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喜歡扔東西,對此有許多版本的解釋及解決方法,在這篇文章中,我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來談談我的解決方法。 在丫丫5個月大的一天,我抱著她在外面玩,她手里拿著奶瓶蓋,一邊啃一邊玩。因為手太小,瓶蓋免不了掉在地上,每次當瓶蓋掉在地上的時候,我都抱著丫丫,蹲在地上,讓她自己用手揀起來。 后來,來了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看見丫丫覺得很好玩,就站在身邊逗她,當丫丫再把瓶蓋掉在地上的時候,小女孩主動幫她揀了起來。丫丫接過奶瓶蓋看了看,又扔到地上。小女孩又給她揀了起來,她拿到手里看都不看,就又扔到地上,當小女孩第三次給她揀起來的時候,丫丫高興地咯咯地笑了起來。 突然,我意識到這是在給丫丫一種不好的訓練或暗示!于是我停止了這種游戲,當丫丫再一次把瓶蓋扔到地上的時候,我阻止了那個幫她揀瓶蓋的小女孩,自己抱著丫丫,蹲在地上讓她自己揀。 這一次,她半天沒
參加人數:3人或3人以上適合年齡:3~5歲 游戲場合:任何地點 游戲用具:無 玩這個游戲的時候,先由一個孩子選擇一個在所有孩子視野中的物體,并說:“我在看,用我的小眼睛,某物是——”空白處需要填一種顏色的名稱。例如,如果物體是一株室內盆栽植物,那個孩子就會說:“我在看,用我的小眼睛,某物是綠色的?!? 現在,其他孩子設法去猜這是什么東西。每個孩子輪流說出某種綠色的東西,直到謎底被揭開。猜對的孩子就是獲勝者,并有權選擇下一樣東西來讓大家猜。為了能使其他孩子不斷地猜下去,所選擇的物體最好是常見的顏色——例如,如果視野中只有薰衣草,那么游戲就會變得太過簡單。
作為父母的您,希望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嗎?希望他能神態自如地演講嗎?希望他能成為同齡人的小領袖嗎?希望他能體諒父母,學會關心他人嗎?希望他能面對挫折沉著堅定、迎難而上嗎?兒童情商教育將為您的這些希望打開一扇八面來風的窗。 一個人的成功80%取決于情商 情商EQ(EmotionQuo-tient)即情緒商數,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自我認識、情緒管理、自我激勵、了解他人和社會交往。在評價情商高低時,一般將其具體分為“自信心”、“愛心”、“獨立性”、“競爭意識”、“樂觀”、“誠實”、“交往合作”、“意志力”、“目標性”這九項。 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提出成功方程式:20%IQ+80%EQ=100%成功,即一個人的成功,智商只起20%的作用,而80%取決于情商。情商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
和孩子溝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之上,另外,還要有技巧:需要 a)同時照顧孩子和父母的自尊;b)要先說出表示理解的話,然后再提出建議或意見。 埃里克,九歲,怒氣沖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他的父親決定用一種新的方法。以前他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糟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后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么要沖我發火?” 但是,這一次,埃里克的父親沒有這么說,他心里想:我的兒子對錯過
年輕的媽媽一邊逗著懷中的嬰兒,一邊喃喃自語地說道:“寶寶乖,寶寶聽話,寶寶長大愛媽媽……”。小時候自己看到這樣的場面時,總覺得年輕的媽媽何些“癡”,認為她再幸福也犯不著這樣,嬰兒那么小,誰能聽懂她的話,這無異于對牛彈琴了。但當自己學醫工作后,才懂得這種方式不但是母子親情的交流,而且是兒童學話的起步。 醫學科學告訴我們,兒童的語言能力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這種能力若出現障礙,不但阻礙與別人的溝通,并嚴重地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高級神經功能,它是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種獨特、精巧并具有社會特點的溝通方式。語言也是個人表達思想和觀念的心理過程與智力直接相關。兒童的語言與思維發展,均是兒童智慧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而兒童語言的發展又與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密切相關。其中大部分是經過對他人言語的傾聽和模仿,逐步學習獲得的
1.培養責任心 讓寶寶從小就學會負責,爸爸媽媽就要有意識地放手讓寶寶自己練習。 2.養成好習慣 培養寶寶做事能力,還要教會他有條理地處理事情,這樣他才能在生活學習中有效地利用時間,創造美好生活。 比如讓寶寶學會收拾玩具柜,有的寶寶看完書、玩完玩具,總是隨手一扔,等到下次想看或玩的時候就怎么找也找不到了。這樣毫無章法的習慣久而久之會讓寶寶在日后花費很多時間在無謂的尋尋覓覓之中,進而影響他的生活。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鍛煉他的條理性。例如:把寶寶的玩具柜分門別類地注明清楚——故事書、磁帶、拼圖、積木、娃娃、小汽車、橡皮泥等等,在每一個小柜子或隔斷上用圖片或文字標示。在寶寶玩完后請他“幫助玩具回家”,看看他能不能根據標示的圖片或文字收拾好玩具。這樣一方面可以調動寶寶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從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
太小的寶寶既不會說又不能跑,所以他們的“玩”和成年人不太一樣,玩耍和游戲對他們有不同的含義。如何安排一歲前寶寶的玩耍內容,必須尊重寶寶的身心發育,尤其是寶寶的感官發育。具體來講: 1-2個月 視力,只能把視力集中于8至15英寸遠的物體上;聽力,只能聽到60分貝以上的聲音;觸覺,僅僅是出于覓食和應激地反應。 建議游戲: 在室內懸掛彩色氣球、吹塑動物玩具等,位置應在寶寶仰臥時的正上方40-70厘米左右,引導寶寶用視線追逐等;用搖鈴、撥浪鼓等吸引孩子注意等;握著寶寶的小手,以掌心輕輕擦過手背;用帶柄的玩具碰觸寶寶掌心;擁抱、親吻等。 3-4個月 視力,進一步發展可以看清1米左右的物體;哭鬧減少,開始發出有規律的“嗯嗯啊啊”聲音;能短暫的抓住有柄的物體,喜歡把感興趣的物體放入口中;對手更加敏感,經常專注的觀看自己的小手、小腳;在幫助下
3Good就是體質好、智商高、情商高,養育這樣的寶寶是每個父母夢寐以求的。 從寶寶呱呱墜地起,我們就可以通過游戲或運動等方式,朝著3Good寶寶的方向,精心規劃寶寶的未來。專家們為此提出了6條合理化建議,幫助我們實現造就3Good寶寶的夢想?! tep1:寶寶不足6個月時,您可以在換尿布時,輕輕彎曲他的膝蓋,拉直他的腿,這可能是孩子一生中最早參與的健身操了。同時您還可以跟寶寶喃喃細語一番,作一些情感上的交流?! tep2:鑒于嬰兒的腦袋相對較大(接近其全部身長的1/4),其背部和頸部的肌肉承受重力顯然過大,故您不妨每天三次讓他面朝下地抱著他,強化他的頸部肌肉。這為今后孩子參與更多、運動量更大的游戲作好準備?! tep3:寶寶7~8個月大時可以在床上訓練爬行,“滿床爬”不僅鍛煉了寶寶全身的肌肉和骨骼,而且讓寶寶比靜臥不動時有了更大的接觸面。如
現在,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怎么會不舍得為他投資呢?可是,肯花錢不等于會花錢,因此,為使給孩子的投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應考慮一下投資范圍: ·娛樂投資 這是父母們首要考慮的。只要能使孩子心情愉快、玩得開心,錢就花得值,比如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游樂場,以及看演出和旅游等。 ·智力投資 給嬰幼兒期的孩子買一些益智玩具、識字畫片,給稍大些的孩子購買圖文并茂的知識智力類書刊,以及跳棋、象棋、地圖、地球儀等。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購買有科教內容的音像制品。 ·美育投資 讓孩子從小接受美的熏陶,給胎兒買胎教音樂磁帶,給幼兒買電子琴。在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根據兒童的興趣和天分可以給其買喜歡的樂器。經常帶孩子參觀繪畫、雕塑、攝影等展覽。 ·體育投資 為使孩子體質健康、身姿優美,可以購買與孩子年齡相適
對待處在逆反期的寶寶不能采取硬碰硬的方式,這樣只能讓他的逆反心理更加強烈。父母過分激烈的反應會給他一個錯誤的感覺,即當他說不的時候,他能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因此,他會更多地使用這種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逆反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要應付逆反的寶寶,父母需要一些策略。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1、來點小幽默,讓氣氛不再那么緊張嚴肅。 比如你想要寶寶進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強行將他抱入澡盆,或者訓斥他一番,讓他去洗澡,那么事情肯定會變得很糟糕。這時,不妨給寶寶來點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誰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訴你的小屁股,讓他坐進澡盆?!边@樣與平時不同的語言會帶給寶寶一種新
“爸爸,給我二十塊錢,我要買一個變形金剛,”“媽媽,我的鉛筆用壞了,給我三塊錢?!爆F在的孩子經常向父母提出這樣的要求,作家長的既不想拒絕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拿到錢以后亂花,常會感到左右為難,不知所措。那么,到底要怎樣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家長首先應區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要認為孩子要錢是不應當的事情,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不能脫離錢而生活,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與錢發生聯系。因此凡是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買書,買練習本,家長就應適當滿足孩子并讓他自己去購買這些東西。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對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長要嚴辭拒絕,并向孩子講明道理。例如,孩子已經有許多布娃娃了,還纏著父母要求買新的,這時,家長就應告訴他: “家里還有十幾個布娃娃,你買這么多是沒有必要的。爸爸媽媽的錢也掙得很辛苦,你要懂得愛惜爸
隨著孩子長大,尤其是進入幼兒園后,他會有越來越多的時間是和同伴在一起的,而且會遇到各種性格的同伴,包括那些攻擊性很強的人。所以,讓孩子學會如何與同齡小伙伴交往的技能,對其建立與同伴的關系,以及他自身的健康成長來說,都非常重要,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中,教會孩子如何與各種性格的同伴相處,而不是代替他處理這些事情?!? 首先要多為孩子提供與小朋友共同玩耍、游戲的機會,讓孩子經歷與同伴交往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當孩子之間發生爭扮玩具或爭執等問題時,先看看孩子能不能自行解決。孩子們有他們處理矛盾的方式方法,一般父母不必插手。如果遇到那些攻擊性很強的同伴,必須有父母出面調解時,父母必須以十分冷靜的態度先把孩子分開或把攻擊性強的孩子引開,了解事情的經過,最好在事后告訴孩子再遇到類似問題時如何處理。對大一些的孩子
我的獨生女雨馨今年六歲多了,讀幼兒園大班,在幼兒園里受到了老師的精心培育,在家里,我們做父母親的,有義務作好家庭教師。我們特別注意在個性方面對孩子進行著良好的誘導和培養,因為個性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將來事業的成就。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說從小形成的個性品質對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響。經過六個年頭的精心培養,我的孩子初步形成了以下幾種良好的個性品質。 一、活潑開朗,膽大好問的外向型性格 凡接觸過雨馨的人,都說她天真、活潑,不怕生人,話多好動,肯提問題。我們在這方面是如何培養她的呢?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和藹可親,和顏悅色,時時處處尊重和關懷著自己的孩子,這樣可使孩子心情愉快,樂觀興奮。我們經常帶孩子到街上去玩,到商店去玩,到朋友家去玩,邊走邊向她講解所看到的事情,要明確自己時時刻刻是孩子的老師,必
1.多講規則的作用。要讓孩子了解規則無處不在,一定的規則能保證人們更好地生活。例如,人們要鎮守交通規則、游戲規則、競賽規則。家長可以時常反問孩子,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怎樣?讓孩子設想違規的后果,引起他對執行規則的正視。 2.養成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在家中為孩子規定一些規則并讓孩子執行,如物品用后要歸回原處;離家出門要和家人打招呼;按一定的時間作息(定時進餐、睡眠、起床)等。 3.培養執行規則的技能。有時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規則素識,但仍會時常違規。如而是穿衣、洗漱等動作太慢,不得要領等。這時家長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尋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規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4.培養自律精神。他人制定的規則是強加的,屬外力約束,而自己制定的規則有內省成分,易于自律。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規則,以便共同遵守。例如,進別人房間前要
有了聲音和皮膚都嬌嫩無比的寶寶,媽媽總是陶醉在幸福之中,可個性要是也“嬌嫩”的話,媽媽們就不開心了。寶寶們天生或多或少地都會有膽小的問題,那么,如何面對和解決孩子膽小的問題呢?通常說來,成年的爸爸媽媽習慣了通過組織語言來鼓勵孩子,可幼年的寶寶其實更喜歡父母們“手把手”地來教他們如何做勇敢的寶貝,因此,建議媽媽們教寶寶勇敢時要動口,更要動手,給與寶寶的肢體動作和身體接觸是幫助他們勇敢的源泉。 凡是會自我保護的孩子都會有膽小的表現。 為什么說寶貝天生都膽小呢?孩子到了5-6個月以后,寶寶開始出現記憶儲存能力,不僅能區分親人和陌生人,而且對陌生人還會產生恐懼感和不安全感,于是會出現哭鬧、拒抱的怕生現象。這種現象說明嬰兒的感知能力和識記能力在發展,是心理發展的正常過程。 敏
我親愛的孩子,自從你懂事開始,我便懷著戰兢的心情,負上作為你母親的責任。對不起,我得坦白告訴你,我在帶你進入這個世界之前,還沒有充份地準備好自己做一個好母親。不過,以下是我反復思量的一些想法,或許,將來你長大成人之后,我會和你分享這些想法,到時候再讓你來評分吧! 獨立生活的準備 近來,我在輔導工作中,重復地見到和聽到一些沒有長大的成年人的故事,他們怕事、畏縮、寧愿繼續享受母親的照顧和蔭庇,不敢步入社會。有高大的中學生仍要母親預備早餐放在桌上,洗澡完畢要母親清理浴室,做功課仍是母親的事,心情不好的時候母親要忍受他莫明的怒氣,并安撫他的情緒!另有廿多歲的成年人待業在家,害怕面對外面的世界,既不能認真地做完一件事情,更不能談負擔工作上的責任。孩子,我不想你變成這樣一個不能獨立生存、永遠長不大的嬰兒!我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一個電影《獅子與我》。
一.發現錯誤,應放手嘗試,忌大加譴責、恐嚇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積累經驗教訓。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不失時機地大加譴責、恐嚇。其實,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將犯錯誤轉變為絕好的學習機會。所以,當孩子自動想要嘗試新事物時,大人就算已經預知會遭到失敗,但仍應該讓孩子去試試看。也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當孩子在準備做新的嘗試時,家長或是說當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了,這樣既剝奪了孩子嘗試新事物、獲取新經驗的機會,又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思維的發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放手讓孩子去大膽嘗試,進一步獲取新的感性經驗。 二.發現優點,應積極
學習英語同學習我們的母語一樣,是遵循著聽-說-讀-寫的規律,這是一個語音優先于字形的規律。我們都知道,從我們出生的那天起,我們就開始了學習母語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聽,家人、長輩,身邊所有的人都對我們不停的說、反復的說,終于有一天,我們能夠說話了,慢慢地我們開始能夠組織自己想說的話,到了一定的時候,我們又開始認字,具備了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學習英語同樣遵循著我們學習母語的規律,起初的時候,我們只能要求孩子們準備好他們的耳朵,去聽老師大量的說,此時的他們并不能像我們想得那樣能夠做出語言上的回應,他們還處在一個“啞巴英語”的階段,他們只能通過老師的肢體動作、語音語調似懂非懂地做出一些肢體上的反應。因此,在孩子剛剛接觸英語的時候,選擇怎樣的教學材料、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作為教學工作者,老師應弄清楚的是,一開始就讓孩子認
這是收集并整理了一些育兒理論和做法,乍一看很簡單,其實里面蘊含很多科學理念,很多是這里的爸爸媽媽們思考和實踐后的真知。 ■ 環境和習慣 1、環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得正。 2、孩子不需要太聰明,太鋒芒畢露,我覺得那不是好事;關鍵是良好習慣的培養。 3、不要輕易養成一個壞習慣,那樣你會發現,糾正一個壞習慣的時間會是2倍,3倍于養成習慣的時間;不要因為一時眼前的短暫利益妥協,隨便就給孩子引入新的不良習慣,比如因為孩子不吃飯,就開電視讓孩子看,來達到多喂幾口飯的目的。 ■ 尊重與保護 4、尊重孩子,習慣換位思考。 5、注意保護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 ■ 教育技巧 6、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漸進,不要一口吃成個胖子,一步步來;了解當前孩子的特點,不拔苗助長。 7、社會上很多“早教”的方法,當不知道怎么做的時候,就
天天快上小學了,可還是個讓人心急的“小磨蹭”,做起事來總是慢吞吞的。從吃飯穿衣,到畫畫兒、寫字、做游戲,他的作業永遠不能按時做完,常常忘掉該做的事情。每當需要為某事做好準備時——上學、上床、洗澡、去親戚家,如果父母不沖天天大叫“現在,現在就做!”他是決不會準備好的。 對此,天天的父母也很犯愁,曾特意帶著他向專家請教,問天天是不是腦袋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