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至剛易折,上善若水。做人不可無傲骨,但也絕不能總是昂著頭。君子之為人處世,猶如流水一樣,善于便利萬物,又水性至柔,不與人紛爭不休。因為他們明白,能低者,方能高;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剛;能退者,方能進。低頭為謙虛,為謹慎,正所謂以退為進,因因果果均為取得大道,成就自我。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看見庭院前的向日葵低垂著頭,便突發奇想,找來繩子和竹桿,將其中一棵向日葵固定起來,讓它昂首挺立,直視太陽。我幼稚地認為那樣就可以讓向日葵省去轉來轉去的麻煩,能夠更好地吸收陽光,將來的顆粒也一定會更加飽滿。 到了秋天,向日葵成熟了,我迫不急待地來到那棵高昂著頭的向日葵跟前,滿以為它是最好的,可令我感到沮喪的是,那棵向日葵空空如也,里面沒有一粒飽滿的籽,還散發出一股刺鼻的霉爛味。我不解地問父親:“為什么昂著頭的向日葵會顆粒無收呢?”父親呵呵地笑著說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孩子寫作業太慢,老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非常令人頭疼,拖拖拉拉,磨磨唧唧,沒完沒了。可是,即使你坐在他旁邊,盯著孩子寫,一筆一劃指導他寫,孩子未必能改變寫作業磨蹭的毛病。 一、時間觀念差--不會管理時間 有的孩子不會管理時間,對時間沒有概念,寫作業、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給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時間的自由。讓孩子為自己每天的學習和生活訂個計劃,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寫下來,并每天自己監督完成情況。 對策: 1、善用小鬧鐘。 每天根據孩子的作業總量和孩子做作業的效率,和孩子估算出做作業需要的時間,然后讓孩子在寫作業之前先上鬧鐘,鬧鐘在孩子完成作業的期限前10分鐘響。這樣,鬧鐘代替媽媽的催促。同時,孩子在自己定鬧鐘學習的過程中,也不斷體驗到了成功感學習更加自覺。 2、把作
一個流浪漢來到我家門前,他想向母親要點吃的。這個流浪漢很可憐,他的右手連同整個手臂斷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蕩著,讓人看了很難受。 我以為母親一定會慷慨施舍的,可是母親指著門前的一堆磚對流浪漢說:“請你幫我先把這堆磚搬到屋后去,可以嗎?” 流浪漢生氣地說:“我只有一只手,你還忍心要我搬磚?如果你不能幫助我,我不會怪罪,何必刁難我呢?” 母親不生氣,她對流浪漢笑一笑,然后俯身用一只手抓起了兩塊磚。當搬過一趟回來時,她溫和地對流浪漢說:“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為什么不能干呢?” 流浪漢怔住了,他用異樣的目光看著母親,尖尖的喉結像一枚橄欖上下滾動兩下,終于伏下身子,用僅有的一只手搬起磚來。一次只能搬兩塊,他整整搬了兩個小時,才把磚搬完。 他累得氣喘如牛,臉上有很多灰塵,幾綹亂發被汗水濡濕了,斜貼在額頭上。 母親遞給
暑期即將結束。在這開學前的幾天里,不少家長發現只要一提到“開學”,孩子就顯得非常排斥和焦慮,這就是開學焦慮癥,該如何來緩解呢?看看下文的小妙招吧! 一、聊點趣事、買點文具,激發積極性 還有一些孩子是因為害怕開學后學習壓力大,產生焦慮。專家建議,家長要多和這類孩子談心、聊天,不要給孩子過多壓力,要多鼓勵孩子,去緩解壓力。 家長首先可以從生活方面緩解孩子壓力。比如開學前幾天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整理書包,買一些孩子喜歡的新鮮好玩的學習用具。家長沒事的時候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學校里的趣事兒,讓孩子對學校生活產生向往。 同時,家長要多和孩子聊天,告訴孩子只要用心、用功了,成績高低不是最重要的。即使孩子去年期末考試考得不好,也要鼓勵孩子。 二、開學焦慮癥很常見 暑假是孩子們的歡樂時光。可眼看著最后剩幾天就要開學了,一些小學生
開學季馬上就要來臨了,這時媽媽們就開始忙著操勞了,除了讓寶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要想著如何打扮才能讓寶寶在老師面前留下良好的印象。其實老師的印象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是否方便,而下面這些衣服開學后就不要給寶寶穿了。 1.帶拉鏈的褲子 一般都是成年的男子才會有拉鏈的褲子,不過現在兒童的衣服越來越趨向成人化,也有不少兒童褲子上有拉鏈,不過建議家長不要給孩子購買這種褲子,危險隱患太大,稍不注意可能會因此影響一輩子的生活。 2.連帽衫 入學后天氣漸漸轉涼,家長會被寶寶準備一些稍微厚些的衣物,但是最好不要給寶寶準備帶有繩子的連帽衫,因為已經有不少的孩子在和同學拉扯、溜滑梯時因它受傷。 3.穿長裙子 家長比較喜歡給女孩穿上長長的裙子,像公主一樣。但是入學后就不要給寶寶穿了,非常不利于孩子參加活動,比如
孩子看似是與爸媽是分離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同一屋檐下,與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媽,夫妻兩人的關系好壞以否,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性格。 一、爸媽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媽感情淡薄,兩個人常常靠通過孩子來交流或維系家庭,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關系的作用下,孩子被過多關注或干涉,性格會變得任性和自私。 二、爸媽過早離異→孩子冷漠、沒安全感 很多從不幸婚姻中解脫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點,永遠無法從中解脫的是孩子。他們內心的創傷往往終生難以平復,他們的擔憂感、不安全感、恐懼感也許永遠無法醫治。生活在離異家庭中的孩子,更易發生犯罪和焦慮、抑郁、敵對、報復、冷漠等心理障礙問題。 三、爸媽恩愛→孩子性格健康開朗 爸媽恩愛、夫妻關系和睦的家庭,能給孩子良好的家庭環境,這類孩子的性格也會更加平和
1.促進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聯系 孩子其實非常依賴成年人的保護,所以在學校,父母不在身邊,他就會把依賴心轉移到老師身上,否則他就非常焦慮很難安定下來學習。如果你注意到孩子每次上學都悶悶不樂,那你就要立即聯系老師,跟老師解釋,孩子現在還是無法開心上學,希望老師多加注意他。這樣孩子在學校就能夠依賴老師,把學校當家一樣來看。其實任何一個有經驗的老師,都會保持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聯系。 2.提前去接孩子下學 孩子在這段過渡期內,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緩和焦慮,其中一個重要做法就是確保提前幾分鐘去接孩子下學,這很關鍵的,因為如果孩子在放學后沒有看到你,這可能就會加劇他的焦慮和恐懼。 3.促進孩子跟其他孩子之間的聯系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玩伴。你可以問老師,孩子在學校跟誰玩的比較多。你也可以問孩子他想邀請哪個小朋友一起玩耍。如果孩子不知道
從前,孩子多家長少,整體貧困,用一根繩把兒童拴在桌腳,一天就過去了;現在,孩子少家長多,條件改善,四、五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團團轉,依然抱怨“太難帶了”。 這到底是為什么? 其實,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孩子難帶”,不僅是因為帶得太細致,也是很多低效甚至錯誤方法使用太多的緣故。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從“修身”走向“齊家”,才可能向著教育的目標邁進。相信有不少家長覺得——有男孩的家庭,父母就注定要付出得更多!且男孩的爸媽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 有時候覺得孩子萌萌的很可愛;有時候覺得孩子總是惹麻煩,一刻不得消停;有時候覺得孩子特別固執,不聽話...
一、注意力不集中讓家長頭疼 家住虹口區的家長張女士表示,自己一直在為孩子注意力的事情而頭疼,兒子浩浩開學后就上二年級了。自從去年升入一年級后,浩浩就一直是被老師關注的重點,不是因為他學習多么優異,而是因為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老喜歡左顧右盼,動來動去。在家學習也是如此,沒有能堅持超過15分鐘的時候。而且在做題的時候很是粗心大意,感覺他總是心不在焉。 二、從3點著手培養孩子全神貫注 浦東進才實驗學校的專家表示,一年級的孩子在注意力維持的方面大概在10-15分鐘很正常,家長不用過于焦慮。一年級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后也不是不能糾正,只是想糾正的話,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就會比較大。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后果至少有三個弊端:一是學習花費時間長。注意力渙散的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與一般速度的同學比,要多花4
孩子寫作業慢都有什么表現形式? 1.游離作業之外的附加動作多。比如摳耳朵、摳鼻子、玩手指頭、擺弄修正帶,甚至擺弄玩具,玩手機游戲等。 2.被外界環境干擾。比如家長做家務發出聲響,家里來客人了,家長看電視時聲音過大,戶外有喧嘩聲等都會引起孩子轉移注意力,孩子無心手中的作業。 3.準備不充分。忘記帶作業本了,書也找不到放哪里了,寫一會兒想起喝水、想起上洗手間,作業過程中經常中斷。 4.缺少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計算數目較大的運算或者稍復雜問題,不能采用有效方法,只是在“干想”。 孩子寫作業邊寫邊玩家長如何約束? 1.規定完成時間。家長要了解完成作業大致需要多長時間,跟孩子約定好完成作業的時間。尤其是多項作業,可以制定每項作業完成時間,最好在書桌放一個鬧鐘,讓孩子感知時間的流逝。 2.提示完成順序。有些孩子
一、用五句話,來解開孩子磨蹭的秘密 1.越不專注的孩子越磨蹭 穿著鞋子的時候突然就玩起了鞋帶,寫著作業又擺弄起了一旁的玩具……明明是要做這件事,眼睛一下就飄去另外一件事去了,咋整 ?孩子天生沒心沒肺嗎?其實不然,因為大腦發育的問題,越小的孩子專注力越差。 對策 ? 接納孩子的專注力還在發育的事實,并不是故意和咱們作對。 不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是應該做到不去破壞孩子的專注力,這點可看丹媽分享過的文章 ?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 ? 倒數法:這招我常對我侄子用,目的是讓孩子感受時間的緊迫感。 在使用中要注意這幾點—— (1)從10或者3開始數,別對孩子說還有1分鐘什么的,他對一分鐘是多久真的沒概念; (2)倒數速度不能過快,孩子會認為你在作弊,也跟著耍賴;
孩子任性總是讓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怎么辦。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責罵往往不管用,那么有什么辦法管教任性的孩子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8大戰術,巧妙化解孩子任性! 孩子有4種“任性手段”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8歲的孩子大都學會使用以下的四種“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鬧 為了實現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不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額”完成“任務”。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愛的,當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樣東西時,沒有幾個父母抵擋得住他的溫柔進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纏爛打 “持久戰”的理論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來讓父母答應他的要求,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手段排行最后:賭
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程度多少,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認知和行為、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與父親存在的家庭相比,總體來說,在父親參與程度不足的家庭,比如“父愛缺失”、“父愛不足” 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都會受到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比如造成“對父愛饑渴”的情結。 一、對我們精神健康的影響 父親的參與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在抑郁癥的發病率上,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長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的抑郁癥發病率也高于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是和父親關系較好的孩子的三倍,和父親關系在平均水平的孩子的兩倍(Wilcox, 2013)。 與得到父親正常關注與控制的孩子相比,出現酒精、物質濫用等成癮障礙,破壞性行為、沖動和品行障礙的概率都會增加(Lamb, 2004)。 二、影響我們成年后的親密關系 父親與孩子的關系,也會對子女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造成
孩子長到三四歲時,其獨立欲望明顯增強。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愿處處被人壓制,不滿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獨立思考,獨立行動。 一、尊重孩子要求獨立的愿望 1、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活動機會,創造活動環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動,當孩子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設想,做了一件從來未做過的事,父母應積極支持,及時贊許。 3、發揚家庭民主,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 二、批評教育孩子切忌嘮叨 父母對孩子的不當言行,有責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嚴肅的批評,但必須言簡意賅,切忌一味重復,喋喋不休。還要重視不言之教,運用行動、榜樣等引導孩子發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與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長應學會經常聽聽孩子的意見,努力理
沒有一對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獨生子女家庭里,孩子更是被愛層層包圍著。很多父母都不讓孩子干活,怕孩子累到了,承包了孩子的所有事情。自以為這樣就是愛護孩子,但事實上卻適得其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道理很簡單:一個人的習慣是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當孩子習慣多次不動手的時候,就會逐漸形成一種不正確的認識,認為自己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動手,因為父母可以幫自己做好一切。但是,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所以,當孩子進入社會后,因為缺乏自小培養的生存能力,就會顯得手足無措,難以很好地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這就與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父母有必要轉變觀念,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從而使其逐漸養成一種自立的習慣。 孩子自理能力插的原因 1.過份溺愛,過分嬌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嬌氣。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態父母的
八九十年代,每個孩子都有一大堆兄弟姐妹陪伴、一起成長,互相之間也能有個扶持和照應。雖然已經開始二胎,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是獨生,這就讓他們的成長少了這些扶持和陪伴。此時父母就要注意了,要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健康地成長,那么,要怎么做才好呢?做好的做法是讓孩子交朋友。 1.交什么樣的朋友 研究表明,孩子和同齡人的相處頻率已經遠高于和父母等親人的相處頻率,因為只有同齡人才會和孩子有相似的成長經歷和情緒感受。孩子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更容易有共同話題、更能有相似的價值觀,從而能夠更好的成長。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處在什么樣的小團體內,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和習慣,孩子受到小伙伴們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所以說,交朋友也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交的,要交那些可以給孩子帶來正能量的朋友。 2.提高孩子交友的信心 父母可以多讓孩子出去走
專注力: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對孩子來說,是指他們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應該在學齡前就開始。這是因為,學前期的主要任務就在于通過一些學習活動為孩子的正規學習準備條件。家長可以從以下十個方法入手! 1、要減嘮叨和訓斥 盡量減少對孩子嘮叨和訓斥的次數,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時間的主人。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他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功課,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孩子學人自己掌控時間,有成功的感覺,做事會更加自信。 2、培養孩子大聲朗讀的習慣 大聲讀書有利于訓練注意力。每天安排一個時間(10-20分鐘)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小文章大聲為父母朗讀,這是一個使孩子口、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盡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
第一、給孩子準備一個倒計時的鬧鐘。 買一個倒計時的鬧鐘,功能很簡單,孩子在寫作業之前,先預估一下自己作業需要的時間,比如數學30分鐘,那么孩子就調好倒計時30分鐘開始,然后開始寫作業。倒計時鬧鐘就時刻顯示剩下多少分鐘,到時間后便會滴滴響。這個鬧鐘擺在孩子書桌上,看到不斷減少的數字,孩子便會加快自己的速度。 如果他按時間完成作業了,我就給他加一分。這個鬧鐘,相當于為你免去了無數次的催促:快點,時間不早了! 鬧鐘會幫你搞定,孩子也能養成控制時間的習慣。鬧鐘也能成為我們的廚房好幫手,一舉多得。或者現在手機里面也都有定時器的功能,但是手機容易讓孩子分心,使用起來還是沒有鬧鐘好用。 第二、正面的提醒。 剛開始孩子作業時如果走神了,你可以輕聲提醒一下他:“只剩下10分鐘了哦!加油哦!”或者是“哇,這么快你就寫了這么多了,看來可以按時間完
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認為,有不少人提到要求孩子在尚且柔弱的年齡去做過多的腦力工作的害處。她坦言,危害確實存在,但是不在于給孩子太多的腦力工作,而在于讓他們去做錯誤的事情,做他目前腦力發展狀況還不適合做的那類事情。 一、那么,如何讓兒童大腦不疲倦? 梅森呼吁,讓孩子們做大自然期望他們去做的工作,那么孩子可以輕松承受的數量實際上是無限的。 兒童的成長速度如此驚人,而這一切源于兒童無“目的”的學習。他們饑渴地吸收著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情,而這一切正是他們從生活中學習到的,也正是他們驚人成長的秘密。 所以,梅森說道,讓他面對面地去接觸事物,他理解事物的速度會比你快二十倍;事物的知識躍入他的頭腦,就像鐵屑奔向磁鐵一樣快。 比如,一個孩子經常吃蘋果,你只需告訴一兩次,他就能輕易記住這種水果的名稱;相反,如果你讓他死記蘋果
“好難受,今天又對孩子發了一通脾氣!我真是個失敗的媽媽!”對孩子發過脾氣的媽媽都有同感,每次對孩子發完脾氣,自己的心都會非常難受。這個可以理解,吃火藥的感覺誰都不喜歡。后悔完了,我們都會默默地在心里發誓三遍:“我再也不能對孩子發脾氣了!”但,通常還會有下次! 因為,孩子有時候實在是太不可理喻了!不管你講的道理多么動聽,孩子就是聽不進去。或許有的媽媽會認為,對孩子發脾氣,應該也沒多大的事,誰小的時候沒有挨過打罵呢?這個觀點我不贊同,除非你確定孩子沒有感到傷心和無助,并且能好好反省自己所犯的錯。 一、我們可以生氣,但是不能發脾氣 發脾氣本身就是一種負能量,這時候我們的情緒是處于失控狀態的,我們很可能會做一些自己平時不會做的事情。例如說一些很讓孩子傷心的話:“再這樣子下去,我就不要你了”、“我都快被你煩死了”、“出去”……或者,有的家長會怒火難熄,直接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