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了解語言發育的幾個階段,以幫助嬰幼兒進行相應的語言訓練。 ??(1)發音階段:在小兒醒著時,家長給其換衣服、換尿布的同時,可和小兒講話,或讓小兒聽玩具的聲音和音樂聲、歌聲,促使小兒聽到聲音能作出反應,發出“咿呀”的聲音。 ??(2)“咿呀”作語階段:家長多加引導,從發出聲音、模仿發音、到正確發音,經常逗引小兒,與他互相應答。也可采用游戲方式問小兒:“XX在哪”?培養小兒逐漸理解大人的語言。培養小兒模仿發音,從單音到連續發音。 ??(3)單詞單句階段:隨著小兒年齡的增長,語言能力逐漸發展。一歲半以上的小兒,已經用正規的語言代替簡單的單詞,如“餅干”,不再說“干干”等。要充實和豐富小兒的生活,擴大小兒的眼界,啟發他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興趣,鼓勵小兒用語言表達意愿。讓他多聽、多看、多問、多想、多說。通過多種形式,如看圖片、
腹中的胎兒也會睡覺。相信有許多人都不會知道吧。俗語說:“睡覺的孩子容易長大。”其實這個原理同樣也可以用在胎兒身上。如果母親的睡眠姿勢與胎兒的姿勢不對,恐怕睡眠的質量就會受影響了。那么胎兒的發育也會受到影響。 懷孕以后,為了給胎兒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孕婦的睡眠時間應比正常人多一些,每晚最少8~9小時,每日午間最少也能保證1~2小時的睡眠時間,但時間不宜過長。妊娠早期,孕婦的身體變化不大,此期胎兒在子宮內發育仍居在母體盆腔內,外力直接壓迫都不會很重,不必過分強調孕婦的睡眠姿勢,可隨意選擇舒適的睡眠體位,如仰臥位、側臥位均可。>>>>>最齊全的8種胎教方法 懷孕時期,母親如果能睡得很熟,睡眠時腦部的腦下垂體會分泌出生長激素。這不是為了幫助母親成長,而是為了胎兒成長而分泌的,是胎兒成
語言的發生和發展是人腦的高級功能。除了正常的語言環境,還須有正常發育的腦來發揮其語言智能的功能。因此,使大腦細胞得到科學的營養,對語言智能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如何開發幼兒的語言智能呢?根據兒童學習語言的特點和規律,心理、教育學家們有以下建議: 一、保持幼兒對語言的好奇 語言智能高的人有一個突出特征:對語言的好奇心,他們喜歡語言,表現出極好的語感和對語言的鑒賞力。而事實上,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就對話音刺激十分敏感,當親人對他說話時,會以微笑、手腳活動等作出積極的反應。語言智能高的幼兒表現出對話音、節奏、語調反應靈敏
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新生兒只會睡覺、哭鬧、吃奶和排泄,除此之外就沒有什么能力了。這種見解已經過時,實際上,正常新生兒是醒著來到人間的。看似弱小的新生兒卻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嬰兒一出生就會看、能聽,有觸覺、味覺和一定的運動能力,這為他(她)的探索活動奠定了物質基礎。當室內光線不太強時,小寶寶會慢慢睜開雙眼,帶著好奇心注視周圍人的面孔。研究證明,新生兒喜歡看人臉和規則的臉譜,不喜歡看亂涂的臉譜。小寶寶注視你的臉時,眼睛睜大,眼光明亮,常常停止吮吸和運動。父母和嬰兒之間的充滿感情的對視,有助于發展嬰兒認知父母的能力。 生后3-5個月,嬰兒的小手管用了,動作有一定的協調性,開始用雙手進行探索。凡是能摸到的東西,都要抓過來摸一摸,敲一敲,或放到嘴里啃咬,細心體會東西的大小、軟硬、粗細,并從中得到極大的樂趣。他們對自己的身體也很感興趣,喜歡玩弄自己的手腳,有時
第一次在第5周左右時,機體器官迅速成熟,所有感官都開始工作。例如,他開始在哭的時候流眼淚,或者用微笑來表示高興,他還不時地對周圍發生的一切進行觀察和聆聽,對氣味和動靜作出明顯的反應。 第二次在第8周左右時,嬰兒發現周圍環境原來并非統一和固定不變,而是由活動的具體的東西組成。這種眼花繚亂的變化,讓他感到恐懼。不過,要是能經常躺在母親的懷里,同母親保持親密的接觸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消除恐懼感的出現。 第三次在第12周左右時,嬰兒發現了動作,還認識了某些活動的過程。于是,他過去呆板的動作變得靈活起來,而且懂得了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這也證實自己擁有的“本領”,他發出了尖叫,格格地笑,興奮地學語,并且不斷地試圖跟母親或其他人“交談”。 第四次在第19周時,嬰兒懂得抓東西,會轉動或翻動可以拿到的東西,會注視物體的活動過程。這時他對一切都要研究一番
時下,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都熱衷于讓幼兒背誦唐詩,甚至片面地把能背誦多少首唐詩、能認識唐詩中多少個漢字當作早期教育的重點,認為孩子背的唐詩越多,說明孩子越聰明、記憶力越好,對孩子的智力開發也越有幫助。但在我看來這種做法有欠妥當,與其讓幼兒強硬地學習背誦唐詩,不如讓幼兒輕松愉快地讀唱兒歌。 眾所周知,唐詩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它語言精練,寓意深刻,這里且不說唐詩的格律、流派,也不說唐詩的修辭和煉句,只說說唐詩的內容,其包羅萬象的意象、深奧艱澀的寓意,有時連我們成人都無法透徹地體會和理解,更何況是對于那些涉世尚淺、思維單純的幼兒呢? 比如說李白的那首著名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靜夜思》,雖然在我們成年人的眼中看來它的寓意明白得如同口語、白話,但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在理解上還是客觀存在一定困難的,恐怕還得需要爸爸媽
過去,人們以為每個孩子的智力水平都是先天決定的,不受教育和經歷的影響,并且終生保持不變,可以用智力測驗的方式進行了解。現在的研究卻告訴我們,一個人2歲時測得的智商與5歲時測得的智商幾乎沒有什么關聯,學齡前的智商與10多歲時的智商也基本無關。那么是什么改變了智商呢?或許是智力測驗本身的問題,它沒有考慮到情緒、動機、想像力和創造力等重要因素。對嬰幼兒動作技能的測驗結果往往與以后智力測驗的結果無關。也許因為智力本身改變了吧!這些變化可歸結為刺激環境的變化。 把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在環境單一的孤兒院里,在3個月內,孩子會喪失許多心理上的敏感性。假如愛因斯坦生長于一個窮困的孤兒院,那么他就可能成為
血型對人的氣質、性格有影響,這是大家都接受的事實。在教育孩子方面,針對不同血型的寶寶,父母也應該有不同的對待方式。特別是在對寶寶人際交往智能的開發方面,家長針對自己寶寶的血型因材施教,更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A型孩子 促使他早點獨立A型孩子比較膽怯,喜歡獨處,不愿意和陌生人交往;但是A型孩子直覺很靈敏,善于自我調整,在未來的日子里總是不斷地鍛煉自己去適應環境。 在家里,讓A型孩子獨立完成某些事情,不過多干涉。 父母還應為他創造一個良
營養學家指出,兒童吃得過多,往往造成消化功能紊亂,會加重胃、腸、肝、脾、胰等消化器官和大腦控制消化吸收的胃腸神經及食欲中樞的負擔。如果大腦內負責消化吸收的神經經常處于興奮狀態,會使大腦皮質的語言、記憶、思維等中樞神經智能活動處于抑制狀態。 醫學認為,蛋白質是腦組織發育代謝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主持腦細胞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的主要物質,在記憶、語言、思維、運動、神經傳導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鐵元素是構成人體血紅蛋白的主要物質之一,缺乏鐵元素可嚴重降低血紅蛋白的生理活性,影響大腦中營養素及氧的供應。維生素C能使細胞的結構堅固,消除細胞間的松弛或緊張狀態,充足的維生素C可使大腦功能靈活、敏銳,提高兒童的智商。 精心挑選幾種血液循環的作用,使人頭腦靈活。
寶寶一天天長大著,從第一次發音模糊地叫出爸爸媽媽,到自己拿湯匙吃飯,從天天躺搖籃到匍匐前進,這一點一滴的進步都給家人帶來無比的喜悅。然而,隨之而來的“壞習慣”也讓媽媽們苦惱不已。專家提醒家長,有些習慣是寶寶發育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媽媽只需引導即可。 “壞習慣”一:用手抓飯 一歲左右的寶寶經常用手抓飯吃,很多家長會立即制止這種“不規矩”的行為。其實寶寶用手抓飯不僅可以增加他們對食物的熟悉度,逐漸培養他們對食物的興趣,還能避免寶寶長大后養成挑食的壞習慣。吃飯和讀書都是需要慢慢培養興趣的,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接觸食物的顏色、形狀和特質吧。 貼士: ○媽媽們要做的就是把寶寶的手洗干凈,讓他們自由地發揮吧。 ○值得注意的是,像花生粒、爆米花、小豆子之類圓而堅硬的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專電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學習音樂的孩子比不學音樂的孩子有更好的記憶力。 20日發表在《腦》季刊網絡版上的這項研究顯示,經過一年音樂訓練的孩子在記憶測驗中的表現比沒有學習音樂的孩子要好。 加拿大安大略省一所大學的心理學、神經系統科學和行為學教授勞雷爾·特雷納說:“研究顯示,如果你學習音樂的話,你的大腦運轉與沒有學習的人是不同的。研究首次顯示,接受音樂訓練的孩子與未接受音樂訓練的孩子在一年內大腦反應就會產生差異。” 研究者在一年中對兩組4至6歲的孩子進行了4次測試。其中一組學習音樂,另一組則不接受音樂訓練。測試內容有區別和聲、節奏和旋律的音樂測試及聽完一列數字后復述等記憶測試。結果發現,孩子的記憶力在短短4個月后就有了變化。 研究者表示,雖然此前已有研究顯示,年齡稍大的孩子接受音樂訓練后比上戲劇課的孩子在智商上有更大提
你每一天都可能會給寶寶無數的指示-"擦牙""坐好"……。很多人以為,寶寶故意不聽從你的指示,讓你生氣。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小寶寶都希望自己點所作所為能讓你感到高興。而讓寶寶乖乖聽話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寶寶感到,你們倆是在"同一條船上"的。 以下就給你六個小技巧: 建立良好關系 如果你想你的小寶寶"合作點",那么你就應該把你的重心轉到培養彼此關系上來。當你總是嘮叨著他所犯的小錯誤的時候,你們倆個都會因此而倍感挫折-你感到自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寶寶也感到自己總是不能做好一件事。因此,媽咪最好每天都盡量給寶寶正面的評價。例如:"你挑選了一種很特別的顏色畫畫哦!""你對待你的娃娃真溫柔啊!"另外
父母如能正確使用暫時隔離法,則它對于終止孩子的不良行為是安全的、有效的,同時也能減少父母的生氣和不安,并能使親子關系迅速恢復至正常。目前沒有證據證明正確使用暫時隔離法會對孩子產生情感上的傷害。那么哪些不良行為應受到暫時隔離的處罰呢?1. 對父母或其他大人無禮,頂嘴2. 生氣地大嚷大叫3. 搶別人的玩具或故意損壞玩具4. 踢人、咬人或威脅要咬人5. 揪頭發或掐別人的脖子6. 擰人或抓人7. 打小報告8. 用東西打人9. 向別人扔沙土、石頭或樹枝10. 飯桌上亂扔食物11. 有意損壞家具或房屋12. 警告之后仍不服從命令,不能立刻終止錯誤行為。當孩子出現上述某種行為之后,父母如何使用暫時隔離法呢?1. 以不超過10個字的言語和10秒鐘的時間將孩子送入隔離地點2. 以依據一歲一分鐘的原則設定好定時器,將定時器放在孩子能聽見鈴響的范圍內3. 等待定時器鈴
研究發現,嬰兒出生8小時后,就會模仿母親吐舌頭;喜歡看人臉和黑白分明的圖片或漢字;目光能追隨距離眼前20厘米的物體。如果讓他趴在床上,用手抵住兩只小腳,他就會向前“爬行”。母親若在水下分娩,嬰兒會在水中游來游去。而像“爬行”、“游泳”等先天就有的能力,如果不加以及時的訓練,幾個月后就會自然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不讓嬰兒學爬,生怕孩子爬行時弄臟手足或傷及身體,是不可取的。其實,只要細心照看,讓其爬行很有益處。美國學者指出,爬行可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開發嬰兒的智力潛能。對腦控制眼、手和腳協調的神經發育有極大益處。對學會爬和沒有學會爬的同齡嬰兒對比觀察發現,會爬的嬰兒動作靈活、敏捷,情緒愉快,求知欲高,充滿活力。而爬行少或不會爬的嬰兒,由于接觸的新鮮事物少,往往顯得較為呆板、遲鈍,動作也緩慢些,且易煩躁。因此,嬰兒爬得越早越好。 三歲以前的早期教育
從常理推斷,自有人類以來,先有嬰兒玩具再建立玩具的理論基礎,也就是說先民的嬰兒在哭鬧不休時,手上拿到一些“東西”,就會停止哭泣;或者是在平時無聊的時候,手上喜歡拿一些東西,搖來搖去,尤其是會發出聲音的東西。爾后由于心理學、兒童發展學的進步,逐漸將玩具對嬰兒的貢獻建立學理基礎。 何謂啟蒙玩具? “啟蒙”兩個字基本上有兩個涵意,一是開始,二是淺近;因此,啟蒙玩具可以說是給人類的最早期--嬰兒玩的東西,而這個玩具是簡單的,事實上,以嬰兒的能力,也只能玩簡單的玩具。符合上述原則的啟蒙玩具如:音樂鈴、軟的小球、搖鈴、鈴鼓、布做的書等。 嬰兒發展的重點 拿不適當的玩具給嬰兒玩,不但無法帶給嬰兒什么好處,甚至于會有一些傷害。因此,要提供嬰兒玩具之前,最好先知道從出生到一歲的嬰兒,到底其發展的重點為何?如此才能提供適當的玩具協助嬰兒成長的需要。
懷孕時4個月—— 孕4個月后,胎兒對聲音已相當敏感,其聲音來自母體內大血管的搏動,其節律與心臟跳動相同。還有規律的腸蠕動聲音。胎兒在宮內就有聽力,能分辨和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并能進行“學習”,形成“記憶”,可影響到生后的發音和行為。因此,我們應該利用胎兒聽覺的重要作用。給與良好的聲音剌激,促進宮內聽力的發展。為了對胎兒聽覺的訓練和提高,在孩子3個月以前,每天可定時給他放一些旋律優美的古典樂曲,每次15分鐘。 孩子5個月—— 此時播放音樂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除了過于鏗鏘有力的和過于瘋狂的樂曲不宜給孩子聽外,從節奏輕快、富有生氣的到舒緩流暢、優雅動人的各種風格都可以讓孩子聽一聽。 孩子2歲以后—— 唱歌的興致高漲,做父母的此時可以為他放一些健康、優秀的兒童歌曲。 孩子3歲了—— 此時可以選一些玩具樂器,因為孩子還
大腦是越用越靈活,手是越動越靈巧。“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因此,為了讓孩子變得更靈巧,家長應極力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一是可以指導孩子做手工,如:折紙、剪貼。可以由簡單到復雜,一步一步達成培養孩子動手技巧的目的。 二是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掃房間、洗小物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養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飯,學習擦桌子掃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絹等。既培養了手的技巧也鍛煉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是提供各種結構材料,讓孩子玩結構游戲,如:積木、插塑、拼裝玩具、橡皮泥、沙石、冰雪等。聰明的父母這時會順應孩子喜歡動手的規律,拿來一些廢紙讓他
慎用懲罰 懲罰孩子似乎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些只能收到一時的成效,不能真正把成人想傳達的信息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更嚴重的是,有時爸爸媽媽的懲罰過于嚴厲,導致寶寶身心受到傷害,在寶寶進入幼兒園或小學時會更容易表現出攻擊和暴力行為。大量研究表明:父母采用的從言語訓斥到體罰等強硬嚴厲的處罰手段,與寶寶在學齡前、學齡期到青少年期的攻擊性行為有顯著的相關。 所以,當寶寶有問題行為時,應當讓寶寶明白他的行為可能會給他人帶來怎樣的困擾和傷害。比如,當寶寶抓破了別的小朋友手臂時,你這樣跟他說:“寶貝,你看明明的手臂被你抓淌血了。他是不是很疼?如果明明把你的手臂抓淌血了,你是不是也很疼啊?沒有人喜歡和愛抓人的孩子玩。你以后還抓別人嗎?”我想孩子一定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會再犯。真正有必要懲罰孩子時,父母才可以采取一些不傷及寶寶自尊或身體健康的懲罰手段。比如
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學習除依賴于環境的影響和教育外,還有賴于自身的成熟。而個體的成熟是孩子學習的基礎。根據實驗研究表明:2~3歲是孩子學習口語的關鍵時期;4~5歲是兒童通過朗讀來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時期。也就是說,4歲以內是兒童形成形狀感知覺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以情緒和感性為主,以后才是以知識為主。6歲以前為打心理基礎階段,心理安定才會使孩子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因此父母對孩子應以進行感知訓練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品德觀念的培養為主,不要過分強調文化知識教育,更忌急躁。在孩子學習效果不好時,發脾氣甚至棍子加身,這樣往往事與愿違,使孩子視學習為畏途。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講究科學,不能超越兒童的年齡特征、心理發展水平和認識能力。 &nb
近日,由布奇樂樂園主辦的“和我們一起唱”活動走進了國家發改委幼兒園。據悉,此次“和我們一起唱”網絡視頻大賽,以開發孩子們與生俱來的音樂潛能為目的,一上線就得到了眾多家長和幼兒園的支持。目前,已有上百位家長上傳了自己寶寶唱歌的視頻,也得到了12家幼兒園的積極響應。 聽說是唱歌比賽,國家發改委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顯得很興奮,面對鏡頭絲毫不怯場。“音樂是一種藝術形象,通過音樂活動,可以增強孩子們的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對孩子們良好的性格養成也有重要的作用。”國家發改委幼兒園陳老師說,“我們幼兒園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大量采用了音樂的形式,并且鼓勵孩子們多聽多唱,對‘和我們一起唱’這樣的音樂早教活動十分歡迎。” 活動中,布奇工作人員向孩子們發放了系列布奇繪本、游戲書及手偶等。孩子們拿著書看了又看,愛不釋手。漂亮的小女生一諾開心地拿著松鼠小米的手偶又唱又跳,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