臨界智力”,即處于正常智力和弱智的“中間地帶”。 智商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表示個體與他人相比較是聰明還是愚鈍。而且,影響智商測試的外在因素很多,例如,智商測試的準確性與測試者的素質密切有關。權威機構的專業測試者,能保證智商分數的科學性。現在社會上有些非醫療單位、非心理咨詢部門的少數人,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未經過專業培訓,依樣畫葫蘆地仿效進行“智力測定”。對其測 驗的結果,就不能不產生懷疑。如測試的環境,應該是安靜無外界干擾的,除了主測者和被測者外,不得有其他人在場,更不能有老師或家長在場,否則,便會影響所測得結果的正確性。但那些商業性的所“智力測定”,大多不講求這些條件,能相信他們的測試結果嗎? 某些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也影響影響智力測驗的結果。有些小孩子平時由無文 |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