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發達,各種電視節目每天排得滿滿的,孩子長大了些就喜歡天天坐在電視機旁,不然就是盯著爸媽的手機、Ipad等,任憑爸媽怎么責罵哄騙都沒用,調查發現,現在孩子每天至少有2小時對著電視,周末時間更多。家長該怎么辦呢? 1、不要在寶寶的電視安置電視 現代家庭大多有一臺以上的電視,以滿足不同成員觀劇所需,但是孩子的房間里最好別放電視,否則孩子可能為了電視而減少更家人溝通的機會,這會讓孩子和家里其他人更加疏遠,也會影響孩子的睡眠時間和學習時間。更甚者,當爸媽不在,孩子可能會看了不該看的節目或者不健康的節目,從而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2、事先和孩子訂好看電視的規則 有的家長因為阻止孩子看電視而和孩子產生爭吵,破壞親子關系,這樣的方法并不能把孩子從電視面前拉走。正確的方法是可以事先和孩子訂好看電視的規則,比如要看什么節目,要看多長時
在孩子眼里,父母都是效仿和學習的榜樣。如果大人們做法不當或教育方式不當,會很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嚴重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這里列舉一下家長的行為中,會影響孩子成長的禁忌。 1、家長不應該決定孩子的一切事情 由于孩子還小,家長覺得孩子的思想還不成熟,往往替孩子決定一切。這樣做其實是很不好的。強行決定孩子的所有事情,不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沒有了民主的意識,會覺得強權戰勝一切。這樣會對孩子的人生觀產生很嚴重的后果。 2、不要讓孩子看到大人對人性的冷漠 當大人們為了撫養父母與兄弟們面紅耳赤,為了遺產與姐妹變成仇人,對質公堂。自己的孩子也在惶恐的疑惑的看著大人們在表演。當父母在外面看到的 不平事,卻不肯多言多管,還教育孩子別多管閑事,可否知道這對孩子的成長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孩子跟著大人的做法在潛移默化的改變,慢慢改變了自己,變得冷 漠,自私自利,
給孩子立規矩,怕孩子好習慣養不成!給孩子立太多規矩,怕影響孩子的自由成長!當個家長,對于立規矩這個事兒,還真是挺頭疼。 一、父母要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的習慣 兒子劉軒小時候,因為忙于工作而忽視了他的成長,在他7歲的時候,我們全家定居到了美國紐約,來到國外的劉軒,因為環境的陌生,身邊沒有朋友,以致于他變得膽小自閉,內向,怕與外人溝通,作為父親,我意識到要采取強制措施才能使他樹立堅強自信的品格。于是我采取了中國的“強權”式教育方法,給兒子制訂了嚴格的生活制度:嚴格作息,不準偷懶;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僅要自己洗衣服,如果父母不在家,還要自己做飯。 劉軒在母親身邊嬌生慣養,突然被我強權管制,自然很不習慣,這些我都看在眼里,但如果因為孩子的不適應就打止,那么孩子永遠都不會得到成長。 “強權”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規則就可以教得好的,
孩子放學回到家,是該讓孩子先休息,還是先寫作業呢?什么樣的時間分配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呢? 1、放學回來先吃水果 孩子學習了一下午,大腦累了,肚子也餓了。先讓孩子邊吃水果邊休息。孩子大腦工作了一下午,他身體的葡萄糖消耗的差不多了,要及時補充。孩子休息15~20鐘,大腦有了能量,然后就可以做作業了。 2、在晚飯前做作業 作業在晚飯后進行,對孩子的作業效率是不利的。人人都有這樣感覺:在飽餐一頓后,人就懶洋洋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吃到胃里的食物,需要消化,消化需要血液。這時渾身大部分的血液都流到胃部來加工剛剛吃進的大量食物。這樣一來,大腦處于供血不足的狀態。特別是食量大而又吃大魚大肉的孩子更遭。如果在這個時候做作業孩子不情愿,孩子的注意力也不集中,大腦效率也低。 當然,如果一定要在晚飯后做作業,就要在吃晚飯后多休息一會再做。
身為現代父母,您知道現代孩子該怎樣教育嗎?很多父母認為,家庭教育就是開發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讓孩子從兩三歲開始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上學后要請家教、上輔導班,成績一定要名列前茅,將來一定要上名牌大學。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實踐證明,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誤解,是升學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產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長城。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缺少對生命的認知(一遇到挫折就產生輕生的念頭),沒有夢想的能力(自己將來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護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農民拐賣),無法與別人共享(腰纏萬貫卻不快樂),那么,即使這個孩子門門功課考第一,又能怎么樣? 當今,最該改變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那么,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么?是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造一個良好的人生平臺,讓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養,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
孩子應該是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懂事的,然而,有的父母卻覺得孩子似乎越來越笨。是什么導致孩子越來越笨呢? 一、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育兒的理念隨著時代變化也跟著變化,但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卻一直跟不上時代腳部,總用自己那一輩的方式教育孩子,比如說“棍棒底下出狀元”、“不打不成器”的育兒理念,其實這種只會傷害孩子的教育方式早就落伍了。如今更講究“賞識教育”,即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關愛孩子、引導孩子、鼓勵孩子。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二、不注重讓孩子勞逸結合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生活、工作壓力,而現在孩子也有很大的學業壓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導致他們一直布置給孩子很多學習任務,讓孩子每天忙碌于學習,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大腦得到放松和休息,長時間的疲勞時對孩子智力發育得一大阻礙因素。因為,孩子的大腦需要好好休息,需要
如何教育好孩子是每位爸爸媽媽的責任,也是最讓家長頭疼的一件事。雖然著急,但是也不能病急亂投醫,找對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最好的途徑就是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寫作業。 一、孩子對待作業缺乏熱情家長身上找原因 專家指出,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家長和孩子都未發現作業的難度,所以孩子的作業很容易就能完成,但到了3年級的時候,做作業可是要建立在認真聽講才懂得做的基礎上了,但是不少家長會缺乏類似的“警覺性”,只是一味地批評孩子不認真做作業,有沒有想過,孩子是不會做呢?還是上課沒有留神呢?如果因為家長的粗心,沒有發現孩子的異常,只是單一地指責,孩子就顯得更加的無助,學習的興趣完全消失。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對待作業并不積極時,不要第一時間指責,而是通過觀察、留意找到根源,幫助孩子渡過難關。 二、找出孩子做作業磨蹭的具體原因 了解孩子做作業磨蹭
以下九種類型的家長所持的教育方式都是錯誤的,不知道您有沒有身在其中呢? 一、模具制造型 持此類教育方式的家長,大有人在。此類家長,屬于自以為是之人,總以為自己的想法不會錯誤,總以為自己是愛孩子,為孩子好。對孩子的要求極嚴,孩子的舉手投足,都給予詳盡的指示,從生活習慣、活動的范圍方式,到讀書的范圍方法、興趣愛好,甚至到高考專業的選擇、畢業工作的種類,都受到強制性指導。 殊不知,人是萬物之靈,人最大的長處,是善于思想,善于學習,善于在學習中創造,而這種教育模式,無形之中,就抹殺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與創造能力。在這種模式之下,不否認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卻成為模具制造的產品,家長原形的克隆,人的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在這些克隆產品中黯然消退。 二、溫室培養型 經濟條件的改善,孩子數目的減少,使家長更有能力精力來教育培養孩子
尊重孩子的自由與意愿是現代教育總是在強調的事情,讓孩子自由地交朋友也不例外。然而,現實總是殘忍粗暴,孩子們有著各式各樣的朋友們,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會成為他成長的正能量,有時爸爸媽媽們對著這些朋友也是糾結不已,不知是要果斷拆友,還是要繼續保留孩子交友的自由。 理論上,保留孩子的交友自由是對孩子的尊重;經驗中,強行干涉孩子交友也沒有好果子吃,有時適得其反,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然而,所謂的自由是一件相對的事情,尊重孩子的交友自由也不能成為放任交友。自由也從來不是一件讓爸爸媽媽們省功夫。引導孩子交朋友是為人父母必須承擔的責任,而不用強制干涉,那么就要學會如何引導。 一、孩子交友的正確標準 想要引導孩子交朋友,那么爸媽們必須清楚地認清,你的孩子需要怎樣朋友,哪些朋友會給他造成不利影響,這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標準。當然了,標準可不是憑自己的愛好而定,例如“實在受不了
我們的父母怎么教我們,我們也怎么教自己的孩子。因而有時采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也不察覺,下面盤點下中式教育中一些常見誤區。 1、包辦替代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孩子一直都被看得很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的家長總是各種緊張擔憂。 孩子剛學走路,經常摔倒,我們總是心疼地一個箭步沖過去扶起哭著的孩子; 孩子的成長要靠自己,父母的包辦替代有可能是出于心疼,但孩子終究是會長大,離開我們身邊,到社會上追求夢想的。 2、犯錯就懲罰 愛玩愛鬧是孩子的天性,也因為這樣,他總會時不時地整出點麻煩來,不管家長之前有沒有叮囑提醒過。 孩子吃飯不好好坐著,老扭來扭去,不小心碰了碗掉到地上摔碎了; 每每這個時候,我們的家長都會很惱火,臉一下子黑了,大聲呵斥孩子,“是你弄的?你這孩子一天到晚都給我找麻煩,看
家務活是家庭中的一個正常組成部分,現在的孩子可能連端茶倒水、掃地扔垃圾做的都很少,如果父母呈現的是一種忽視勞動教育、啟發,那還真得引起注意了,看看下面的問題也許父母就明白了。 1、容易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 家里勤勞愛動的都是大人,如果有老人照看孩子的話恐怕這包辦代替可能會更多。孩子不光是自己的事情不愛做,家里需要幫個忙的家務活也很少主動去做。有的孩子有性幫忙,基本上都被大人個拒絕了,這樣的生活方式持久下去肯定會對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理能力造成影響,從而也更容易依賴他人,難以獨立結局問題。 2、過于注重學習,錯誤的勞動觀影響孩子。 現在的孩子上學也很累,作業多任務重,周末可能還得上輔導班,很多父母首要考慮就是把學習成績保持好,既然孩子學習上不輕松,生活里就別給孩子增加額外“負擔”。平時的勞動、家務活自然不會想著讓孩子做,甚至覺
一個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對各種現象和問題會產生驚異感。在學習過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熱情,興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會達到對所學知識迷戀不舍的地步;在學習后,他會產生滿足感,覺得書是他的良師益友,自己從中受到了啟迪,并由此產生歡快、愜意的心情,所以,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那么通過哪些方式培養學習興趣呢? 1、體驗成功的快樂 一個總是失敗的人是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的。既然總是不成功,也就再不去努力了,甚至會自暴自棄。所以,每次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先從簡單的入手。比如在做題的時候,不妨先繞過一些難題,而先做幾道容易的題目。如果一開始就被一道難題糾纏不清,就會讓自己失去斗志和興趣。學習就好比一次長跑,必須先跑過 100米,才可能接著跑200米、300米,其中都有一個由易而難、由少而多的過程。既然自己已經做到了跑過100米,那么就有可能跑出更遠的距離。讓自己體會一些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教育孩子時,家長可以用好5面鏡子,每一面鏡子都代表了一種教育準則,幫孩子開啟美好人生。 1、望遠鏡 看得長遠些。“怎么教了半天還不會”、“這次為啥考得這么差”……不少家長總糾結于孩子某一刻的表現。但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每個孩子都在不斷成長。用望遠鏡看長遠些,或許某一天,他就會給你一個驚喜。家長要看到孩子的優點,看出哪些特質最值得培養。 2、顯微鏡 看自身的不足。顯微鏡是專為家長準備的。每個成年人都有缺點,往往被自己忽視,但這些缺點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比如,有的家長嫌孩子不愛干凈,殊不知自己就邋里邋遢;有的父母批評孩子丟三落四,可他自己平時也是這樣。所以,每位家長都應該時不時用顯微鏡審視一下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做一個嚴于律己的父母,才能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3、平面鏡
學習的最大“敵人”就是注意力分散。只有聚其精,會其神,孩子才能取得成功。而孩子能否集中精力則與父母的教育、教養的態度和方法分不開。正所謂,成功孩子的背后總會站著偉大的父母。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培養和開發他們的智力,第一步就要注意培養和訓練他們的注意力,養成專心致志的習慣。要不然,其他的訓練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一、培養孩子專心學習的方法 1、培養孩子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這對任何一種勞動,尤其是腦力勞動具有很大的意義。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的兒童,不但完成作業比較快,而且完成得比較好,效率高。那些作業馬虎、粗心大意的孩子主要是因為注意力不夠集中,沒能仔細地看準習題的要求和提供的條件。而且,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學習起來比較省勁,效果比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時間來休息和娛樂。 2、給孩子一個安靜整潔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
孩子有些壞習慣,看著可能很小,但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修改了。 1、打斷你講話 孩子可能有時會很興奮想要告訴你一些事情,但如果總是允許他在你講話的時候打斷你的話,可能會讓孩子感覺他是擁有特權去取得別人的注意,而且不能忍受別人不理會他,以致日后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 攻略: 如果孩子跑過來纏著你講話,你可以指著凳子讓他過去坐并且在你結束講話前都要保持安靜;如果你要打電話或見朋友的話,告訴孩子要保持安靜并且不要打擾你,然后給他安排另外的活動。你的目的是讓他知道,如果中斷你的講話,他很難達到他的目的。 2、裝作沒有聽到你說話 不斷給孩子重復或提醒你的要求、指揮,會讓孩子養成等待你的提醒,而不是留心你所說的話,漸漸地還會發展到不理會你說的話。如果這種習慣繼續下去,他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不會尊重別人。
作為爸媽,你會發現,在“推動孩子做的更好”與“允許他們自己摸索可行路徑”之間很難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2014年一項針對英國父母的調查發現,大部分英國父母沒能找到這個平衡點,61%的父母采用了一種過度操心的“推動式”的做法——為孩子指明或確定一條發展路徑,然后推著他們走下去。 一、新加坡小學生的研究發現 但是,目前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這種“推動式”做法不利于、甚至有害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研究人員對新加坡263名7歲小學生進行了歷時5年的追蹤調研。他們發現,那些對孩子的學業成績具有較高要求和期望的父母,最突出的表現是督促孩子考試取得好的成績。除此之外,這樣的父母還往往會在孩子犯錯誤時,出現過激的反應;或者一直鼓勵、甚至規定孩子將來的職業道路。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賴安·洪(RyneHong)教授提到:“父母一直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干
父母因為寶寶表現好,一時高興,或者為了激勵寶寶達到某項目標,而許下物質獎勵,但是最后卻因為忘了或者其它種種原因,而無法兌現。這是很多家長的一個通病,卻也是為人父母的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的。 有時候,家長為了激勵孩子達到某個目標就會向孩子做出某些承諾。專家解釋,輕易向孩子承諾其實對孩子的危害是很大的。 孩子幼小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請家長不要用盲目的承諾讓孩子的心理給上枷鎖。言傳身教,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影響深刻。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越來越叛逆,殊不知這正是平時對孩子言而無信的后果。 一、為了爸爸的承諾,一直等待 有個小女孩的爸爸一時高興,答應給她買蛋糕,但是之后突然出差。小女孩就一直在等爸爸的蛋糕。到了晚上睡前她問媽媽:“媽媽,爸爸什么時候回來?我要等他,等他把蛋糕帶回來。” 小女孩的媽媽就說:“爸爸要明天才回來,你就安心睡吧!
若家里有不止一個孩子,想要孩子們健康成長,那么,家長就要懂得衡量與協調孩子們之前的關系,做到不偏心、不偏愛。那么,具體該如何去做好協調呢? 1、教會孩子互相幫助 家里有多個孩子,有些家長可能更偏袒小的孩子,認為年齡大的孩子已經長大,小的不懂事,更應該得到照顧和包容,可這樣做會讓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受到影響。無論家里有多少個孩子,無論孩子排大還是排小,家長應該教會孩子互相幫助,一視同仁,這樣孩子們才會相親相愛。 2、多花時間陪伴兩個孩子 部分家長會把更多的精力和和時間放在年齡小的孩子身上,或者是認為孩子們長大了,不需要大人來陪伴,讓他們互相為伴。可是,孩子的成長卻特別需要家長的陪伴,而且,家長應同時陪伴他們,不要把過多的時間放在某一個孩子身上,這樣會讓另一個孩子心理受到傷害,甚至認為家長不重視關愛自己,從而對對方產生敵意。
有這樣一位媽媽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癥,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 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其他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并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這次數學考試,全班50名同學,你兒子排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里,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并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1、什么叫做教育的時機 教育越早期的時候越好,越早期它的心智變化越快。 人生從6歲開始進行知識的教育。越早越好! 2、教育內容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達到兩方面 (1)才華卓越 (2)品德高尚 如果一個孩子所學的東西現在可以用,那么他將來用到的東西呢?如果只學習眼前的知識,那就浪費了教育的大好時機。 不能認為每一個時段都把他用到的教好就可以了,那么他將來面對困難的時候就無力了。因為他從來就沒有學過的。 3、教育方法 (1)13歲前是建構體的時候,13后才是用的時候。開發聰明,不是用聰明。用聰明是給他算很難的數學題,讓他表現、討論、批判等都是用聰明,不是開發聰明。 (2)重要的是幫他吸收豐富而良好的資訊,越長大他發揮的越好。按部就班、由淺入深,現在能理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