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人生“三大不孝”中,人們普遍認為無后為大,這很大一部分源于人們的家庭觀。他們認為,結婚生子這件事,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完成的,并且要按質按量完成。在從前,體現在不生男孩不罷休的執著;現在,體現在到年齡就被催婚或者被催生二胎的現象。其實,不論是哪種形式,都潛在地增加了女性的壓力。并且有時候,事情不是那么容易解決,因而壓力也無法得到排解,不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不過好在我們身處一個和平安寧的國度,有條件不斷發展科技。再加上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很多困擾人們多年的難題最終迎刃而解。這其中也包括不育——這個醫學領域多年的難題。說起它,人們應該會很自然地聯想到“試管嬰兒”吧。而鄭萌珠作為中國第一例試管嬰兒,她和她的家庭都倍受社會各界關注。
01
鄭萌珠的父母左長林、鄭桂珍是典型的生活在鄉村的普通小夫妻,他們的結合是大多數家長所期望的,中規中矩又不失生活氣息。他們是剛與柔的碰撞,左長林的性格偏向沉穩型,屬于不太愛說話,但一切都以行動表現,有作為丈夫的擔當與責任感。鄭桂珍的性格則比較活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起著調節氣氛的作用。他們是中國萬千家庭的縮影—夫妻恩愛,生活平淡而幸福。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倆愈發覺得少了些什么,特別是當看到別家孩子追逐打鬧時。其實,他們并非沒有努力,只是一直都沒結果。
不光他們自己有一絲不安,在鄉村這種一家有事人盡皆知的地方,也少不了外人的閑言碎語。這讓他們更有壓力了,思考良久,夫妻二人終于決定去醫院好好檢查一番。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檢查,兩人從此踏上了尋醫問藥的漫長旅途。
醫院檢查出來的結果,給了夫妻二人當頭一棒,在檢查單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因兩人體質,懷孕很難的字樣。這對一個傳統的農村家庭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沒有孩子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不能完成長輩的心愿,意味著要接受他人的指點。
想到這些,鄭桂珍失聲痛哭起來,左長林此刻只能不斷讓自己冷靜,一邊安慰心理防線被擊潰的妻子,一邊想辦法。
左長林內心還是不愿相信這個結果的,他一邊抓中藥給妻子調理身體,一邊找另一家醫院重新診斷。然而,世事弄人,這份結果非但沒有好消息,反而確定了兩人一生不育的事實。
兩人一路求醫問藥,最終將最后一絲希望寄托在了北京醫科大學。此時北京醫科大學的張麗珠教授,正在頂著國外試管嬰兒已成功的壓力,潛心研究相關理論。但基于國內的傳統觀念,沒有人愿意主動嘗試,這也導致了國內試管嬰兒的緩慢進程。
一天,在進行相關課題研究的張麗珠教授尋著哭聲找來,在了解情況后問夫婦二人是否愿意嘗試新技術——試管嬰兒時,兩人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連忙點頭表示同意。
02
在找到愿意實驗的“志愿者”后,實驗進程發生了質的飛躍,終于在1988年誕生了中國第一例試管嬰兒。她就是左長林和鄭桂珍的女兒——鄭萌珠。
這個孩子的出生,不僅是帶給夫妻兩人的珍貴禮物,是中國醫學的又一重大突破,更是千萬不孕不育家庭的希望。
新技術的出現總是會遭到質疑的,特別是關于人類,關于孩子。但鄭萌珠完美地打破了人們對試管嬰兒的偏見,她在得知自己是試管嬰兒后,并沒有排斥,而是坦然接受。
在父母的悉心引導下,她像其它孩子一樣健康成長,一樣熱愛學習,樹立了正確的三觀。2019年,在她32歲時,還生下了一個健康可愛的寶寶,現如今的她,擁有了一個幸福圓滿的家庭。
結語
不育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它只是一個疾病。隨著技術的發展,它已經有了能夠治療的方法,那就是——試管嬰兒。同樣的,試管嬰兒也只是像治療其它疾病一樣,是一種治療手段。通過這項治療技術得以出生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并沒有什么兩樣,他們都有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都有創造幸福的能力。讓我們放下對試管嬰兒的偏見,讓這項技術造福更多的家庭!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