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權威研究顯示:愛因斯坦、達芬奇、居里夫人這些世紀偉人的共同之處:他們都有著超強發達的右腦。右腦的存儲量是左腦的1萬倍,人腦在6歲以前完成90%的發育。因此6歲以前是寶寶開發右腦的黃金時期,千萬別錯過喲!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訓練,對孩子的右腦實施一些特殊的教育: 學音樂 心理學家發現:音樂可以開發右腦,尤其古典音樂對孩子右腦的開發有很大影響。聽鋼琴曲時讓孩子用左手模仿按琴健的姿勢、聽小提琴曲時讓孩子模仿壓琴弦的樣子。此外,還可以在孩子從事其它活動時,創造一個音樂背景。 培養繪畫感覺能力 右腦具有繪畫感覺能力。讓孩子練習繪畫,能培養其觀察能力。盡情欣賞繪畫作品、自然風景,陶醉其中。帶孩子參觀花展、盆景展,直觀整體地欣賞作品。涂鴉也是一種綜合訓練,包括視覺感受、動手能力、聽覺描述、語言理解等能力,對右腦刺激也是多方面的。
1、考推理 你和寶寶準備一起吃早點了,但還沒有把早飯盒揭開,父母可讓孩子猜一猜:“猜猜看,咱們今天早點吃什么?”“你希望是面包還是餅干?”這種方法可提升孩子的數學邏輯智能。 2、數樓梯臺階 上下樓梯會讓孩子感到疲倦而無味,但倘若這時父母用一些有趣的方法,不僅能讓寶寶智能有所提升,而且寶寶吵鬧著要大人抱自己上樓梯的狀況也將會大大減少。父母可帶領孩子一級臺階一級臺階、一層一層地數數樓梯的階數,在不知不覺攀爬樓梯的過程中,孩子的數學邏輯智能也會有所提高。 3、認路 帶孩子出門后,可利用回家的一段時間,因為回家的路上時間很充足,孩子的心情也大多比較放松。這個時候,面對四通八達的各條馬路,讓孩子分辨并記憶,找出各條路的特點及不同之處,學會利用參照物來認路,能夠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在回家的路上,還可以指導孩子數門牌
國內曾有學者調查過50個不同層次家庭72名子女,讓家長們回憶其子女用筷子進餐開始時間的早晚。統計發現,使用筷子進餐時間越早的孩子,其智商和動手能力均優于其他的孩子。在日本,學習使用筷子很早就成為了一種幼教措施,而且還規定每年8月4日為“筷子節”。 那么,使用筷子對孩子有哪些好處呢?筆者以為起碼有以下3點: 1、強化手的精細協調動作: 使用筷子夾食物時,不僅是5個手指的活動,腕、肩及肘關節也要同時參與。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使用筷子是一種復雜、精細的運動,可涉及肩部、臂部、手腕、手掌和手指等30多個大小關節50多條肌肉,一日三餐使用筷子,對兒童來說,是鍛煉手功能的好機會。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使用筷子越早的孩子,動手能力就越強? 2、促進視覺發育: 其實在使用筷子夾食物之前,離不開眼睛的視覺定位,即兩眼注視同一目標,再將它們分別所得的物像融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在獨自游戲時,常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常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好像他正在與這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 有些父母便擔心起來,懷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其實,這是兒童正常的行為表現,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兒假象的游戲伙伴,“自言自語”是幼兒的游戲語言。 三口之家的現代家庭結構,決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時期往往有較多時間在家里獨自游戲。這時就常常會出現年輕父母擔心的幼兒游戲語言。幼兒的游戲言語是其思維的有聲表現,它伴隨著游戲進行,反映游戲過程中的問題和行為結果。 假象的游戲伙伴是兒童游戲的精神伴侶與無形的朋友。據研究,有15%-30%的兒童會出現這種現象,多在3-6歲之間發生。一般來說,這個現象到了入學年齡,隨著幼兒社會交往的增多會逐漸
其實,每個寶寶在一歲左右都會經歷“認生期”。來自德國曼海姆大學的教育學專家 Christiane博士,通過觀察發現:“寶寶的認生期隨著她的成長而自然產生,很可能在一夜之 間,認生期就到來了”。大部分孩子的認生期開始于八個月大的時候,所以人們也把這個時期 稱為“八月恐懼期”, 一般到了12個月大的時候,這種現象基本上會消失,但是也有些孩子會 將它持續到三歲。 嬰兒認生果真是不可避免的普通現象嗎? 小于4個月:這么大的嬰兒不會認生。他們對一切新奇的事物,包括對陌生人,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任何人的引逗,都會報以喜悅與微笑。 4~5個月:他們對陌生人會出現“警惕地注意”現象。他們會來回地注視、比較陌生人與熟人(主要是母親)的面孔,對陌生人的臉注視的時間會更長些。 5~7個
0-3月齡 是視力快速發展時期,孩子能聚焦20厘米遠的物體,您可以制作10厘米方塊原色卡,在他的聚焦點緩慢移動,引導視線發展。 3-6月齡 孩子視覺與聽覺基本發育完成,您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事物,利用自動尋聲能力增強眼睛與耳朵的協調;提供可以啃咬的玩具,不僅發展手部觸覺,而且強化嘴巴與舌頭的探索能力。 6-12月齡 是了解事物細節差異的敏感期,您要培養孩子關注事物的細節差異,可提供區分大小、色彩、聲音、軟硬、冷熱、外形特征等不同屬性種類的玩具,培養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各大感官能力的發展。 12-36月齡 是探索事物的興趣持續時期,也是五大感官能力精準練習時期,您可以由簡到繁地為孩子提供細化感官練習,如制作系列色卡,區分色彩差別;用小罐子制作音筒,里面分別裝米、綠豆、石粒,辨別聲音;用絨布片、紙片、木片,區分觸覺;用糖水、清水、鹽水
培養寶寶方向感的重要性 有的寶寶記憶力特別好,對去過的地方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當你問他時,他會給你指出一個明確的方向。但是有些寶寶方向感卻很差,即使是自己的家,沒有家長牽著,容易走去別的地方。 識別方向是寶寶的一種基本的生活常識。方向感屬于視覺空間智能的一個方面,方向感的鍛煉對于提高寶寶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數學能力有積極的作用。方向感好的寶寶,不容易迷路,通常比較有安全感和自我保護能力。 方向感男女有別 家長有沒有發現,有些女寶寶方向感比男寶寶差?其實即使是成年人,女生的方向感似乎比男生差。這是為什么呢? 德國研究人發現男女在確定方向時分別使用了大腦的不同部位。女人通過大腦皮層來獲得事物的表象并以此來確定方位,而男人通過海馬體來獲得事物的幾何學定位。通俗地說,就是女人多通過標志性的建筑辨別方向,如往左是藥店,再往右是雜貨店。而男人則傾向通過幾何學的方法來確定方位,如博
以前有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讓我著實驚訝:爸媽為讓寶寶早說話割掉了嬰兒的舌系帶!我真的為這些愚昧的爸媽和爺爺奶奶們感到痛心,也為被“慘遭”割舌的的寶寶們感到心疼。報道上說:某市兒童醫院兒保科主任醫師經常聽到爸媽這樣抱怨說:“寶寶舌下那根筋已經剪掉了,怎么還不會說話啊?真是把我們急死了!” “由于語言功能發育遲緩,很多爸媽帶著寶寶來就診,我們發現,在這些寶寶中間,已經有30%割過舌系帶,但仍然不會說話或者說話遲。”很多爸媽都把寶寶不說話或者說話遲的原因,歸咎于舌系帶太短。 認識 “舌系帶” 舌系帶,即俗語說的舌根,它位于舌頭的下方,口腔的底部。胚胎發育時期,舌頭是黏著于口腔底部的,隨著胎兒日臻成熟,粘連的胚胎期細胞逐漸被吸收,使舌頭前端能逐漸脫離口腔底部并自由移動。 出生
1、講話早。 如果他迅速掌握大量詞匯、發音清晰、喜歡刨根問底并具備非凡的理解力,說明他擁有聰明的潛力。 2、閱讀早。 關注他識字和識圖的過程。另一個有提示作用的跡象就是他會撿起書本自己閱讀。 3、喜歡數字。 他喜歡數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東西如樓梯、來往的車輛嗎?他能記住電話號碼嗎?他認識書本上的數字嗎?他是否很早就開始數數?他能解簡單的數學題嗎? 4、善于解決問題。 他玩那些適于比他年長的孩子玩的游戲嗎?他能自主解決游戲中的困惑嗎?他是否對細節特別感興趣? 5、能夠全神貫注。 如果他能長時間地關注一件事情,自始至終,比如完成拼圖游戲的時候非常專心有耐心,說明他有成為天才的趨勢。
1、從遺傳學角度來看,子女聰明與否關鍵在于母親。 英國科學家研究認為,決定孩子智能發育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母親的X染色體上的基因決定孩子大腦皮質的發育程度,而父親的基因則更多地對塑造后代的情感和性格類型有著重要的影響。 因此,傳統上推崇的“郎才女貌”的婚姻模式其實并不科學。如果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聰明出眾,明智的男士就應該在擇偶觀念上,更注重女方的才智,而非女性的容貌。要知道一位聰明智慧的夫人,才有可能讓你擁有高智商的子女。 2、母親的文化素質與優生優育密切相關。 專家研究分析表明:胎兒出生缺陷的危險因素與母親的文化素質關系密切。母親受教育的水平越高,其發生胎兒缺陷的可能性越低。 究其原因,文化水平低的婦女在生育方面可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早婚早育、近親結婚者在文化水平較低的婦女中較多見。早婚早育,再加上文化水平低,這樣的媽媽身心各
誤區1 沒有充分意識到孩子間的個體差異,從而互相攀比,使孩子在語言自然習得過程中產生了不應有的壓力。 前面介紹了,所有的嬰幼兒似乎在獲得語言都經歷了類似的幾個階段,但兒童到達某一語言發展階段時的年齡不盡相同,這種個體間的差異是很大的。因此,父母絕對不能用其他孩子語言發展情況做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這樣,只會給孩子自然習得語言制造心理障礙。 誤區2 注重學習結果,不注重學習過程。具體表現在:父母教給孩子某句話或某個字詞后,更重視孩子是否盡快掌握了學過的內容(如會說了什么話、認識了多少字詞),而不太關注孩子語言學習的興趣和習慣。事實上,只要有了良好的語言學習興趣和習慣,并且處于正常和適宜的語言環境,孩子最終會獲得相應的語言能力。 誤區3 對孩子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過于較勁。事實上,孩子在學說話和認讀漢字過程中,出現一些不準確的發音和認錯字的現象是非
嬰兒期的骨骼很柔軟,容易變形,肌肉也軟弱無力,不能承受過強的運動,過早學坐,會影響脊柱的發育,畸形,過早學走,可能導致下肢彎曲畸形。過早地讓寶寶多坐對其發育和健康都是不利的,因為寶寶的骨骼柔軟,所含鈣鹽與成人相比要少很多。 對于寶寶而言,作為人體中軸的脊柱甚為柔軟,不具備成人特有的四個彎曲,幾乎是直的。此外,肌肉也缺乏力量,支持能力不足,寶寶坐的時間過長,就會使其負擔加重,引起脊柱變形,發生駝背或脊柱側彎,影響體形及活動功能,以致影響內臟器官發育。因此,寶寶不宜過早多坐。 寶寶生長發育是有一定規律的,正常的寶寶,出生后第四個月,在大人的幫助下可短時間維持坐的姿勢,5個月時能抱坐于大人膝蓋之上,6個月時能獨立坐著身體會向前傾,須用手支撐,大約7個月時才能獨立地坐一會兒。 軟骨病(佝僂病)在嬰兒期較為常見,患有軟骨病的孩子走路
原因1:不喜歡表達 寶寶不愛說話很多是由于不喜歡表達,尤其是內向,容易害羞或者性格孤僻的寶寶。當爸爸媽媽不愛說話時,寶寶得不到語言環境的刺激,沒有說話的模仿對象,也就變得不愛說話。如果爸爸媽媽對寶寶要求過嚴,也會造成寶寶不愛說話。或者爸爸媽媽理解太快,在寶寶還未說話前已經將事情包辦代替,久而久之,寶寶雖然能表達,但也不太愛表達了。 原因2:語言發展緩慢 有的寶寶表達能力明顯比實際年齡低,出現口齒不清、發音不正確、不知道怎樣表達。這樣的寶寶是因為語言發育慢,或者發音器官出現異常引起寶寶不愛說話,如舌頭特別寬、短,腭部、牙齒或嘴唇畸形,這時需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專家建議:多數寶寶在這時候剛剛會說話,寶寶說話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多給寶寶一些語言刺激,通過不斷的訓練來激活寶寶的語言天賦等。 1. 隨時給寶寶刺激
常能聽到一些父母在一起交流育兒經驗,有的媽媽得意地夸耀自己的寶寶“特別乖”,吃飽了就不哭不鬧,根本用不著大人哄,真是好養好帶。 有的媽媽則嘆息自己的孩子脾氣不好,死纏人,不聽話,一哭起來沒完沒了,非要大人抱起來不可。 孩子的脾氣確實有好壞之分。不過有研究發現:嬰兒的性情與其智商有關,那些"性情壞"的孩子,長到4-5歲時,智商會明顯高于其他孩子。專家將孩子按“性情壞的”、“性情好的”和“性情不好不壞的”分成3組,分別測試其4-5歲時的智商,然后追蹤其4-8個月時的生長記錄。結果,“性情壞的”一組智商得分居首。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脾氣壞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會得到更多的關心和照顧,父母不得不與這樣的孩子
那么,到底要讓寶寶怎么睡,才會聰明、健康又不會突然窒息呢?研究人員建議,晚上睡覺時,最好讓寶寶們躺著睡。白天午睡或有大人照顧時,再把睡姿調整成趴著睡的狀態。寶寶的睡覺房間最好保持適當溫度、濕度和光線,寶寶才會睡得又香又甜。 趴睡的好處 胎兒在母親的子宮內就是腹部朝內,背部朝外的蜷曲姿勢,這種姿勢是最自然的自我保護姿勢,所以寶寶趴睡時更有安全感,容易睡得熟,不易驚醒,有利于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趴睡還能使寶寶抬頭挺胸,鍛煉頸部、胸部、背部及四肢等大肌肉群,促進寶寶肌肉張力的發展。趴睡還能防止因胃部食物倒流到食道及口中引發的嘔吐及窒息,消除脹氣。 哪些寶寶不適合趴睡 患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喘鳴、肺炎、感冒咳嗽時痰多、腦性麻痹的寶寶,以及某些病態腹脹的寶寶,例如患先天肥大性幽門狹窄、十二指腸阻塞、先天性巨結腸癥、胎便阻塞、壞死性腸炎、腸套疊和其它如腹水、血液腫瘤、腎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