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 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3歲之前,曾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生怕耽誤了孩子。而這種現(xiàn)象,隨著孩子長大,越來越少見,甚至會在孩子入學后,變?yōu)閼岩珊⒆拥?a href="http://www.zaolee.cn/yebk/xse/fy/20121225_244570.html" title="智力" class="innerlink" target="_blank">智力。
你有這樣的經(jīng)歷嗎?智力是天生的嗎?后天能培養(yǎng)嗎?智力高的人,更容易成功嗎?
今天探討的主題是“ 智力的組成“。在這篇文章中,你將了解到:
什么是預測未來的指標; 智力的組成部分及社會對多元智力的需求; 如何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孩子。希望這個專欄可以幫助你擦亮眼睛,更從容地規(guī)劃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本文是果殼童學館“智商專題”的第3篇,前兩篇探討的主題分別是智力測驗的準確性&影響一個人智力的因素。關(guān)注果殼童學館,在后臺對話框回復“智力”兩個字,可以獲取全部3篇文章。
(??先關(guān)注,再回復)
???? ???? ????
電影《烏龍?zhí)毓ぁ分兄魅斯栁脑趯W校里成績優(yōu)異,作為校園明星的他被眾人寄予厚望。資質(zhì)平庸甚至慘遭霸凌的鮑勃則一直被當做眾多“分母”中的一員。
不過,成年后的他們境遇卻顛倒了過來——年少成名的卡爾文,工作后碌碌無為,而鮑勃則完成了自我價值實現(xiàn),成為人生贏家。
????《烏龍?zhí)毓ぁ穭≌?/p>
王安石的《傷仲永》中,也記錄了一位神童從驚艷世人到光環(huán)消失的過程,類似的例子不禁讓人產(chǎn)生疑問:到底什么才是成功的預測指標呢?
1
什么才是預測未來的指標呢?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特曼(Lewis M. Terman)的研究——他連續(xù)追蹤一群在智力測驗中得高分的“神童”,多年后發(fā)現(xiàn),相比較同齡人,這群受訪者獲得博士學位、成為科學家的比例要高10-30倍。
但特曼對這個結(jié)果并不滿意,他本來預期這群人中可以誕生改變世界的曠世奇才。
更令特曼意外的是,智力測評分數(shù)達不到129,而被特曼拒之門外的兩位兒童,在數(shù)十年后卻成為了諾貝爾獎得主:半導體的發(fā)明者之一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以及物理學家阿爾瓦雷斯(Luis Alvarez)。這兩位科學家均以非凡的創(chuàng)造性著稱。
????電影《送我上青云》截圖,男主角因為從小會背圓周率而被稱為“神童”,但是長大后一事無成,背誦圓周率變成了家庭聚會的固定表演節(jié)目。
也就是說,如果以取得博士學位等指標作為成功的標準,那智力水平高的群體會有更大概率成功。但是,如果以創(chuàng)造性為成功的標準,那么從小智商高的人,成功的概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高。
如果智力水平不是預測未來成就的絕佳指標,那什么才是呢?這個指標有可能是創(chuàng)造性嗎?
教育家蘭祖利(Joseph S. Renzulli)基于對創(chuàng)造性的推崇,提出了“天賦的三環(huán)”理論,該理論認為符合這三個條件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1]:
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 創(chuàng)造力,指“包含好奇心、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愿意挑戰(zhàn)傳統(tǒng)與慣例的意愿”); 對特定問題/領(lǐng)域有高水平的執(zhí)著,包含一些非智力性的特征——恒心、決心、意志和正能量。????天賦三環(huán)理論示意圖
在他看來,智力只需要保持在中等水平就足夠了,教育不應(yīng)該追求書本知識的獲取,而應(yīng)該創(chuàng)設(shè)更多可能會提升孩子創(chuàng)造性的情景[2]。
與蘭祖利持類似觀點的心理學家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基于這種反思提出了“成功智力”這一概念。他認為,與其過度關(guān)注學業(yè)成績,不如把教育重點放在成功智力上。
“成功智力”是人通過適應(yīng)、操縱和選擇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最大化自己的優(yōu)勢并彌補劣勢來實現(xiàn)自己人生目標的能力。他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成功智力也應(yīng)該是教育的重點之一[3]。
以上這些理論都說明,從孩子的長遠發(fā)展來看,只在意學業(yè)成績的起伏、智力水平的增長是不夠的,還應(yīng)該給他提供探索不同能力的平臺,讓孩子趁早找到自身天賦所在。
2
智力的組成部分
及社會對多元智力的需求
現(xiàn)如今,年輕人開始在很多新興職業(yè)中嶄露頭角:視頻up主、電子競技比賽選手、手辦制作者、插畫師等。這些職業(yè)呈現(xiàn)出一種趨勢:未來社會中,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專屬職業(yè)。多樣的職業(yè)也反映了現(xiàn)如今社會的多元智力需求,即對不同能力的需求。
那么,智力究竟由哪些部分組成,以及如何培養(yǎng)呢?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以心理測量學為基礎(chǔ),利用相關(guān)系數(shù)理論推演出智力組成的“二因素說”,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其中,“G”因素是人類智力的核心,指的是人從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并將由此所獲得的認識加以運用的能力。
斯皮爾曼的學生、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將“G”因素進一步分為兩種: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4],更加鮮明清楚地描述了智力的組成的發(fā)展。其中:
流體智力是個體解決新穎、抽象問題時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是一種以生理為基礎(chǔ)的認知能力,如記憶、知覺、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隨生理成長曲線而變化,到20歲左右達到高峰,而后逐漸下降。
晶體智力則是后天形成的,通過掌握社會文化經(jīng)驗而獲得,如詞匯概念、常識、言語理解等。它可以要緩慢上升至25歲或30歲以后,一直到老年時期才逐漸衰退,幫助我們“活到老,學到老”[6]。
除了“二因素說”,美國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還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這個理論把智力構(gòu)成分析剖析得更細致,他還認為存在8種相互獨立的智力系統(tǒng)[5],即:
個人內(nèi)省智力 人際關(guān)系智力 肢體動覺智力 音樂智力 語言智力 邏輯數(shù)學智力 視覺空間智力 自然觀察智力。????多元智力理論
這些不同的智力系統(tǒng)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不同人的智力水平。
而且,不同孩子的各種智力的發(fā)展趨勢也存在差異。有的孩子比較擅長計算,邏輯推理能力發(fā)展得比較早;有的孩子則更擅長言語,語言能力就會在比較小的時候展現(xiàn)。
總之,家長應(yīng)該對孩子展現(xiàn)出更多的耐心,在不同的任務(wù)中去觀察孩子各種能力的具體發(fā)展,發(fā)揮所長,補其短板。
3
如何培養(yǎng)適應(yīng)未來的孩子?
我分享一篇論文的結(jié)論。
2011年,研究者唐納德(Adele Diamond)等人在《Science》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認為想要讓孩子在未來社會中有更好發(fā)展,就應(yīng)該重視創(chuàng)造力、自我控制能力、靈活性以及紀律性,這些功能的核心是“執(zhí)行功能”,與大腦前額葉的發(fā)育有關(guān)[8]。
唐納德還列舉了幾種提升“執(zhí)行功能”的方法:
1、有氧運動
有研究顯示,將7-11歲的兒童隨機分配到三個組中,一組每天20分鐘的集體有氧運動(跑步、跳繩、籃球和足球),一組運動持續(xù)40分鐘,一組什么都不做。
一段時間之后,運動組比非運動組的兒童在執(zhí)行功能和數(shù)學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研究均表明,每周定量的有氧運動有益于執(zhí)行功能的發(fā)展[9]。
2、正念訓練
正念是一種意識、注意和記憶力的訓練技巧。它需要人注意自己的每一個狀態(tài),并以一種非判斷性和非反應(yīng)性方式進行反思。
明尼蘇達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正念訓練,每天一次24分鐘,連續(xù)進行六周。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相比較沒有進行訓練的組,正念訓練組的執(zhí)行功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還有一些研究顯示,定期的瑜伽對執(zhí)行功能也有助益[10] [11]。
3、認知訓練
近年來,電腦端與手機端的認知訓練層出不窮,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了它對執(zhí)行功能的促進作用,但是也有不少研究對其作用性產(chǎn)生質(zhì)疑。
2019年的一項元分析表明,認知訓練對不同類型的學齡前兒童作用不同:對處于風險中(多動癥或者底層家庭中出生)的兒童來說,認知訓練有效得多;而對于發(fā)展風險較小的孩子則作用不大[12]。
除此之外,家長還應(yīng)該理性看待孩子的能力發(fā)展。
比如,認識到個體能力發(fā)展有先后,就像是達爾文那樣的天才,也曾在幼年時期被其父母認為是弱智;
比如,人有不同種類的能力,每個人的發(fā)展不一定是均衡的,以及不同的能力發(fā)展趨勢也不同;
再比如,不要過分在意學業(yè)成績,而是應(yīng)該注重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希望大家也可以有一雙追光的眼睛。
本文是果殼童學館“智商專題”的第3篇,前兩篇探討的主題分別是智力測驗的準確性&影響一個人智力的因素。關(guān)注果殼童學館,在后臺對話框回復“智力”兩個字,可以獲取全部3篇文章。
(??先關(guān)注,再回復)
- END -
作者 | 黑將軍,用腦科學+心理學的思維看兒童。
策劃/編輯| 林乙乙,一個三歲男孩的媽媽,不雞不卷,只想帶著娃嘻嘻哈哈浪世界。
參考文獻 |
[1]Renzulli, J. S. . (1979). What makes giftednes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definition. ence & Children.
[2]Renzulli, J. S. (2003). The Three-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It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 79–96. doi:10.1016/b978-008044198-6/50007-3
[3]Sternberg, R. J. (1996).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4]張積家. (2004). 普通心理學.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5]Gardner, H. . (1985).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4(3), 19-35.
[6]M L?vdén, & Lindenberger, U. . (2007). Intelligence. 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 508(7496), 763-770.
[7]Hartshorne, J. K., & Germine, L. T. (2015). When Does Cognitive Functioning Peak? The Asynchronous Rise and Fall of Different Cognitive Abilities Across the Life Spa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4), 433–443. doi:10.1177/0956797614567339
[8]Diamond, A., & Lee, K. (2011). Interventions Shown to Aid Executive Function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4 to 12 Years Old. Science, 333(6045), 959–964. doi:10.1126/science.1204529
[9]Davis, C. L. , Tomporowski, P. D. , Mcdowell, J. E. , Austin, B. P. , Miller, P. H. , & Yanasak, N. E. , et al. (2011). Exercise improves executive function and achievement and alters brain activation in overweight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ealth Psych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0(1), 91-8.
[10]Sanger, K. L. , & Dorjee, D. . (2015). Mindfulness training for adolescents: a neuro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investigating modifications in atten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using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5(3), 696-711.
[11]Zelazo, P. D., Forston, J. L., Masten, A. S., & Carlson, S. M. (2018). Mindfulness Plus Reflection Training: Effects on Executive Function in Early Childhoo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doi:10.3389/fpsyg.2018.00208
[12]Scionti, N., Cavallero, M., Zogmaister, C., & Marzocchi, G. M. (2020). Is Cognitive Training Effective for Improving Executive Functions in Preschool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doi:10.3389/fpsyg.2019.02812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