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定勢的負面標簽。
雖然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出眾,但當孩子沒做到家長預期的成績時,就會恨鐵不成鋼地順嘴說出打擊孩子的話,比如“我家孩子就是內向、害羞,不愛說話。”“脾氣特別壞,不聽話。”也許本意只是想用激將法讓他們做得更好,但往往事與愿違,如果家長經常用“負標簽”限定孩子,就會很容易使他們朝著“負面”發展。
比如學園里有個叫米米的小姑娘,剛來的時候,米米媽媽就當著孩子的面對樂園老師說:“我家孩子動手能力特別差,在家教她簡單的折紙、畫畫都學不好!”聽到家長對孩子進行負面評價,老師立刻支走米米。
“當米米不會折紙的時候,您有沒有用過打壓她的詞語或失落的語氣?”米米媽不好意思地表示說過孩子“笨”、“不靈巧”、“比其他孩子差”,還經常對她失望地嘆氣。了解情況后,樂園老師勸誡米米媽不要用消極的語言打擊孩子,平時交談以夸獎為主,在睡覺前給她講些勵志的小故事,不時對她進行贊美。在樂園中老師也對米米進行針對性引導,經常將她在樂園里創作的優秀繪畫作品、創意作品貼在展覽墻上,并引導其他小朋友對她的作品進行贊賞,現在米米和初變得自信了,和來時膽小不自信的米米完全不一樣了。
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期待效應”表明,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是他們最親密、最信任的人,同時也對他們的價值觀、自信心、人格產生著巨大的影響。我習慣把孩子比作一面鏡子,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完全能從孩子這面鏡子上反映出來。經常以贊美、鼓勵的語言與孩子溝通,孩子必定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因為他們從最在乎的父母那里找到了自尊、自信,并且這種積極態度會隨著父母的肯定逐漸加深,父母經常為孩子貼上“寶寶很棒”“真聰明”“爸爸媽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