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幫孩子減壓 這幾點很關鍵 中高考將至,作為父母的你們應該怎么做呢?這里有幾點給父母的建議,希望對緩解孩子的壓力有所幫助。 1、不要鼓勵孩子早睡 在這段時間,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寬松、自然、愉快的家庭氛圍。不要鼓勵孩子早睡,一些孩子習慣深夜11點睡覺,非要他晚上9點就睡覺,違反生物鐘,反而造成孩子失眠。 2、認真聆聽他們的心聲 要緩解孩子們的壓力,首先就要知道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壓力,而這壓力又來源何處。因此,為人父母的你們要抽點時間出來和孩子進行一次談話,耐心地聽他們訴說,做一個最忠誠的傾聽者。 3、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 高考和中考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當時你們面對中高考時遇到過什么問題又是怎么解決的,這些都是可以跟孩子們分享的。當他們知道你們曾經也經歷過他們現
嫉妒心理在不經意間就會出現,即使是在幼兒園的學齡前兒童之間。當問題出現時,小朋友需要父母的幫助,因為他們對于如何處理朋友間的嫉妒問題沒有任何經驗。下面介紹了幾個步驟可以幫助孩子們平復這種心情。 步驟1 當父母發現孩子出現嫉妒的傾向時,一定要同孩子進行溝通。問孩子一些問題,了解孩子為什么會嫉妒他們的朋友。例如,可能通過與孩子的交流會發現原來別的小朋友有玩具,但是自己卻沒有。孩子是因為想要新玩具而產生的嫉妒心理。 步驟2 理解和驗證是幫助某人調節負面情緒和工作的關鍵。這樣會讓孩子知道你是關心他的。例如,你可能會說:哦,明白了。別的小朋友家剛買了一套新的玩具,你也希望有一個新的玩具。那你最喜歡哪種玩具呢?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采取一定的方法幫助孩子進行調節和改善。 步驟3 父母應該專注于給孩子提供積極
有家長留言問自己的孩子怎么做才能變得有家教,受人喜歡,我跟這位媽媽分享了一個自己的經歷,有一天呢,我朋友帶他孩子來家里面做客,那孩子進門第一句話就是,阿姨好,姐姐好,我當時啊就夸獎了那個孩子一句,你女兒好有禮貌呀。 在客廳里呢,我發現那個孩子有點兒無聊,就拿了女兒的平板,孩子,這是你姐姐的平板,你玩一會兒吧,那孩子看了看我那正在寫文檔的女兒說,可這是姐姐的呀,姐姐讓不讓我玩呀,女兒聽到后說,沒關系,你玩兒吧,那個孩子聽到后笑著說,那姐姐你有耳機嗎?我擔心有聲音打擾你辦公,我女兒就拿了耳機給他,在最后離開的時候,那孩子還跟我們說,謝謝阿姨和姐姐的照顧,卻沒想到不喜歡孩子的女兒回答道,下次再來,姐姐好好陪你玩兒,后來我問女兒,你不是特別討厭小孩兒來咱家玩兒嗎?女兒回答道,家教這么好的孩子天天來我也喜歡。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有禮貌,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而童年則是孩子一生最美好的時光。 我們做父母的對于孩子打架千萬不能因為心急處理,讓孩子傷心,錯失了最佳的教育時機。 當我們的孩子舉起他的小拳頭,我們可以這樣做: 1控制我們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納他 心理學中解決沖突的的第一位,是先接納情緒,再處理問題。 遇到孩子打人,我們首先要冷靜。 孩子打人后,比起處理方式,我們處理時的態度更重要。 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情況下,我們先不要急著講道理,可以暫時帶孩子找個安靜的地方,輔助孩子平緩情緒。 隔離一小會,再去詢問打人的原因。 不聽孩子講明白打人原因,你永遠不知道孩子為何而生氣,也不會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這時,我們要告訴他:“不要著急,媽媽會慢慢聽你講的。” 先真正地去共情,再來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向我咨詢過有關孩子的社交問題,比如說: 孩子不知道如何和新同學、新老師打交道,每當換一個老師就不適應; 孩子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老師同學打交道的時候經常發生沖突; 孩子沒有朋友、不合群,不喜歡和其他人在一起玩……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一起來聊聊: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 01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是如何學會與他人交往的。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從別人的聲音、表情和動作來判斷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比如孩子跟媽媽說完一句話后,媽媽們的臉色變了,孩子就會把這個信息吸收進腦子里,記著這句話有問題,如果說了媽媽就會生氣! 孩子就像一塊干海綿,不管是臟水還是干凈的水他都照單全收。這時候孩子吸收的水就很重要了,懂得培養孩子的父母,孩子就會吸收最好的水,如果父母不懂得培養,跟著心情隨性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家長就出去工作了,很少的時間會陪伴在孩子身邊,導致孩子對母愛父愛并不那么依賴,甚至還有一些排斥現象,那么對于這種現象各位家長也是深表痛心,為了不再讓這種現象重演,那么就需要這樣做! 1.陪伴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陪伴的,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總是會孤單的,而在校園的時候一些不愛說話甚至性格孤僻的孩子都是沒有朋友的,再加上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陪伴導致孩子越來越低落,那么對于這種現象我們的家長應該不定時的陪伴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好好感受一下父愛母愛,讓孩子更加開朗! 2.關心 有的家長就說了,陪伴和關心這不是一樣嘛,我想說的是,不,關心和陪伴不一樣,陪伴是指在孩子身邊,而關心則是關心孩子的事情甚至各種情況,所以對于那些對孩子陪伴少的家長那么就應該多多關心孩子了,比如問孩子最近在學校怎么樣啊,有沒有好好吃飯啊,盡量溫
今天來帶大家看看“自尊心”的重要性。 01自我概念 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是他對自己獨特的個人特征的感知,如外表、能力、氣質、體格、態度和信仰。這些決定了他對自己社會地位的看法以及他與他人關系的價值。自我概念的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從嬰兒最早與有愛心的成年人的互動開始,并隨著孩子的發展而繼續。早年的重要人物是父母,但一進學校,孩子就開始與新的“其他重要人物”建立關系。 02自我形象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對他自己、他的能力、品質和外表有各種各樣的想法。這些都是后天習得的,并受他的認知影響,即如何被關心他的成年人所接受和評價。這種自我形象一直伴隨著他,影響著他的行為和舉止。孩子的自我形象、社交、身體、智力等各方面都可能受到他周圍其他重要人物的影響。 消極的自我形象是一種障礙,作為重要的其他人,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并設法加以緩解。我
有研究發現,寶寶0~3歲是情感培養的重要時期,是培養孩子的“安全依賴”的關鍵階段。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曾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那怎樣的童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呢?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有父母陪伴、關愛的童年是最美好的。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小麗是一個90后的女生,在朋友眼中他活潑開朗、獨立自主,可其實她在感情上特別依賴于自己的父母,是一個擁有自我想法,但特別黏家的孩子。 而究其原因是由于在3~4歲時被父母放在爺爺奶奶家養了一年,在最依賴爸媽時,被放在了老家養,導致她一直缺乏安全感,即便是現在已經25歲了,依舊對那一年的事情記憶猶新。 因此,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幾個重要的階段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而一些家長為了能給娃提供好的物質基礎,忽略了
香港每年的青少年自殺個案,八成以上的年齡是在9 至14 歲之間。這不是巧合,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個階段最為脆弱。 孩子成長到10 至12 歲之間會有一些重要的轉變,如果家長不諒解和不懂得配合這些轉變,對親子關系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溝通會快速地惡化;抗拒、隱瞞等行為亦會出現。一般人說的代溝、反叛性格都在這個時期產生。更嚴重的爭吵、不理睬、離家等行為也可能發生。特別是這些轉變來得既快又大,令家長感到不知如何是好。其實,這與孩子大腦成長發育的方式有關。 孩子由13 至14 歲左右到成人的階段,對大腦的發育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準大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孩子做的事都在模擬成年人的行為(認為自己已經有做成年人所做的事的資格),不會只是遵從大人的指示而做事。為了進入這個“準成人”階段的準備工作便是在10 至12 歲的一段時間進行。 孩子可能在過去常常聽
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錯誤”都避免不了,如何教育才能讓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就成了家長的關心所在。 在管教的過程中,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一說就通,一次就好,然而這除了需要家長堅守原則之外,還需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信任與尊重,而這些話對孩子的管教來說,卻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01 你錯哪了? 在孩子成長的起始,他們還不能正確的分辨“錯”與“對”,很大程度上,他們做的事情取決于他人的反應或者是自己的主觀意識。 當家長問孩子“你錯哪了?”時,有的孩子會說出自己犯錯誤的原因,而更多的孩子根本無法正確回答家長的問題。 因此引導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并且明確錯誤的嚴重性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當家長發現孩子犯錯誤,尤其是重復犯同一個錯誤時,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后果。
01 你有沒有發現。 很多時候,孩子都像在挑戰大人的底線。 比如,你不讓他干嘛,他就非得干嘛,直到你忍無可忍。 對于這類挑戰的孩子,過去的教養觀念,就是打罵,打一次,讓孩子一個月都不敢再放肆。 但現在的教養觀念,提倡與孩子做朋友,于是很多家長就迷惑了: 做朋友,誰來管教孩子? 所以經常有讀者來問我說,我教育孩子真的很盡心盡力了,可孩子還是有各種行為問題,出門被叫熊孩子,沒教養,難道我真的要去鎮壓他嗎?我想跟孩子做朋友。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該如何與孩子做朋友,ta才不會被唾棄沒教養。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佟大為在綜藝節目《一年級》中,擔任大學一年級新生的表演老師。 有一次,一個女孩兩天沒去學校上課,也沒請假,大家都很擔心。 于是等女孩來上
當下,很多父母對孩子過于放縱,以致于孩子日后任性蠻橫,成了“白眼狼”,也有一些父母,將希望全部壓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過于管教,以致于孩子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這兩種父母都在以愛之名變相地侵蝕著孩子的獨立與自尊,從而走向了教育的兩個極端。 家長要注意,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不知不覺的摧毀著孩子!那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人生。 縱 容 如何快速毀掉一個孩子?縱容他,溺愛他。 每一個肆無忌憚的孩子背后,幾乎都有一個蠻不講理的大人。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有一些壞習慣時,及時地加以約束和改正,那么可能就會盡早阻止一些不能挽回的事情的發生。 因此,培養孩子一方面需要讓他自行成長,一方面家長要適時地糾正。如此一張一弛,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也把握住了孩子成長的風向標。 暴 力
有位教育學家說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在他六歲前就已經形成,即使后期再如何糾正作用也不大。孩子在六歲之前接觸的哪些人最多,當然是父母。這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俗語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話不無道理。但是,在某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家庭教育沒有被重視來。一說到教育,家長就會認為這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學生學好了,說明老師教得好。學生學不好,說明老師不負責任。其實,孩子和父母的時間要比在學校的時間要長,但是父母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那么如何開展家庭中的榜樣教育?今天筆者就大家分享一些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首先、給孩子定規矩的同時,全家應該人一起來遵守。比如想讓孩子養成專心吃飯的好習慣,全家人吃飯的時候都不要看電視或看手機源。我們設定的規矩邊界要非常清晰,不要隨著家長的心情搖擺不定。所有的規矩在執行的時候又需要有彈性,不能過于僵化,比如規定孩子晚上9點睡覺,拖延幾分鐘不
今年剛滿30歲的李晴是個6歲孩子的媽媽,女兒明年就要上小學了,她想找一些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的書?!艾F在的孩子還沒上學就認識好多字,還會念唐詩,我也不想讓女兒落后,所以帶女兒來買些帶拼音的書,回去好先教教她。但是現在的書太多了,也不知道選哪本好” 愛上閱讀,不亞于擁有一樣非常重要的技能。閱讀,是這個世界上最便宜但回報率極高的投資。其實很多名人都是早閱讀的,比如思想家盧梭,7歲就開始找外公借書看;比如魯迅,5歲就開始大量閱讀各種書籍;錢學森,6、7歲就開始讀父親的書…… 那么,如何選書是擺在很多家長面前的一道難題。 現在李晴加入了世界鑰匙。這是一個專注于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寶媽交流打卡地。讓孩子感到讀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把看書作為一場自自然然的游戲。不要求孩子去像完成任務一樣看書,他什么時候看,看多久,用什么樣的姿勢看都隨他。孩子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看
相信父母們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教會孩子什么?怎樣教孩子,孩子才可以成材?這是教育界中一直非常熱門的話題。 每個人從一出生都是什么都不懂的,沒有人比別人一生下來就聰明。這些都是通過后天的教育所改變的,很多人之所以可以成功,往往源于一些不起眼的良好的習慣。 教育界中有這樣一句話: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對人的一生影響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孩子的低年級的階段,要想孩子將來有出息,變得優秀,那么父母們應該從孩子餓習慣抓起,一個好的習慣,可以讓人終生受益。 下面就來分享一位清華母親的教育方式,如果你家的孩子正處在三到九歲之間,那么千萬不要錯過習慣的養成期,值得借鑒學習。 一、習慣篇 1、做人方面 父母們要教會孩子們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有能力的話可以幫助媽媽做一
1、主動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無論是我們的學校,還是不少家庭,都是以灌輸的方式讓孩子被動接收。 而當孩子自主捧起書本貪婪閱讀的那刻,才是一個標志性的不同——孩子懂得了主動學習。 而讓孩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的養成,是爸媽以身作側的榜樣,爸媽都喜歡閱讀,睡前有看書的習慣等,“近朱者赤”的孩子自然而然就養成閱讀的習慣。 學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相當于掌握了人生的金鑰匙。 2、懂得聆聽 不懂聆聽的孩子喜歡插話、插嘴,即使看似在聽,但可能思緒已經飄到十萬八公里之外。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這些小毛病,最好及時阻止。因為傾聽代表對他人的尊重,能取得較好的人際關系、利于交往,不懂得傾聽,還可能誤會別人的意思。 美國通用公司前總裁卡耐基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
家有兩寶,父母要懂得分配對兩個孩子的關愛及呵護,不然孩子間容易產生嫉妒心理,這不僅影響兩寶間的感情,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及心理成長。在二胎放開之后,想生二胎的父母要從一開始就做好大寶的思想工作,以免大寶對小寶的嫉妒心理越來越強。當然,也不能一味的關注大寶,而忽略了小寶的感受,其中的平衡點,需要父母去尋找,并學會降低孩子的嫉妒感,平衡兩個寶貝間的關系。 接受孩子的嫉妒心 有一位生了二胎的寶媽告訴我,家里大兒子嫉妒小女兒,一旦她對小女兒好,大兒子就開始欺負小女兒。這位寶媽對孩子表現出的嫉妒感到十分憤怒,擔心大兒子的品性因此變壞。 其實,這位寶媽不應該過于苛責孩子出現嫉妒心,也不應該用嫉妒心評判孩子品性的好壞。 首先,嫉妒是人類的天性。從孩子的角度看,家里出現了另外一個孩子,分割了父母的愛,他擔心小寶寶占據了父母的心,爸爸媽媽們不再愛他,他產生
哲學家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培養寶寶的閱讀習慣,讓寶寶愛上閱讀很重要!愛上閱讀的寶寶會更懂得愛的方式,會更愛自己愛他人愛生命愛世界。為什么從小看書的孩子不一樣?這是我聽過最權威的答案 1)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為學齡前兒童提供免費閱讀指導計劃的國家,在1992年創建了“閱讀起跑線”(Bookstart)計劃。他們把小孩早期閱讀分為6個月到12個月、13個月到36個月。三到四歲,并且展開了一項追蹤實驗,一共持續追蹤了300名7到9月大的嬰兒。結果發現,他們上小學后,發現了這些展開早期閱讀的嬰兒在入學以后的學習能力比同齡優秀。通過這個結果,我們可以推測早期閱讀和學習能力有關。 2)哈佛大學斯諾教授是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在兒童雙語學習和語言習得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她領導的“早期開端計劃”從幼兒3歲起進行跟蹤研究直
現代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一個未被重視的問題是:年齡越小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六年級之間),越需要高水平的老師。 第一,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從出生開始,本身對事物的認知是空白的。 很簡單的例子,東北口音可以說是很有代表性了——很多東北地區的人即使從小學習普通話,但是口音依舊明顯的不能再明顯了。這是為什么呢? 環境使然。并且以后幾乎也擺脫不掉口音問題,日積月累,口音已經被內化。 從幼兒園開始,這個階段是孩子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對語言的模仿能力、學習能力都是極強的。 因此如果從一開始孩子接觸的就是中式發音,后面幾乎很難糾正過來了。 同樣的道理,已經被涵化的東西幾乎不會被改變。 一門新語言的發音方法、發音規律,外教老師和中國老師教出來的肯定不一樣,外教老師必定會更地道準確。
近日,孫儷在微博上分享了老公鄧超幫兒子兒子等等做作業的微博,一下便上了微博熱搜。 不少網友對鄧超孫儷一家表示羨慕,更有網友直接留言:這是我的夢想,讓爸爸幫我寫作業! 其實,熱搜背后,吸引網友目光的正是鄧超孫儷和孩子之間輕松愉快的親子關系。生活在這樣活潑有趣的原生家庭中,等等長大了也會是個很幸福感的人。 前段時間,北京市一家機構抽樣調查了3000多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態度”一項中,有 56.28%的孩子給出的選項是: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 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 也就是說,100個孩子里面,有超過半數的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系并不好, 只有不到5個孩子和父母關系良好。 對于這種情況,很多父母會說“我也沒辦法啊”、“孩子不聽我的能怎么辦”、“孩子大了就好了,就能理解我了”。 然而