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家長成長俱樂部和家長關注孩子、教育,不斷學習,共同成長。據說父母不需要選擇和考試。我們不是天生就有教育孩子的能力,所以父母需要在育兒過程中不斷學習。
教育不僅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科學。在此,我們建議家長學習一些關于兒童心理學的知識。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遵循兒童的客觀成長規律。我們需要從兒童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的發展,而不是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兒童。
本文總結了兒童心理學發展的核心知識,建議您收集,可以實時比較、實時學習、實時糾正,新年祝您成為更好的父母!
祝大家2018年新年快樂!
——坤媽
在育兒的路上,因為不懂,所以要學很多。看了這么多育兒文章和書籍,似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依然迷茫。有沒有一本書或一套理論可以為你撥開云,看清道路?如果你和我有類似的心情,仍然在霧中,那么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是一本看起來很普通的教科書《兒童發展心理學》。被這本教科書拯救后,我開始愛上心理學。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學習筆記,幫助您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科學育兒的核心知識點。
每個人的童年對我們未來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影響的層次是什么?我們是怎么長大的?答案可以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找到。另一方面,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性和可持續性也會影響兒童青春期的心理發展。青春期爆發會積累兒童無法跨越的問題,影響兒童的順利生存,甚至影響兒童的生活!(今天推薦閱讀另一篇推文《生活中沒有橡皮擦!》)
人最關鍵的時期是0-6歲。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6歲的人的大腦基本成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于嬰兒來說,他生活中出現的事情越早,包括情感、關系等,對他身心發展的影響就越大。
如果一個成年人喜歡喝橙汁而不是蘋果汁,你會認為這是自然偏好的區別,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可能是第一次喝橙汁是玩得很開心,包含了很多快樂的記憶;另一次喝蘋果汁是因為臟衣服和父母爭吵,留下了壞記憶,童年的感覺和習慣完全保留了下來。
我們早年的經歷會無意識地影響我們長大后對事物和他人的看法,所以0-6歲的育兒過程非常重要。父母應該學會了解孩子在每個階段發生了什么,以及如何與孩子互動,以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階段和特征
動力
動力是指什么時候促進孩子從事各種活動,嬰兒對奶水和食物的需求是他生理發展的源泉。
心理發展有兩個源動力:
一是養育者對孩子愛的滋養。人類天生渴望尋求關系,比如成年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嬰兒需要撫養者的愛和溫暖才能生存和發展。孩子和父母早年形成的關系模式會極大地影響他成年后與他人的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
第二個動機是孩子的自主權,是指孩子向外探索和行動。具體來說,胎兒會踢母親的肚子,嬰兒會咬母親的乳頭。2歲的孩子不允許其他孩子玩他的玩具。如果我們不明白這是孩子們在探索自己與外界的關系,就很容易將自主權定義為攻擊性。
例如,0-1歲的孩子主要依靠嘴和嘴來了解世界,長牙的孩子可能會開始咬東西,母親的乳頭或奶瓶的奶嘴。當嬰兒第一次咬母親的乳頭時,母親的反應尤為重要。有些母親會狠狠地打嬰兒的屁股;有些母親雖然疼痛,或微笑著回應,但如果第二次咬更痛苦,不一致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混亂,所以穩定的家庭教育規則非常重要。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媽媽輕輕拍拍寶寶的屁股,做出真正的反應,說寶寶,你咬了媽媽。如果我們把嬰兒的行為看作是外部環境的互動,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從而保護他們的自主性。當嬰兒與母親的自主權發生沖突時,母親的真實反應會告訴孩子關系的界限。
同時,自主意味著創造力。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讓孩子們自由地探索和玩耍會給孩子們帶來新鮮的活力和新鮮感。愛和自主是兒童力量的來源,也是一個人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基石。
階段
第一階段:0-3,4個月 絕對依賴階段
嬰兒出生后,母親和嬰兒仍然融合在一起。母親應該犧牲自己來幫助嬰兒順利度過這個階段,讓他發展良好。同時,丈夫對妻子的支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確保母親能夠輕松地照顧孩子。
第二階段:3、4-18個月或2歲,相對依賴階段
孩子逐漸意識到他們對母親的依賴,會慢慢開始獨立,母親也應該開始重新調整生活,這有助于嬰兒發展我和母親是一個不同的個體,完成從1元到2元的轉變。斷奶是嬰兒的一個重要階段,意味著獨立性,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次成長。
第三階段:2歲以后 真正走向獨立,不斷發展完善。請注意,這里的獨立并不意味著根本不需要依賴。
特點
一是發展普遍性和差異性,兩者共存。每個孩子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走路。有些母親會更焦慮,當監護人對孩子的能力有期望,但孩子還沒有達到,孩子也會對自己產生未知的焦慮。適度焦慮會促進能力的發展,但過度焦慮會導致兒童的飲食和睡眠問題。事實上,大多數發展問題不必太焦慮,這些問題會隨著兒童的發展而逐漸消失。
二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現實缺乏了解。9個月大的孩子扔掉球會認為球消失了,母親會撿起球,一遍又一遍地撿起來。孩子們需要通過經驗積累來認識到物體的恒定性。
不要說威脅性的話,孩子會相信,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
規律
嬰兒的感覺發展包括觸覺、味覺、視覺、聽覺和嗅覺。嬰兒出生時需要觸摸。自然分娩嬰兒和剖腹產嬰兒長大后的區別主要在于觸覺。剖腹產兒童的皮膚刺激非常不同,因為他們沒有通過產道擠壓。此外,剖腹產嬰兒和母親瞬間分離,這與緩慢分離大不相同,這也會影響未來兒童的分離焦慮。
品味、視覺、聽覺、嗅覺是孩子判斷和區分母親的重要方面。
嬰兒感覺的發展是為了確保他們能活得更好。需求決定感覺。
嬰兒的知覺發展包括深度、物體和空間。深度,懸崖試驗。兒童對世界的理解始于物體。空間包括前后、上下。
嬰兒語言的發展分為詞匯、句子和口語表達三個層次
1歲左右口語萌芽,單詞;1.5-3歲是嬰兒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時期,詞匯量增加;4歲左右是發音的關鍵時期,是學習正確發音的最佳時機;3-7歲是兒童詞匯量增長最快的時期,閱讀量大。
兒童生理規律:上下、大小、近距離、頭尾原則。先發展大腦,再發展身體,再發展手腳。
兒童心理規律: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渴望獨立參與社會,社會實踐的需要與有限的經驗和能力形成矛盾。所有的心理發展都是基于矛盾的,童年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快樂。多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不要從成年人自己的角度思考。
讓我們了解三位心理學家對不同階段兒童的精神、認知和道德分析——
埃里克森精神分析
埃里克森是佛洛依德的弟子,他對佛洛依德的理論進行了細化和具體化,主要介紹了12歲前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嬰兒期0-1歲,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這個階段的孩子極其無能、無能、無助,無法自力更生,所以父母的重要任務是讓孩子相信別人。0-1歲父母的做法會極大地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假設一個人不信任外界,他怎么能幸福一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主要做法是按需喂養,而不是按時喂養。二是維護撫養環境的穩定性,不要頻繁改變撫養人,否則需要孩子不斷適應。穩定的環境可以創造穩定的心理狀態。
第二階段:幼兒期1-3歲 自主害羞和懷疑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父母主要訓練孩子大小便。當孩子因生理原因無法控制尿液(括約肌只能在2歲后發育)時,父母對孩子的責罵會導致孩子內心的無助。同時,孩子會感到羞愧和自責,使他的攻擊性轉向內部。由于父母評價不當,孩子會攻擊性地轉向內部,這會導致孩子太羞愧,被父母控制,無法發展自己。沒有嘗試就沒有自我。許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于自我發展不良,許多中國人沒有自我。
父母以科學的方式撫養孩子,不斷學習和提高。正確的事情讓孩子繼續嘗試,父母的責任不是讓孩子安全,而是確保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有勇氣嘗試,給予嘗試的機會,培養能力。最嚴重的結果是強迫和清潔的人。
第三階段 學前期4-6歲 主動對內疚
兒童在幼兒園的能力發展迅速,包括認知和道德。給孩子更多的嘗試和練習的機會,否則就會導致內疚。這一時期也是孩子的性欲時期,比如男孩會觸摸自己的雞,這些行為是正常的。愛父母,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階段 7-12歲 勤奮感自卑
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說你什么都不在乎,只要努力學習。這樣只會給孩子帶來自卑感。除了學習什么都做不了,請打破這種錯誤的思維。
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矛盾。如果孩子跨越,就叫成長。如果孩子因為父母養育不當而沒有跨越,那就叫固定,會導致無法正常進入心理發展的下一階段。所謂強迫癥焦慮癥就是。
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重中之重!請從孩子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
首先,解釋認知。認知是你看待事物、學習程度和角度以及思維能力。
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現階段的孩子還不能進行真正的操作和邏輯推理。例如,1+1=2.所有信息來源于自己的感受和行動,只能接收信息,不能輸出信息。
操作包括可逆性。例如,我給你一個蘋果,你給我一個橘子。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分享,如果你的孩子不懂操作,他就不會分享。不要強迫你的孩子分享。現在如果我讓你和我分享你的手機,你就不會愿意了。
階段2:前運算階段2-7歲
在這個階段,孩子們只能知道集群的概念,也不能真正計算出來。數幾個蘋果是可以的,但也可以培養孩子們對事物進行分類,并單獨建立在一起。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年輕人的聯系違反了常識,真正的數學應該從小學開始學習。如果父母堅持讓孩子學習,孩子只能背誦機械記憶,如乘法公式表。
階段3:7-11 具體操作階段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所以學校教科書的設計基礎也是心理學。此時,孩子們可以理解守恒和可逆,可以計算具體的數字,但幾何代數和其他抽象能力還沒有。
階段4:形式運算,邏輯推導運算。初中后數學難度增加。
計算也意味著人際關系和如何做事。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兒童道德不同于成人道德。道德是自私的產物,沒有道德,社會就會陷入混亂。
前道德判斷階段 1.5-7歲
7歲以前的孩子沒有道德感,主張嚴懲他人。
孩子們經常對其他錯誤的孩子說殺死他是正常的。孩子們會認為他們應該受到懲罰,絕對服從成年人。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們反抗成年人,這是一個情緒問題,而不是道德認知問題。
前道德只以結果為導向,沒有因果關系,也沒有道德判斷海因茲偷藥救妻的兩難。
5-10歲的道德階段
孩子會面對困難,不知道對不對。
孩子認為他做錯了,父母或其他人會懲罰我,懲罰是自然的,我真的做錯了。內在的規則取決于外部世界,父母和老師說他們不能做任何事。
自律階段9-11歲
孩子會判斷這件事不對,但情有可原,會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如果我們清楚地知道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我們就不會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也不會因為孩子沒有掌握一些能力而感到焦慮,也不需要用自然來安慰自己。兒童的發展是不同的,只要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沒有問題。同時,我們應該從兒童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的發展,不要總是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兒童,降低姿勢,溫柔地堅持。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