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孩子不服管教,暗示著夫妻之間的教育觀點不統一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在孩子面前暴露雙方觀點的不統一,更不會當著孩子的面爭執。因為孩子還是有點“小狡猾”的,他會依附于在爭吵中“獲勝的強者”。 比如,媽媽不讓吃冰淇淋,而爸爸故意“唱反調”給孩子買,那么日后當媽媽單獨看孩子時,孩子就可能理直氣壯地頂撞媽媽:“爸爸都給我買了,你為什么不買?壞媽媽!”這樣就很難管教了。 2、如果孩子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暗示著父母可能表揚過度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是,無原則、無節制的表揚,會導致孩子自尊心過強,敏感且自私。 父母們要把握表揚的度,多從“你真努力”“你真勤勞”“你真仔細”等需要努力、付出的方面去表揚,不要讓表揚停留在“聰明”“漂亮”“棒”等膚淺、不需要努力的事情上。 3、如果孩子總是故意打擾你,暗示著你和孩子身體親密度不夠
孩子在學校里學得好不好,并不是我們家長能夠控制的,我們所能夠幫助孩子最多的,就是陪孩子做作業了。但是,怎么樣陪孩子做作業呢?我先說說我們家陪辰辰做作業的方式,給各位爸爸媽媽一個參考。 一、孩子放學時,要先和他聊幾分鐘,了解下面的問題 1.今天各科作業的量有多少? 2.各科作業的難點是什么,為什么覺得難?你打算怎么下手搞定這個難點? (后來這個問題也演變成:這科的作業是體力活兒還是腦力活兒——所謂體力活兒就是指類似抄寫生詞之類的,這種作業我們都讓他放到精力不濟的時候去做) 3.今天計劃先從哪一科開始做,為什么?比如精神好就從難點開始搞定,精神不好就先干“體力活兒”。 聊完這些之后,我們就會知道:今天有哪些作業,需要做多久,重難點在哪里,哪些需要先做,哪些可以晚做。孩子自己心里也有了一個底。 孩子嘗到掌握
每個孩子都有希望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重視的心里,而贊賞其優點和成績,正是滿足了孩子的這種心理,是他們的心中產生一種榮譽感和驕傲感。 一、激勵孩子積極向上的六句話 孩子受到贊賞鼓勵之后,會因此而更加地去努力,會在學習上更加努力,會把事情做得更好。贊賞和激勵是沐浴孩子成長的雨露陽光。 1、你將會成為了不起的人! 2、別怕,你肯定能行! 3、只要今天比昨天強! 4、有個女兒真好! 5、你一定是個人生的強者! 6、你是個聰明孩子,成績一定會趕上去的! 二、使孩子充滿自信的7句話 自信心是人生前進的動力,是孩子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其自信心的培養??梢哉f,許多成績落后或者逃學、厭學的孩子,都源于自信心的喪失。只有孩子自認為已經沒有希望學下去了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總是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大人的思想去教育孩子,結果不但沒能有效的教育孩子,還讓孩子的成長埋藏了不少危機。 1.孩子想要玩泥巴 我們說:太臟了,不許玩!注解: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掐滅了孩子玩的天性,阻斷了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縮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間。 2.孩子想自己吃飯 我們說:搞得到處是;飯都冷了……媽媽喂!注解:孩子的自主意識、孩子的動手能力就這樣被扼殺。 3.孩子有些不舒服 我們說:寶貝,我們上醫院,打點針就好了!大夫,用點好藥!注解:我們的盲目和無知直接導致孩子成為一個缺乏抵抗力的玻璃人,讓他遭受更多病痛折磨和醫療創傷,讓世界多了多少耐藥菌和不治之癥。 4.孩子想要自己洗碗 我們說:別把衣服弄臟了;水這么冰;別把碗打碎了……注解:孩子眼里原本就像游戲的勞動,因為你,愉快的
沖突潛藏在任何地方比如說教室、操場甚至是家里。雖然你想盡快給孩子幫助,但是讓他有能力自己處理沖突才是更重要的事情。當困難出現的時候,讓孩子變成問題的處理者,學會自我控制,提供他們的社交能力。 1.親身示范 在面對沖突的時候用自己的行動示范給孩子看你是如何處理潛在的沖突危機的。孩子會根據你的行為來塑造自己今后的行為,美國兒科學會表示,如果你發脾氣或者煽動沖突,你的孩子今后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處理沖突。 2.進行呼吸練習 進行呼吸練習,并且讓孩子在緊張的情況下投入使用。當你發現他變得沮喪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坐下來深呼吸。盡可能多的吸收空氣來填滿你的肺,然后呼出你體內所有憤怒的空氣。鼓勵孩子在出現困難的時候使用呼吸技巧。 3.角色扮演 在沖突發生之前進行類似情況的角色扮演,那么你的孩子就可以練習怎樣去處理這種
1.促進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聯系 孩子其實非常依賴成年人的保護,所以在學校,父母不在身邊,他就會把依賴心轉移到老師身上,否則他就非常焦慮很難安定下來學習。如果你注意到孩子每次上學都悶悶不樂,那你就要立即聯系老師,跟老師解釋,孩子現在還是無法開心上學,希望老師多加注意他。這樣孩子在學校就能夠依賴老師,把學校當家一樣來看。其實任何一個有經驗的老師,都會保持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聯系。 2.提前去接孩子下學 孩子在這段過渡期內,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緩和焦慮,其中一個重要做法就是確保提前幾分鐘去接孩子下學,這很關鍵的,因為如果孩子在放學后沒有看到你,這可能就會加劇他的焦慮和恐懼。 3.促進孩子跟其他孩子之間的聯系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玩伴。你可以問老師,孩子在學校跟誰玩的比較多。你也可以問孩子他想邀請哪個小朋友一起玩耍。如果孩子不知道
從前,孩子多家長少,整體貧困,用一根繩把兒童拴在桌腳,一天就過去了;現在,孩子少家長多,條件改善,四、五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團團轉,依然抱怨“太難帶了”。 這到底是為什么? 其實,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孩子難帶”,不僅是因為帶得太細致,也是很多低效甚至錯誤方法使用太多的緣故。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從“修身”走向“齊家”,才可能向著教育的目標邁進。相信有不少家長覺得——有男孩的家庭,父母就注定要付出得更多!且男孩的爸媽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 有時候覺得孩子萌萌的很可愛;有時候覺得孩子總是惹麻煩,一刻不得消停;有時候覺得孩子特別固執,不聽話...
一、注意力不集中讓家長頭疼 家住虹口區的家長張女士表示,自己一直在為孩子注意力的事情而頭疼,兒子浩浩開學后就上二年級了。自從去年升入一年級后,浩浩就一直是被老師關注的重點,不是因為他學習多么優異,而是因為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老喜歡左顧右盼,動來動去。在家學習也是如此,沒有能堅持超過15分鐘的時候。而且在做題的時候很是粗心大意,感覺他總是心不在焉。 二、從3點著手培養孩子全神貫注 浦東進才實驗學校的專家表示,一年級的孩子在注意力維持的方面大概在10-15分鐘很正常,家長不用過于焦慮。一年級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后也不是不能糾正,只是想糾正的話,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就會比較大。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后果至少有三個弊端:一是學習花費時間長。注意力渙散的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與一般速度的同學比,要多花4
孩子寫作業慢都有什么表現形式? 1.游離作業之外的附加動作多。比如摳耳朵、摳鼻子、玩手指頭、擺弄修正帶,甚至擺弄玩具,玩手機游戲等。 2.被外界環境干擾。比如家長做家務發出聲響,家里來客人了,家長看電視時聲音過大,戶外有喧嘩聲等都會引起孩子轉移注意力,孩子無心手中的作業。 3.準備不充分。忘記帶作業本了,書也找不到放哪里了,寫一會兒想起喝水、想起上洗手間,作業過程中經常中斷。 4.缺少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計算數目較大的運算或者稍復雜問題,不能采用有效方法,只是在“干想”。 孩子寫作業邊寫邊玩家長如何約束? 1.規定完成時間。家長要了解完成作業大致需要多長時間,跟孩子約定好完成作業的時間。尤其是多項作業,可以制定每項作業完成時間,最好在書桌放一個鬧鐘,讓孩子感知時間的流逝。 2.提示完成順序。有些孩子
一、用五句話,來解開孩子磨蹭的秘密 1.越不專注的孩子越磨蹭 穿著鞋子的時候突然就玩起了鞋帶,寫著作業又擺弄起了一旁的玩具……明明是要做這件事,眼睛一下就飄去另外一件事去了,咋整 ?孩子天生沒心沒肺嗎?其實不然,因為大腦發育的問題,越小的孩子專注力越差。 對策 ? 接納孩子的專注力還在發育的事實,并不是故意和咱們作對。 不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是應該做到不去破壞孩子的專注力,這點可看丹媽分享過的文章 ?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 ? 倒數法:這招我常對我侄子用,目的是讓孩子感受時間的緊迫感。 在使用中要注意這幾點—— (1)從10或者3開始數,別對孩子說還有1分鐘什么的,他對一分鐘是多久真的沒概念; (2)倒數速度不能過快,孩子會認為你在作弊,也跟著耍賴;
孩子任性總是讓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怎么辦。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責罵往往不管用,那么有什么辦法管教任性的孩子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8大戰術,巧妙化解孩子任性! 孩子有4種“任性手段”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8歲的孩子大都學會使用以下的四種“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鬧 為了實現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不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額”完成“任務”。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愛的,當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樣東西時,沒有幾個父母抵擋得住他的溫柔進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纏爛打 “持久戰”的理論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來讓父母答應他的要求,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手段排行最后:賭
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程度多少,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認知和行為、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與父親存在的家庭相比,總體來說,在父親參與程度不足的家庭,比如“父愛缺失”、“父愛不足” 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都會受到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比如造成“對父愛饑渴”的情結。 一、對我們精神健康的影響 父親的參與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在抑郁癥的發病率上,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長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的抑郁癥發病率也高于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是和父親關系較好的孩子的三倍,和父親關系在平均水平的孩子的兩倍(Wilcox, 2013)。 與得到父親正常關注與控制的孩子相比,出現酒精、物質濫用等成癮障礙,破壞性行為、沖動和品行障礙的概率都會增加(Lamb, 2004)。 二、影響我們成年后的親密關系 父親與孩子的關系,也會對子女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造成
孩子長到三四歲時,其獨立欲望明顯增強。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愿處處被人壓制,不滿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獨立思考,獨立行動。 一、尊重孩子要求獨立的愿望 1、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活動機會,創造活動環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動,當孩子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設想,做了一件從來未做過的事,父母應積極支持,及時贊許。 3、發揚家庭民主,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 二、批評教育孩子切忌嘮叨 父母對孩子的不當言行,有責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嚴肅的批評,但必須言簡意賅,切忌一味重復,喋喋不休。還要重視不言之教,運用行動、榜樣等引導孩子發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與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長應學會經常聽聽孩子的意見,努力理
沒有一對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獨生子女家庭里,孩子更是被愛層層包圍著。很多父母都不讓孩子干活,怕孩子累到了,承包了孩子的所有事情。自以為這樣就是愛護孩子,但事實上卻適得其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道理很簡單:一個人的習慣是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當孩子習慣多次不動手的時候,就會逐漸形成一種不正確的認識,認為自己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動手,因為父母可以幫自己做好一切。但是,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所以,當孩子進入社會后,因為缺乏自小培養的生存能力,就會顯得手足無措,難以很好地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這就與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父母有必要轉變觀念,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從而使其逐漸養成一種自立的習慣。 孩子自理能力插的原因 1.過份溺愛,過分嬌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嬌氣。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態父母的
八九十年代,每個孩子都有一大堆兄弟姐妹陪伴、一起成長,互相之間也能有個扶持和照應。雖然已經開始二胎,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是獨生,這就讓他們的成長少了這些扶持和陪伴。此時父母就要注意了,要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健康地成長,那么,要怎么做才好呢?做好的做法是讓孩子交朋友。 1.交什么樣的朋友 研究表明,孩子和同齡人的相處頻率已經遠高于和父母等親人的相處頻率,因為只有同齡人才會和孩子有相似的成長經歷和情緒感受。孩子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更容易有共同話題、更能有相似的價值觀,從而能夠更好的成長。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處在什么樣的小團體內,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和習慣,孩子受到小伙伴們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所以說,交朋友也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交的,要交那些可以給孩子帶來正能量的朋友。 2.提高孩子交友的信心 父母可以多讓孩子出去走
專注力: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對孩子來說,是指他們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應該在學齡前就開始。這是因為,學前期的主要任務就在于通過一些學習活動為孩子的正規學習準備條件。家長可以從以下十個方法入手! 1、要減嘮叨和訓斥 盡量減少對孩子嘮叨和訓斥的次數,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時間的主人。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他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功課,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孩子學人自己掌控時間,有成功的感覺,做事會更加自信。 2、培養孩子大聲朗讀的習慣 大聲讀書有利于訓練注意力。每天安排一個時間(10-20分鐘)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小文章大聲為父母朗讀,這是一個使孩子口、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盡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
第一、給孩子準備一個倒計時的鬧鐘。 買一個倒計時的鬧鐘,功能很簡單,孩子在寫作業之前,先預估一下自己作業需要的時間,比如數學30分鐘,那么孩子就調好倒計時30分鐘開始,然后開始寫作業。倒計時鬧鐘就時刻顯示剩下多少分鐘,到時間后便會滴滴響。這個鬧鐘擺在孩子書桌上,看到不斷減少的數字,孩子便會加快自己的速度。 如果他按時間完成作業了,我就給他加一分。這個鬧鐘,相當于為你免去了無數次的催促:快點,時間不早了! 鬧鐘會幫你搞定,孩子也能養成控制時間的習慣。鬧鐘也能成為我們的廚房好幫手,一舉多得。或者現在手機里面也都有定時器的功能,但是手機容易讓孩子分心,使用起來還是沒有鬧鐘好用。 第二、正面的提醒。 剛開始孩子作業時如果走神了,你可以輕聲提醒一下他:“只剩下10分鐘了哦!加油哦!”或者是“哇,這么快你就寫了這么多了,看來可以按時間完
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認為,有不少人提到要求孩子在尚且柔弱的年齡去做過多的腦力工作的害處。她坦言,危害確實存在,但是不在于給孩子太多的腦力工作,而在于讓他們去做錯誤的事情,做他目前腦力發展狀況還不適合做的那類事情。 一、那么,如何讓兒童大腦不疲倦? 梅森呼吁,讓孩子們做大自然期望他們去做的工作,那么孩子可以輕松承受的數量實際上是無限的。 兒童的成長速度如此驚人,而這一切源于兒童無“目的”的學習。他們饑渴地吸收著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情,而這一切正是他們從生活中學習到的,也正是他們驚人成長的秘密。 所以,梅森說道,讓他面對面地去接觸事物,他理解事物的速度會比你快二十倍;事物的知識躍入他的頭腦,就像鐵屑奔向磁鐵一樣快。 比如,一個孩子經常吃蘋果,你只需告訴一兩次,他就能輕易記住這種水果的名稱;相反,如果
隨著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的不斷提高,許多孩子從很多方面表現出來的懶惰思想令人擔憂。孩子懶惰的原因是什么,怎樣改掉孩子的懶惰。下面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孩子懶惰該怎么辦 1、給孩子一個目標,讓孩子忙起來 研究證明忙著的人比懶著的人更快樂,但是沒有目標的瞎忙所帶來的罪惡感,會扼殺了這種快樂。所以家長要注意讓孩子忙起來首先要給孩子一個有建設性的目標。比如想早起的孩子,孩子制定“6點鐘起來晨讀”的目標,家長可以適當地幫助孩子明確自己做事的目標,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第一周先克服賴床的習慣,第二周在平時起床的時間上早起5分鐘,第三周在第二周基礎上再早起5分鐘,依此類推。孩子雖然性格懶散,但是只要有一個理由,他們還是愿意忙起來的。 2、賦予責任 治療懶散,積極而有效的方法是賦予責任。每個人都是有責任的,只不過有時意識到了,有時還沒有意識
真正決定一個人人生走向的往往是性格和胸襟,而不是學習成績。而現實生活中,那些性格好的孩子往往學習也好。因為性格好的孩子情緒穩定,自控力強,積極樂觀,具有正面的自我認知,安全感和自信心強,更易被喚起內在的學習動力,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戰勝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一、任何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都不是孤立的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都無所謂,于是不讓孩子做一點學習以外的事,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學習能力和習慣都是植根在良好的生活態度、意志品質、主動性、好奇心和獨立性等基礎上的,無視這些而單獨抓孩子成績往往無濟于事。 二、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 1、要讓家庭充滿笑聲 學齡前兒童的神經系統還很脆弱,自我疏導和排泄心理壓力的機制尚未健全,特別需要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在一個和睦的家庭里,人們敬老愛幼,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樣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