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育兒,父母不宜管制太多,收放自如才最好。大家不妨試試放養孩子。 一、對孩子管制過多的害處 1.孩子長期在家長的嚴格管制下成長,缺乏了同齡人應有的活力和快樂,對孩子的身心發育很不利。 2.影響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感情,而且很容易出現隔閡,這樣子孩子出現問題也不會第一時間和家長溝通。 3.對孩子管制得多,孩子會習慣于在家長的指導和約束下才認真做事,一旦家長不在,孩子就會馬上松懈了,不利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發展。 二、如何放養孩子 1.放養孩子,不代表完全不理孩子,要適當地讓孩子自己學習自己玩,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束縛太多的壓力。 2.多帶孩子出去外邊走走,見識下外邊的世界,而不是整天只是專注于書本上知識的學習,那樣遲早會變成書呆子。多讓孩子開闊視野,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3.放
有很多價值觀和習慣是父母應該要教給小孩的,像是有耐性、謙卑、早睡早起、懂得感激等等。這些能幫助你的孩子更健康、性格良好,還能幫助他在未來的生活,擁有更多的成就、快樂和成功。 一、父母應教導孩子哪些事情 1、雞蛋不放同籃 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同一件事上會有缺點,如果成功的話固然很好,但若失敗有可能會導致全盤皆輸。像是你可以建議孩子多學習不同的科目,或是結交不同的朋友。 2、每天早睡早起 根據研究,早起的學生成績比夜貓子還好。這是因為早起的人比較有效率,比較少疲憊。此外,深波的睡眠可以幫助孩子記住白天的信息,轉化成長期記憶。 3、多吃水果蔬菜 蔬菜水果勢必要的健康均衡飲食,它們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此外,蔬菜水果對皮膚和頭發也很好,每天至少要吃5份。 4、感激擁有的事
孩子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時候結果,都有自己的規律,家長不能由著自己的性情,去影響他們的成長。否則,急于求成的心態可能會導致“揠苗助長”的悲劇。 許多父母從寶寶上幼兒園開始,就為其“定制”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兩歲學心算、繪畫,三歲背唐詩、四歲練鋼琴、五歲學數學,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有出息,自己心里也更踏實。還有些父母經常會有這樣的苦惱和擔心:“隔壁小張家的孩子早就會說話了,我家孩子怎么還不開口?”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成長表。古話說,“樹不修不直,人不教不乖”。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常用“修理”來形容自己的教育。然而,農夫種田要尊重作物的生長規律,按時澆水、施肥、除草,剩下的時間,則由它們自己生長。教育孩子也一樣,要“三分教,七分等”。孩子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時候結 果,什么時候明白,什么時候覺醒,都有自己的規律,家長不能由著自己的性情,去影響他
在家像只橫行的小老虎,出門變成膽怯的小貓咪。一些家長常常說自己的孩子是“門背后的霸王”,并為他們“拿不出手”的表現頭疼不已。告訴你:鼓勵式教育最重要。 一、在家別太寵溺 這類“膽怯型”的孩子并不少見。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能夠自信地表達自我,敢說敢做,即使犯了錯誤也不唯唯諾諾。但是,一旦他們置身于相對陌生的環境或面對生人,便會完全“失去”聰明與靈巧,缺乏信心,不敢表達,尤其害怕失敗。 與“膽怯型”相對,“表現型”的孩子倒是特別不怕生,人越多、場面越大,他們的一言一行就越精彩?!澳懥康牟町惣仁芴焐男愿褚蛩赜绊?,也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關。”據姚鑫莉觀察,膽怯表現比較嚴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過多的寵愛與縱容,與社會的接觸欠缺,這不免使其對公共場合、集體活動產生了未知的恐懼。姚鑫莉建議,在家時,家長可別讓孩子太由著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辦,而應適時放手,讓
都說對于教育而言要因才施教,而對于不同性格孩子的教育也是需要針對性的。不同性格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有所不同的,要有針對性的教育才能教好孩子,那么要怎么針對不同的性格孩子來進行教育呢? 1、性格孤僻、膽小、不愛說話的孩子 這類孩子比較穩當,做事不易出差錯,專注力強、聽話,但他們不愛交往,自我表現欲不強,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對這類孩子應采用欣賞的方法,多親近他們,給他們創造與別人交往、在集體場合說話的機會。 2、性格開朗、活潑、愛說愛動的孩子 這類孩子思維活躍、反應靈敏,自我表現欲和交往能力也很強;但是自控能力差,做事沒有耐心。對這類孩子應采用高標準、嚴要求的方法,對他們認真地做每件事,并善始善終。 3、性格溫柔、聽話、沉穩的孩子 這類孩子自尊心強,有主見,做事有條理、認真,但是很愛面子,做錯了事不能
教育常常體現在細微之處。有時候家長一句無心的話,一個無意的動作都可能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一、未及時獎勵孩子的良好行為 小明從幼兒園回來后,興沖沖地把自己的畫給爸爸看,期待得到爸爸的表揚。但是爸爸連眼睛都沒抬起來,說:“好的,放在桌子上,等我把報紙看完再看。你去告訴媽媽,今天的湯少放些鹽。” 父親無意的忽視必然會讓孩子感覺很失望,打擊他的積極性,有可能還會使孩子不愿意主動與父母交流。所以,當孩子主動告訴父母他在幼兒園的表現時,這說明了他對父母的信任,父母一定要認真傾聽,對于他的良好表現,不吝表揚會鼓舞他做得更好的信心,同時還可以順便對他提出進一步的期望,讓孩子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二、無意中懲罰了孩子良好的行為 晚飯前,美惠主動幫媽媽收拾桌子,可由于不小心,把燉盅打破了。媽媽聞聲而來,看到滿地的瓷片,頓時火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家庭環境影響是多層次、多側面的: 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實物的擺設。語言環境是指家庭中人與人的語言是否文明有禮,民主平等,商量諒解。 人際環境是指尊老愛幼,各盡其責等品格,心理環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態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員之間和諧、融洽。盡管有時發生意見,但在原則問題上是團結一致的。這樣在合作、諒解和氛圍下,不但使兒童學會了對人的互助、互愛、和作、諒解,使孩子的思維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諧發展,而且從中獲得安全感,形成樂
對于父母來說,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占去了太多的時間,似乎事情總是做不完,時間卻怎么也不夠用。于是很多父母就把這當成了一個借口,好像永遠也無法擁有足夠的時間來和孩子相處。與此同時我們也忽視了很多問題。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其結果卻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有些孩子被喂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因為怕孩子噎到,所以一直給孩子喂食柔軟的食物,會讓孩子沒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 2、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
父母經常對寶寶說反話,會讓他們感到很困惑,而父母與話語完全不同的表情也會讓幼兒無法猜測到父母的真實意思,這對幼兒理解能力的發展非常不利,也不利于你們的親子交流。 一、反話讓寶寶誤解 三歲半的妮妮正在吃早餐,不小心把牛奶弄灑了,媽媽過來收拾很生氣地說:“看你干的好事!”妮妮完全沒有明白媽媽的意思。第二天早上,妮妮吃早餐的時候,不小心又把牛奶灑在了桌上,妮妮興奮地叫起來:“媽媽,我又干好事了!” 二、反話影響寶寶與人溝通 不到4歲的小雨很愛哭,每次哭得媽媽心煩了,就會說:“你哭吧,使勁哭,哭個夠吧!”......一天,小雨在幼兒園看到有個小朋友在那哭,就想過去安慰他說:“你使勁哭,哭個夠吧!”聽到小雨這么說,小朋友們和老師都很感到很驚訝,漸漸地小朋友都喜歡和他玩了。 三、愛的反話也會傷到寶寶 三歲的小米
有時候對孩子進行批評,可以避免孩子再犯相同的錯誤,但是一味地批評孩子則容易造成孩子做事畏首畏尾,產生自卑心理。如何妥善處理孩子的錯誤呢? 1、要婉轉而間接。 孩子對世界還不甚了解,很多時候犯錯都是出于好奇,所以在必須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孩子喜歡的故事人物,婉轉的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孩子不僅容易輕松接受,還會感到爸爸媽媽很有趣。比如,“小公雞在搶別人的蟲子吃,你說它有沒有禮貌啊?” 2、要避免經常化。 父母說孩子做得不對,批評孩子時,孩子總不大高興,甚至會哇哇大哭。如果父母常常說孩子這不對那不對,就會讓孩子整天悶悶不樂,容易強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專家指出,愛笑的孩子更聰明,因為當孩子生活在輕松的氛圍里,才更容易享受童年的快樂。 3、要有理加有據。 父母在唱“白臉”時要和顏悅色,有理有據,避免
由于受到環境的影響,加上孩子模仿的天性,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容易說臟話,怎樣才能使孩子不說臟話呢? 一、消退法。 消退法又稱為冷處理發,簡單的來說就是某一行為反復出現時,要是這個行為得不到強化,這種行為的發生率就會降低。 實施方式: 要是孩子說臟話了,父母不要去打孩子,也不要去教育孩子,仿佛孩子沒說話一般,不理睬他的行為。日積月累,孩子就會覺得說臟話沒有意思。父母要注意的是,當孩子說臟話的時候,不能夠發怒,因為異常憤怒的樣子會使孩子重復說臟話,這樣不但不能制止孩子說臟話的行為,孩子會加強孩子的不良行為。 二、示范法。 示范法又稱為模仿療法,簡單的來說就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學習和獲得良好行為,減少和消除不良行為的一種矯正方法。 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改變個體行為的方式是相當有效的,主要分
由于三四歲的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有越來越大的主觀能動性,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出更大的選擇性。因此常常表現出任性,不聽話,你叫他這樣,他非不這樣,開始“鬧獨立”。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逆反心理”,是一種心理特點,不必奇怪。 一、教育方式上不恰當,可能加劇逆反心理的現象,諸如 1.家長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時往往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要孩子學這學那,如果孩子不感興趣,不想學,父母就擺出一副長輩的架勢,于是容易產生與孩子情緒上的對立。 2.嘮叨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喜歡整天對孩子嘮嘮叨叨,這個要這么做,那個要那么做;這也不對那也不是,總是沒完沒了地嘀咕,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最終導致孩子厭煩而產生逆反心理。 3.漠不關心的教育方式 幼兒的好奇心和
我們每天會跟孩子說上成百上千的話,有時候脫口而出,在你看來只是無心、并沒特別意思說的話,聽到孩子心里卻是影響重大。 1.別煩我,沒看見我有事忙著,一邊去 父母有時因為工作忙的焦頭爛額,或者工作上的問題解決不了而心煩意亂。在被孩子打攪時,就會說出:別煩我,沒看見爸爸正忙著嗎?這樣的話,我們覺得沒什么,只是情緒上的一種表達。但在孩子看來,這句話意味著爸爸對他生氣了,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錯了什么? 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我們的關注和愛是他們成長的養料,雖然我們很忙,當孩子過來與我們講話或者問問題,都應該給他傾聽的機會,這樣孩子感到我們的尊重和呵護,才會健康成長。所以別把壞情緒帶到家里來,影響親子關系。 2.媽媽生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 這句話最毒心了,尤其現在二胎放開了,很多家庭都把二胎提上計劃。這句話父母是不會說的,可能長輩或者嘴碎的鄰
家長們都知道溺愛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極大,但是很多時候,你的一些行為在無形中已經形成了溺愛,而你卻還不知道!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溢泛濫起來,可是會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那么,哪些行為會造成溺愛呢?溺愛還會給還造成哪些影響呢? 一、毀掉孩子的溺愛方式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里人都要圍著他轉,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
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傾向于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一、無錯原則 當幼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幼兒犯錯誤了,并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這是幼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幼兒自己的意識中,并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幼兒。 二、無批評原則 一些父母在日常幼兒教育中,一旦幼兒出現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十分厭煩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會使幼兒不知應該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會什么也不做,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長大后會表現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性問題。 對0歲-3歲的幼兒來說,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
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的頭腦需要輸進什么嗎?一起看看吧。 一、孩子需要學習語言,這是語言教育。 嬰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教他語言。學習母語,對一般孩子來說,都不成問題。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歲,都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除了母語,孩子還應學一門外語,首選自然是國際語言──英語。精通英語可以擴大一個人的視野,提高一個人成就的上限。學習英語顯然也和學習母語一樣重要和迫切!為什么說迫切呢?因為語言是一種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學習,學習的效果愈好。晚學,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難學好。還有,對幼年孩子來說,同時學習多種語言,不會互相干擾。對孩子來說,每一種語言都是外來語。另外,孩子學習語言,對他來說,是游戲,不是功課。 二、孩子需要認識生活環境,這是知識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觸到
父母有責任激發孩子的想象力,教給他們行為準則和有益的東西。因此,父母親利用一些技巧幫助自己把這項工作干得更好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制定適當的目標 注意避免制定不明確的或是超出孩子能力范圍的目標。絕不要追求完美,那只會讓孩子和你都遭受挫折。孩子每天取得的點滴成績和進步都應記在心里,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努力觀察并贊許孩子每一點微小的積極舉動或是進步。同樣,目標過低,不忍心讓孩子接受挑戰,會讓孩子感到無聊,乏味。 二、積極參與 孩子直到八歲都主要是通過模仿學習的,所以教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行動起來,在她面前或是和她一起做點什么。也就是說,你不要光指望給孩子下命令,發指示。比如在糾正孩子的時候,不要簡單地說“不要用手吃東西”,你最好成績最好拿起調羹,一邊親自做一下吃飯的動作,一邊說“我們用調羹吃東西”。不要命令孩子“去整理好你的玩具”,你可以
孩子們并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是有禮貌的行為。相反,家長需要教育他們如何使自己的行為更加禮貌?,F代社會充斥著各種包含不文明用語的歌曲、電視節目、電影。對家長來說如何教育孩子們行為禮貌更要有前瞻性。 1.制定關于禮貌的規則 你的日常規則中應該包括關于禮貌行為的內容,還需要詳述使用禮貌用語的必要性,以及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間和隱私、制定鼓勵禮貌行為的規定,比如“敲門”、“借東西前征得同意”。 2.期待禮貌的行為 你經常期望你孩子有什么樣的行為,他們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每一天都期望你的孩子表現得禮貌。做好準備應對任何無禮的行為。雖然每個孩子可能會一次又一次得舉止不恭,但你不應該有不尊重是一種正常的行為的想法。 3.點出不禮貌的行為 孩子們不能自動知道什么是失禮的,除非你幫他們學會。無論你的孩子翻了翻白眼,還是嘲笑
孩子從呱呱墜地到后面的蹣跚走步再到后面的成為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甚至是更高學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都是緊密相關的。 一、家庭教育中的問題 1、溺愛 如今家庭都是獨生子,所以對孩子的也寵愛有加。大多數時候,父母包括孩子的照顧者都會非常順從孩子的各種要求,即使是無理要求;涉及到的家務活肯定是從來不會考慮讓孩子來做的。因為在父母以及照顧者看來,反正家里就一個孩子,能滿足的都必須要滿足的,孩子的任務就是來享福。 2、拔苗助長 拔苗助長最為常見的見于幼兒期,從最開始的提前教孩子走路,到后面的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特別是英語學習班。這會讓孩子過早的開始討厭學習甚至是逃學。 3、獨裁管理 有些父母及孩子的照顧者覺得孩子年幼,很多事情都不是很懂,所以經常會以特別強勢的甚至是權威的話來監督和要求孩子的一
一說到教育,不少父母就都站出來說話了,說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感恩,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這都是怎么一回事?難道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嗎? 1.暗示對孩子的重要作用 很多家長總是錯誤地理解成,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有話就大聲說出來”的好。卻不知道日常生活之中,除了父母對孩子的愛需要大聲說出來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向孩子傳遞。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更希望得到鼓勵和肯定,因而暗示對孩子就顯得很重要了,無論是行為上的暗示,還是心理上的暗示,或是語言上的暗示,都能對孩子起來鼓勵和肯定的作用。從而讓孩子更加自信和陽光,成長成一 個優秀的好孩子。 2.對孩子進行言語上的暗示 有一類孩子,她們可能行為習慣差一點,這是因為日常家庭教育的原因所導致,當父母發現這個問題之后 ,就可以直接用語言方面的暗示。比如孩子進出門不跟父母打招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