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染上“壞”習性,家長就把孩子鎖在家中 “圈養”;放任孩子去瘋玩,家長又擔心從小缺少管教,太野蠻沒教養。在“圈養”還是“放養”的育兒觀念上,家長愁上心頭。在傳統的德育觀念中,好像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要循規蹈矩;不為人先,不為人后……于是,多少家長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24小時監護。然而,教育專家指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 “圈養”之愛,擇鄰而居 高先生夫妻倆是上班一族,由于工作忙,沒時間帶孩子,小家伙大部分時間由保姆帶,保姆每天都帶孩子到院子里和一群小伙伴玩。孩子兩歲,正是喜歡模仿的年齡,漸漸地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染上吐口水、踢人等壞毛病。“家里沒有人教孩子這些,肯定是在外面學壞了”,夫妻倆反應迅速:讓保姆把孩子“圈”在家中玩。 古代孟母擇鄰而居,如今父母有過之無不及。專家認為,
我一直渴望與朋友建立友誼。可是爸爸明確告訴我,不要把我的朋友帶回家。他說:“我看見他們就心煩。”他還說:“你的朋友會把你帶壞,他們是淘氣的孩子,連老師都拿他們沒辦法。”爸爸的態度很讓我傷心。我每次想跟朋友玩總要考慮爸爸的態度,不知道天下的孩子是不是都跟我一樣。 通常,父母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一旦他們面臨整潔的房間被自己孩子帶回來的朋友折騰得亂七八糟,桌椅被翻得底朝天,花瓶或某件珍藏品被摔碎了,父母的壞脾氣就會暴露出來。厲聲喝問孩子是他們最溫和的表現,他們還會拉下臉來,把孩子的朋友嚇得目瞪口呆。他們把孩子的朋友趕出家門,然后高聲怒罵自己的孩子。孩子們這時也知道錯了,可在父母回家之前,孩子們完全沉浸在快樂之中,絲毫沒有犯錯誤的感覺。“這件事的結局全都因為爸爸媽媽回家了。”孩子會這么想。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是權威,就是秩序。孩子從破壞秩序
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們制定一些符合大人用的標準的規則。但是卻沒有考慮到這樣的規則是不適合年幼的孩子使用的,因此會出現很多的情況。父母應該怎樣給孩子們制定出適合他們的規則呢?又應該怎樣讓孩子們遵守制定出的規則呢? 1.制定出孩子該學習和不應該學習的規則 在孩子們遵守規則的概念之前,他們需要類似于應該怎做這件事情的規則。在教室里面找到孩子們需要遵守的規則。一般來說只有3到4條,并且已經清楚的解釋了。想一下你是怎么學習的。假設你正在閱讀一些如何讓你的孩子遵守規則的育兒書籍。你需要讀兩三遍才能明白所給出的理論化的信息。你覺得你能記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反應嗎?可能是不會的。 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孩子們越想理解規則,反而他們記住并且遵守的會越少。有一個例外。你的孩子可能是為數不多的能夠真正了解并且遵守規則的孩子之一。
大都入學已大半年了,這大半年中,他漸漸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學到了很多知識,掌握了很多本領,更可貴的是,他體會到了很多學習的樂趣,越來越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在家里,每當我聽到大都惟妙惟肖地學著老師的口吻,說“孩子們,今天我們來學……”,或者看到他一時興起,自娛自樂地做做操,跳跳舞,唱唱歌,背背詩,說說英語,我就深深地感覺到,他是那樣喜歡這些在學校里學到的本領,在學校里他是那樣快樂。所以,作為家長,我想我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在家里延續這份學習的快樂。 第一,給孩子多一點鼓勵。大都剛入學時,由于認字少,聽課、作業都有一定困難。我一方面告訴大都,他和同學們在詞匯量上的差距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問題,讓他慢慢來,不要著急,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安排時間,幫他多認字,例如每天睡前和他玩認字游戲,每天肯定他的進步。現在,大都不僅掌握了課本以外的很多字詞,對漢字也產生了很高的興趣,不但喜歡認字,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做錯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懼和后悔的心理。這種恐懼感主要是擔心由于犯錯誤所引起的對自己的不利后果。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一點上,就是家長對他的錯誤將如何處置。如果這種心理狀態得到強化,就會妨礙孩子對錯誤的認識。因此,家長首先要防止加重孩子的恐懼感,應該像對待生病的孩子那樣熱情關心、鼓勵孩子有信心和勇氣改正錯誤,并嚴肅認真地指出其錯誤的性質、危害,使孩子從父母的盲行中感覺到父母的信任和對錯誤的重視。這樣就抓住了孩子后悔的心理,促使他進一步加深對錯誤的認識,產生痛恨自己錯誤行為的感情,使糾正錯誤有了內動力。 其次,家長要耐心細致地對孩子進行引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找危害,幫助孩子提高對錯誤的認識,分清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使他改有方向,改有決心,改有信心。家長的這種說教,要力求生動形象,深入淺出,把抽象的道理滲透在有趣的故事
我在家庭教育問卷中設置了“你最反感父母的幾種做法”這一問題,結果是: 脾氣暴躁,不問是非,逮住就罵,甚至體罰———排在了第二; 動不動就埋怨、指責,愛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排在了第三; 采取命令式,不通情達理,過分限制自由———排在了第四; 除了學習別的都不關心,濫報各種輔導班———排在了第五; 臟話連篇、愛瞎吹,穿著不得體———排在了第六。 而絕大多數學生都特別厭倦父母的做法———嘮叨,排在第一。 孩子為什么反感這些做法呢?下面我們逐個分析一下。 1.孩子們普遍反感的做法——嘮叨 說到對父母的反感和不滿,幾乎所有孩子都選擇了嘮叨。他們說:“很多話講一遍就夠了,但他們總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雖然我們也知道他們嘮叨是為了督促自己,但說的次數多了,心里就覺得煩。”
父親的教育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影響非常大,男孩對男性的認識是從父親開始的,每個父親都很容易從男孩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每個兒子長大以后,也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像父親。父親缺位的教育,就是缺鈣的教育。有研究發現,充滿男子漢氣概的男孩,其父親的教養行為往往是果斷的、具有權威性的;相反,如果父親在家里是軟弱無能的、母親是具有支配性的,那么,男孩對男性的性別認同就會受到嚴重傷害,男孩會表現出過多的女性化氣質。 但是看我們周圍,大家受傳統觀念制約,或現實條件所限,父親仍然是家庭教育中較少的參與者。記得有一次,我坐出租車,司機問我從事什么職業,我說是關于兒童心理和教育的,司機很不屑地問我:你一個大老爺們怎么干這行? 這么多年,雖然關于父性教育的呼吁從未停止,但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不是輕易就能轉變過來的。即使有不少父親意識到自己對教育孩子的責任,也常常是在扮演一
從家長會回來,一直在思索著,回想從兒子呱呱墜地到今天成為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歡笑與淚水伴隨著我們這個家庭一同在成長,由于有時工作與生活當中的諸多矛盾相交織,捫心自問,更多的時候對孩子耐心少了一點,作為一個有著很多不足的媽媽,我愿意把一些自己在帶孩子過程中的看到的、感受的東西與大家來分享一下,也希望從其他家長那里獲得好的方法與經驗,使自己能成為兒子眼中的好媽媽,陪同他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愛是一個動詞,需要培養與互動 父母都會傾已所有的愛自己的孩子,不計較付出與得到的比例,但長久下來孩子會覺得所有人都應當愛自己,包容自己,不會關心別人,不能與人友善相處,不愿意付出斤斤計較。當兒子二歲多上了幼兒園后,睡前我經常會和他聊聊天,問他一天在園里的生活如何,開不開心,他回答后,我就告訴他,你也要問問媽媽今天在單位忙不忙,辛苦不辛苦,媽媽關心你、愛你,你也要
我家汀汀現在23個多月了,快兩歲了。 從小院兒里就有十來個跟他相差不了幾個月的小朋友一起玩。一歲左右的時候,汀汀就表現出比別的孩子能搶玩具,因為孩子小,他搶了別的孩子的玩具,大人就會拿別的玩具去哄逗被搶了的孩子,雖然總是教育他要跟小朋友友好,但隨著他慢慢懂事了,他除了肯跟別人交換玩具玩了以外,見到小朋友拿來新鮮的甚至是他也有在家都不太玩的玩具,他還是搶。他要么就把自己的玩具使勁往人家小朋友手里塞,意思是跟人家換玩具玩,要么就哭鬧耍賴,人家家長一般看了這種情況也就都勸自己的孩子讓著他。而他自己特喜歡的玩具,別的小朋友是搶不過去的。 在他一歲四個月的時候,比他小一個月的堂妹也住到了家里來。他一開始還知道讓著妹妹,但很快就不干了。自己的小車、小椅子都不肯讓妹妹碰。雖然很多時候倆人玩得很投機,你幫我穿襪子我幫你穿鞋、你喂我一口飯我喂你一口奶的,但兩個人為了搶玩具而打架
我做過一個調查,想尋找一個簡單的答案:孩子喜歡家長做哪些事,孩子不喜歡家長做哪些事?我的調查對象是一百五十名獐兒童,年齡在四到十一歲之間,家庭背景也各不相同,從與他們的談話中,我發現這些孩子大多數是正常兒童,能夠適應環境,沒有心理問題,生活習慣正確,他們愛自己人的父母,知道父母很努力想把他們養大、養好。 但是,使我驚訝的是他們在談話中所流露出的憤怒情緒。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地談到他們的“暴力行為”――“把東西弄壞”,“把我的伙伴狠揍一頓”、“把廚房的器具砸碎”。一個五歲看上去象天使一般的孩子說道:“每當我憤怒的時候,我就走到浴室里去……我拼命尖叫”我必須再次強調,盡管這些孩子有過多次憤怒,但他們不是問題少年。那么,是什么使他們如此不安呢? 雖然我們很容易從外部影響上尋找原因,比如說媒體中渲染的暴力啦,大眾文化中的暴力成分啦,等等。我還是相信主要的原因在于家里,這些
從13歲到18歲,女孩會漸漸成長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的成長不僅是身體上的變化,還有心理上的成長。也許人類也如金蟬那樣,在一次次“蛻變”中才能真正長大。女孩從嬰兒到兒童,從兒童到少女,正是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 說“女大十八變”,女孩不但變得更加美麗,她的性格也逐漸轉變。青春期似乎是一個“動蕩期”,這個時期的女孩從思想到情感上都出現了“質”的變化。有些女孩在青春期敏感而叛逆,仿佛在一夜之間,那個乖巧的女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經常悶悶不樂、喜怒無常、情緒起伏很大的叛逆女孩。 亦然以前是個很聽話的女孩,自從進入青春期,她就像是變了個人。無論媽媽說什么,她都不肯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媽媽對此感到很是頭疼…… 面對突然“逆反”的丫頭,我們有些束手無策。她怎么會突然變成這樣了呢?我們被她弄得心情焦慮,甚至不知該如何與她相處了。其實,我們不妨先鎮定
一個人的性格與生長的環境有很大的影響。一個孩子的家庭,家長的素質,家庭人際關系,家庭教育方式等在孩子的成長中有重要影響。那么,孩子的性格是如何一步步的形成呢? 從孩子出生到性格基本成形,需要五個時期: 1、嬰兒期:信賴-不信賴 此階段,嬰兒的生理需要完全依賴成人及時給予滿足。如果嬰兒與親人之間沒有建立依賴關系,就會產生不安全的心理狀態,出現情緒問題。 2、幼兒期:自主感-羞愧 懷疑自我意識萌芽,飲食和大小便等還要依賴成人,所以,在此時寶寶身上,“違拗性”與“依賴性”會交替出現。 3、學齡前期:主動-內疚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提高,主動性加強,但當主動行動遭到失敗時可產生失望與內疚的心情。 4、學齡期:勤奮-自卑 當孩子發現自己有某些方面突出、成熟的能力,會得到社
摘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與基石,家長素質是影響家庭教育狀況的一個重要因素,家庭對孩子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滲透作用。家庭教育的重點是言傳身教,教孩子學會做人。 關鍵詞:家長素質;影響和滲透作用;言傳身教 我們正處于一個現代化、信息化的知識經濟時代,要全面推進教育,培養一代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國民素質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家庭教育,如何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需求?我認為家長們應學一點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懂得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從而樹立家庭教育新觀念掌握科學的教子方法。 人一生要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與基石。正如蘇聯教育家所說,"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壯,才能枝繁葉茂,開花結果"。家庭教育狀況如何,關系到家庭和孩子的幸福,當然也關系到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
前幾日,朋友跟我說:“你做為教育行業從業者告訴告訴我,孩子膽小懦弱我該怎么辦?”看著朋友一臉糾結的表情我也在想,孩子膽小應該怎么辦呢? 針對這個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專家表示這樣的孩子屬于環境適應能力較弱的孩子,本身性格就內向害羞,加之后天的家庭因素,作為獨生子女,家長照顧的無微不至,也是導致孩子懦弱膽小的原因。 專家指出要幫助這樣的孩子做與年齡相應的生活訓練。比如兩三歲的小孩子要學會吃飯、喝水、拿報紙,五六歲的孩子要自己穿衣服,洗臉洗腳、收拾玩具、掃地、倒垃圾,小學生則要學會收拾自己的房間、洗碗、洗自己的襪子等。怯懦的孩子尤其需要鼓勵,比如同陌人開口說話,就應及時表揚“你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傳授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 家長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才能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現實生活中,父母和老師總是認為“孩子一玩兒心就野了”,所以就不讓孩子隨便玩。但有關專家指出,玩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因此,父母應學會幫孩子安排好游戲時間。 天津市社科院副研究員王小波說,英語中有句民諺說“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杰克也變傻”。對于正在成長中的中小學生來說,這句話同樣適用。“只學習不玩耍,多聰明的孩子也變傻”。那么,對于父母們來說,如何規定或幫助孩子控制好時間,使學習、玩耍兩不誤? 王小波建議說,父母應將玩安排進作息表中。作息時間規律化,這是許多老師與父母們對孩子的要求,但是這里的作息不僅包括按時吃飯、睡覺、學習,而且包括“按時玩”,將玩安排進正常的休息表中,是為玩留出時間的可靠保障。 二是讓孩子自主安排時間。父母要相信孩子具有自主安排時間的能力,讓孩子依據自己的喜好而自主安排時間。 要努力幫助孩子
難道我這樣做錯了——分清孩子需要怎樣的愛 一位讀者向我講述了自己處于青春期的女兒帶給她的迷惑。 她女兒有一次和自己的好朋友鬧了矛盾,很苦悶,就想找個人傾訴,希望有人給她指點,告訴她該怎么做。 女兒簡單地跟媽媽說了這件事,她本希望能得到媽媽的理解,并希望媽媽能給她一些建議,可她沒想到媽媽卻背著她,越俎代庖地代替她去解決這個問題。 這位讀者找到了女兒的好朋友,代女兒向她道了歉,最后,她對女兒的朋友說:“女孩子家,鬧點矛盾也沒什么,你也是大孩子了,要學會寬容一點,別再跟我閨女計較了。” 不知是女孩媽媽的口氣不好,還是她措辭不當,她的做法并沒有得到女兒朋友的理解。 因為,后來,女孩的好朋友又一次責怪她,她說:“你媽憑什么教訓我啊?我怎么不寬容你、怎么跟你計較了?你讓你媽來跟我道歉,一點誠意都沒有……” 結果,
幼兒總是充滿了能量,坐下來可不是他們的強項。父母應鼓勵好動的孩子在吃飯的桌子上享受安靜的時光。對小孩和整個家庭來說餐桌應成為一個舒適的地方。如何讓幼兒在桌子上吃飯呢,也許下面的幾條能幫助您。 步驟一 關掉電視;早早地就訓練孩子在吃飯時就遠離大廳或臥室的電視。讓孩子在電視機前吃飯會使在幼兒時期說服孩子上桌吃飯變得更難。你應試圖鼓勵孩子在餐桌上吃飯,明確餐桌上吃飯是規定而不是例外。任何在電視機前吃的每一頓飯都應賦予特殊場合的標簽。 步驟二 高椅;如果幼兒習慣一日三餐那就在餐桌上使用高椅,對于開始的幾頓飯將餐盤放在桌上會使孩子逐漸習慣在餐桌上吃飯。當孩子準備就緒,就可挪開餐盤并調整高椅和桌面的高度,因為變化非常微妙而不突然,孩子們就可能不會抵觸。 步驟三
如果你愿意暫時中斷工作,留在家里做全職主婦,那么堅持下去,好好享受這段時光。你會發現有很多方式可以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你可以烹飪、做玩具、補衣服、裝飾房間、寫作、畫畫、攝影,或者發展其他的愛好。你可以和周圍其他孩子的父母交朋友。你也可以開心地和女兒待在一起,并觀察她成長的每一個進步。不要讓自己沉浸在對于自己與外界隔絕或者沒有工作的危機感中,其實很多女性都會選擇做全職主婦。 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讓我們聽聽史蒂夫·比達爾夫怎么說。他是澳大利亞非常著名的家庭教育家,他強烈反對由陌生人來照顧孩子。他的信條是:如果你要將孩子交給陌生人來照顧,那你為什么要生孩子?我們難道生活在一個要將自己的孩子放在別人家里的瘋狂社會嗎? 錢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是由經濟狀況決定,但是將所有的家庭問題都歸咎于母親出去工作是不公平的。不管有沒有
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很多家庭瑣事分不清是非對錯。當各自總是試圖據理力爭的時候,就難有家庭的和睦。最新調查表明,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的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離婚家庭的為30%。和睦家庭的為19%。與離婚相比,孩子對父母吵架的心理體驗更為明顯,受到的直接傷害更大。 “天天彤”的兒子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在老師眼里,他是個充滿暴力的孩子。“幼兒園老師常常給我打電話,叫我管管兒子,甚至有一次還讓我把兒子接回家,以后不要去上課了。”聽了這些話,“天天彤”自然很傷心,可是老師也不會冤枉孩子。原來,“天天彤”的兒子在幼兒園時,跟小朋友玩著玩著,就容易發脾氣。“發起脾氣來,亂扔東西,用臟話罵同學,有時甚至會動手。”“天天彤”說,兒子長得白白凈凈,很討人喜歡,看不出脾氣這么差。原因就是“天天彤”常和老公吵架,她老公吵架的時候還會罵臟話。這一切,她兒子都看在眼里…… 這個是小編
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了,也一天天地變得更有個性,有時他們會做出一些讓人氣惱的事。父母往往控制不住情緒,就對孩子大發脾氣。雖然人們越來越反對家長對孩子發脾氣,但迄今為止,能做到不對孩子發脾氣的人大概是寥寥無幾,特別是在你循循善誘以后,面對仍然我行我素的孩子時,父母更抑制不住心中的怒氣。 爸爸、媽媽偶爾對孩子發脾氣是正常的,但總結以往很多爸爸、媽媽的經驗,在你想發脾氣之前,請注意以下提示。 搞清事實真相再批評:不要因為我們的粗心誤會了孩子。 不比較其他孩子批評: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事發當時及時批評:讓孩子知道錯在何處。 事態嚴重要嚴厲批評:以此為戒、杜絕再犯。 就事論事的批評:不要擴大化、不要翻老賬。 不在吃飯前、吃飯時批評:批評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不讓孩子吃飯。 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