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為什么喜歡飯前就喝湯呢?相信這是很多外地人都不懂的事情,那么這究竟是為什么呢,聽聽專家這么說的吧!
外地人問:我是一個湖北人,來廣東后發現,他們喜愛飯前喝湯。在外應酬吃飯,看到服務員一開始就為每人盛上一碗湯,心里總犯嘀咕:“喝了湯肚子就飽了一半,難怪廣東人都這么瘦,喝湯喝的!”有時拿起碗還會好奇地問:“里面長相奇特的食材確定可以吃嗎?”有老家親戚來廣州時也會問我:“為什么廣東人都要飯前喝湯呢?”
聽聽專家怎么說?
飯前喝湯的起源專家也說沒考究過
廣東省中醫院藥師佘志強告訴新快報記者,廣東的氣候炎熱,而且還是濕熱,這影響了在嶺南生活的人們的胃口和食物吸收。而湯是營養品和水的結合物,飯前喝一口,既補充水分,打開胃口,還利于消化和吸收。關于什么時候起源的,這個沒有考究過。但是只要在嶺南生活,都會愛上這種習慣。
東莞市中醫院脾胃科主任周正卻認為,從醫學的角度來講,飯前喝湯并不好。因為人空腹的時候胃酸是很高的,喝了湯之后胃酸稀釋了,并不利于消化食物,所以飯后喝會好一點。但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廣東人從小就保持飯前喝湯的飲食習慣,身體已經適應了,所以喝完湯再吃飯會覺得很舒適。而如果是來廣東時間不長的外地人,一向都是飯后喝湯,就會不適應這種習慣。喝了湯之后有飽足感,飯量會減小。
廣東人煲的湯
適合這塊土地的人
之所以好奇廣東人為什么飯前要喝湯,是因為外地人一般都是在飯后喝湯。當然也有陜北等地的受訪者說他們那兒缺水,很少喝湯。除此之外,廣東的湯跟其他地方的湯還有一些差異。
“外地人所喝的湯,一般就是肉骨類的,食材簡單,而且煲的時間短,會連肉帶湯全部吃光喝光。而廣東的湯一般會放些藥材,有清熱祛濕等效果,食材豐富,一般要煲兩三個小時,而且主要喝湯,不吃‘湯渣’。”周正介紹,其實湯煲的時間過長,食材的營養成分會流失,所以外地人喝湯的方法營養更全面。但廣東人煲出來的湯,時間久,湯水的營養成分就比較高,加上藥膳的作用,其實更適合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
保持在老家的飲食習慣容易有濕氣
“一些外地人來廣東后,還是保持著在老家的飲食習慣,一段時間后身體就出現沒胃口、上火、疲倦等狀況,這就是有濕氣了,可以在煲湯時加些祛濕的藥材。”周正推薦四種常用藥材:五指毛桃、茯苓、扁豆、薏米。如果體質偏熱,即容易上火、口干口苦、喜涼等癥狀,則可再加入石斛和麥冬;而體質偏寒,即怕冷,容易手腳冰冷、喜熱等癥狀,可再加入陳皮、生姜。
現在天氣很熱,佘志強建議喝清熱祛暑的湯,尤以瓜湯為佳,如冬瓜、絲瓜、水瓜、黃瓜等。其中冬瓜鴨子湯就是一道很好的時令湯,做法也簡單,冬瓜不需要去皮,洗干凈后切成大塊,跟鴨肉一起煲兩三個小時即可。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