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和父母作對,也許真的因為他們不聽話,性格頑劣。但是我們也不要忽略了大腦的本能反應,很多時候父母對于孩子的否定信息,反而會讓大腦不由自主的去想,從而使孩子產生肯定的暗示。 什么是潘多拉效應?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心理學中把“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潘多拉效應”或“禁果效應”。潘多拉效應的心理實質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相信大家都聽過亞當與夏娃的故事: 禁果一詞來源于《圣經》,傳說上帝耶和華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以后,把他們倆放在美麗的伊甸園里,上帝告訴他們:園子里所有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獨智慧樹上的禁果不能吃。但上帝禁止的話卻激起了夏娃的好奇心,她在蛇的誘惑下忍不住偷吃了禁果,被上帝貶到人間吃苦受累。于是,越是有禁止,越是想嘗試,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禁果效應。 潘多拉效應告訴我們:要求人們做什么或不做
父母吵架的話題,總是繞不開“錢”,這個字。 小時候,爸媽吵架,基本上也都是和“錢”有關。 比如:老爸給老媽的錢,不在了 老爸憤怒地說:年前我給你的10000元錢呢 老媽小心翼翼的說:家里開銷不要錢嗎,吃的菜不是錢,走的“人情錢”(就是同村辦酒,要給錢)不是錢嗎,還有孩子的生活費,不是錢? 老爸更加憤怒的說:走的好多人情錢不是我拿的,一叫你拿,你就說沒有! 老媽也有點生氣的說:嗯,家里的開銷呢? 老爸這時候更生氣了,開始給老媽算賬:你說家里開銷,我們來算算,家里買肉買米是我額外拿的吧,家里的菜錢也基本上是我掏的吧,年前剛剛給你10000元,再怎么也有剩的吧,現在孩子要補課,你給我說,錢呢。 老媽說不出來話了,好吧,我也不知道怎么維護這段感情。 轉過頭,我打算,回自己的屋子里面,也
又到“六一”國際兒童節。此時,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們恐怕已經雀躍起來,在家長的陪伴下享受這個有著特殊背景的快樂節日。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磨難,我們倍加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以至于常常在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笑鬧聲里陷入沉思,思慮著這個問題。我們真正要給予孩子的是什么? 一、解鎖真正能屬于他的生命密碼。我們能夠給予孩子的,是去尊重和守護他們的靈魂,讓隱藏在他們生命里的基因密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讓他們沿著自己的道路自然地生長,讓他們在自己要走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生命是無可逆轉的,它不會因為你我的意志,而去扭轉時空,讓人回到從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每個人的到來,都伴隨著一個重要的生命密碼,每個孩子自己的路,就是去解鎖真正屬于他的生命密碼。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密碼都是不同的,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去講教育,那就本末倒置了。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簡單的人,因為我們在成為我們自己的道路上
每年夏天,溺水是青少年的“頭號安全殺手”,因為身邊沒有大人照看,再加上泳技不佳、安全意識差,在意外發生后,又不懂得如何自救,結果釀成悲劇。家長很有必要為孩子上一堂教育課。 孩子防溺水,記住這“六不準”! 1、不準私自下水游泳; 2、不準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 3、不準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隊的情況下游泳; 4、不準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準到無安全設施、無救護人員的水域游泳; 6、不準不會水性的學生擅自下水施救。
做人做事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 這是上星期五下午發生在我們班里的一件事,幾個學生在教室里追著跑,有個別學生躲在了窗簾下,不知是誰一下子把窗簾拉斷了,隨后就有同學來給班主任報告。范老師在班里調查后,把與破壞窗簾有關的學生的名字寫在了黑板上,然后一個個開始詢問情況,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沒有一個學生承認錯誤,還都振振有詞的說不是自己,這幾個學生中,包括我們的班長還有班級前十名的學生,竟然還很冤枉的流下了眼淚。范老師沒辦法,只好說下午放學后,這幾位同學的家長來一趟。 當天下午放學,我走的早,聽班主任說,家長來后,那幾個學生哭的更傷心了,相互推卸責任,各位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哭的傷心,也開始為孩子辯解。最后,大家很不愉快的離開了。 本周一早上,我來到教室后,看到那被折斷的窗簾,還有黑板上那字跡清晰的名字,怎么也不敢相信,這么好的學生竟然都不誠實,我的心感覺
天下的父母都愛孩子,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去愛孩子。 很多父母以為事事順著孩子就是愛,以為只要孩子高興就是愛,從來不考慮這種愛是飲鴆止渴。 01 父母最大的問題, 是不會拒絕孩子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對于這句話,很多父母正在身體力行的實踐著: 自己可以吃差點,但是孩子不能沒營養; 自己可以不買衣服,但是孩子的衣服一定要買好的; 自己可以不在意物質,但是孩子想要的必須要滿足。 父母的一味滿足,不會拒絕,其實是在撐大孩子的欲望。 孩子習慣了向父母索取,習慣了自己的要求一定會得到滿足,一旦父母滿足不了自己的欲望,要么充滿對父母的怨恨,要么深陷能力與欲望不匹配的痛苦之中。 盧梭曾在《愛彌爾》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你了解什么辦法可
父母在對寶寶進行早教的時候,要結合寶寶的實際情況,科學的制定早教的方法。因為不同年齡、性格、身體狀況的寶寶的教育重點是不一樣的。 寶寶早教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最重要,父母要特別重視 我們對寶寶進行早期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出身心健康、智力優秀的寶寶。早期教育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分別是0-3歲和3-6歲。可馨育兒說,在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是0-3歲,這期間寶寶個性的各個方面都已經有明顯的表現,他的智力、性格、興趣愛好、對人和事的一些態度都有所表現,所以要很重視第一階段的培養。 寶寶一出生,父母就要給他3種“食糧”:第一種是物質食糧,即寶寶的營養健康。這方面父母一般都比較重視,但是怎么科學喂養需要父母去學習、實踐。第二種就是爸爸媽媽要全身心地愛自己的寶寶,給予他情感的食糧,要進行呵護和照料,讓寶寶感受到爸爸媽媽是喜歡他的,這樣他就會滿足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依戀感
總是有很多旁觀的人對媽媽們指手畫腳,似乎只要是個長輩就可以過來指教媽媽們,什么樣的行為對孩子不好,成為媽媽了還打扮讓孩子怎么想?等等各種各樣的人,都在要求媽媽們將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哪怕是花點時間打扮下自己,都會受到某些人的指責,甚至有些媽媽自己也認為,孩子都有了,還有什么好打扮的。 媽媽不打扮,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容易影響孩子的一生的走向。 然而,一個完全不愛打扮的媽媽,對于孩子也許并并非是一件好事。 佳佳媽媽是不打扮媽媽中的典型代表,很少花心思打扮自己,全身心的照顧孩子,上班時間上班,下班時間洗衣服做飯帶孩子,所有事情全包,孩子向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老公也像個孩子一樣,從來不會伸手幫助做點家務。 佳佳媽媽只要開口,對方就是一句,你不是都做完了嗎,還有什么要我做的。佳佳媽媽一看,確實,所有家務都被自己做了。 佳佳媽媽
大家還記不記得北京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 事件梗概是:女子埋怨老公開車肉,吵著吵著甚至自己從副駕駛下車,繞到駕駛位想要替換老公,悲劇就此產生,整車受到了老虎的攻擊,造成女子和她的母親一傷一死。 有的人認為是不遵守規則所致(園區內隨處可見的醒目標識并未引起當事人的重視); 也有的認為是對方的情緒管理出了問題,再生氣也不能罔顧自身的安危啊; 有人甚至建議,直接把這種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人,從擇友或擇偶名單當中剔除。 在我看來,夫妻之間爭吵鬧脾氣,在生活中很常見,只是這次老虎事件將它無限放大呈現了世人面前。 若按照當下的媒體導向,一味去指責“情緒化”是個壞東西,那么可以想到,以后人們對“情緒化”這東西,態度將會更加嚴厲。做父母的面對孩子鬧脾氣,也可能會更加焦慮和苛刻。 這樣做的后果,其實比老虎傷人更可怕。
巨大的成功,往往屬于那些不懈努力并善于控制自己的人。 我8歲的小侄子自我管理能力很差,做什么事情都沒有定性,很難在一件事情上堅持下來。 學校老師經常跟他父母反映,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經常東張西望,就算是孩子喜歡的音樂課、畫畫課,他也經常出現違紀行為,自控力極差。 他的父母也發現了這一點,孩子在家無論做什么事,注意力總是無法集中,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好卻又控制不住還要這么做,常引起大人的反感和不安。 一 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重要性 自我控制能力差是學習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令很多家長苦惱。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給他們每人一顆好吃的糖果。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糖果,只能吃一顆;如果20分鐘后再吃,將會再次得到一顆糖果。 也就是說,如果能控制
親子溝通可以說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大難點了,怎么樣子才能夠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然后把問題解決呢? 溝通,溝通,信息交互,有來有往,才叫溝通嘛,所以,親子溝通我們要學的一個技能就是,如何聆聽孩子說話? 傾聽小妙招 1、要對孩子的話題表現出興趣 也許孩子所說的,在我們看來有些幼稚,但是在聆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對孩子以及孩子說的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被尊重,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他才會有興趣繼續說下去,我們才能夠更多地去了解孩子。 2、要給孩子留出時間 在孩子獲得成功或者喜悅的時候,他們會很想讓父母分享他們的好消息或者愉快的心情。 當孩子內心經歷著恐慌、創傷或失望的時候,他們也需要父母溫情的安慰。 所以啊,無論我們有多忙,都要給孩子留出一些時間,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們著急去做其他
經常有父母向優媽抱怨,孩子不愛學習, 每天沒有父母的提醒從不主動做作業。 很多時候,孩子必須在父母的陪伴監視之下才能完成作業。因此父母常常批評孩子,但孩子無動于衷,毫無效果。為此父母非常煩惱,怎樣才能讓孩子自覺學習呢? 優媽今天給大家提兩點建議。 1、制定界限,逐漸放手讓孩子承擔責任 明確地告訴孩子,學習是你的責任,不是父母的責任;你為自己學習,不是為了父母學習。 制定界線:比如,寒假作業在什么時候完成,必須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完成過程中有困難可以向誰求助等。 逐漸放手讓孩子承擔責任:包括完不成作業開學后需要承擔的后果,作業錯誤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評等,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做其他的約定。 規則制定好后,家長只需要和顏悅色偶爾提醒:功課做了嗎?告訴孩子,如果他哪門學科需要幫助,可以告訴我,我們
三至六歲是人一生發展階段最為重要的階段,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重視家園共育早已成為廣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識,很多幼兒園通過家長會、開放日、舉辦講座等形式努力提升家長的科學育兒水平。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如一些家長對子女教育的主體責任認識不清,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歸結于幼兒園;對幼兒園保教工作缺乏系統了解,因而在配合教育上出現偏差;自身言行舉止不能對幼兒起到榜樣示范作用;育兒方法與技能欠缺,陪伴和指導幼兒缺乏科學性和實效性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不同程度地抵消了幼兒園的教育成效,更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幼兒園有責任指導家長從理念與實踐兩方面科學育兒。 一、樹立育兒新理念 正確的育兒理念是科學育兒的基礎,樹立科學的育兒理念是家長做好科學育兒工作的前提。家長要尊重幼兒,既要把他們看作是一個自主發展的人,又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
一個人在生活中壞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小小習慣,著是人之常情的,若是一個人在生活中沒有自己的小習慣的話,那么聽起來會使人更加驚悚,因為正常人來說都是有一兩個習慣,不管是好還是壞都是會存在的。對于成年人來說是這樣子,對于小孩子來說更是這樣子,小孩子總是會衍生出一些小小的習慣,但是對于習慣來說,可以說習慣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好的一面又有壞的一面,因為好習慣是能夠促進一個人的成長而壞習慣卻是會對一個人造成消極的影響,有時候還會毀掉一個人。 因此作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在生活中去形成一個好的習慣,能夠讓孩子有所發展,但是讓人感覺到奇怪的是好習慣很難夠去形成,但是壞習慣卻一個又一個的冒出來,而且這些壞習慣很難能夠去戒掉它。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了壞習慣之后就會很擔心,想盡一切辦法去改掉孩子的壞習慣,防止壞習慣以后整成一個大壞習慣,從而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若是壞習慣一旦沒有得到改正的話,那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優秀,但是究竟要怎么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其實根據教育學家的研究,父母的話對孩子的影響是最深遠的。如果父母經常說下面這5句話,孩子會越變越好,長大更有出息的。 1、自己來做決定吧。 經常說這句話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負責任,父母要從小讓孩子了解:每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從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責任感強的孩子,長大了才能有所成就。 2、爸爸/媽媽愛你,但不喜歡你這樣做。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一味的指責他,如果父母能夠說“爸爸/媽媽愛你,但不喜歡你這樣做”,孩子在情緒上會更容易接受。而且最重要的是就事論事,這樣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3、你其實是想說什么? 許多情況下,孩子無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內心需求,父母就可以幫他們理清楚。比
老師,你好,我上次找你算過我女兒和男朋友分手后情緒一直低落,現在叛逆的很,想看看什么時候才能聽話,昨天晚上跟我發生沖突,離家出走了,聽說去了同學家,很是擔心她的安全,現在電話關機,微信也不回。我現在很焦急,不知道后面會發生什么事。 【分析】坤造:己卯、丁丑、乙亥、辛巳,起大運周歲:5歲 9個月 20天,大運: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現在己卯大運。乙木生于丑月,亥水卯木生扶,身弱,喜水木,忌火土金。 八字身弱,辛金七殺克制日干,七殺主脾氣倔強,所以命主內骨子就是個有叛逆之心的人,日支亥水被時支巳火沖動,水火相沖的人容易感情用事,情緒不穩定,多變。順境中會表現的舉止文雅有禮,一旦到逆境,容易情緒化,急躁易怒。 2015—2024年,己卯大運,19年己亥,今年命主戀愛是奔著結婚的目的去的,但是現在分手了,內心的失落很定較大。其實與
朋友的兒子今年4歲了,他做錯了事,批評他他好像意識不到這個錯誤,或者說嚴重性。批評他的時候他還是笑呵呵的和你玩,這時你要是大聲吼他,他就會感覺特別委屈的哭。 其實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犯錯的概率大大增加。這是因為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會變得更喜歡探索周圍的事物,也許他們并不理解為什么這么做就是在犯錯誤。 而且父母平時沒有和孩子說清楚,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或者父母沒有把那些孩子不該玩的東西放在孩子看不見或碰不到的地方,所以孩子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安全的,他們并不清楚如果弄壞或者藏起來的后果。 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1.引導孩子分析錯誤 誰都會犯錯,孩子當然也不是完美的,當我們發現了問題,只是一味的指責,那樣孩子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還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如果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我們不妨
孩子厭學的原因 父母的不正確引導,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機和目標,家長的過度逼迫讓孩子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在他們的眼里,學習是為了讓父母滿意,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長期錯誤的學習觀念會導致孩子厭學。 孩子年紀小,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對學習缺乏興趣。現實社會中充滿誘惑力的事物太多,比如手機、電視劇、網絡游戲等等,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自然就會厭學。 父母的過度期望,導致孩子學習壓力增大,每個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但是也要考慮到孩子是否能夠承受得住這份期待。父母過高的期待,或者過激的行為會導致孩子逆反,從而厭學。 家庭關系不和諧,學校關系不和諧也會導致孩子厭學,比如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在學校受到了批評等等都會導致孩子厭學行為的產生。 孩子厭學的解決辦法 很多孩子不喜歡學習,家長們還不知
如果一個孩子情緒不穩定,或者經常動手打人,在他的原生家庭,父母要么是情緒暴躁,要么就是經常會用武力來解決孩子的無理取鬧。因而孩子也會延展出以下幾種類型,對照看看有你家孩子嗎? ◆ 防御型的孩子 小樂在兩歲多的時候,特別容易哭,而且會一邊哭,一邊動手打人,家人把他拉住后,他甚至會伸腿踹對方,家里人為此苦惱不已。大家都說,這孩子,怎么打了人,他還要哭上個沒完。 后來人們發現,每當有別的小朋友要過來碰他認為屬于他的東西時,或者影響到他正在進行的游戲的時候,他就會動手。一是他害怕別的小朋友搶走他的玩具,就開始哭,二是他又想要保護他的玩具,就會動手打人,所以小樂是一個典型的防御性極強的孩子,但其實并無惡意。 ◆ 攻擊型的孩子 有部分孩子在偶爾的情況下,知道了通過攻擊他人可以達到他的目的,所以他通過打人而讓其他孩子服從于他,聽他支配,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地長大,長大后對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讓孩子學會這三件事,最后一件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一、學會保護自己的物品。小朋友到家里做客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要求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讓給小朋友玩,無論孩子愿不愿意,這是不正確的做法。玩具是屬于孩子的,他有權利保護自己的物品,作為父母我們要征求孩子的意見,培養孩子保護身邊物品的能力,避免長大后被他人惡意欺負。 二、學會說“對不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犯錯,他們的一些行為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影響,這時我們要讓孩子學會說對不起,不要讓孩子一味地推卸責任,學會說對不起是對他人尊重的表現。 三、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承擔責任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會犯很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