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為小孩的糧食折騰了數年的小云媽媽目前松了一口氣。她家寶寶今年4歲,已經不怎么喝奶粉了,而在3年前,她每個月都要去一趟香港萬寧或屈臣氏采購進口奶粉。后來,又聽說香港的不少嬰兒奶粉是內地生產的,還是不放心,于是轉戰美國、澳洲,托親戚朋友采購,找國際快遞公司郵寄回來。“很貴,但比較放心。”
國內不少家長都有著相似的故事,接二連三的乳業安全事件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目前消費者對國內乳品安全草木皆兵。無疑,奶源已成為奶粉質量安全的核心問題,它既是消費者也是當下乳企的心頭之痛。據知名乳業專家、中國奶業協會理事王丁棉的調研,目前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有近百個品牌,外資品牌只有20余個,但20%的外資品牌占據了近55%的中國市場份額。
求救境外奶源
“為了解決牛奶質量問題,我們正在建牧場,也準備到澳大利亞牧野區收購牧場。”7月12日,哇哈哈集團掌門人宗慶后在深圳舉辦的首屆慈展會上說道。
為了挽回消費者的心,近兩年來國內乳企無不紛紛表現出大力改善奶源的姿態,“目前國內乳制品風波不斷,與奶牛農夫分散養殖,奶源不可控有很大關系,娃哈哈正嘗試通過投資牧場改善奶源。”宗慶后如是說。
然而,從三聚氰胺、性激素,到黃曲霉毒素M1,已經將消費者們的信心消耗怠盡,乳企雖然爭相投資大牧場,但能不能挽回消費者的心還是未知之數。在這樣的情況下,境外奶源之于乳企,正如洋奶粉之于家長一樣,成了可能的“救命稻草”。
其實,中國乳企對境外奶源的使用由來已久,只是以往多以進口奶粉為主。2011年國內的奶源供應量是3850萬噸,而市場需求是4500噸,國內乳企原奶加工產能則是6000噸。如生產企業全線開工計,有將近一半的奶源是依賴進口奶粉還原來解決的。據海關初步統計,2011年我國的乳制品進口量超過100萬噸,其中全年進口奶粉超過52萬噸,占國產奶粉生產總量的38%,創歷史最高水平。
但是,光進口奶粉不足以形成擁有優質境外奶源的品牌形象。娃哈哈等乳業巨頭開始瞄上了境外牧場。
素以潔凈奶源聞名的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首先受到乳業巨頭的關注。據宗慶后在澳大利亞的考察,當地的牛奶成本是1.5元/升,售價是2.7元。但在中國,受制于規模,產奶平均成本高于3元/升。這種成本的差異使境外圈奶成為了可能。
吃螃蟹者的一波三折
今年春節,一條來自外媒的消息讓國內乳企感到驚訝:中國公司成功收購新西蘭土地,上海鵬欣集團拿下了16家牧場。
上海民企鵬欣以房地產起家,資產規模超百億,自2008年開始涉足農業。2010年,鵬欣曾斥資2720萬美元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收購農場,占地1.2萬公頃。但想在新西蘭收購牧場,難度顯然高得多,這里被認為是全球最潔凈的奶源地之一,出產的牛奶享譽世界,其牧場資源一直為各路投資者垂涎,可是,土地資源是新西蘭人最為敏感的話題,外來投資者難以染指。福建首富陳發樹、廈門首富柯希平就曾在2010年底向新西蘭政府提出收購申請,但遭到否決。 2010年7月,光明乳業收購了一家名為Synlait的乳制品企業,但也只有工廠設備,沒有拿下牧場資源。
這場談判從一開始就波折重重。鵬欣集團已經與賣方談了兩年,還一再承諾追加投資。但即便這樣,鵬欣的高層們還是不斷地聽到來自新西蘭民間的抗議聲,當地乳業界質疑的核心在于:鵬欣并沒有足夠的行業經驗。加之中國奶制品頻出安全事故,中國奶企在國際上的聲名并不好,將乳業視為支柱產業的新西蘭民眾不放心把牧場交給中國企業管理。
事實上,新西蘭人對中國乳制品企業的負面情緒由來已久:新西蘭企業曾參股不少中國的奶制品企業,但2008年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讓他們損失不小。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