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們是不是在帶娃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孩子哭鬧的現象,那么這時候的你應該做些什么呢?小寶寶哭鬧,要謹記這5點! “寶寶一天哭多久是正常的?” “哭了該抱還是不該抱,會寵壞嗎?” “寶寶哭是不是我做的不好?” 經過十月懷胎,寶寶健康出生了,這一刻對媽媽們來講是幸福而滿足的。看著寶寶的小臉龐,會暗自下決心,給寶寶最好的,讓寶寶成為最快樂,最幸福的孩子。 不過,從寶寶出生那一刻的哭聲之后,緊接著會有一段哭鬧相對明顯的時光。看到哭鬧不安的寶寶,有同時經歷著產后激素波動,疲勞等原因,媽媽們可能就會慢慢感受到擔心,難過,愧疚等負面情緒,覺得是自己讓寶寶受苦了,而假如極力安撫,寶寶還是不能平靜,媽媽們可能會出現自責,挫敗,甚至焦慮和憤怒等情緒。 整理了以下5點關于寶寶哭鬧的信息,希望可以讓因為寶寶哭泣而煩惱的媽媽們
寶寶到10個月左右的時候,經過扶欄的站立已能扶著床欄橫步走了,這就是寶寶學走的開始,但從扶走到獨自走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一、發展狀況 寶寶走的動作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10-11月: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當寶寶扶站已經很穩了,甚至還能單獨站一會兒了,這時就可以開始練習走路了。 第二階段 12個月: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父母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第三階段 12個月以上: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接下
當寶寶出生后,一般醫院都會告知媽媽,在產后42天的時候為寶寶做第一次體檢,然后第二次體檢大概是在寶寶四個月的時候,那么寶寶4個月時的體檢內容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具體的內容吧。 寶寶4個月時的體檢內容: 動作發育:能支撐住自己的頭部,俯臥時,能把頭抬起并和肩胛成90度。扶立時兩腿能支撐身體。 視力:雙眼可追隨運動的筆桿,而且頭部亦隨之轉動。 寶寶4個月時的體檢內容 聽力:聽到聲音時,會表現出注意傾聽的表情,人們跟他談話時會試圖轉向談話者。 口腔:此時孩子的唾液腺正在發育,經常有口水流出嘴外。 血液:4個月的孩子從母體帶來的微量元素鐵已經消耗掉,如果日常食物不注意鐵的攝入,就容易出現貧血,要給孩子多吃蛋黃、豬肝湯、肝泥等含鐵豐富的食品。但不能服用鐵劑藥物。 微量元素:這時的孩子要繼續補鈣和維生素D,而且要添加新鮮菜汁、果泥等補充容易
從寶寶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家長就會給寶寶接種疫苗,一是接種疫苗對寶寶的健康至關重要;二是按時接種疫苗是入學的一個必備條件。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有聽到過這樣的事情,比如寶寶接種了流感疫苗,可是還是患感冒了,甚至得了肺炎,是疫苗不管用了嗎? 我們來聽聽專家“關于疫苗并不能百分百預防疾病”是怎么說的? 傳染病防治醫生解釋說,流感疫苗只針對流感,只會對流感病毒產生抗體,而對因細菌、其他病毒或支原體引起的感冒則沒有預防和抵抗的能力。因此,有些兒童接種了流感疫苗后又感冒了。同樣的,導致肺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各種細菌、病毒、支原體、真菌等,即便是肺炎球菌也分為90余種血清型,而肺炎疫苗一般只對其中幾種發病率特別高的細菌有效,所以并不是接種了肺炎疫苗后就肯定不會得肺炎了。 從理論上講,接種過某種預防針,身體里會產生相應的抗體,也就是說對某種病有了抵抗力,
在夏天,家長們最怕的就是寶寶長痱子,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的出現,家長們都會給寶寶準備爽身粉或者痱子粉。那么痱子粉和爽身粉有什么區別呢?本文我們一起來看看。 媽媽們看到自己可愛的寶寶身上長了痱子就會心疼,就會擦痱子粉或爽身粉放在長痱子的地方,那媽媽們知道痱子粉和爽身粉區別有哪些嗎? 一、原料 痱子粉的原料主要有滑石粉、香料,升華硫、薄荷腦、氧化鋅、百里酚和水楊酸等。爽身粉的主要成分是滑石粉、硼酸、碳酸鎂及香料。 痱子粉分為成人痱子粉和兒童痱子粉兩種,成人痱子粉中所含的薄荷腦、樟腦比兒童痱子粉多3—4倍,而對皮膚刺激大的水楊酸則多1倍,成人痱子粉中含有硼酸,在小兒痱子粉中是禁放的。 爽身粉也因所含硼酸成分不同,也分為成人用和兒童用兩種。 二、作用功效 痱子粉的作用是鎮痛、止癢、消炎、殺菌和抑制痱子再生。
生活中,家長們都很關注寶寶的一舉一動,有些舉止在家長眼里看來著實可愛,然而有些行為寶媽可要注意了,因為可能是寶寶生病了。 昨天晚上,表妹火急火燎的給我打電話說,自己的孩子最近總是敲頭,問我是怎么回事兒?長大后不會有自虐傾向吧?我說,你還真得注意一下了,寶寶很可能是不舒服了,你要引起重視,明天帶孩子去醫院咨詢咨詢比較放心。 如果你家孩子也出現了下面這3種“自虐”行為,多半是生病了,家長可別傻傻不在意: 1. 敲頭 說起寶寶敲頭,家長先不要慌亂,寶寶出現敲頭的行為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高興的時候,會開心的揮舞自己的雙手,敲打自己的頭部或者拍打自己的身子;另一情況下孩子感到不適的時候,會敲打自己的頭。 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2歲以下的寶寶身上,兩種情況都是他們在不會表達的情況下,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你家寶寶頻繁的用手敲打頭部,還
寶寶秋凍是怎么回事?“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從老輩就流傳下來的諺語,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于脫衣,秋天也不要剛降溫就增添衣服,適當地捂一捂、凍一動,是對身體有利的,能夠提高自身免疫力,是有著科學依據的。那么什么才是孩子秋凍的正確方式? 這不僅僅適用于大人,對于孩子其實也是可取的,關鍵掌握一個度。 1、15攝氏度很重要。 秋天換季,醫院里好多家長帶著孩子來看病,感冒發燒流鼻涕。有的媽媽就吐槽:“都說春捂秋凍,我家孩子才一天就感冒了。”如果日照溫度在15攝氏度以上,那么可以給孩子減少衣物,讓孩子“凍一凍”,如果溫度低于15攝氏度,說明要進入初冬了,需要增加衣物。 2、看看孩子體質。 如果是身體健康的孩子,身體機能發育的好,能夠很快的適應氣溫變化,適當的秋凍,能夠讓孩子在冬天不那么怕冷。而脾胃虛寒、愛
理發記 時光飛逝,毛栗子同學的頭發也越來越長,加上天氣一熱頭上不斷冒汗,頭發多就不易散熱,栗子媽生怕痱子和濕疹找上門來,所以這時候必須立即、馬上給毛栗子理頭發了。 寶寶的胎毛隨意剃?這可不行! 栗子爹,你這個想法不對哦~ 而且毛栗子也不能隨便光著頭出門吶~ 因為沒有頭發,頭皮不能長時間地鎖住水分,就會導致頭皮瘙癢。 這個說法就更沒道理了,不信你看: 給寶寶理發的5大注意事項 首先,要事先準備好寶寶專用的理發器~ 栗子爹這不是給你用的(捂臉)!另外給寶寶理發不要全部“剃光光”,而要用“剪”的方式,留下
各位寶爸寶媽大家好,我是萱媽,現在是兩個小猴子的媽媽。本人是北外的英語研究生畢業, 目前也是一直在英語教育行業工作,從業已經有十年了。正好我的兩個寶貝一個3歲,一個5歲,他們也正處于英語啟蒙的時期。所以正好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小經驗。更多的教育經驗,大家可以百度一下【萱媽口語秀】,我幫大家總結測評了8大線上少兒網課平臺排行榜,從課程介紹,收費標準,學員口碑等多個層面進行分析,給出萱媽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分享。 說實話,在給孩子英語啟蒙方面,萱媽也是摸索著過來的。從來沒有回頭去看,以下分享的只是我自己這幾年下來的做法和一點不成熟的思考,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一:選擇合適的英語資源 英語資源的優劣對于啟蒙效果是有重要影響的。劣質的資源容易對孩子產生誤導,比如孩子早期接觸的資源在語法、語言都有問題,他們就會不自覺的學習到這些有問題的知識點,再難糾正過來
在大家的眼里,寶寶肉嘟嘟的非常可愛。但是如果是肚子鼓鼓的話,媽媽就會很擔心,是不是寶寶吃撐了?還是肚子不舒服? 寶寶肚子脹有以下這些原因 1、腹壁肌肉發育未完善 小寶寶的肚子看起來總是鼓鼓的,比成人的肚子大,大多數是因為寶寶的腹壁肌肉發育未完善,易受胃腸充盈影響導致,屬于正常現象。隨著寶寶長大,肚子會慢慢平坦的。 另外,寶寶的身體前后是呈圓形的不像成人那樣那樣略呈扁平狀,也是寶寶肚子看起來鼓鼓的原因。 2、吞食過量空氣 喂奶姿勢不對:寶寶吃奶的時候,如果姿勢不對,吸吮太急的話容易吸入過多的空氣。 奶嘴不適合:奶嘴大小不當或者是瓶身傾斜,也會容易吸入過多空氣,導致腹脹。 喂養方式不正確:有的媽媽沒有經驗,常常等到寶寶餓到哭得很厲害的時候才喂奶,這樣容易吃太急導致肚子脹。 小提示:
為了方便帶桐寶外出,桐媽痛定思痛,決定學車。雖移庫、倒車、坡起等一系列高難度的技術均已純熟,但桐媽還是不敢上路。終于那一天,在眾人不斷地鼓勵、利誘以及威逼下,桐媽哆哆嗦嗦地上路了—— “老公,你說我在車后窗上貼上新手上路’的字條,好嗎?”桐媽還是覺得心里沒底。 “太普通。”桐爸不以為然。 “那就貼時下最流行的‘女魔頭’好了?” (名詞解釋:所謂“女魔頭”即女司機+磨合+頭回上路) “力度不夠!”桐爸一臉壞笑,“我想還是貼‘女殺手’更合適些。” (名詞解釋:所謂“女殺手”即女司機+剎車不靈+手生) 寶貝乘車須知 駕駛技術過關了,交通規則背熟了,安全意識記牢了,汽車保養做好了……一切就緒,帶著寶貝兜風去!稍等,真的一切就緒了嗎?你是否還漏掉了一些寶寶乘車的安全細節——
營養不良寶寶,喂養責任重大 甜甜長得像個“小豆芽”,瘦瘦的,比同齡寶寶也矮,去醫院看醫生,被診斷為營養不良。媽媽看著別人家的寶寶長個又長肉,既擔心又焦慮,不斷變換花樣做給她吃,可甜甜似乎總是沒什么胃口。媽媽問:該怎么辦呢? 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 首先檢查是否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果有,就要改掉。寶寶是不是愛吃零食?是不是愛喝飲料?吃飯是否規律?是否偏食挑食?“小豆芽”型的寶寶營養不良,大多數是飲食習慣不良造成的,寶寶飯前吃了高熱量的零食和飲料,什么好飯菜也沒胃口。另外,夏天也別給寶寶喝冰鎮飲料,以免引起胃腸應激反應。 及時排查身體疾病 有些營養不良,可能是因為寶寶患有消化道疾病,影響對食物的攝入及吸收。帶寶寶到醫院檢查一下,如有疾病應盡快治療,并聽取醫生建議,然后結合其他方法恢復寶寶身體的營養。如果只是腸胃弱,可在
我是新手寶媽,很多育兒經驗都沒有掌握,又沒有明白人幫忙照顧,所以寶寶跟著我受了不少罪,都因為我的無知,讓寶寶生病了。我后悔的打自己耳光。才七個月的女兒,得了干皮癥,醫生指出是我的問題。我好愧疚。 女兒生下來以后,媽媽來幫我伺候個月子,就回老家了,老公整天上班,孩子都是我自己照顧的,老公是單親,從小就沒有媽媽了,所以我也指望不上誰了,只能自己帶孩子。可是好多事都不懂,都是自己摸索著。 女兒七個月的時候,我就發現寶寶的皮膚特別干,總會掉皮屑,我開始沒太在意,后來越來越嚴重,我就沒辦法了,就去醫院了,醫生說問題出在洗澡水上,問我平時怎么測水溫的,我說我就是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我也洗,我覺得水溫剛好啊。 醫生說,問題就在這,大人和孩子的皮膚不一樣,孩子那么細嫩,哪能跟大人洗澡一個水溫呢,一定要用比大人低一些的水溫才行,你就是長時間給孩子洗熱水澡
有些寶寶口腔里總是會爛掉,那么這會影響寶寶的食欲,也會讓人感覺疼痛,寶寶口腔潰瘍是怎么回事?寶寶口腔潰瘍的治療偏方! 寶寶還很小,嘴里潰瘍十分難受,時不時的哭鬧不止。那么,小寶寶為什么會出現口腔潰瘍呢?寶寶口腔潰瘍怎么辦好呢? 寶寶為什么會出現口腔潰瘍? 1、手足口病: 這種病也有與皰疹性口炎相類似的癥狀,好發于5歲以下幼兒,具有流行性。患病后口腔損害遍布于唇,頰、舌、腭等處,為很多小水皰,極易破裂,破后形成多個小潰瘍,除口腔部位外,在手掌、足底、臀部皮膚上亦可出現分散的小水皰,所以稱之為手足口病。 2、口瘡: 比較常見,但是病因不一。有的是因為口腔黏膜有不明顯的傷口造成的,有的是因為壓力過大造成的,還有的是因為食物中缺少維生素B。 初期口腔黏膜會有灼燒感,接著會發紅,并形成許多小潰瘍
“耳屎”也有人稱為“耳蟬”,醫學名稱叫“外耳道耵聹”。在外耳道皮膚中有許多汗腺及皮脂腺,它們不斷地分泌液體,這些液體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將灰塵及皮膚的脫屑粘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聚即形成“耵聹”。 其實“耳屎”能保護外耳道皮膚,吸附灰塵或異物,阻擋小昆蟲鉆進外耳道深處。平時如果有少量水進入外耳道,干燥的“耳屎”還能吸干水分。 一般情況下,只要寶寶耳朵不痛不癢,聽力好,“耳屎”不必人工清除。正常人的外耳道上皮有自潔的功能,到一定時候,外耳道的“耳屎”會隨著顳頜關節的運動(吃飯時咀嚼食物)而自行脫落,不知不覺地被排出。 很多家長都犯了下面這6種錯誤: 1.經常給孩子掏耳朵 孩子的耳朵里面有耳屎,愛干凈的家長會忍不住給孩子掏。如果不小心損傷耳膜,也不能馬上發現,等到發現孩子的耳朵流血或者流膿,耳朵往往已經感染了細菌。 2.捏
洞洞鞋在市面上一度流行不已, 很多媽媽都給小寶寶選購了不少漂亮可愛的洞洞鞋,可你知道嗎?漂亮方便的背后可能就隱藏著大禍,究竟洞洞鞋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腳易被電梯卡住 杭州5歲男孩欣欣在乘坐自動扶梯時,腳上穿的是一雙洞洞鞋,鞋頭很寬,鞋子很軟,結果鞋不小心被扶梯夾住了,寶寶伸手去拉鞋子的時候,3根手指被夾斷。而從2006年的夏天開始,腳指頭被電梯夾住的事故頻頻發生在美國各個火車站和購物商廈,受傷的都是小寶寶。華盛頓地鐵系統的負責人表示,夏天里,一個星期發生3-4起事故是經常的事,運氣不好的時候,還曾經一天里接連在不同地方發生三四起事故。作為美國最大的地鐵系統,華盛頓地鐵曾在站內張貼廣告,專門提醒穿洞洞鞋的人搭乘自動扶梯時要小心。 (2)皮膚遭罪 微微媽媽就喜歡讓微微穿洞洞鞋,覺得很多洞洞所以比較透氣,這樣舒服又方便。但是微微穿了一兩個
寶寶過了1周歲,媽媽們見面,問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你家寶寶會走了嗎?我家寶寶還不會走呢!一點兒走路的意識都沒有,每天開心地爬來爬去!玩著玩著,自己站起來了,扭頭一看我沒在身邊,“啪”的一聲就坐地下了!有時扶著沙發站住了,也不敢邁步。 1.寶寶走路11個月~2周歲都正常 寶寶經過了抬頭、坐、爬幾個階段后,媽媽關注的就是寶寶是否會走。一般情況,寶寶從11個月的時候開始走路,到1周歲半就能順利走路。有的孩子晚一些,可能要到2周歲才能走平穩。 寶寶走路有早有晚,跟遺傳基因、養育方式、性格特點、出生月份都有關系。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嬰兒學會走路的年齡與今后生活中的任何能力之間都沒有很大聯系。 2.2歲之后不會走可能發育遲緩 對于智力、骨骼和肌肉發育正常的寶寶,只要經常戶外活動,到一定年齡自然會坐、會走,父母不必過于擔心。通常
寶寶出牙期怎么辦?寶寶出牙時該如何護理?要知道寶寶出牙期整個人都比較煩躁,有什么辦法可以緩解不適呀?下面來看看寶寶出牙期該做好哪些護理呢? 寶寶出牙,媽媽既是既高興又擔心,既希望寶寶能快長出小白牙可以吃更多的東西,但看到出牙期寶寶的各種不適,又十分擔心。那么,出牙期寶寶會有哪些常見的不適?又該如何護理呢?今天Mommy就來好好聊一聊。 出牙期6大不適 流口水 乳牙在萌出的時候,會刺激到牙齦神經,從而引起唾液分泌量增加,寶寶的嘴巴就會變成一條口水滴答流不停的“小河”。 口水分泌過多,如果沒有及時正確的護理,嘴周的皮膚,尤其是下巴和脖頸處,容易因為受到唾液的刺激而變得粗糙紅腫,進而出現口水疹。 牙齦紅腫 由于乳牙需要從牙齦中“破土而出”,所以出牙期有時候會發現寶寶的牙齦有些紅腫,偶爾可能還有出血點。嚴重時
問:寶寶兩個多月,好像是感冒了,喉嚨口有痰,總是“呼嚕呼嚕”地響,如何能幫助他把痰咳出來? 答:不妨在孩子咳嗽的間隙讓他側臥或抱起側臥,借助腕關節的力量,輕拍寶寶背部兩側。拍背能促使痰液松動,幫助疾病早日康復。 通常咳嗽的寶寶都有不同程度的脫水,這會加重呼吸道炎癥和分泌物稠度。多喝溫開水能使粘稠的分泌物得以稀釋而容易咳出。同時溫開水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使機體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和毒素能迅速從尿中排出,從而減輕其對呼吸道的刺激。
觀察囟門有病早治 囟門是腦顱的窗戶,家長尤其年輕的父母應該掌握觀察囟門的簡單知識。正常囟門可以有隨大血管搏動而跳動、哭吵時飽滿、哭止后囟門又變平軟的現象,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是不正常的: 囟門膨出或凹陷:正常囟門是平坦而且軟的,如果突然變得緊張或高出頭皮,同時小兒發熱、嘔吐、昏迷、抽搐等,是顱內壓急性增高的表現,大多數是小兒患了腦炎、腦膜炎、顱內出血或各種原因的缺氧引起的腦水腫。如果囟門逐漸膨出伴有智力和運動發育落后,要想到腦積水(見后述)或腦腫瘤;如果長期大量服用魚肝油要警惕維生素A中毒引起的顱壓增高。 囟門大小異常:正常囟門小于2?5厘米,生后逐漸變小,1歲至1歲半閉合。如果前囟逐漸變大,頭圍比同齡兒大,運動和智力發育均落后,有“太陽落山”眼,這種大頭娃娃是患了腦積水。如果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