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源于我國有2600多年歷史,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編纂的《禮記》,是專門研究秦漢以前多種禮儀的論著,載道:“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但餃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誰人之手,眾說紛云,莫衷一是,既缺乏較為準確翔實的的史料記載,也缺少言之有理的科學闡釋,但有兩種說道說定餃子淵源也不足為過。
餃子的由來
“張仲景說”,餃子源自“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南陽郡涅(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的張仲景,潛心鉆研古代醫書,廣收有效方劑,著成《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對祖國醫學發展功勛卓著。他終生以“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為銘,濟世救人,情系百姓。長沙任太守,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醫,診病施藥。他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踮間為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后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制成“祛寒嬌耳湯”,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服后周身血液上涌,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紀念張仲景恩師。
“李世民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膩,令廚師在肉中加菜,結果炸、氽不能成型,廚師靈機一動用面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時問此為何物,廚師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這樣做牢固,叫“牢丸”,不料唐太宗大喜,連稱“這好!這好!”打那“牢丸”成為重大節慶的標志性食品。1972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的唐墓里,發現了隨葬的一只木碗里有十幾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經專家鑒定確認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餃子??梢娫缭?300多年的唐朝餃子已傳到西域少數民族地區。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