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常常因孩子
厭食而焦慮、發愁、惶惶不安,擔心因此而影響孩子的體格生長和
智力發育。其實,除了小部分厭食是小兒內臟疾病的一種表現外,絕大部分孩子的厭食癥都僅僅是一種輕微的良性病癥,無須常去醫院診治。只要家長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使孩子的厭食癥逐漸痊愈,從而提高孩子的食欲。
創造輕松愉快的進食氛圍
孩子應同家長一起進餐,以便營造一種全家和睦、其樂融融的進食氛圍,讓孩子在歡快、輕松的情緒下進食。因為好的情緒有助于調節就餐者
植物神經系統和大腦攝食中樞的功能,促進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的提高,從而提高孩子的食欲。但有些家長喜歡借助
玩具來逗孩子進食,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這種不良習慣會使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進食條件反射。
多鼓勵關心,切忌責罵或強迫進食
對孩子的厭食,家長應給予熱情的關心與愛護,鼓勵孩子進食,不要顯得焦慮不安、憂心忡忡,也不必反復勸導孩子進食,以免給孩子造成思想壓力和負性情緒,更不要責罵孩子,強迫孩子進食。這樣不但會抑制孩子攝食中樞的興奮,使其食欲無法啟動,甚至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拒絕進食,加重其厭食癥,使孩子一到就餐時就情緒低落,精神壓抑,表情淡漠,或緊張焦慮,產生抵觸情緒。
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不良的飲食習慣往往是造成孩子厭食的一個原因。孩子如經常攝入
巧克力、奶糖、果奶等高蛋白、高糖及高脂肪的濃縮飲食,會導致孩子食欲下降;而多食梅子、果凍和
蝦條等零食也會損傷脾胃的消化功能,影響胃口,減低孩子對正常主食的食欲;偏食、饑飽失常和進餐不定時也會影響孩子食欲。因此,應減少孩子的零食,糾正偏食、挑食的習慣,盡量保證定時定量,做到飲食有節,饑飽有度,防止暴飲暴食,防上過食生冷油炸及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食物。
針對性地變換食物種類
有些家長因工作忙、時間緊,就圖省事,常買些速凍的肉食品、快餐或油炸食物供孩子就餐,這類食品不但不新鮮,難以消化吸收,營養價值不高,且味道不可口,難以誘發孩子的食欲。故家長應常包些新鮮蔬菜和鮮肉的餛鈍、餃子與包子等面食,并適當增加孩子食譜中玉米、紅薯等粗、雜食物的比例,這些粗糧可促進腸蠕動和正常排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食欲,促進其消化功能的發育與健全。所以,經常變換食物種類,改進與提高烹調方法,注意菜肴的色、香、味,是激發孩子食欲,增加其食量的科學和有效的方法。
觀察孩子有無其他病癥
部分孩子的厭食癥狀是體內某些內臟疾病的一種外在表現,對此,家長們也不能馬馬虎虎掉以輕心,而應做個“有心人”,留神孩子有無其他病狀。如孩子除長期厭食,還伴有低熱、消瘦、無精打采和易于
疲勞、多汗,或經常
腹瀉、小便發黃、
腹脹、
惡心、乏力等,則可能是孩子患有
結核病和傳染性肝炎的征兆、此時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以免誤事。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