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演戲之外太低調了!他對低質量的社交深惡痛絕并總是直言不諱:拍完戲,別人都出去喝大酒、吹牛,他只有一句:“沒事別找我啊”,轉身回家;他反感沒營養的采訪:“一生當中說的廢話就夠多了,不能再讓觀眾聽到這些化過妝的話”;不上真人秀,不炒作自己的私生活:“臺上已經是在演了,臺下就免了吧。”……在他心里,還有比出名更重要的事:回家,陪陪女兒,做一個好父親。 人前,陳道明是萬眾矚目的藝人。但在女兒面前,他是萬般“討好”女兒的爸爸,為了女兒,他捏糖人、捏面人、親手縫制手包,簡直成了個“手藝人”! 按照常理,女兒總是和爸爸最親近。但陳道明孤傲高冷的性格,讓父女間的關系一度很緊張。他傷透了腦筋,用盡了辦法來緩和,效果甚微。
有一年春節,一家人逛廟會,在一個捏糖人的攤子面前,女兒眼睛盯住好看的糖人,挪不動腳步。要是以往,他會瞪女兒,告訴她這不衛生,然后牽著她的手離開。但這次陳道明卻
意外地掏錢買了一個糖花籃。看著女兒驚喜的樣子,他似乎想到了“討好”她的方法。 回到家,陳道明想方設法聯系上一家糖人店,把煤爐、大理石板、錫勺、轉盤等一大堆工具都找齊,在自己家里,開了一間專屬于女兒的糖人工作坊。女兒想吃什么形狀,陳道明就學著做。開始也是做得亂七八糟,但慢慢地,糖人捏得有模有樣,他也悄悄走進女兒心里。 女兒喜歡糖人,他是“糖人陳”。后來女兒喜歡上了面人,他又變成了“面人陳”。這回他更是“自學成才”。讀書的時候,看到《東京夢華錄》上有一句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于是他試了很多次,一點點琢磨出配方:面粉和糯米粉各占一半;香油揉筋斗,加顏料,
蜂蜜粘合;最后抹上石蠟防腐……捏面人有很多講究: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脊背、美女的腰……這些細節都需要日復一日下苦功夫。手法不熟練,他就對著書一遍遍練習,不知道到底捏廢了多少個,但僅半個多月的時間,“面人陳”就出師了!這背后的用心可想而知。 女兒如今已經長大,但書柜里至今仍擺著當年爸爸捏的面人,就算顏色已經褪去,她依然愛不釋手——這是她浸漬著愛的富庶的童年啊!

女兒13歲的時候,陳道明就把她送去英國留學。在國外,女兒沒抵住名牌的誘惑,心里開始浮躁起來。察覺女兒的心思,陳道明在去法國時,特地到LV店里買回一塊皮革。他仿照當時最流行的款式,親手縫制了一個包送給女兒。不明就里的孩子拿過來,看了看,又漫不經心地把包放到一邊。父親問她為什么喜歡LV,小姑娘掰著手指頭如數家珍:質量好,款式新,手工定做……陳道
明一臉嚴肅,告訴她這個包就是LV的皮革,純手工打造,最新款,“你看中的不是包,而是包上的logo。”女兒滿臉通紅,自此再沒追逐過名牌。 以當時陳道明的收入,是足以支付女兒向往的奢侈品的。但他愣是化身“裁縫陳”給女兒上了重要的一課。 從“糖人陳”到“面人陳”,再到“裁縫陳”,這是一位父親的良苦用心。 陳道明平日深居簡出,不參加應酬,不論別人是非,工作之外,就待在家里,給妻子做做包,給女兒剪幾身衣服。其實,他的業余愛好十分豐富:年輕時就彈得一手好
鋼琴,還會拉手風琴、吹薩克斯;中年后迷戀繪畫、書法;喜好切磋各種棋藝;還有一個夢想是寫出好的雜文……但是,做“匠人”,給最愛的人做東西,更是他一種獨特的愛的表達吧!

常有人說:女兒要富養。但這個“富”卻不是金錢上的富,而是作為父母對孩子投入的時間、耐心、用心和愛心。父親的愛對女兒更是內涵的滋養,這份“富足”使孩子見多識廣、獨立、有主見、有智慧,不易被各種浮世的繁華和虛榮所誘惑。 陳道明的“匠人”心,是一顆淡泊的做人從藝的心,也是一顆滿含父愛的溫暖的心。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