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小雨的爸爸要去會見一個朋友,小雨拉著爸爸一定要跟著去,爸爸不帶他,小雨就哭起來。爺爺奶奶連哄帶勸了半天也不起作用,最后小雨索性躺在地板上耍起賴來。 方法運用: 媽媽看到這種情形,就耐心地跟小雨說:“爸爸今天有工作不能帶你去,哭也沒有用,快起來,陪爺爺奶奶去看電視。”小雨依然賴在地上,哭的聲音更大了。媽媽給爺爺奶奶使了一個眼色說:“你不去就算了,我陪爺爺奶奶看電視。” 大家都很專心地去看電視了,把小雨“晾”在了一邊,任憑他哭鬧。媽媽眼睛雖然盯著電視,耳朵卻一直關注著小雨的動靜。漸漸地媽媽聽到小雨哭鬧的聲音小了,最后聽不到聲音了。又過了一會兒,媽媽覺得應該給小雨一個“臺階”下了,就走過去跟小雨說:“今天媽媽買了你愛吃的哈密瓜和奶奶愛吃的草莓,我們去拿水果,跟奶奶一起吃吧。” 幼兒行為解析: 孩子想要做的事情
真相分析: 新爸爸和新媽媽一樣,學習育兒都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他能找到自己帶孩子的方法,你也許覺得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情,從一開始,你給孩子換尿布的速度就很快、給他洗澡時也很有條不紊。你的丈夫也需要找到這些技巧。因為一個人照顧新生兒,工作量實在太大了。 科學做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在他幫你的時候,你對他不要推辭、不要責備和不斷地命令。有些媽媽希望丈夫幫助他們,又不愿意完全依靠丈夫。只有確定了孩子不會冷、他不會給孩子喂太多,不會在孩子吃過以后和她玩得太激烈、不會嘔吐,才能真正信任和依靠丈夫。這完全沒有必要,丈夫和你一起學習做父母,你會更輕松,你們也能互相學習,掌握更多的技巧。
家長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問題,而要看作一種資源。這樣我們就會幫助孩子從消極事情里面學到積極的經驗。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這是我在臨床中慢慢總結出來的,犯這樣的錯誤的結果往往是好的。要允許孩子犯一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這些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 家長認為這是障礙,它才會成為障礙,因為你的溝通的方式、言語會把它真正地演變為一個大障礙,家長擔心害怕,其實是被自己嚇倒了。 孩子受挫敗沒關系,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沒有過痛苦,那肯定會被痛苦所打倒,經歷了才會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家長過度的保護傾向,以及犯錯之后父母的代替承擔的傾向,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只會把問題搞得更復雜。
家長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記了和孩子保持一種良好的關系,比如說,你越不喜歡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這種教育恰恰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系,學習越來越糟糕,親子關系也越來越差。 其實,在保持良好關系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才容易達成效果。我主張“關系大于教育,關系先于教育”。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先改善關系。改善關系不是去討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家長與孩子的親密關系分開,比如學習,和親密關系是兩回事,比如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 孩子很多問題都是對父母的一種憤怒,大多數是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系不滿意,所以他會逆反,比如家長要他們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所以,家長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系,家長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現。 我們和孩子的親密關系是一條隱蔽的信息鏈,雖然是潛在的,卻是重要的。
將近半個世紀前,心理學家就發現:父母的養育風格,直接決定了親子交往的質量,是影響教育效果的神奇“開關”,對于孩子的社會交往技能的發展影響深遠。父母的養育風格,可以分為4種類型: ◎權威型 ·父母的特點: 關心孩子,傾聽孩子,對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應,給孩子貼心的幫助,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對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這些要求是一個人適應社會所必需的,而不是從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緒出發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貫的。 向孩子解釋為什么要對他提出這些要求,同時鼓勵孩子與自己交流。 ·家庭的氣氛: 父母和孩子很親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覺得父母可親可敬,信賴父母,對父母的教育持開放和接受的態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發展: 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
你有過跟寶寶說反話的經歷嗎?寶寶的反應是怎么樣的?專家告訴我們,千萬不要跟小寶寶說反話,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反問語氣的話,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用正面鼓勵的方法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而非用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 寶寶個案: 上周末,五歲的洋洋和媽媽在客廳玩積木,洋洋正在用積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媽媽看著快到做飯的時間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媽媽要去做飯了,一會兒,你自己再搭會兒積木,就去看會兒書,等媽媽做完飯再陪你玩。”洋洋正玩得高興,聽媽媽這么一說,馬上大叫起來:“不行,媽媽要陪我玩。”“媽媽要去做飯,你不吃飯了嗎?”“那也不行!”洋洋說著,開始大哭起來。媽媽也生氣了,“我不是跟你說做完飯再陪你玩嗎,你怎么聽不懂話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勁地哭吧!”媽媽說完,氣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聲大哭起來。媽媽就是想不通,這個孩子怎么聽不懂大人的話呢?怎么越說
家長在拒絕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誤!說“錯誤”其實有些嚴重,說“不當”可能更準確些,因為有比這“不當”更恰當的拒絕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接受規則,進而形成自律行為。 第一個錯誤:家長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對孩子吆五喝六。 家長過足了當領導的癮,把在外面受的氣全部撒給孩子,家長的心理垃圾轉移給了孩子。這是滿足了家長,倒霉了孩子。遇到寧死不屈的,雙方勢必劍拔弩張,親子關系惡化。長此以往,感受不到家長的溫暖,孩子的心漸漸遠去,再也不回頭。 真到那時,可就悔之晚矣啦!遇到個性溫和的,雖然表面順從,心理也會受傷,變得謹小慎微,看人臉色,迷失自我。一旦脫離家長的控制,一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做什么,只會等著別人下命令,只能當可憐應聲蟲;另一部分孩子則如脫韁野馬,行為失控。比如小甜甜。當然不排除少部分天生內心強大的孩子,如朗朗。朗朗爸爸當年逼迫孩子學琴,說不彈
教育子女,是一大學問。而教育獨生子女,則是一門精深的藝術。其中,如何鼓勵孩子,是高情商父母必修的溝通學分。 例如,孩子今天自己整理了房間。作為父母的你,該如何鼓勵呢? 1.說結果。 注意到了孩子整理房間的行為,父母可以說—— “我發現你今天已經整理了房間,現在房間煥然一新。做得真好!” 2.說原因(具體細節)。 告訴孩子—— “你不僅把床上的衣服都疊好了,也把書桌上的書都排列整齊了,真棒!” 說得越具體,孩子下次越知道該怎么重復這個行為,也知道了自己哪些行為是受到稱贊的,可以激勵他重復出現這個行為。 3.說內在人格特質。 接著,父母可以說—— “看得出來,你是個很負責任(勤勞,用心……)的人” 稱贊的時候,父母要多談人格特質,而
孩子常會問父母:我是從哪兒來的呀?很多父母羞于回答,或是含糊不清地回答。也有父母擔心孩子會早熟,嚴厲斥責孩子。其實正確對待孩子的性問題,并引導孩子認識性,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為什么要進行性教育? 孩子早期的性意識需要引導。性教育是孩子早期生理和心理發展到一定年齡的需要。兒童早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的性教育,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今后一生的“性認同感”,影響以后的性別行為以及性向目標選擇。 正確而恰當的性別同一感需要培養。孩子在日常同伴交往中已經產生了所謂男孩、女孩的概念,從而會做出一些性行為,包括對人體器官的關心。有時是一個人,有時是異性伙伴之間,或者互相讓對方看一看性器官,或者用手摸一摸,甚至會玩些模仿醫生、掀裙子等性游戲。 人的性心理的發展和性別角色的形成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任其自然發展,往往是正
在游樂場看到好玩的滑梯,毛毛無視前面正在排隊的小朋友,自己硬要搶先上去玩;面前的蛋糕還沒吃完,毛毛便迫不及待地嚷著要吃巧克力;上興趣班時,毛毛發現自己怎樣也無法做好時,便輕易放棄;遇到要求沒有被及時滿足的時候,他立即發脾氣,甚至情緒失控……如此種種,3歲的毛毛在父母的眼里就是一個“急性子”,遇事沒有一點耐心。 早教專家表示,小朋友的忍耐力,其實與其年齡成反比,然而“耐性”這種特質,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專家建議家長應在幼兒至小學階段,開始逐步培養孩子的忍耐力、耐性及堅毅能力。如果小朋友得到不正確的引導教育,長大后就可能要承受“惡果”。例如,孩子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稍不如意就覺得無法忍受,不能夠冷靜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承受挫折,以至于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專家強調,父母應該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年紀、能力及脾氣秉性。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本身也是急性
表揚好行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表揚也是一門藝術。怎樣才能使表揚更有效呢? 不要吝嗇你的表揚 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認為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其實,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驚天動地的成績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增強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給予表揚,年齡愈小表揚愈多,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表揚的標準。 表揚要及時 對應表揚的行為,父母要及時表揚。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么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 表揚要具體 表揚的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
每逢過年過節,家長們都要忙不迭地送孩子這樣那樣的禮物,其中以壓歲錢、壓歲書、玩具零食為典型代表。但調查顯示,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禮物并不是這些,虎年到了,新年伊始,您是否準備好給孩子以下這十種“愛與關懷”了呢? 1.請尊重我的個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靚妹都是現在的家長們很愿意做的一件事,至于孩子們是不是喜歡家長給自己設計的“包裝”就不管了。有些家長總是愛用自己孩子的缺點去比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有些父母總是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當眾對孩子進行表揚。在我們的采訪中,有80%以上的孩子對家長的這些行為表示不滿。孩子也重視自己的個人形象。 專家建議:給你的孩子適合他們年齡的打扮,讓你的孩子獨立地去從事一些事情,然后說一聲:“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實地夸獎自己的孩子。 2.臨睡前的一個吻 孩子臨睡前的一個吻,孩子遇到困難
3歲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經常會問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們十分為難。有些問題說淺了會誤導孩子,說深了又會引出一大堆新的問題。無暇回答時,更是煩不勝煩。那么究竟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提問呢?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么 孩子對未知世界總是懷有強烈的探知欲,提問就是其中一種反應。之所以問題稀奇古怪,是由于孩子年幼,思維和表達能力有限,往往無法提出一個有效地問題來獲得他要的答案。因此父母應該先確認孩子到底想問什么,或設置一個類似或接近答案的問題來幫助孩子確定。例如當孩子對母雞伏在草堆上的行為感到疑惑時,父母可以問他“你想知道雞蛋是從哪里來的?”或“你想問雞在那里呆著干什么?”以這種方式來鎖定孩子的疑惑,回答起來就有的放矢了。 回答問題實話實說 許多父母都忌諱回答一些敏感的問題,尤其是涉及到性。殊不知這樣會造成孩子錯誤的認知,影響他長大后的思維。其實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和睦溫馨的家庭里,孩子過著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幸福生活。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對4000名獨生兒童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家庭氣氛和睦,常有笑聲的家庭中的孩子、智商都比不和睦家庭的孩子要高。” 父母常給孩子講故事,帶孩子郊游、逛公園、聽音樂等,這些都有利于孩子接受多方面的知識,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之父母在生活上的悉心照料,這樣氛圍中的孩子一定健康又聰明。 如果夫妻感情不和,經常吵嘴打架,甚至鬧離婚,家庭氣氛緊張,父母無心照料孩子,使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受壓抑,變得憂郁、惶恐、膽小、自卑,天真活潑的天性黯然失色,造成個性孤僻、缺乏積極性。處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其智力和健康都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因此,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
1.培養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永遠比孩子現在的成績是怎樣的更為重要。 2.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所儲存的資本,會不斷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著它的利息。 3.一個行為反復養成習慣,習慣反復形成品質,品質改變命運。 4.學前教育更要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5.只有父母與教師養成了良好的教育習慣,您的孩子或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 6.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數,因為決定人生成敗或幸福與痛苦的往往不是學問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為習慣恰恰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7.愛孩子并不意味著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為朋友,教育才能發揮作用。 8.父母要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對錯誤的方向給予引導,對于正確的方向給予鼓勵。 9.父母在自己擔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學習教。
寶寶吃虧了,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吃虧到底是不是福? “吃虧”是一道社交題 在與小伙伴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你吃虧、他占便宜的情況發生。這種吃虧有時是物質上的,有時是身體上的,有時是精神上的。但是這只是人生需要面對的一道“難題”。寶寶如何去面對,如何去選擇,會影響到他們一生處理這類問題的行為模式。幼兒期是人生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寶寶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擔起社會的責任,樂觀地對待人生,這個時期的生活經驗和教育狀況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幫助寶寶很好地面對“吃虧”這道試題。 答題者應該是寶寶自己 網友“山下清一軒”認為,孩子小時候吃虧并不是什么壞事。Sam從小性格很溫和,就沒有看到過他主動和別人爭嘴打架。幼兒園時代,經常看到Sam被鄰家孩子追得滿院子狂奔。從幼兒園回家,經常臉上、脖子上、手背上帶著些許傷痕回來,
身為現代父母,您知道現代孩子該怎樣教育嗎?很多父母認為,家庭教育就是開發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讓孩子從兩三歲開始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上學后要請家教、上輔導班,成績一定要名列前茅,將來一定要上名牌大學。似乎只有這樣,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實踐證明,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誤解,是升學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產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長城。 當今,最該改變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那么,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么?是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造一個良好的人生平臺,讓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養,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義。 這8個關鍵問題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它往往會在緊要關口成為孩子前進和幸福的羈絆。現在讓我們趕緊來看看吧! 第—大關鍵問題:如何讓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 1.接受現實是走向樂觀的第一步 2.培養樂觀的
生活中,我們都扮演過白臉父母和紅臉父母的角色:白臉父母就是對待孩子比較嚴厲的父母,而紅臉父母就是找到了“嚴”和“慈”的平衡點的父母;當然還有一些過度縱容孩子的父母。父母嚴厲或縱容的管教方式都不能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雖然我們了解這些道理,但在實踐操作中沒有誰是永遠的“完美父母”;好在,我們都愿意努力做孩子面前的紅臉父母, 作為父母,我們日常的一個職責就是為孩子這棵成長中的小樹“修枝剪杈”;但是每位父母修剪枝杈的方式可是大不相同的,我們假設有這樣兩類父母——白臉父母和紅臉父母,先來看幾個例子: 場景一: 時間--晚上9:00 地點--家中 人物--5歲的依依和父母 事件:媽媽給愛畫畫的依依新買了一本蠟筆畫練習書,依依跟著書學畫畫,此時到了準備睡覺的時間,她仍意猶未竟。父母對依依說:“寶貝,別畫了,該睡覺了!”孩子說:
父親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戲伙伴,也是兒童積極情感的滿足者。父愛有助于兒童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父愛更易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月月爸:我們很愛自己的孩子,但總覺得孩子小時候更需要媽媽。 孫寧(早教專家):一位著名的人類學家曾經說過:“從生物角度講,父親是必不可少的,但從社會角度看,父親卻被描繪成養兒育女的局外人。”父親是孩子最重要的游戲伙伴,也是兒童積極情感的滿足者。父愛有助于兒童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父愛更易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 小溪爸:有的時候跟孩子玩把握不好度,玩一會兒小家伙就哭了,具體該怎么做? 孫寧:許多人認為,陪幼兒玩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幼兒們不諳世事,又好哄又不經唬,想怎么糊弄就怎么糊弄。其實不然,幼兒自有幼兒的性格特點,有其自身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反抗性。和孩子玩,除去好的游戲和方法之外,還要注意一些原則:
孩子總是喜歡得到禮物,可是,父母的心里也有一種疑惑:為什么孩子對于禮物的熱情總是保持不了多久,什么樣的禮物才能讓孩子珍惜到永遠呢?教育專家在對兒童的調查中得到結論,現在的孩子,心里想要的有9種禮物,這些禮物沒有一件是可以用錢買來的。你能給孩子幾件禮物呢? 第一件,爸爸媽媽的愛 孩子臨睡前的一個吻,孩子遇到困難時輕拍他們肩頭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時一個溫暖的懷抱,孩子回家時的一個問候,還有一句“爸爸媽媽愛你”的表達…… 專家建議:中國是一個講究深沉含蓄的國家,長輩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對孩子的愛,可是,孩子們需要家長把愛說出來做出來。 第二件,請尊重我的個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靚妹,至于孩子們是不是喜歡就不管了。有些家長總愛用自己孩子的缺點去比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在別人面前說自己孩子的不好。 專家建議:給你的孩子適合他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