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去年情況則大相徑庭,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6年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進口繼續大幅增長,全年進口量達到22.13萬噸,同比增長25.8%,價值30.09億美元,同比增長21.8%,進口總量的74%來自荷蘭、愛爾蘭、法國、德國,其他是新西蘭、澳大利亞。
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為何突然在新的一年出現“神轉折”?難道說不好賣就不好賣了?
事實并非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一切還與正在實施的奶粉新政有關。原來,按照去年下旬出爐的政策要求,到今年年底,在華銷售的無論中外乳企,都必須完成奶粉配方注冊申請,每家乳企原則上只能擁有最多9個配方產品。而據了解,目前提出申請者寥寥,在今年這一特殊“過渡期”內,乳企、經銷商或會格外小心,分批少量進貨,以免萬一申請沒辦下來,最后奶粉沒法賣了砸在手上。“雖然知名品牌乳企都在積極籌集材料備戰注冊申請,希望能一次性通過,但也還是有部分乳企觀望情緒濃厚,擔心萬一配方注冊沒過關會拖累奶粉銷售,所以在‘過渡期’內邊等注冊申請結果,邊減少進口數量以規避高庫存風險。”有業內人士如此分析稱。
不僅僅是嬰幼兒配方奶粉進口額備受關注,在不少乳業專家看來,適當減少進口大包粉,可以有效解決國內賣奶難的問題。
“實際上消費者日益趨于成熟理性,開始轉投本土生鮮乳為原料的巴氏奶懷抱,超市里面寫著‘復原乳’三個大字的所謂進口奶越來越難銷,而復原乳的原料往往就是大包粉。
有消費者明確反饋,與其喝跋山涉水而來、日期早已不新鮮的進口奶,不如喝新鮮出爐的本地奶。”有行業觀察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這也是為何本地巴氏奶年年漲價仍有“底氣”的一大緣由,因為受到了市場充分肯定,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捧復原乳的進口奶,盡管后者在超市、電商平臺折扣不斷。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