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富有創意,同樣一樣東西能玩出花樣,同樣聽個故事自己還能據此編出其他故事,而自己的孩子卻想問題總是中規中矩的。其實,要想孩子有創意,家長首先要用心,生活中要注意幫助孩子,那么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呢? 增加生活經驗生活經驗的刺激越多,對創意能力的培養越有幫助。一對小姐弟參與必須聽聲音說故事的節目,姐姐說了個農夫站在水田里插秧的故事,答案令人十分贊賞,這是因為媽媽不久前才帶姐弟倆去參加農夫生活體驗的活動。如果是每天都在家里看卡通的孩子,相信他答案里就不可能會出現農夫,而只會有皮卡丘、喜洋洋等卡通人物。 從聯想力做起要讓孩子有創意,可以先從訓練孩子的聯想力做起,先給他一個可參考的東西,然后讓他慢慢把想法往外擴展。如,問問孩子看到圓形會聯想到什么?孩子會從生活經驗中一步步往外聯想,從輪胎、月亮、餅干到笑臉……一次次的練習,
探索精神是指孩子能夠主動地研究,發現自然事物的某些規律、聯系、屬性等的心理傾向。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要如何培養孩子探索精神呢? 探索是幼兒學習知識、發展能力的必要途徑。培養幼兒探索精神,對于豐富幼兒的精神生活,增長知識,鍛煉意志,發展特長,激發科學智趣,培養科學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幼兒探索精神形成的前提 (一)幼兒對探索對象及問題的興趣程度 幼兒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對學習有強烈的愿望、志趣及積極的態度。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不斷探索陌生的事物是幼兒的一種特性,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影響,這種“探索”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我們要通過科學教學引導他們,使他們探索活動有目的地進行,達到生活中能隨時隨地去研究他們所碰到的自然現象并試圖加以解釋的效果。因此,應在活動中讓幼兒養成愛觀察、愛提問題、愛研究問題的習慣。
強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是每個學前寶寶的特點,1-6歲的寶寶會對身邊周圍的所有事物都充滿好奇,他們會想要認識所有的東西,這其中也就包含了我們周圍一些常見的動物,例如小貓、小狗、烏龜、兔子、小鳥等等。那么為什么寶寶那么想要認識動物呢? 如何教寶寶認識動物 以前給寶寶買的小人書畫冊什么的基本上都讓他撕得差不多了。 昨天從網上看到說小孩子兩歲前對文字沒什么意識,所以教他學識字基本上也不太感冒。 不如多讓他看看圖畫,還有利于開發智力。 從育兒網上看到專家推薦的童書,在淘寶里搜羅了一圈,差不多都找的到,打算把它們買進。 現在發現寶寶已經可以集中一小會兒精力學東西了,之前你把畫冊拿給他念給他聽,還沒到眼前就被扯過去撕著玩了。也就是從昨天早晨,哄完他以后,我說:“寶貝,我們來認識小動物吧。”把幸存的那套動物卡片拿出來,找出一張大熊貓的,
天氣漸漸暖和,寒冷的冬天過去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身邊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在成人的眼中是如此的司空見慣,而在孩子們眼中,卻是新鮮的、未知的。在閑暇時,何不帶著孩子走進大自然,一起去尋找一下春天呢? 尋找春天最好的地方是郊外或是公園,但假如你沒有太多時間,那么在送寶寶去幼兒園的路上、在陪他玩耍的室外,都可以讓他尋找春天。 尋找春天的目的 *大自然是一座知識寶庫,寶寶置身于大自然中可以學到無數的知識,了解動物、植物、氣候的變化。 *激發寶寶探索自然奧秘的欲望。 *在尋找春天的過程中,提高寶寶的觀察能力。 尋找春天的方法 父母在陪寶寶游玩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是走馬觀花地看,缺乏對寶寶的引導,寶寶并不能找出春天的變化,父母必需有意識地指點寶寶,才能讓寶寶發現更多。而且,父母要提醒寶寶調動起多個感官一起認識,去看、去摸、去聽、去嗅,才能使寶寶對春天有
作為家長,該如何激發孩子從小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呢?如何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呢?兒童教育專家提出如下建議: 講故事而不必引經據典 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一般較差。如果急于給他們引經據典做理論上的深奧闡釋,那么他們不僅會因難于理解而對科學少了幾分親近,而且會產生這樣的誤解:科學只是儲存在大人腦中的無數現成答案而已。顯然,這對培養孩子勇于探索的進取精神有弊無利。 不要隨問隨答 在孩子問完問題后,家長通常只等待1分鐘就急于作答。專家則建議:不妨等待3分鐘以上——這樣,孩子們才有可能較完整、較邏輯、較有創造力地作出反應。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家長還可給孩子更多時間思考,并提出幾個問題作啟發。即使孩子答錯了,也要多作鼓勵,并指明錯處。 經常去博物館 博物館是引導孩子走進科學世界的最好課堂。不妨啟發
如今很多父母們都對孩子寄予太多的希望,所以都會對孩子進行大量的培養,培養這,培養那,那么對于培養孩子的方位感是如何的呢?父母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方位感呢? 1、整理物品 應該讓寶寶自己玩玩具并將它放回原來的位置。這個任務的完成需要爸爸媽媽用正確的語言提示,比如“記住動物園里小動物的‘家’在門邊衣櫥最下邊的一層”。只有當寶寶聽到規范的、細致的描述時,他們才能學會這些詞匯。 可以和寶寶玩一個游戲,叫做“我是一個偵察兵”,這個游戲要寶寶熟悉周圍物體的位置和名稱。 2、藏貓貓 有意識地創設一下可以讓孩子藏身的“設備”,比如孩子可以鉆進去的大盒子等等。 當你四處走著打他們時,要對你走過的地方有一個“實況報道”,當然也包括你找到他們的地方。
人們通常認為,戶外辨向能力,男孩天生就比女孩強。事實證明,不一定!經過一定的素質訓練,女孩也能成為“生存高手”,至少在觀察、識別和繪制地圖方面,女孩不一定比男孩差。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進行必要的培養,那么家長要如何培養孩子看地圖呢? 向目的地進發! 一家三口常去公園玩,這次我們帶著“識地圖、用地圖”的任務去,孩子一定會覺得很新奇。 前期準備 爸爸準備照相機、指南針等,媽媽準備彩色鉛筆和紙,還有水、食物等。 1.將導游圖交到孩子手中 選一個晴朗的春日,爸爸媽媽帶孩子去動物園。爸爸買一份導游圖,讓孩子在上面找到入口處、主要的景點,如:猴山、企鵝館、熊貓館等。其他的小地方也很重要,可以先引導孩子認識一下,如:公共廁所、餐廳等。這份導游圖用場可大啦,孩子可要保管好哦! 行走路線我決定 這次游園與
讓孩子從小認識路、尤其是能獨自找到回家的路,無論從孩子的安全角度,還是從培養孩子獨立意識的角度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常聽說很多寶寶走丟的事件,真是擔心啊!我家寶寶現在4歲半了,該怎樣教會他認識回家的路線呢? 讓寶寶牢記“家庭”住址。 讓寶寶牢記的家庭住址,不單指所住地的名稱,還要細化到具體的街道和門牌號以及家長的電話號碼。在熟練記憶自家住址后,還要讓孩子記住奶奶及姥姥家的具體住址及電話號碼。孩子當時記住后,家長還要經常地提問。 讓寶寶記住一些標志性建筑物。 帶寶寶去常去的公園時,去要放慢腳步,從一出門,便指引著寶寶注意觀察附近的一些標志性建筑物,并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敘述給他。如:“一出門,左邊是公交車站,右邊是“中國建設銀行河頭里支行”。直往前行不遠是一個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東邊是‘光明街
成人的過分溺愛,使得孩子的自護能力趨于下降。雖然教師和父母竭盡全力,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他們,但意外事故仍然不斷發生,這不能不引起父母、社會和幼教工作者的關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千般呵護,不如自護”。為此,我們就幼兒意外事故的發生原因及對策進行探討。那么父母要如何教寶寶自我保護呢? 一、意外事故發生的原因 幼兒的意外事故,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人們沒有事先估計到或難以預料的偶發事件對幼兒造成的傷害。 對幼兒園發生的意外傷害事件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事故發生的原因大致有三種: 1、幼兒體質差,體能弱而造成的傷害。 幼兒由于年齡小,體質和體能發展不理想,在活動時往往把握不好平衡,身體重心不穩,動作不協調,反應慢,不靈活,相撞時躲閃能力差,加之成人對幼兒的過度保護,過分替代,沒有給他們提供更多的鍛煉機 會,甚至
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需要給他們或多或少的一些指導。這里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緩解壓力,愉快地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那么家長要如何讓孩子快樂做家務呢? 做一張表明確任務 用表格或日歷把家務活記錄下來。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可以有幾種方式來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家務職責。對于還不會識字的孩子,你可以在日歷上貼上圖片,讓孩子看見圖就知道今天要完成的家務是什么。當孩子完成了當天的家務勞動,就從日歷上把這一天劃去,這樣,孩子就知道第二天要做的是什么。對大一些的孩子,畫出一張表格,把要完成的家務勞動寫在上面,這樣,孩子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要干的家務活兒是什么了。 每天檢查勞動成果 每天晚上,注意檢查表格。可以在孩子已經完成的工作欄旁邊貼上一張小小的動畫粘貼,或者用水彩筆畫一顆小五星,或一朵
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只有擁有了懲罰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是懲罰孩子也要注意合適的方式哦,不要把懲罰教育變味了哦。 1、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并勇于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 2、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
房間里傳來一陣哭聲,“不要!不要!”2歲的安安情緒很激動,一把推開媽媽新買的紫色洋裝。不管媽媽怎么說,小安安說不穿就是不穿,甚至還把衣服丟到地上。眼看喜宴開席的時間就要到了,媽媽一下子火了起來,直接對安安下了最后通牒:“你要是再胡鬧,我就不帶你去!”一聽這話,小安安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號啕大哭起來。對于寶寶這樣的情況,父母要怎么做才好呢? 其實,正在氣頭上的媽媽應當先了解安安為什么要反抗穿紫色洋裝,對癥下藥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否則的話,親子雙方互相頂來頂去,情況只會越來越糟。那么,小朋友們究竟為什么會頂嘴呢?主要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無法充分表達 小孩跟大人一樣,都會有自己的意見,而1~3歲的孩子正處于學說話的階段,所以語言能力不足,還不能清晰具體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旦小孩與大人的意見不同時,就會產生頂嘴的狀況。所以我
隨著寶寶年齡越來越大,總是有一件事讓媽媽感到煩惱,那就是寶寶依舊對某些物品十分迷戀,甚至到了寸步不離的程度。為什么寶寶會迷戀這些物品?什么樣的物品最容易讓寶寶迷戀?該不該戒除寶寶這種習慣?又應該如何去戒除呢?下面來看看吧。 有許多寶寶會對小包被、小抱枕、絨布熊等很有質感的用品“上癮”,這些東西很多時候都已經成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有許多都扮演著陪睡的角色。面對孩子的戀物情結,看看兒童教育專家怎么說? 戀物為尋求安全感 簡單地說,寶寶戀物就是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是寶寶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寶寶產生依戀行為的時間,絕大多數發生在6個月大至3歲之間,其戀物表現在2歲時最為強烈。為什么寶寶會迷戀這些物品呢?因為它們是寶寶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尤其在白天變成黑夜、寶寶
抓媽媽的頭發,奪其他寶寶的玩具,拽小動物的毛,可愛的寶寶究竟為什么會有這些暴力行為呢?對于這些暴力父母要怎么去處理呢?下面的文章一起來看看就知道了。 解答寶寶暴力的疑問 Q:我的孩子目前是1歲8個月。最近一段時期,他經常產生暴力傾向,例如打人、掐人,我不知道是這個時期的男孩都具備這樣的特點,還是平日的教育不夠恰當?我該怎么辦? A:目前,幼兒時期孩子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上升趨勢,很多父母也非常擔心。 從普遍的情況看,基本分為三種類型。 1. 孩子因為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而采用打人的方法。 2. 當使用打人的方法可以滿足他的需要的時候,他就會一直持續不斷地使用下去。 3. 還有一種就是模仿所看到的行為。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打人的不同原因采用以下方法處理。 如果發現孩子每次都是在受到冷落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搶了自己風頭的時候發生打人的行為,就需要一方
如今很多獨生子都很高傲,在某些方面會體現出霸道的一面,這是很多父母們感到不知道要怎么辦的事情,那么對于這樣的霸道孩子,父母要怎么去教育呢?下面來看看吧。 我的孩子由于爺爺奶奶的嬌慣,越來越霸道。一天他的小表弟(1歲半)來家中玩,每個孩子都分到3個草莓,可是我的孩子竟然將小表弟的草莓搶過來吃了。當時我批評了他,讓他馬上給小表弟道歉,孩子就是不肯,還大哭起來。奶奶說:“干嗎讓孩子感到不好意思!不就是多吃了幾個草莓嗎!他才3歲!”對于孩子的霸道行為,難道不應該讓他感到羞愧和內疚嗎? 答:必須指出的是,羞愧和內疚雖然是負面的情感,但是它是孩子情感生活中的正常部分。適度的羞愧和內疚感對孩子的成長是必要的。孩子在1歲至1歲半時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及開始的社會交往,逐漸產生羞愧、內疚等情感。這是與社會性需求有關的情感體驗。當孩子做出了感到羞愧和內疚
寶寶為什么會攻擊別人,而且還很用力,這是為什么呢?可能有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這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下面文章帶來幼兒的各類攻擊行為解析,一起來看看吧。 方法1:創造不利于攻擊行為的環境 寶寶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會模仿喜愛人物的語言、動作,如果把這種行為帶到現實生活中,就會導致攻擊行為發生。 情景再現:明明的爸爸是警察 ,他對爸爸可崇拜了,讓爸爸給他買玩具手槍,和爸爸一起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戲,當然他是拿著手槍的警察,讓爸爸當壞蛋。但是,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也要當警察,經常在抓“壞蛋”的時候把小朋友打哭。 情景再現:寶寶最喜歡看孫悟空的動畫片,高興了就手舞足蹈,大叫:“妖怪,哪里跑?”邊叫邊打人。 對于這樣的寶寶,就要盡量避免讓寶寶接觸有暴力鏡頭的電視劇、動畫片等,盡量避免提供有攻擊性的玩具(如玩具槍、刀等),給寶寶
文文每次在家講故事都只講給自己聽,只要媽媽一湊近,他的故事便會戛然而止,而且羞得滿臉通紅,連忙央求媽媽走開……,這就是孩子害羞的表現,那么該如何讓害羞的寶寶不再害羞呢? 每回老師上課提問,彬彬都默不作聲,當老師的目光掃到她時,她立刻低下頭去,再也不敢抬起來…… 生活中,害羞的寶寶還真不少呢!細究每個害羞的寶寶,原因還不一樣呢,當然,改變他們的對策也要有所不同哦。 第一類害羞寶寶 成因:缺少社會交往 專家對策一:提供交往機會 對于這類寶寶,首先家長要對他多鼓勵,少批評,盡可能地多為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機會。例如:鼓勵孩子與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可讓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動,讓他為客人送茶水、糖果、搬椅子、鼓勵孩子回答客人的問題;父母帶孩子上街買東西時,讓孩子自己告訴售貨員買什么東西,并向營業員道謝,告別等
小朋友來做客,即使你拿出寶寶早就丟棄的玩具,寶寶依舊不允許別人碰;到別人家看到喜歡的東西,寶寶哭鬧著要把它拿回家……寶寶為什么這樣呢?媽媽們該如何面對寶寶的占有欲呢? 順手牽羊的小迪比 小迪比還差兩個月就兩歲了,粉妝玉琢,眉清目秀,非常逗人喜愛。周末媽媽帶迪比到同事家參加聚會,可愛的迪比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贊嘆,熱情的小主人還把自己以前的很多玩具拿給迪比弟弟玩,迪比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那些五顏六色的玩具吸引了,整整一個下午,不哭也不鬧,讓媽媽非常省心和自豪。回到家,媽媽給迪比換衣服的時候發現他手里竟然還緊緊攥著同事小孩的那只綠色的小汽車!后來,媽媽發現迪比串門回來,手里總會攥一件別人家里的玩具,害得媽媽總要打電話向別人道歉,每次離開別人家都要仔細看看迪比是不是又順手拿了別人家的東西…… 媽媽傷透了腦筋:迪比為什么喜歡“順手牽羊”呢?家里的玩具非常多,可以
“記憶”是人在以往感知過的事物及經驗在大腦中留下痕跡,在一定條件下這此感知過的事物及經驗又重新出現。也就是說,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中發生過的事 1.識記品質的培養 “識記”就是記住的意思,也是事物和經驗在頭腦中留下痕跡的過程,也是對事物反復感知的過程,是記憶品質的第一部分內容。兒童記憶品質尚未形成,因此,培養要先從這里開始。老師要求學生把課文連續讀數遍、重復地默寫單詞等,家長一定要配合老師,嚴格要求兒童一一做到。 2、保存記憶品質的培養 就是要把學過的知識記住,不要忘記的意思。這是記憶品質的關鍵所在。家長和老師要求兒童把學習過(識記過)的知識牢牢地在腦子留下痕跡(記住),最有效的辦法是反復地識記。 此外,老師所留下的課外作業,也屬于培養兒童反復識記以達到保存記憶的重要內容,家長要耐心輔導和督促兒童認真、獨立地
是人都有好奇心啦!寶寶當然也不例外。剛剛來到這個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寶寶一定覺得一切都那么的新鮮、有趣。沒有好奇心的寶寶才不正常呢。那么,好奇心強的孩子有什么影響呢?爸爸媽媽們是不是有義務滿足寶寶這個小小的要求呢? 到了1歲左右,寶寶的好奇心就迅速發展起來了。他什么都想摸摸、動動。看見別人吃飯,他要搶勺抓碗;看見別人寫字,他要拿筆;看見別人洗手,他就要玩水。你是不是覺得他好煩呢?千萬克制! 你不能讓寶寶這不許拿、那不準動,寶寶的好奇心會被一連串的“別動”壓抑住。正確的做法是:要耐心示范,有危險的要告訴他,并給他解釋。比如,有的寶寶總想摸摸火爐上的東西,甚至想去抓火苗。大人可以把著他的手在爐邊試一試,寶寶覺得燙手,就不會再摸了;有的寶寶可能還想用另一只手摸,直到兩只手都感覺到燙了才肯罷休。那你也只好由著他了。 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只要沒有危險,
0-1歲
1-3歲
3-6歲
孕前
孕期
分娩
新生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