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會陰部有塊狀的東西脫出體外,伴隨著這個塊狀物的脫出,還出現了排尿疼痛,尿不凈的感覺。由于脫出的組織隨著行走、活動而和衣服磨擦,局部發生了破潰,點點血跡染在內褲上。媽媽們發現就不能輕視了,這也許是尿道黏膜脫垂。 據介紹,尿道黏膜脫垂是指尿道黏膜及黏膜下組織脫出并外翻于尿道口之外。由于此病多發生于小女孩,一般早期不容易被家長發現,而一旦發現,往往出現了感染、潰瘍等。此病的發病原因與先天性或后天性損傷引起的尿道周圍組織缺陷有關,而腹內壓增高及尿路感染是其誘因。 孩子一旦患病,可出現尿頻、尿急及排尿疼痛等類似尿道刺激征的癥狀,尿道外口可見紅色或紫紅色的腫塊。若脫垂的黏膜嵌頓于尿道口而不能回納于正常解剖位置或反復發生尿道黏膜脫垂時,可采用尿道黏膜脫垂環扎術。通過手術使脫出的尿道黏膜發生無菌性壞死,從而自行脫落。 醫生提醒說,此病的治療方法雖然簡單,但若不注意避免其誘發
小兒泌尿外科疾病以先天畸形最為多見,如隱睪、尿道下裂、先天性腎積水等。因為,腎臟及尿路畸形常影響小兒正常生長發育及生理機能,嚴重時甚至危機生命。 小兒泌尿系統畸形有些為體表畸形,如陰莖、陰囊器官的畸形,家長一望而知,例如最常見的生殖畸形之一尿道下裂,尿道開口于陰莖腹側或陰囊會陰等異常部位,300~500個嬰兒中有一個發病。 另外有些畸形如隱睪,家長常以為“陰囊內無睪丸”就診,但有些畸形較為隱蔽,常被慢性消化道障礙或各種飲食療法均不能糾正的營養不良的癥狀所掩蔽,有些病例甚至完全沒有臨床癥狀,家長不易發現,只有在進行泌尿系全面檢查時才被發現,有些在出現并發癥如腎積水并發感染、結石等后才得到診斷。因此癥狀的及時發現取決于家長對患兒的細心觀察。 小兒泌尿外科的發展及產期檢查的不斷普及,極大地提高了小兒泌尿系統先天畸形的診斷和治療水平。近30年來在
病因:5歲前多屬發育不全 “腎臟是一個‘吃苦耐勞’的器官。由于它的功能儲備強,出了毛病后,早期常常沒有明顯癥狀,等到出現癥狀就診時,往往已進入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不少尿毒癥寶寶就診時,腎功能已發生不可逆的衰竭。 和成人尿毒癥不同,小兒尿毒癥的發病原因可大致以5歲為界。5歲以下孩子得尿毒癥,可能跟先天性腎發育不全、腎囊腫、泌尿系統畸形等一系列泌尿系統解剖結構異常有關。而5歲以上的兒童青少年發病多屬于獲得性腎炎或遺傳性腎病。例如,孩子患各種腎炎、腎病綜合征、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返流性腎臟病等疾病后,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導致病情久久不愈,最后變成尿毒癥。 臨床上還發現,不少成年尿毒癥患者,“病根”可能是在兒童期埋下,當時腎病沒有出現明顯癥狀,直到成年后才突然
齲齒是一種由口腔中多種因素復合作用所導致的牙齒硬組織進行性病損,發病開始在牙齒脫鈣,如不及時治療,病變繼續發展,牙體機構破壞,形成齲洞,終至牙冠完全破壞消失。 “齲齒是細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繼發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頜骨炎癥。未經治療的齲洞是不會自行愈合的,其發展的最終結果是牙齒喪失,齲齒的繼發感染可以形成病灶,甚至導致關節炎、心內膜炎、慢性腎炎等全身其他疾病,齲齒應以保健預防為主。” 兒童患齲齒,罪魁禍首是一些兒童特有的生活細節。一類齲齒叫喂養齲,由于嬰兒哭鬧,家人會讓孩子含著奶嘴睡覺,奶液產酸,就會增加牙齒的齲壞,因此最好在臨睡前喂飽孩子,不要用奶瓶哄孩子,喂奶后喝些白開水。 一口好牙惠及兩代人 懷孕和牙齒有什么
急性腎炎又稱急性腎小球腎炎,本病作為一種感染后免疫反應,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或皮膚的鏈球菌感染之后。當然本病預后大都良好,不留任何后遺癥,但如果發病早期處理不當,或一些嚴重的病例,則可轉為慢性腎炎甚至腎功能衰竭,而危及寶寶的生命,應該引起重視。 本病在發病前1-4周常有急性扁桃體炎、皮膚膿皰病等感染。開始有低燒、頭暈、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癥狀,這些癥狀與一般的發燒感染沒有什么區別,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常被忽略。 浮腫和少尿是本病的特點,一般浮腫先從患兒的眼瞼開始,逐漸擴展到全身。指壓不凹陷,浮腫時尿量明顯減少,甚至沒有尿,大約1-2周內尿量逐漸增多,浮腫也逐漸消退。 大部分患兒的血尿是肉眼看不見的,只有少部分患兒肉眼可見血尿。血尿的顏色有的呈鮮紅似洗肉水樣,有的似濃茶色,這與尿液的酸堿性有關,希望在觀察患兒的尿液時應注意到這一點。 如果患兒在發病
小兒少了一顆蛋即小兒隱睪癥或稱睪丸下降不全,是小兒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體重大于2500克的足月嬰兒發病率3.4%,未成熟兒達30.3%。 一、小兒隱睪癥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據推測可能是多種因素產生的后果。 1、解剖結構異常;精索或輸精管過短,腹膜后纖維粘連,內環過小等。 2、遺傳傾向可達5.8%,小兒隱睪癥父親發病率1.5--4%,兄弟中發病率6.2%。 3、青春期前垂體性腺功能紊亂的結果。 總之目前已提出隱睪是綜合癥的新觀點。 二、睪丸或陰囊不正常往往是由雙親無意中發現,或是健康檢查時發現。 出生后即見陰囊一側或雙側發育不良;陰囊空虛、睪丸缺如,有時陰囊上方腹股溝管局部隆起,可觸及睪丸,一般較正常小,這
小陰唇粘連為嬰幼兒常見的外陰疾病,5歲以下的女寶寶尤為常見。這主要是因為清潔不佳,小陰唇上皮薄嫩,容易受到各種感染和異常刺激易發生滲出,久而久之會使兩側相貼的小陰唇就粘連一起。 粘連不一定要手術 視乎粘連程度而定 其實,陰唇粘連不一定要動手術,治療方法根據粘連組織的厚薄而定。如果是比較薄的膜樣粘連,且中間可見粘連線時,每天1-2次用雌激素或金霉素軟藥膏涂抹,再用兩手拇指將左右大陰唇向兩側外方輕輕、慢慢地拉開。幾周后,可使小陰唇分離。 在粘連分離后,還必須保持外陰清潔,局部繼續涂抹雌激素或金霉素軟膏,每天3-4次,直至皮膚黏膜組織完全恢復正常為止。如果粘連組織較厚,經上述措施無效時,只能就醫進行手術分離了。 一般來說,醫生會采取手法分離或探針分離,分離后涂紅霉素軟膏加少量雌激素軟膏,這樣可以有效防止術后陰唇再度粘連。 澆花
絕大多數的小男孩都包皮過長。因為包皮過長有可能導致反復的泌尿道感染,有些家長認為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就應該切包皮以絕后患。 但生活中不乏包皮長的成年人,他們的生活似乎也不怎么受影響。那么,切包皮是不是“年幼正當時”呢? 切包皮,不看年齡看癥狀 切包皮不是根據年齡,而是根據是否有并發癥。如果發現由于包皮過長而導致包皮、龜頭發炎,不論小孩還是成年人,都應該到醫院進行切包皮手術;如果老人因為包皮過長、包莖遮住尿道口而導致小便不順,都有切包皮的需要;即使沒有不適癥狀,但包皮開口比較狹窄,陰莖包皮有明顯的狹窄環或包皮嵌頓,應立即咨詢專科醫生。 一言概之,做切包皮手術要根據是否“有必要”,并不是所有包皮過長的孩子都要做這個手術,有的孩子孩提時代包皮過長,隨著年
睡眠遺尿(sleep enuresis) 是以睡眠中發生的復發性不自主排尿為基本特征的特殊的睡眠障礙。據估計,4歲兒童發生遺尿者約30%,6歲兒童為10%,10歲兒童為5%,12歲兒童為3%,18歲青少年為1%~3%。原發性遺尿占全部患者的70%~90%,繼發性遺尿占10%~30%。成人原發性遺尿罕見。 原發性遺尿 一般自嬰兒期延續,繼發性遺尿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年長兒或成人男性多于女性。5歲時,男女發病率之比為3:2。一般情況下嬰兒睡眠中出現遺尿是正常的,通常在6歲以前自行緩解。兒童和青少年在5~19歲之間其患病率每年降低14%~16%。 本病有家族性傾向 據推測,原發性遺尿患者遺傳因素為隱性單基因遺傳。患者的父母、同胞和其他親戚中常有較高的發病率。有研究表明,父母親在兒童時皆為遺尿者時,其子女發病率為77%;雙親之一有遺尿史者,其子
案例一:小方是郊縣的一名中學生。3月15日,星期日,上午8時30分左右,小方還沒有起床。老方正準備去喊兒子起床,兒子彎腰走進他的房間,眉頭緊鎖,看上去很難受。老方問兒子怎么了,兒子說肚子痛。老方的妻子還以為兒子腸胃不舒服,沒有在意。 沒過多久,小方的癥狀漸漸加重了,他開始嘔吐起來,額頭上也冒出汗珠。這時,小方才不好意思地說自己睪丸疼痛。老方和妻子嚇壞了,趕緊將兒子送到縣人民醫院。醫生初步懷疑是炎癥,給他開一些消炎藥。過了一晚,小方的病情不見好轉,醫生又讓小立做了B超,才發現左側睪丸較右側高,且位置為橫向,陰囊皮膚無明顯發炎紅腫現象,杜卜勒彩色超音波發現左側睪丸血流大幅減少,醫師安排緊急陰囊探查手術,術中發現睪丸向內扭轉一圈半(540度),已呈現烏黑壞死現線,雖然醫師嘗試將睪丸轉回原位,但經觀察30分鐘睪丸仍呈現壞死現象,不得不施行左側
經常有家長帶孩子看尿床,或解小便比較頻繁、排尿時疼痛等問題。有些家長認為這是中醫所說的腎虛,但臨床發現,這些問題與泌尿系統感染有關,尤其是女童,更需要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 急性尿路感染多見于成年女性,但嬰幼兒急性泌尿系統感染并不少見。尿路感染的途徑有兩種: 一是逆行感染。女性嬰幼兒肛門與尿道口距離較近,而且尿道短,約1~2厘米。因此,尿道口極易遭到細菌,特別是大腸桿菌的污染,細菌沿尿道逆行而上,進入膀胱、輸尿管、腎臟等部位,可導致急性尿路感染。 二是血行感染。嬰幼兒皮膚、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免疫功能差,抗感染力低下,皮膚、口腔、氣管、肺臟等部位遭到細菌感染后,炎癥不易被局限,會進入血液并隨血流到達腎臟,經輸尿管、膀胱、尿道下行,造成感染。 一般稍大點的孩子及成人發生泌尿系統感染的臨床表現比較典型,主要
寶寶3歲了還尿床,天天洗床單,陽臺上就跟“曬地圖”一樣,怎么辦? 尿床又何妨? 往常只要一睜開眼就一骨碌爬起來的寶寶,今天醒了卻還安靜地躺在床上,有點反常!是不是尿床了?媽媽把手伸進被窩一探,果然不出所料,被褥上一片潮濕。此時此刻,看著寶寶膽怯的樣子,媽媽該怎么做? 尿床的原因 兩歲以后,寶寶就已經有了控制大小便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白天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強,晚上則會相對弱一些,所以寶寶會出現尿床的現象。一般來說,寶寶尿床是由于機能原因引起的,在排除了疾病原因以后,如果次數不多就無須特別理會,等寶寶大一些,隨著神經系統發育的不斷完善,寶寶的膀胱對排尿的控制會自然形成。如果寶寶尿床一個星期超過3次以上,可以適當進行行為治療。但是,如果寶寶5周歲以后還尿床,那么就不僅僅是機能原因了,而是通常所說的“遺尿”,這種情況必須去醫院進行治療。
孩子有結石不一定都是“三聚氰胺”惹的禍,除了問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導致孩子結石之外,日常生活中飲食結構與生活方式的不科學也為孩子腎結石埋下隱患。 蛋白質、鹽分的攝取量過多。追問腎結石患兒的病史發現,不少孩子平時都對肉食“情有獨鐘”,甚至到了食不可無肉的地步,而且口味較重。另外,巧克力、牛奶屬高蛋白、高熱量食物,如進食過多,喝水又太少,易導致尿液濃縮、尿鈣或尿酸濃度升高,久而久之,也有可能形成結石。 偏愛飲料。如常喝富含草酸的飲料,即可大大提高草酸結石的發病率。 濫補鈣劑。不少家長盲目聽信廣告宣傳,隨意給孩子加補鈣,過量補充可導致孩子血鈣含量過高,尿中的鈣濃度也隨之上升,增加了患結石的風險。 水質過硬。有些家庭給嬰兒沖奶粉用礦泉水,因為4歲以下的孩子腎臟較嬌嫩,不能負擔太多的礦物質,配方奶粉中孩子發育所需要的礦物質已經足夠。還有一些地方自來水水質過硬,長期飲用也會引起腎結石
兒童遺尿癥,即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間常尿濕自己的床鋪白天有時也有尿顯褲子的現象。 對策一 調整飲食 每天下午4點后,讓寶寶少飲水,晚飯最好少吃流質,宜偏咸偏干些,臨睡前不要喝水(夏天除外),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減少夜里膀胱的貯尿量。 對策二 建立合理生活制度 使寶寶的生活、飲食起居建立起規律,避免過度疲勞及精神緊張,最好能堅
三聚氰胺,這個一個月前還不怎么為人所知的化學物質這兩天成了報紙和電視的高頻熱詞,奶粉的安全問題再一次讓家長很鬧心。自家的孩子吃了問題奶粉,怎么判斷有沒有結石?有了結石該怎么治療?會不會有后遺癥?昨天,衛生部嬰幼兒泌尿系統結石診療專家組成員、南醫大二附院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小兒腎臟病專業博士甘衛華走進了揚子直播室,就問題奶粉與嬰幼兒腎結石的治療回答了網友提問。 問:喝了問題奶粉一定會得結石嗎? 答:嬰幼兒大批發病還是第一次發生。這主要是因為奶粉中添加的“三聚氰胺”和血液里的尿酸結合,在腎臟上形成結石,而奶粉是很多嬰幼兒的主食。目前篩查中結石的檢出率大約在20%,這證明了結石的發生可能還跟其它生活習慣和本身體質有關。另外,三聚氰胺攝入量越多,形成結石的可能性越大。 問:家長該如何發現孩子的病情?沒有癥狀的嬰幼兒就沒事了嗎?
三鹿奶粉事件后,杭城各家醫院隨處可見帶孩子來查的家長。杭州市三醫院泌尿外科專家建議:家長不必一味恐慌,當孩子出現血尿、暫時性無尿、尿尿時哭鬧或費勁三大癥狀中的某一個信號時,可想到泌尿系統結石的可能,要及時到醫院檢查。醫生可通過尿常規、腹部B超等予以診斷。 杭州市三醫院泌尿外科徐智慧副主任醫生提到,連日來他每天都會接診兩到五個小孩子,有些家長只是因為孩子是吃奶粉長大的,為了求個心理放心也來做檢查,有些是因為孩子尿尿時出現不同哭鬧或者尿量變少等現象,其實這些家長都是由于過于擔心引起的。徐醫生介紹,家長要觀察孩子的尿尿,如果發現有以下的癥狀就要到醫院檢查了: 第一是血尿,這往往是腎結石的首發癥狀,血尿可自行消失,反復出現; 第二是暫時
三鹿奶粉事件以后,寶寶的"腎"健康成了媽媽們關注的新焦點,那到底什么是"腎結石"?為什么會患這種病,患病以后會有哪些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又該怎么預防呢?我們一起看看下面的內容。 腎結石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結石是由于機體內膠體和晶體代謝平衡失調所致與感染營養代謝紊亂泌尿系統異物尿郁積以及地理氣候等因素有關男性比女性容易患此癥年過30歲的人比年輕人更易患此病兒童發生此病比較罕見。 小兒腎結石的主要原因與飲食有關嗎? 腎結石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飲食。有以下原因: 1、草酸積存過多,這是成人腎結石的主要原因。草酸主要存在于菠菜、豆類、葡萄、可可、茶葉、桔子、番茄、土豆、李子、竹筍等蔬菜里。 2、嘌呤代謝失常。動物內臟、海產食品、花生、豆角、菠菜等含有較多的嘌呤成分。嘌呤進入
小兒遺尿不僅僅是小孩子專有,有的成年人也會有遺尿病癥,更不幸的是,他們相當多人都不敢結婚,因為怕被結婚對象恥笑。但遺尿病癥并非難醫,只要對癥下藥,一般能夠好轉。怎樣的尿床現象才稱得上遺尿呢?遺尿的致病原理是怎樣的?又如何對癥下藥呢? 小孩尿床病因有三 記者在采訪廣州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衛巧賢和佛山市二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王曉玲時了解到,5歲以上的孩子若還有每月2次及以上的尿床,就稱為遺尿。這種尿床無論白天或黑夜,只要小孩睡著,都有可能不自覺地發生。從醫二十幾年的衛巧賢主任醫師告訴記者,遺尿癥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原因為膀胱功能異常。超過七成患者因此導致遺尿,常人一般1公斤體重儲尿十毫升,但患者往往只有兩到三毫升,對于這種患者為何會因膀胱功能不佳而導致遺尿,有專家表示,這是因為
浮腫是兒童腎病最明顯癥狀:水腫常最早出現,始于顏面眼瞼,漸及全身、單純性腎病多高度浮腫,指壓皮膚呈凹陷性,重者累及漿膜腔,出現胸水、腹水、鞘膜積液和陰囊水腫,可導致呼吸困難、腹瀉或嘔吐。 病案 陳家的小寶寶B仔平日活潑好動,但近來總是懶洋洋的不愛動,連他最喜歡的電子游戲也喚不起他的興趣。奶奶向媽媽告狀:好像跟飯菜有仇似的,怎樣變換花樣做,他只是看了看,吃兩口就說飽了。媽媽仔細看看B仔,發現他原來炯炯有神的眼睛有點浮腫,小手指頭也脹脹的,覺得不對勁,遂到醫院求醫。一檢查,原來是腎病。醫生說,幸虧發現得早,病情還算輕的。 兒童腎病特點 一般起病緩慢,患兒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食欲減退。單純性腎病發病年齡偏小,多在2~7歲,腎炎性腎病發病年齡偏大,多在7歲以上。性別分布男多于女,為4:1。 浮腫是兒童
點點自出生滿月后,就經常不明原因地發燒。一發燒就愛哭鬧,吃奶也不好,偶爾惡心、嘔吐,有時還伴有輕微咳嗽,去當地醫院就診,醫生不是說上呼吸道感染,就是說消化不良、胃腸道炎癥。可是經過吃藥、打針等治療,孩子病情還是不斷反復,這可急壞了父母! 父母帶著點點來到省城大醫院,醫生仔細詢問病史和檢查后,給點點做了尿液化驗,結果尿中有白細胞和細菌。這下點點不明原因的發燒疑團終于被解開了,原來是“泌尿道感染(尿感)”惹得禍。拿到診斷結果,點點媽一臉困惑:這么小的寶寶也會有尿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尿感的定義尿感是指由細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按侵襲的部位不同,分為腎盂腎炎、膀胱炎和尿道炎。腎盂腎炎又稱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稱下尿路感染。但由于小兒時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較少,且臨床上又難以準確定位,故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