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中暑嘔吐該怎么辦呢? 如果寶寶不小心中暑了,同時還伴有嘔吐的話,家長該怎么辦呢?其實這個家長不用太擔心,按照下面的方法來做就可以啦。 1、可以用藥 可以用一下藿香正氣水,或者霍香正氣丸,調節一下胃腸道的癥狀,減輕中暑的癥狀。 同時還可以用十滴水、龍虎人丹、嗎叮啉及風油精外擦。 2、 注意飲食 在飲食方面,夏天的食的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不要給孩子喝牛奶,不要吃雞蛋,蝦等等。 3、及時補充水分 給寶寶喝含鹽的開水補充中暑丟失的水分吧:每天供水4-5升,里面加鹽10克,相當于2個去了內膠的啤酒瓶蓋的鹽。平時飲食注意增加維生素C的含量 寶寶中暑表現有哪些?
寶寶中暑發燒怎么辦? 寶寶的身體相對成人來說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發現寶寶中暑了,要及時的救治。那么該用到哪些辦法呢?小編下面就為你一一介紹吧。 1、勤擦拭 要立刻將他送到室內去療養,用濕冷的毛巾敷住他的額頭上面,并且給他多喝涼開水,想辦法讓小孩子的體溫降低一點,因為小孩子的抵抗力較弱,必須要做好降溫工作。 2、擦風油精 可以用一些家用酒精涂在小孩子的風池穴和太陽穴,這兩個穴道是熱量集中的地方,通常因此會讓小孩子感到頭暈目眩,不堪忍受,而酒精的沸點較低,可以迅速降溫,讓小孩子感到一陣淋漓暢快。 4、多喝水 中暑的小孩子由于體內水分的缺失,要多給小孩子喝白開水,多給他吃瓜果蔬菜,以此來補充水分,事實上如果我們做的合適,小孩子很快就可以康復。 5、找陰涼 把孩子放在通風
1、如果沒有出血就不用處理,過2天就會好的,一般不會有事的。 2、如果出血了,就進行一般的外傷處理消毒。 3、一般是不需要打針的,給孩子抹一些消毒水,盡早消毒清創,或者創可貼也可以。 4、如果傷口較深、傷口大的話,是需要口服抗生素消炎防止感染的,注意定期換藥,避免傷口感染,局部不能著水,期間清淡飲食為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5、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給孩子打一針破傷風針。 6、如果咬人的孩子有傳染病的話,就必須及時就醫。
就在上周,一名剛剛兩個月大的男嬰在被喂藥時因哭鬧,結果發生了嗆藥,孩子臉色變成青紫并很快就昏迷不醒。孩子的奶奶和母親在“120”的指引下,立即給孩子做急救,才救回孩子一條命。這則新聞讓人心有余悸。在很多家庭,每次喂孩子吃藥都讓全家人抓狂。有負責抱的,有負責壓住腿、抓住胳膊的……寶寶則拼死反抗、哭得歇斯底里。趁孩子張大嘴時,媽媽趕快把藥灌到他嘴里。媽媽們也擔心嗆到寶寶,可是不強灌他就不肯吃。給孩子喂藥怎樣才能不那么難?如何給寶寶喂藥才更安全?記者特采訪相關醫學專業人士,為媽咪們支招。 安全喂藥的原則 安全喂藥原則中,最重要的是,無論是哪個年齡階段的寶寶,都不要捏鼻子灌藥,也不要強灌。在孩子哭泣時灌藥,可能會導致藥物吸入氣管而發生嗆咳、窒息! PART
對于小孩子燙傷的問題,絕大部分父母第一反應就是先用冷水處理。這個方法對于輕微的皮膚燙傷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孩子燒燙傷面積大,程度比較深,用冷水處理可能會加重全身反應,應該立即送醫院。 輕微燙傷處理法 孩子因為好動對什么都好奇,同時又沒有什么風險意識,所以經常會發生被開水或者火而燙傷的情況。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孩子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哇哇大哭,而沒有經驗的父母就手慌腳亂,慌得不行,不知道燙到孩子什么地方。 孩子被燙傷后,家長不要過于緊張,應保持鎮定。要明白燒燙傷后立即起水泡并明顯感覺疼痛,屬于淺度燒燙傷,馬上取冷水或冰水浸泡或沖洗傷處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感覺到不很疼了再把衣物慢慢脫掉,用干凈的布覆蓋創面,包扎好再送往醫院。 孩子因為燙傷之后起了太大水泡時,就會很容易弄破,為了防止發生感染,家長在嚴格無菌消毒下引流(挑破水泡)。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到正規醫院燒傷專業就醫,避免感
寶寶對爸爸媽媽來說應該是最寶貴的,也是他們會用生命去呵護的。大家都知道寶寶的身體很脆弱,很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每當寶寶生病或者有什么不舒服的表現的時候,爸爸媽媽的心會揪一下,因為他們怕寶寶會有什么以外。所以一般的爸爸媽媽都會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來應對突發情況的發生,可是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比如:寶寶嘔吐怎么辦? 寶寶嘔吐的原因會有很多種,一般是因為飲食方面多造成的,但是也不是全部的情況如此,有時候寶寶的嘔吐也和一些疾病有關。寶寶一旦發生嘔吐會急壞了爸爸媽媽,那么寶寶嘔吐了,爸爸媽媽能做些什么呢? 寶寶如果發生嘔吐現象,可以暫時禁食水約1~2小時后,若孩子嘔吐有所緩解,而且精神及一般情況都不錯,可重新嘗試給孩子喝10~20毫升溫糖鹽水或溫口服補液鹽水。如果孩子能夠喝下去,每20~30分鐘重復服用。如果孩子確實很難喝進去水時,你需要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存在脫水情況。如果還沒有脫水,
寶寶中暑有哪些表現呢?寶寶夏天中暑是很危險的,那要怎么處理呢?看看小編教給你的方法吧。 寶寶酷夏中暑怎么辦?進入6月后,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的天氣都會越來越熱。而學齡前兒童活潑好動,很容易出汗中暑。家長要學會判斷孩子是否出現了中暑的癥狀,同時還要知道如何緊急處理中暑的孩子哦。 寶寶中暑的癥狀 先兆中暑:幾招處理寶寶夏日中暑在高溫的環境下出現頭痛、眼花、耳鳴、頭暈、口渴、心悸、體溫正常或略升高,短時間休息可恢復。 輕度中暑:除以上癥狀外,體溫在38℃以上,面色潮紅成蒼白、大汗、皮膚濕冷、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經休息后,寶寶可恢復正常。 重度中暑:也稱熱衰竭,表現為:皮膚涼;過度出汗;惡心、嘔吐;瞳孔擴大;腹部或肢體痙攣;脈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熱甚至意識喪失。 由此看來,寶寶夏天中暑是很危險的,要怎么處理呢? 寶寶中暑的緊急處理方法 立即將
由于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易造成會厭失靈,而嗆奶就是其主要表現。寶寶嗆奶窒息,會出現顏面青紫、全身抽動、呼吸不規則,吐出奶液或泡沫、鮮血、黑水等。嬰兒的大腦細胞對氧氣十分敏感,如搶救不及時極易造成嬰兒猝死。 什么是寶寶嗆奶? 寶寶嗆奶是咽喉活塞,會厭失靈造成。會厭在食道與氣道交匯處,會厭是這個交叉路口指揮食物和空氣分流的一個特殊組織結構,好像一個帶折葉的蓋子,能靈活地掀開和蓋住聲門氣管。當呼吸或說話時,會厭向上張開,使喉腔開放,氣體自由出入;當咽東西時,會厭向下,蓋住氣管,使東西不至進入氣管內只能進入食道。 由于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易造成會厭失靈,而嗆奶就是其主要表現。寶寶嗆奶窒息,會出現顏面青紫、全身抽動、呼吸不規則,吐出奶液或泡沫、鮮血、黑水等。嬰兒的大腦細胞對氧氣十分敏感,如搶救不及時極易造成嬰兒猝死。 爸媽如何預防寶寶嗆奶? 1、喂奶時機
吐奶是胃中食物被強而有力地排空,量比較多;溢奶是指食道或胃之內容物,不由自主地被逆流到口腔外,可能只是小寶寶打了一個嗝,導致少量奶液從嘴角溢出而已。 一般來說,輕微吐奶和溢奶,并沒有太大區別,也不用采取特別的治療方式。有時小寶寶感冒、生病,吐奶情況可能會比平時嚴重一點。不過隨著寶寶逐漸長大,這種情況將會明顯改善。 如果寶寶出現了嚴重的噴射性吐奶,有時奶液還會從鼻孔里流出來,就要盡快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了。 寶寶為什么吐奶 吐奶與寶寶的消化道、生理特點和喂養方法不當有關。嬰幼兒食管肌肉的張力較低,容易引起擴張,蠕動比較慢,故食物容易淤積。另外,嬰兒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樣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胃容量小,存放食物少。由于這幾種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正常情況下,寶寶進食過多、吃奶后立即平臥,乳汁也容易經食管返至口腔,造成吐奶。 喂養不當的原因有: 1.喂奶
嬰兒經常會出現嗆奶現象,對于這種現象,媽媽們經常是手忙腳亂的,其實并不用太著急,正確做好急救措施就好,本文就告訴媽媽們,針對寶寶嗆奶,媽媽如何做好急救措施,一起來學習下吧。 就地出招 因為嚴重窒息,完全不能呼吸,嬰兒幾乎沒有入院急救的機會,家長只能爭分奪秒立即搶救; 體位引流 如果寶寶飽腹嘔吐發生窒息,應將平躺寶寶臉側向一邊或側臥,以免吐奶流入咽喉及氣管;如果寶寶吃奶之初咽奶過急發生嗆奶窒息(胃內空虛),應將其俯臥在搶救者腿上,上身前傾45-60度,利于氣管內的奶倒空引流出來。 清除口咽異物 如果媽媽有自動吸乳器,立即開動,只用其軟管,插入寶寶口腔咽部,將溢出的奶汁、嘔吐物吸出;沒有抽吸裝置,媽媽可用手指纏紗布伸入寶寶口腔,直至咽部,將溢出的奶汁吸除,避免嬰兒吸氣時再次將吐出的奶汁吸入氣管。 刺激哭叫咳嗽 用力拍打孩子背部或揪掐刺激腳底板
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范圍也隨之增加,同時他們開始對周邊的事情越來越好奇,也很喜歡將各種東西放到口中嘗一下“味道”,這時候媽媽就不能強制阻止寶寶,而是要用聰明的方法來改變寶寶的習慣。 家庭急救訓練課之異物窒息 小寶寶會爬會走后,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他可能看見什么都要摸一摸,抓到什么都要送到嘴里常常,不能去的地方也要去探索一番,于是意外就可能發生了。那么父母真的是一遇到問題就需立即送醫院嗎?這種說法并不太全面,因為在某些情況下,應先采取一些現場急救措施,待某種危及生命的險狀緩解后再送醫院較為穩妥,比如異物誤入氣管造成窒息時,就應盡快地采取解決窒息的急救措施,否則后果相當嚴重。當然在現場急救前,應及早打120救急電話。同時,作為父母學習和掌握急救知識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為大家介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急救處理方法。 遭遇寶寶吞咽異物,父母要做到三步
本報惠州訊 (記者秦仲陽 通訊員吳仁)昨日早上,惠州市區長湖苑住宅小區,一個4歲小男孩疑急于尋找外出的母親,從5樓陽臺掉下,目前正在醫院搶救中。 現場目擊者初先生告訴記者,昨日早上6點多鐘,他被樓上一阿姨敲門喊醒,出門發現樓下有一約四歲大的小孩躺倒在地上。“(當時)小孩沒穿褲子,就睜著眼躺在地上,身上沒有什么傷口,也不會說話。”當時大家都不知道這是誰家的小孩,鄰居們估計孩子是趁家里沒人,自己跑了出來玩的。 初先生說,當即他們就叫來了六七個保安,并報警撥打120,但120一直未到場。初先生從家里拿來了棉被裹上孩子,帶到了保安處后,三四十分鐘后,大概是屋子里的暖風機讓孩子緩了過來,當時孩子“哇”的一聲便大哭了起來。不久后,孩子的母親就回來了,看到孩子這樣子嚇得說不出話來。據孩子母親介紹,當天早上她將兒子反鎖在屋里就去送大女兒上學了
媽媽去廚房炒菜,再回屋卻發現年僅兩歲的孩子誤吞下5片避孕藥,這把獨自在家帶孩子的陳女士急得團團轉。后悔之余,按照醫生指點,給孩子喝下大量的水,希望她盡早將藥物排出體外。 陳女士是位全職媽媽,每天獨自一人在家照顧孩子。3月5日19時許,陳女士準備去廚房炒菜,為安撫剛剛2歲的孩子,陳女士將孩子放在電腦桌前,并給她播放起動畫片。菜炒好了,陳女士端著進屋,準備喂孩子吃飯。誰知一進屋就看到孩子坐在沙發上,手里拿著一個藥板往嘴里塞,嚼得津津有味兒。 “壞了!那是避孕藥!”當媽的反應過來,沖上去奪下藥板時發現,藥板已經被咬得稀爛,其中有5片小小的白色避孕藥已經不知所蹤。再瞧孩子,正一臉高興地使勁嚼著什么。陳女士急忙將孩子抱起,掰開嘴瞧,嘴里還有一些未嚼碎的小藥片碎塊。陳女士急忙將孩子嘴中的藥粉摳出,可仍有將近5片避孕藥被孩子吃進了肚,這可怎么辦?急得團團轉的媽媽一
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最近播出了一期電梯“咬人”的事故。原來為了便利而設計出來的扶手電梯,卻給兒童安全帶來很大隱患,甚至直接成為致命機器。 事實上,除了電梯,對兒童來說,生活中還隱藏著很多令人想不到的“殺手”。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調查顯示:在中國,意外傷害已經成為1~14歲兒童的首要死因,平均每天近150名兒童因此喪生;調查還發現,超過60%的兒童傷害發生在家中,其中最多的是跌倒和墜落。 這個比例跟錢報記者從浙醫兒院了解到的情況一致。根據該院近些年的意外傷害接診數據分析,車禍、墜落最多;其次是誤食;燒燙傷排在第三位。這家醫院平均每個月門診就要收治30~40個墜落孩子,其中導致顱骨骨折、顱內出血等,急需要手術的,每個月也有十幾例。 看到這些數據,做父母的肯定很揪心。家是讓人安心的地方,但是對孩子來說,這是成人預設好的
隨著電子產業和互聯網的發展,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多屏”時代,平板電腦、手機、臺式或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憑借其極強的娛樂性,牢牢瑣住了孩子的視線,儼然成了孩子們的“掌中寶”。然而,長時間的近距離接觸加之各種顯示屏本身存在的“傷眼”問題,也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眼干、眼澀甚至視力下降的問題 據權威機構的調查,我國人口的近視發生率已達33%,是世界平均水平22%的1.5倍,全國近視眼人數已近4億, 而近視的高發群體——青少年的近視發病率更是高達50%至60%,近視眼人數世界第一! 看著各大醫院眼科排起的長隊,看著學校里天真活潑的孩子們一個個戴上了“小眼鏡”,不知有多少媽媽為此憂心。 大多數媽媽們都知道長時間使用電腦會對孩子眼睛造成損傷,但對“傷眼
現在的年輕人,在育兒這方面跟老一輩有了一些差異,他們更喜歡與寶寶互動了,但相對老一輩來說,也缺乏一些育兒經驗,與寶寶互動是好事,也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方法不當,很有能會給寶寶帶來生命危險。不信?就讓小編帶你看這一則新聞。 前日中午,沙坪壩區曾家鎮1歲零6個月的女童穎穎(化名)在吃花生米時,一粒沒嚼碎的花生米掉進氣管,頓時呼吸困難,經兒童醫院緊急搶救,穎穎才脫離危險。醫生了解得知,穎穎吃花生米時媽媽不停逗樂,或是導致花生米卡喉的主要原因。 好可憐的寶寶,不過還好—— 李女士稱,穎穎1歲6個月大,一個多小時前,因吃花生米被卡,急促嗆咳,她趕緊拍女兒的背部,不料呼吸越來越急促,她趕緊將穎穎送到當地社區醫院。醫生檢查后稱,花生米掉進氣管了,但沒法取出來,建議她馬上送兒童醫院。 隨后,兒童醫院醫生
2014年2月16日,是世界首個“國際兒童癌病日”。每年世界共有超過25萬名兒童被診斷患癌,約9萬名兒童死于癌癥。白血病高居兒童癌 癥發病率首位。癌癥已成為兒童病亡的頭號死因。國際兒童癌癥日證實中國每年新增三至四萬名兒童惡性腫瘤患者,其中三分之一為白血病。 記者獲悉,困 擾兒童癌癥治療的另一大困難是缺乏兒童專用的治療藥物。據國際兒科腫瘤學會介紹,和成人腫瘤治療新藥物不斷問世相比,兒童癌癥藥 物的發展較為落后,臨床還在使用二十多年前研發的藥物,一些藥物可引起嚴重的副作用。 患癌寶貝:我想“馬上好” 癌癥已成兒童病亡頭號死因 但七成患兒可以治愈 拖延治療是主要問題 元宵節,正當千家萬戶歡慶元宵節時,有一群“小光頭”卻只能在病房里過節。面對送來小馬公仔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他們許下的心愿樸素天真
大多數新生兒的體重一般都在6斤左右,可去年11月,市婦幼保健院卻迎來我市體重最輕的早產“迷你”新生兒——出生時,體重只有1斤3兩、身子還沒護士的手長。經過90天住院治療,這個“幸運”的早產兒存活了下來。 很脆弱 腳抬高了點,會讓他頭部血管破裂斃命 護士手脫皮,也會導致他皮膚破損潰爛 很幸運 市婦幼保健院成立了專門小組,24小時護理 睡的是水床,每2小時為他翻一次身 90天長至2公斤,昨天終于出院了 650克重的嬰兒有多大?可以想象:一斤三兩肉的體積和重量!昨日,重慶市婦幼保健院對外宣稱,經過90天的竭力治療,在該院出生僅650克的超低體重兒體重增至2000克———這個幸運兒成功存活下來。據悉,這也是重慶市體重最輕并成活的嬰兒。并于2
一個寒風凜冽的早晨,夏方靚(音)帶著她剛滿11個月的孩子外出,而這次與往常不一樣,她不用再為孩子單獨坐在副駕上是否安全而提心吊膽了。 “我們買了安全座椅,小孩子出去用安全嘛,”這位戴眼鏡的年輕媽媽說道,“安裝也挺方便。”她向后座正享用安全座椅的孩子望去——顯然,孩子的心情不錯。 夏方靚是國內小部分愿意為孩子提供安全座椅父母中的一位。 目前,成人懷抱兒童、使用成人安全帶、及兒童坐有安全氣囊的副駕駛座位是國內較受家長歡迎的兒童乘車方式——如果這些父母知道這些方式的危害性,他們一定不會再喜歡了。 研究顯示,當汽車以每小時48公里的速度行駛,7公斤的兒童在遭遇撞擊的瞬間將產生275公斤向前沖擊的力量,成人無法抱住。 安全氣囊也是造成兒童頭部和頸部傷害的原因。測試結果
10日凌晨1點左右,蘇州一對小夫妻摟著20個月大的兒子睡覺,不料母親的頭發纏住了孩子的脖子,幸虧孩子父親及時發現。 目前,孩子正住院接受治療,會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還有待觀察。醫生表示,這是相當離奇的一個病例,同時還發出提醒:孩子出生后應該單獨睡一張床,年輕媽媽也最好不要留長發。 揚子晚報記者 薛馬義 ■記者探訪 20個月大的男孩 臉色紅紫插氧氣管 接到消息后,昨天上午10點左右,揚子晚報記者趕到蘇大附屬兒童醫院。急診搶救室,孩子的父親正焦急地向急診科主任華軍了解病情。剃著寸板發的孩子正安靜地躺在病床上,鼻子插著氧氣管。 可以看到,孩子臉上呈現出不同尋常的紅紫色,還布滿紅點。母親腫著雙眼守在孩子身邊,一頭披肩發大約有四五十厘米長。 孩子父親說,他是蘇州吳江人,兒子才20個月大。事發時間大約是昨天凌晨1點左右,當時自己正在熟睡,聽見了兒子一聲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