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猶如明燈,它能夠讓人理智面對挫折和挑戰,懂得堅持和變通,最終讓人走向成功。情商教育需要從小開始進行,因為孩子個性是小時候開始養成的,那么情商教育要注重哪幾個方面呢? 一、讓孩子學會懂禮貌 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慣于獲得而不是分享,出于感激心理的獲得很少,讓孩子學會懂禮貌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很重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太過于溺愛寶寶,可引導孩子多說謝謝等禮貌用語,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生活處事以及日常準則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要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 二、讓孩子有積極的情緒 如今很多寶寶都是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父母給孩子高品質的生活,但是與此同時精神食糧也不可少,多給孩子接觸積極的事物,欣賞大自然的美麗,讓孩子有珍惜美好的心情,付出自己的愛心去對待。 三、學會感恩 感恩并不只是說“
作為孩子的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不僅僅需要足夠的物質準備,還要承擔起精神引導教育的責任。那么,我們該如何當個好父母呢? 1.為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的學習能力比較強,對周圍的事情容易耳濡目染并不自覺的模仿學習。家長是接觸孩子最多的人了,因此作為家長,必須為孩子做好榜樣。首先家長盡量不要表現出一些生活的陋習,孩子會逐漸的模仿。另外家長要誠實守信,孝敬家里的長輩。孩子看在眼里,以后自然也會對你好。 2.制造良好的成長氛圍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良好的生活氛圍。倘若家長經常在家打麻將,吵架喝酒等,那么孩子也會受到影響。他們會不自覺的感到壓抑自卑,甚至會因此對家庭產生恐懼。家長要多加關心孩子的情況,爭取與孩子多做交流。孩子感受到家里的溫暖及時關心,自然也會充滿正能量,并因此而快樂成長。 3.傳遞積極的生活態度
教育孩子,需要使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只有采取了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的行為舉止思想都變得規規矩矩的,讓大人放心。那么,你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嗎?教育孩子的時候又該去注意些什么呢? 一、如何教育孩子 1.家長以身作則 教育孩子,家長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學習的好榜樣。不要認為家長的責任就只是監督教育孩子,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是孩子的模仿對象, 因此以身作則很重要,只有規范了自己的行為舉止,才能使孩子的行為舉止也得到規范。 2.教育孩子對與錯 教育孩子,要讓孩子知道對和錯,對了就應該受到表揚和鼓勵,錯了就應該受到懲罰并且懂得知錯能改,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辨別對錯以及當中的利弊關系時,應該把做對做錯的結果也和孩子進行解析,這樣才能使孩子真正認識到對與錯。 3.教育要守原則 教育孩子要守住原則,
責備是許多家長們都愛使用的手段,或許父母們覺得這些批評的言語里包含著自己的愛和期望,能讓孩子吸取教訓,成為有責任感的人,而事實上卻是,這個被人們最經常使用到的教育方式,極有可能讓你的孩子喪失信心。 一、責備對于孩子的影響 1、責備里對孩子的個性或品德的負面評價,會讓產生他們自我否定。 你無意間說出的“你為什么那么不懂事”“你真的太粗心”,即使是不經意的話,也能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他們負面看法,產生自卑心理。 2、他人的責備會轉化為自我責備。 有些孩子在受到父母的責備后,會產生一種自己“很壞”的感覺,而以后遇到做錯事情的情況,他們沉浸在自責中,而不是想如何去解決問題。 3、責備會阻礙孩子的獨立思考。 在父母的責備中,他們學會譴責自己,學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他們難以忘記“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渺小形象”。
家有寶貝,獨立性的培養是個重要內容,對于寶貝的獨立性培養也不一定要大費周章地參加什么訓練營,你也不需要化身虎爸虎媽。有時只需要從生活細節入手,對孩子們的選擇與行為加以指導,也能從正確地方向培養出孩子們的責任感。 一、口味的尊重——讓孩子覺得自己重要 最近,小侄女問她媽媽“為什么我一定要吃不喜歡吃的東西呢?不能用喜歡吃的,卻有同樣營養的代替它們呢?” 非常有邏輯的一句話,連大人們也無法反駁呢。《定本育兒百科》里也說到只要能達到營養目的,父母應能尊重孩子們的口味選擇。 不過,大多數家長都不允許太小的孩子們選擇食物,認為這過于挑食,過于驕縱,根本沒有把孩子的想法放在心里。其實這樣做,便很難培養出孩子們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感覺,一個獨立的人是要感受到自身的價值。 所以,對食物的選擇上不要對孩子們過于嚴格,多給他一些空間。從2歲開始,你便
1.促進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聯系 孩子其實非常依賴成年人的保護,所以在學校,父母不在身邊,他就會把依賴心轉移到老師身上,否則他就非常焦慮很難安定下來學習。如果你注意到孩子每次上學都悶悶不樂,那你就要立即聯系老師,跟老師解釋,孩子現在還是無法開心上學,希望老師多加注意他。這樣孩子在學校就能夠依賴老師,把學校當家一樣來看。其實任何一個有經驗的老師,都會保持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聯系。 2.提前去接孩子下學 孩子在這段過渡期內,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緩和焦慮,其中一個重要做法就是確保提前幾分鐘去接孩子下學,這很關鍵的,因為如果孩子在放學后沒有看到你,這可能就會加劇他的焦慮和恐懼。 3.促進孩子跟其他孩子之間的聯系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玩伴。你可以問老師,孩子在學校跟誰玩的比較多。你也可以問孩子他想邀請哪個小朋友一起玩耍。如果孩子不知道
從前,孩子多家長少,整體貧困,用一根繩把兒童拴在桌腳,一天就過去了;現在,孩子少家長多,條件改善,四、五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團團轉,依然抱怨“太難帶了”。 這到底是為什么? 其實,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孩子難帶”,不僅是因為帶得太細致,也是很多低效甚至錯誤方法使用太多的緣故。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從“修身”走向“齊家”,才可能向著教育的目標邁進。相信有不少家長覺得——有男孩的家庭,父母就注定要付出得更多!且男孩的爸媽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 有時候覺得孩子萌萌的很可愛;有時候覺得孩子總是惹麻煩,一刻不得消停;有時候覺得孩子特別固執,不聽話...
一、注意力不集中讓家長頭疼 家住虹口區的家長張女士表示,自己一直在為孩子注意力的事情而頭疼,兒子浩浩開學后就上二年級了。自從去年升入一年級后,浩浩就一直是被老師關注的重點,不是因為他學習多么優異,而是因為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老喜歡左顧右盼,動來動去。在家學習也是如此,沒有能堅持超過15分鐘的時候。而且在做題的時候很是粗心大意,感覺他總是心不在焉。 二、從3點著手培養孩子全神貫注 浦東進才實驗學校的專家表示,一年級的孩子在注意力維持的方面大概在10-15分鐘很正常,家長不用過于焦慮。一年級是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后也不是不能糾正,只是想糾正的話,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就會比較大。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后果至少有三個弊端:一是學習花費時間長。注意力渙散的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與一般速度的同學比,要多花4
孩子寫作業慢都有什么表現形式? 1.游離作業之外的附加動作多。比如摳耳朵、摳鼻子、玩手指頭、擺弄修正帶,甚至擺弄玩具,玩手機游戲等。 2.被外界環境干擾。比如家長做家務發出聲響,家里來客人了,家長看電視時聲音過大,戶外有喧嘩聲等都會引起孩子轉移注意力,孩子無心手中的作業。 3.準備不充分。忘記帶作業本了,書也找不到放哪里了,寫一會兒想起喝水、想起上洗手間,作業過程中經常中斷。 4.缺少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計算數目較大的運算或者稍復雜問題,不能采用有效方法,只是在“干想”。 孩子寫作業邊寫邊玩家長如何約束? 1.規定完成時間。家長要了解完成作業大致需要多長時間,跟孩子約定好完成作業的時間。尤其是多項作業,可以制定每項作業完成時間,最好在書桌放一個鬧鐘,讓孩子感知時間的流逝。 2.提示完成順序。有些孩子
一、用五句話,來解開孩子磨蹭的秘密 1.越不專注的孩子越磨蹭 穿著鞋子的時候突然就玩起了鞋帶,寫著作業又擺弄起了一旁的玩具……明明是要做這件事,眼睛一下就飄去另外一件事去了,咋整 ?孩子天生沒心沒肺嗎?其實不然,因為大腦發育的問題,越小的孩子專注力越差。 對策 ? 接納孩子的專注力還在發育的事實,并不是故意和咱們作對。 不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是應該做到不去破壞孩子的專注力,這點可看丹媽分享過的文章 ? 《毀掉孩子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 ? 倒數法:這招我常對我侄子用,目的是讓孩子感受時間的緊迫感。 在使用中要注意這幾點—— (1)從10或者3開始數,別對孩子說還有1分鐘什么的,他對一分鐘是多久真的沒概念; (2)倒數速度不能過快,孩子會認為你在作弊,也跟著耍賴;
孩子任性總是讓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怎么辦。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責罵往往不管用,那么有什么辦法管教任性的孩子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8大戰術,巧妙化解孩子任性! 孩子有4種“任性手段”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8歲的孩子大都學會使用以下的四種“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鬧 為了實現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不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額”完成“任務”。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愛的,當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樣東西時,沒有幾個父母抵擋得住他的溫柔進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纏爛打 “持久戰”的理論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來讓父母答應他的要求,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手段排行最后:賭
父親在孩子生活中的參與程度多少,對孩子的人格形成、認知和行為、成年后的親密關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與父親存在的家庭相比,總體來說,在父親參與程度不足的家庭,比如“父愛缺失”、“父愛不足” 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都會受到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比如造成“對父愛饑渴”的情結。 一、對我們精神健康的影響 父親的參與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精神健康。在抑郁癥的發病率上,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長但父親參與度較低的孩子的抑郁癥發病率也高于單身母親撫養的孩子,是和父親關系較好的孩子的三倍,和父親關系在平均水平的孩子的兩倍(Wilcox, 2013)。 與得到父親正常關注與控制的孩子相比,出現酒精、物質濫用等成癮障礙,破壞性行為、沖動和品行障礙的概率都會增加(Lamb, 2004)。 二、影響我們成年后的親密關系 父親與孩子的關系,也會對子女成年后
孩子長到三四歲時,其獨立欲望明顯增強。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愿處處被人壓制,不滿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獨立思考,獨立行動。 一、尊重孩子要求獨立的愿望 1、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活動機會,創造活動環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動,當孩子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設想,做了一件從來未做過的事,父母應積極支持,及時贊許。 3、發揚家庭民主,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 二、批評教育孩子切忌嘮叨 父母對孩子的不當言行,有責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嚴肅的批評,但必須言簡意賅,切忌一味重復,喋喋不休。還要重視不言之教,運用行動、榜樣等引導孩子發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與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長應學會經常聽聽孩子的意見,努力理
沒有一對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獨生子女家庭里,孩子更是被愛層層包圍著。很多父母都不讓孩子干活,怕孩子累到了,承包了孩子的所有事情。自以為這樣就是愛護孩子,但事實上卻適得其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道理很簡單:一個人的習慣是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一點一點累積而成的。當孩子習慣多次不動手的時候,就會逐漸形成一種不正確的認識,認為自己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動手,因為父母可以幫自己做好一切。但是,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輩子。所以,當孩子進入社會后,因為缺乏自小培養的生存能力,就會顯得手足無措,難以很好地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這就與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父母有必要轉變觀念,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動手,從而使其逐漸養成一種自立的習慣。 孩子自理能力插的原因 1.過份溺愛,過分嬌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嬌氣。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態父母的
八九十年代,每個孩子都有一大堆兄弟姐妹陪伴、一起成長,互相之間也能有個扶持和照應。雖然已經開始二胎,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是獨生,這就讓他們的成長少了這些扶持和陪伴。此時父母就要注意了,要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健康地成長,那么,要怎么做才好呢?做好的做法是讓孩子交朋友。 1.交什么樣的朋友 研究表明,孩子和同齡人的相處頻率已經遠高于和父母等親人的相處頻率,因為只有同齡人才會和孩子有相似的成長經歷和情緒感受。孩子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更容易有共同話題、更能有相似的價值觀,從而能夠更好的成長。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處在什么樣的小團體內,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和習慣,孩子受到小伙伴們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所以說,交朋友也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交的,要交那些可以給孩子帶來正能量的朋友。 2.提高孩子交友的信心 父母可以多讓孩子出去走
專注力: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對孩子來說,是指他們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應該在學齡前就開始。這是因為,學前期的主要任務就在于通過一些學習活動為孩子的正規學習準備條件。家長可以從以下十個方法入手! 1、要減嘮叨和訓斥 盡量減少對孩子嘮叨和訓斥的次數,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時間的主人。教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他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做好功課,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孩子學人自己掌控時間,有成功的感覺,做事會更加自信。 2、培養孩子大聲朗讀的習慣 大聲讀書有利于訓練注意力。每天安排一個時間(10-20分鐘)讓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小文章大聲為父母朗讀,這是一個使孩子口、眼、腦相互協調的過程。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盡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
第一、給孩子準備一個倒計時的鬧鐘。 買一個倒計時的鬧鐘,功能很簡單,孩子在寫作業之前,先預估一下自己作業需要的時間,比如數學30分鐘,那么孩子就調好倒計時30分鐘開始,然后開始寫作業。倒計時鬧鐘就時刻顯示剩下多少分鐘,到時間后便會滴滴響。這個鬧鐘擺在孩子書桌上,看到不斷減少的數字,孩子便會加快自己的速度。 如果他按時間完成作業了,我就給他加一分。這個鬧鐘,相當于為你免去了無數次的催促:快點,時間不早了! 鬧鐘會幫你搞定,孩子也能養成控制時間的習慣。鬧鐘也能成為我們的廚房好幫手,一舉多得。或者現在手機里面也都有定時器的功能,但是手機容易讓孩子分心,使用起來還是沒有鬧鐘好用。 第二、正面的提醒。 剛開始孩子作業時如果走神了,你可以輕聲提醒一下他:“只剩下10分鐘了哦!加油哦!”或者是“哇,這么快你就寫了這么多了,看來可以按時間完
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認為,有不少人提到要求孩子在尚且柔弱的年齡去做過多的腦力工作的害處。她坦言,危害確實存在,但是不在于給孩子太多的腦力工作,而在于讓他們去做錯誤的事情,做他目前腦力發展狀況還不適合做的那類事情。 一、那么,如何讓兒童大腦不疲倦? 梅森呼吁,讓孩子們做大自然期望他們去做的工作,那么孩子可以輕松承受的數量實際上是無限的。 兒童的成長速度如此驚人,而這一切源于兒童無“目的”的學習。他們饑渴地吸收著在成人眼中,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情,而這一切正是他們從生活中學習到的,也正是他們驚人成長的秘密。 所以,梅森說道,讓他面對面地去接觸事物,他理解事物的速度會比你快二十倍;事物的知識躍入他的頭腦,就像鐵屑奔向磁鐵一樣快。 比如,一個孩子經常吃蘋果,你只需告訴一兩次,他就能輕易記住這種水果的名稱;相反,如果
當孩子們情緒化時,如果父母們每次都表現出不快的情緒,那么孩子們就會感受到:“人不該有負面情緒”“有負面情緒是值得愧疚的”,嘗試把不滿、憂郁積壓在心中,這容易導致孩子們以異常的心理或行為表現出來,甚至出現打人、罵人等攻擊性行為;與小伙伴難相處,不合群等。因此,不要去強行制止孩子們的負面情緒,不如先學著如何去疏導孩子的情緒。 一、疏導情緒前,請先停止這些行為 有些父母很苦惱,即使自己已經很好主動地來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也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卻仍然無法解決孩子們的任性。 這是因為,應對孩子情緒時,我們容易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幫助到了孩子,但是卻忽略了自己的行為本身并非是在疏導。 不知不覺地把說教代替撫慰——并不是真正地疏導 “媽媽知道你傷心,但是傷心也不能這樣哭,男子漢不要隨便哭!” 一位朋友對她那哭泣傷心的孩子如是說
家有一個外向孩子,爸媽們也許正頭痛,因為他活潑可愛得有點過。一刻都停不下來,常常被周遭新奇的東西吸引,八匹馬都攔不住。深深的讓父母感覺到帶著他,自己得好好充滿電,不然轉眼都不知道他跑去哪邊。 一、外向孩子總自帶勇敢大膽、但同時也會被貼上一些“不良”標簽 喜歡夸夸其談,外向孩子想象力一般蠻豐富,和人交流的時候也總有點夸大其詞的感覺,父母要是意識到不要當面拆穿孩子,私下教導他要實事求是就好。 不愿意一個人做事情,如果你讓外向的孩子一個人打掃衛生或單獨去玩,他是不樂意的,因為他喜歡有人陪。 無論何時何地都愛聊天,每當外向孩子發生了什么事,他總愛與你分享,無論你在干嘛,他就希望把好玩的事情馬上告訴你。 二、深入了解外向孩子的表現 1、熱愛新鮮事物 外向孩子相比于關注自身變化,更喜歡接觸一些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