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和行為等方面的差異,已經遠不如從前那么明顯。導致這種狀況,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從小對孩子的性別意識培養不夠。男孩和女孩最早的行為差異出現在1~2歲期間,表現在對玩具和游戲活動的偏好和對同性別伙伴的偏好上。在2~3歲期間,男孩和女孩傾向于更多地說出與自己性別相符的詞。 性別意識的培養,需要從出生就開始。如果錯過這個關鍵時期,男孩就容易逐漸變得像女孩一樣柔弱,女孩也可能慢慢變得像男孩那樣陽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孩子的性別意識就會越來越難以“矯正”。我們究竟如何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呢? 通過服飾和玩具標明孩子的性別差異: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性別差異是先天決定的,這里所說的性別差異主要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心理或行為差異。要讓孩子從心理和行為方面表現出性別差異,我們首先需要通過服飾和玩具等直觀物體,從感知覺方面讓孩子
家長們最困擾相比就是孩子以后的發展,而發展需要的必然是人脈關系和好的交際性格,小編整理了八種培養寶寶交際能力的方法給各位家長。 一、自信 有一位母親曾對孩子說:“如果你不會游泳,別人就不會邀請你到游泳池玩。”這位母親說得很有道理。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特長可以結交更多朋友。專家認為:友誼是以共同愛好為基礎的,如果孩子的朋友不多,你可以幫助他以某種愛好贏得更多的朋友。 二、友善的姿勢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動作表示出攻擊性,比如叫喊、皺眉和緊握拳頭等;而有些動作,比如微笑、贊賞、擁抱等,則表示出友善的意味。對于剛學步的幼兒,由于認知能力和語言發展上的局限,他可能無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與年齡相仿的孩子交往時,會作出有些笨拙甚至粗暴的舉動。年輕父母不必對此憂心忡忡,只要多加引導,孩子會逐漸做得好一些。當然,對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你不能強迫他擺出一副
幼兒的良好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單靠幼兒園教學就能成功的,它應滲透于幼兒日常的生活中。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過多的呵護甚至溺愛,不少孩子在社會交往中,往往習慣于以自我為主,缺乏一種與人謙讓、合作的思想,缺乏一種特定場合之中的規范行為及必要的文明禮儀修養。 一些文明禮貌用語,是發自幼兒內心的,它的本質是幼兒的社會化過程中學會人與人的相處。因此在教學中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一、把文明禮儀融于日常生活中 教室的門口是每個孩子每天早上必經之地,每天早上我帶著一位幼兒戴著“禮儀之星”的標志站在班級門口,迎接所有小朋友的到來,一聲聲甜甜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小朋友早上好”的問候,一個個彬彬有禮的:“您好、再見”的禮貌動作,構成了一幅幅傳播文明禮儀的美麗圖畫,感染著家長,影響著孩子,每天每位幼兒來園、離園都能做到主動向老師、家長
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既不利于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系。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一、帶孩子出去做客應注意什么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父母可在家里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游戲,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1.主人門開了,要先問好。 2.主人請了,才能進去。到里面不能像在自己家里,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3.主人招待餐點時,要說謝謝。 4.大人在談話時,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5.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則可帶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6.離去時,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都希望孩子是純粹的、善良的、天真的,我們都希望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和平的,但是我要告訴你這不可能!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會接觸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他們不可避免的要與這個最真實的世界打交道。 我們教會孩子的禮貌、善良、換位思考、對別人尊重、動口不動手、不說粗話,在很多現實面前會變的蒼白無力,所以在生活中除了禮貌(混世界大部分時間我們靠的是禮貌)之外,孩子還需要學會諸如說粗話之類的本領。 孩子到底要學會哪些本領才能有利于他們的成長,或者說讓他們在面臨各種有趣的、可怕的、危險的世界時才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呢?我們討論了好幾天,列出了這樣一些建議,一家之言,拋磚引玉,希望大家都能參與討論起來。 1.孩子,不要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孩子,當你和別人開始比較的時候,一般你都在拿自己的弱點在比較別人的優點,這樣的比較是人生中比較糟糕的時刻之一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見,單憑愛是難以教育好孩子的,精神的引領才是根本。而禮儀教育是精神教育的核心,是父母教育是否成功的綜合體現。以下15條社交禮儀,孩子上小學前,就要告訴他。 1. “您好、謝謝、不客氣”為孩子開啟良好交際的大門。兒童時期常聽父母講到這些,孩子就會進行模仿,繼而變成自己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2. 向別人問話時前面加入“請問”,如果要打斷某人做事,跟別人說話,加一句“打擾了”能體現一個人的良好教養。 3. 拒絕別人時,不優柔寡斷,應不卑不亢地說“不”,這也需要父母告訴孩子的。通過觀察與實踐,孩子會漸漸理解到采用適當的態度,即使拒絕也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4、“言必信,行必果”,守時是主要靠言傳身教的一項基本禮儀,兒童時期如果在這種氛圍長大,就能形成守時、負責的良好品質。告訴孩子,無論由于什么原因而遲到,都
中國人的教育方式太含蓄,所以孩子們在人際交往中連禮貌用語都不能適當地運用,常常因為害羞等原因被貼上不懂禮貌的標簽。孩子吸收知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很重要,想讓孩子懂禮貌,我們家長也需要身體力行才行。 一、看看身邊一些孩子的不禮貌行為 這個社會是一個人與人交流的社會,但是孩子不懂禮貌的行為往往讓雙方很尷尬,下面是一些小朋友經常出現的行為,您的孩子有類似的經歷嗎? 1、就是不跟陌生人打招呼。 在小區里遇到鄰居媽媽帶著4歲的兒子在玩耍,上前跟鄰居媽媽寒暄了幾句后,鄰居招呼小男孩跟我打招呼,沒想到小男孩頭也不抬地擺弄自己的玩具車,像是沒聽到媽媽的話似的。我感到很尷尬,只能跟鄰居說有事要辦,匆匆走了。 2、公共場所吵鬧不休。 公交車上,5歲大的小男孩一會兒扯著嗓子喊爸爸,一會兒在公交車上跑來跑去
1. 必須對見到的人先打招呼,受到別人任何恩惠和幫助必須口頭或者書面表示感謝,做了給別人添麻煩的事情一定要當場道歉。 2. 公共場合(除了可以放開玩兒的地方以外)說話音量控制在不讓第三個人聽到。 3. 不愿意告訴爸爸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訴媽媽;不愿意告訴媽媽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訴爸爸。但是不能對兩者都不說。 4. 不許撒謊騙人,否則你會失去朋友家人最寶貴的信任,讓你后悔一生。 5. 如果不能避免打架,不許用工具和牙,也不許戳眼睛,除此以外可以狠狠的打,而媽媽則希望你能打贏。 6. 掉在地上的硬幣可以揀起來拿回家積攢起來,但是錢包卻不能據為己有。 7. 別人真誠款待你吃東西,如果你不喜歡的話可以說“我吃飽了”,但是絕對不能說“很難吃”。 8. 任何食物和東西都是有生命的,絕對不能
1. 說“請”和“謝謝”。 “請”和“謝謝”是一對有魔力的詞。在家養成說“請”和“謝謝”的禮節,讓這些禮節形成終生的習慣。 2. 在打噴嚏或咳嗽時捂住嘴。 任鼻涕和吐沫橫飛很粗俗。請相信,人更偏愛那些懂得這一禮儀的孩子。 3.在動別人東西前詢問。 不詢問就隨便拿別人東西,這樣的行為所很令人不安。想要拿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前應該詢問,這也包括爸爸媽媽的東西。 4. 真誠地道歉。 這里所說的道歉并非那種被生氣的父母強迫說出的毫無意義的“我很抱歉”。同情絕對是一種生活技能。 5. 進屋前敲門。 這包括媽媽享受私人如廁空間時的洗手間房門。 6. 如何說“打斷您一下!” 孩子們天生就很急躁。大多時候你會發現,父母們每每講話就會被孩子打斷,爸爸媽媽們只能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 1、離家外出、上學或放學回家應向父母打招呼。 2、不挑吃穿,不亂花錢,能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3、記住父母的生日;當父母過生日或母親節、父親節時,能給父母送上一件有意義的小禮物,并鄭重地祝賀。 4、過新年時,應向父母拜年并給予祝福。 5、早上起床后、晚上就寢前、父母下班回家時,應向父母表示問候。 6、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上自理、學習上自立、品德上自強,少讓父母操心。 7、當父母生病時,要殷勤問候、細心照顧(端茶送水、喂藥等),少讓或不讓父母煩心。 8、當父母不在家,而你又要外出時,應打電話或寫留言條告知父母你的去向和回家時間,以免父母擔心。 9、了解父母養育兒女的辛
禮貌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那家長要如何做,才能培養出一個懂事禮貌的孩子呢? 1、不要強迫孩子 當家里來了客人,孩子不愿意打招呼時,家長拼命讓孩子向客人問好,結果孩子以大哭而告終,這種方式非但不能讓孩子學會禮貌對人,還會產生逆反作用。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不要強迫孩子打招呼,等孩子平靜以后,在和孩子講道理,切忌當著外人的面說孩子沒禮貌。 2、學會禮貌用語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要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 見到認識的人時,應該主動說:“你好。” 接受別人的幫助或禮物時,應該說:“謝謝!” 做錯事情或者影響了別人時,應該說:“對不起。” 想要別人幫助時,應該說:“請。” 家里來了客人的時候,應該說:“歡迎。” 離開的時候,應該說:“再見!” 3、父母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小紳士、小公主,但教育孩子們懂禮貌、有風度也是要講究方法的。下面就比較全面的介紹了家長在教導孩子禮儀方面的注意點和小技巧,這些都是做父母的需要進行了解的。 一、教育你的孩子具備良好的儀態 孩子的成長是很快的,不知不覺,就到了去上幼兒園的年紀。現在,他需要有人教育他懂禮貌了。要這樣做,家長就應該在家中通過溫和的言語和舉動制造優良的教育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孩子總愛模仿他們的舉止行為,他們的模仿是帶有盲目性的。所以,為了教育孩子懂禮貌,做為一個負責的家長,你首先要改善自己的舉止禮節。許多時候,孩子染上的壞習慣,都是向他們的朋友、鄰居、家庭成員或父母習得的。所以你得留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他們有所沾染,就應該通過轉移他們注意的方式制止這些惡習。 二、家長要注意的教育技巧 1、從孩子一歲起開始
1.從孩子一歲起開始 從什么時候教育你的孩子懂禮貌,并無固定的限制,但如果你的孩子從一歲開始,你的努力會為孩子進入學校打下良好的基礎。對父母來說,這確非一項容易的任務,但未必不能實現。 2.一步一個腳印,教育孩子要循序漸進 如果你今天教了孩子新東西,過一陣再教他別的。你要留意他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如果你發現你的小孩只聽一遍就能快速記住新的詞匯,那么你就可以縮短學習的周期。在教孩子禮儀時,你可以先教他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諸如謝謝、請、對不起、可以嗎等等,并通過日常應用這些詞匯來鍛煉孩子。 3.注意教育方法 學齡前的孩子都愛玩,不喜歡讀書,不喜歡書本中的abc、123或是詩歌。實際上,是你對孩子個人成長的關注程決定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學習詩歌或英文,你可以對著他們的玩具將詩或英文唱出來。比如說,如果你想教孩子什么東
1、儀容儀表 教育孩子保持儀容儀表的整潔,要把臉、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凈凈;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飯后漱口,注意口腔衛生;經常洗澡,保證身體沒有異味;衣著要干凈、整潔、合體。 2、行為舉止 目標就是“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方面提出要求。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無精打采、聳肩、塌腰,千萬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擺動,步速適中,防止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3、表情神態 教育孩子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與人交往要面帶自然微笑,千萬不要出現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癢、摳腳等不良習慣動作。 4、言談措辭 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謝謝、請、對不起、沒關系”
想讓孩子的語言純凈無瑕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會在學校里受到其他孩子的影響。你能做到的,首先是注意自己的語言,想要讓語言變得純凈,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從家中做起,讓孩子暢所欲言、廣泛閱讀,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使那些與家庭觀念格格不入的語言沒有立足之地。 一、讓孩子加入談話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滔滔不絕,不讓別人插嘴的話,那么你就可以對他說 1.要善待他人 不要傷害別人的感情。如果總是談論自己的事情,就會顯得非常自私。應當讓其他人參與到談話中來,并且對他們所說的事情表示興趣。你可以從別人的談話中學到不少知識。” 2.不要直截了當地批評孩子 而是委婉地告訴他應該怎么做,否則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無論是對你的孩子、保姆還是丈夫,都要友好禮貌,要善于體諒他們。只有當寬容之心代替了自私自利的時候,我們才能夠了解禮儀的真正
老祖宗傳下來的話,不知道過了多少年月,人們一直牢記在心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并時刻提醒孩子們從小要養成有規矩的好習慣,做個懂規矩的孩子。孩子學“規矩”有哪些好處呢? 1.孩子為什么得學規矩 中化民族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被世人稱之為“文明之邦”,是人們向往的東方古大國。無論是在近代,還是在古代,中國都以孝道和禮儀聞名中外。孩子為什么要有規矩,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里,如果沒有約束家庭人員的制度,這個家庭就容易陷入混亂狀態。舉個很簡單的小例子:孩子不叫人,對著家人就:“喂!我要吃飯!喂我要喝水!”“喂”是誰?父母?爺爺奶奶?一點規矩也沒有,這個家不就亂套了嗎?這就是孩子從小要學規矩的原因。 2.要學哪些方面的規矩 我們常說,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相,走路要抬頭挺胸,吃飯的時候不能發出聲音,睡覺的
禮儀是一項重要的技能,父母讓孩子學習禮儀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夠培養孩子們自己的自尊心并學會尊重他人。學習它們有助于孩子和其他孩子及成年人成功交流。 1、從父母自己開始 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通常都是孩子的第一個也是最好的榜樣。如果父母的行為方式不符合要求,孩子的行為就很難符合要求了。 2、及早的開始訓練 禮儀教育其實可以及早就開始。孩子在差不多在2歲的時候就可以開始訓練了。父母給孩子訓練的越早,就會越快看到效果。 3、言語行為的一致性 為了成功的教授孩子禮貌的言行舉止,父母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保持言行一致。 4、要持之以恒 不要擔心這些教育花費了多少時間。孩子們需要大量的提醒,但最終孩子們的言行舉止會大有改變的。 5、永遠不要懲罰或責備缺乏禮貌的幼兒 孩子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責任。教育有禮貌的孩子,父母怎么做呢?父母要教孩子區別對于錯,要教孩子如何去行動。如果孩子說了或者做了尷尬的事情,別人可能就會把原因歸咎于父母,那么到底孩子該知道一些什么好的禮儀呢? 1.學會說‘請’和‘謝謝’ 在現在的生活中,或許你會感到驚訝,因為很少聽到有人說一些比如‘請’和‘謝謝’的禮貌用語。而這些禮貌用語孩子們是不知道的。事實上,當別人給予我們東西時,我們應該說‘謝謝’。這表示出了人們的尊重和感謝。如果請求別人幫助時,我們應該說‘請’,這同樣表達了人們的感激之情。作為孩子的父母,就應該這么教孩子。 2.學會問候的話 現在很少人見了面會說‘嗨’。合適的禮儀就是當你進入一個有很多人的房間的時候,你就應該問候別人。即使別人沒有對你的問候進行回復,但是問候別人表現出了問候者的友好和對別人的尊重。
道德是人們維持社會秩序和守則的一種規范制度,人們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遵守很多的道德準則,孩子也不例外。所以,父母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培養他們一些基本的道德標準,告訴他們如何與人友好相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1.樂于分享 孩子在與其他小伙伴玩耍的時候,父母要教會他們樂于分享,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食物與比人分享,這也是一種道德的體現。另外,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分擔,也就是說,如果和小伙伴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學會幫助小伙伴分擔,這樣才能做一個更好的人。 2.禮貌待人 父母在平時要讓孩子學會禮貌地與人打招呼,學會說些文明用語。例如,在見到社區里的爺爺奶奶們時,要知道說“爺爺好、奶奶好”,在與朋友分別的時候要知道揮揮手說“再見”。從家里去上學之前,要說聲“爸爸媽媽再見,我先去上學了”,在見到老師的時候要學會說“老師好”。這些禮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恭儉莊敬,禮教也。”(《禮記經解》)兒童常用禮儀以長養恭敬心為體,以規范兒童日常起居為用,從細節處入手,以反復實習為方,從而形成習慣,養成習性。故為人父師者須逐項為子弟明確講析,并予以正確示范,并經常提醒和督促其落實。兒童學習禮儀之六字真言為 ——“小朋友,跟我做。” 【晨省】 1、正點起床,向父母、長輩或老師請安問候。(如:“媽媽,你昨晚睡得好嗎?”) 2、自己整理床鋪。 3、盥洗(刷牙、洗臉、梳頭等)。 【昏定】 1、向父母長輩或老師問候。(如:“媽媽,我要睡覺了。你也休息吧!”) 2、盥洗(刷牙、洗腳、洗襪子等)。 3、鋪放床被。 4、自己脫下的衣服依次疊好放在身邊。 5、寢不言(入睡前不再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